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一部電影的成功,大多數人會把關注點放在導演和演員身上,很少人會留意其幕後團隊,諸如視覺、美術、音效、攝影、服裝等等。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邀請了當今中國電影產業水準最優秀的7位電影人,為我們揭秘電影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我在中國做電影》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這部由時光網出品的五集電影人物紀實節目,首次將鏡頭聚焦於一群中國電影的幕後英雄。


怎麼用聲音去表演?怎麼用光影去造型?為了做《影》買下全世界的雨聲是怎麼回事?


節目中,他們暢談各自的電影創作與職業故事,用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故事,真實呈現了 “一部電影的誕生”。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攝影就是我表達我自己的一個工具”

2017年上映的《妖貓傳》雖然評分不高,但是電影中美輪美奐的盛唐場景的確令人印象深刻。

攝影要做的就是如何將這座恢弘大氣的城樓和演員的美融入到一塊。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整部電影的焦點幾乎都在張榕容飾演的楊玉環身上,其實按大眾的審美標準,張榕容算不得第一眼美女,但“胡人血統”卻符合電影中對她的描述。


所以楊玉環穿盛裝,第一次在花萼相輝樓裡亮相是驚豔的,但這要如何呈現呢?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首先讓道具準備了十幾根蠟燭,放在張榕容的右側臉和下方,然後再加上一些LED的燈帶,讓她整個臉都有LED反射出來的光澤。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最後還要藉助一種叫Dedolight(特圖利)的燈光,將焦點集中在雙眼的位置,但這樣出來的效果並不是特別完美,依舊無法拍出人物的鮮活質感。


於是曹鬱提出光度要有變化。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曹鬱,中國內地攝影界的佼佼者,憑藉《妖貓傳》獲得第17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攝影獎,以及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他對光學尤為敏感,這也源於他對電影人物的理解。


最後曹鬱決定用電子調光板來控制張榕容臉上的光,這樣就能達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感覺了。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抬頭時,光度由暗轉明,是楊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時候;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低頭後,光度由明轉暗,寓意了楊玉環整個人生,一代佳人最後也只是馬嵬坡前的一抔黃土。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這大概是99%的觀眾都不會在意到的細節,但在曹鬱眼中,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悉心打磨。


如果說《妖貓傳》是架構在虛幻的歷史場景中,不需要太多自然的光效,那麼《南京!南京!》便是實打實的“真材實料”。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在“舉手”那場戲中,在場所有人都在等光,等著太陽從唯一的一扇窗戶中照射下來,這個過程既艱辛又難熬。


當大家好不容易等到光,光又強烈地打出灰塵時,那個寓意就更強烈了,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攝影是個很特殊的職業,一般人會把他和攝像弄混,但其實攝影比攝像更難,更專業。


而攝影和導演的合作,曹鬱在紀錄片裡打趣地將之形容為相吸又相斥的關係,都在為這個電影付出,卻相互“較勁”。


當然,攝影和演員之間也需要信任感,否則也不會出現彷彿加了美顏相機的楊玉環。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聲音這個東西被動,但你永遠逃脫不開”


拍攝《催眠大師》的時候,音效師把很多聲音按傳統比例給它打破了,在一般電影裡都會出現的腳步聲、鬧鐘聲、鳥叫蟲鳴,在這部電影裡幾乎都聽不見。


反倒是額外加了很多不常聽見的音效,譬如彈珠掉在地上的聲音,又或者人溺水的聲音,讓觀眾跟著主演一起焦躁不安。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在《影》的後期製作中,像“捅刀子”這類音效都相對難呈現。


怎樣能讓觀眾很快地意識到演員被拉出一道口子,血如泉湧呢?


音效師趙楠和團隊最後研究出一個法子,用魚鰾模仿人體的肺部,當刀子捅破魚鰾的時候,就呈現出血湧的聲音了。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在《影》中,很多場景都是雨天,為了呈現各種的雨,趙楠的團隊幾乎買光了全世界素材庫的雨。


但這還不夠,只要看見外面下雨,團隊就要出去錄雨。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不同的場景要混不同的音,有時是三十多軌,多的時候更會去到五六十軌,才能合符場景。


音效師的工作是孤寂的,有時候一坐就是一整天,諾大的配音室,除了自己,一個人也沒有,特別壓抑。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但趙楠也說出了一些中國電影的現狀,人家要有4個月時間製作出來的音效,國產電影最多不過20天。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多數國產電影就是為了趕票房,趕檔期,從而粗製濫造。

像錄音師的工種,就更沒人關心他們的貢獻和付出了。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很多製品人和導演對於特效的定義是,幾個坐在電腦前玩一下就可以把東西做出來”


國產特效有很長一段時間被觀眾戲謔為“五毛錢特效”,就連普通觀眾都看得出特效做得特別爛,特別差,中國特效一直揹負著各種罵名。


特別是《阿麗塔》這種高端生物,寫實級別的人物,表情這一塊,國內即使借鑑了國外技術,也不會用。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直到2015年開始製作《流浪地球》的時候,才開始有起色。


導演郭帆每天都給特效團隊做思想工作,往小了說這是一部電影,往大了說要做到科幻電影的典範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譬如在第一重頭戲裡,坍塌。


首先要把山的形狀雕琢出來,接著渲染光影,根據光影去做碎石碰撞,然後再做碰撞後產生煙體的效果。


特效團隊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摳細節,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真不要以為他們就是擦擦威亞那根繩子,消消穿幫鏡頭。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在《邪不壓正》中,特效團隊更是運用技術修復了12000多張老照片。


6000多棟房屋,12000棵樹木都是通過特效做出來的,電影裡的每一座建築和實物的比例都不會相差太多。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像巧紅張開雙手在牌樓上走的那場戲,如果觀眾仔細看的話,那一個鏡頭,360°旋轉,就把整個北京城拍全了。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但不可否認,這十年來,中國的特效電影還是有很大很大的進步,那是因為有人一直在堅持,觀眾才能看到這麼好的電影。


對電影工作執著的人,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也不介意“浪費時間”,雖然過程很苦,但還是能堅持,僅僅是因為對電影的熱愛。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一部電影的成功,不僅要有好的演員,好的導演,還要有一個好的幕後團隊。


他們的功勞不該被遺忘……


美術指導關錦添,他繡過最長時間的一件衣服,是《赤壁》中林志玲身上穿的那件戲服,因為是打籽繡,花了整整半年

這部紀錄片太有料,把國產電影的“內幕”都扒了出來

有位網友的評價很中肯,這部紀錄片是給每一個普通而不凡的電影人的影像情書,給每一個想要走入電影行業的人的一份職業指南,也是給所有愛電影之人的心靈慰藉。


尤其是在這個特殊時期,讓更多人藉著電影的光芒繼續堅持電影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