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三農小妹如何逆襲為王?坐擁五百萬粉絲?年入千萬的?

2017年,短視頻成為最大的風口,今日頭條、騰訊、阿里等大企業紛紛重金入場。伴隨著互聯網在農村的發展普及,短視頻迅猛下沉,滲透進還是一片空白市場的小城鎮,至此,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阻隔被撕開一條口子。

農村三農小妹如何逆襲為王?坐擁五百萬粉絲?年入千萬的?

「巧婦九妹」迎面而出,趕上了。

網紅

有兩個九妹。

電視裡的九妹綁著精緻的麻花辮,穿著嶄新的繡花紅衣服,白麵紅唇,正在央視《回家吃飯》欄目寬敞亮麗的廚臺上做菜,她抬起頭來,有些誇張地大聲介紹自己:「大家好!我是九妹!我來自美麗的水果之鄉廣西靈山。」隨後是她標誌性的哈哈大笑。電視一側標註著她的身份——大山走出的美廚娘、致富帶頭人。這裡的九妹自信、爽朗、光彩照人。

農村三農小妹如何逆襲為王?坐擁五百萬粉絲?年入千萬的?

另一個九妹坐在床邊看著電視裡的自己,一臉平靜。廣西靈山蘇屋塘村已經進入深夜零點時分,山野漆黑無光,九妹和老公剛剛忙活完,得空坐下看白天錯過首播的節目轉播。他們的家在山坳裡,觸目處盡是山水。九妹家是一個有兩間屋子的平層磚房,臥室裡只有床、茶几、梳妝檯3件傢俱,顯得空蕩蕩的。

這是九妹第一次上央視,並不是不高興,而是農村人慣有的羞於表露,老公不好意思誇,九妹不好意思聽。而且,兩人都覺得裡面那個九妹不太真實,跟平時的九妹太不一樣。

第一次見九妹,我幾乎沒有認出她來。她站在門邊大老遠朝我招手,比短視頻裡看起來要矮小得多,皮膚黝黑髮亮,隨意向後紮起的頭髮有點亂,上身穿的是西瓜視頻贈送的黑T,下身黑褲子和軍綠色解放鞋都沾著泥。在裝修一新的酒店大堂裡,顯得不那麼融洽。

農村三農小妹如何逆襲為王?坐擁五百萬粉絲?年入千萬的?

是最最普通的農村婦女的樣子,人群裡不起眼的那一類。很難將眼前的她與她的另一身份疊加——短視頻網紅、坐擁粉絲200萬、網傳年收入過千萬,並且剛剛登上過央視的舞臺。

九妹對自己的「網紅」身份缺乏認知。她覺得自己不過是一個農村婦女,每天還是照樣得早起幹農活、做飯,甚至比以前更忙累。這顯然是她的一個錯覺。在另一個世界——以今日頭條為主陣地的網絡平臺上——以九妹為主人公的「巧婦九妹」賬號已經成為三農短視頻領域數一數二的大號。

農村三農小妹如何逆襲為王?坐擁五百萬粉絲?年入千萬的?

去年5月,九妹開始以「巧婦九妹」的稱號在今日頭條上發佈短視頻,視頻多在5分鐘左右,分享九妹的拿手家常菜和幹農活的日常。一年來更新從未間斷,粉絲迅速滾至200萬,如今,「巧婦九妹」每天的視頻更新維持在2-3條,平均每條點擊量在30萬左右,最火的達到過500萬。

九妹擁有一群忠實的粉絲,他們像習慣鄰家大姐一樣習慣了九妹在自己生活中的存在,樂於觀看九妹的生活點滴,並且十分信任她。得益於這份信任,九妹漸漸在平臺上開始銷售家鄉的特產,做起電商。迄今,「巧婦九妹」品牌已經通過網絡賣出超過300萬斤水果,成為靈山縣最大的電商。

伴隨著「網紅」的誕生,九妹也不再是以往那個只去過廣東的農家女,她頻繁地接到各大電視臺的邀請,去到江蘇、湖北,乃至北京的央視大樓,成為靈山縣的電商代言人之一,新聞稿掛在縣政府的網站首頁上。

如今的「巧婦九妹」已經擁有一個十幾人的成熟運營團隊,一部分人負責賬號日常運營,另一部分人負責電商。原創內容的高流量分成和電商板塊的高銷量,為公司帶來每月100萬左右的收入。對於農村人來說,這是不敢想象的。

一年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開始拍攝「巧婦九妹」短視頻時,誰也沒想到會獲得如此大的成效。「巧婦九妹」的成功,並不是九妹一個人的成功,嚴格地說,是一個富有頭腦和眼光的返鄉大學生、一個善於抓住機會擁抱世界的農村男人和一個勤勞熱情的農村女人共同作用下的成功。

或者說,是一個跟時代脈絡有關的故事。

2017年,短視頻成為最大的風口,今日頭條、騰訊、阿里等大企業紛紛重金入場。伴隨著互聯網在農村的發展普及,短視頻迅猛下沉,滲透進還是一片空白市場的小城鎮,至此,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阻隔被撕開一條口子。

「巧婦九妹」迎面而出,趕上了。

進出

九妹以前不叫九妹。村裡人都叫她阿琴(原名甘有琴),或者隨著老公的稱謂——她老公在家族排行老九,被稱九哥,她便被叫做九嫂。

決定做短視頻時,幾個人湊在一起想名字,想取個「巧婦XXX」,先想了「巧婦阿琴」,又想到「巧婦小琴」,都覺得不太響亮,最後想到一首「九妹九妹,漂亮的妹妹」的歌曲,阿琴在孃家恰好也排老九,叫起來朗朗上口,便定下來。

阿琴成為九妹之前,是廣西農村眾多婦女裡普通的一個。她在不富裕的農民家庭長大,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全家勉強支撐她讀完初中。1997年阿琴16歲,一個人帶著家裡給的90塊錢到東莞的電子廠打工,每個月收入300多塊,要寄200多回家,存著給哥哥們蓋房子娶媳婦用。

在外打工時,阿琴與同在廣東打工的初中同學九哥相戀,不久後嫁到與孃家相鄰的蘇屋塘村。九妹開玩笑說,當時結婚她是猶豫的,因為九哥那個村「條件不好」,離縣城有十幾里路,她孃家的村離縣城只有幾里,村裡人都笑她「只有嫁出山的,你還往山裡面嫁了」。

到蘇屋塘村走一圈便知,這基本是個空心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小孩。一棟修繕一新的五層樓房裡,兩個老人靜默地坐在門口,一坐就是一天。根據九妹的估算,村裡100多戶人家裡,有年輕人在的不到10家。

廣西靈山是久負盛名的水果之鄉,以荔枝最為著名,故有荔城之稱。村子裡,家家戶戶基本都種有幾十畝水果,傳統農民以賣水果謀生。在植被茂盛的丘陵上,種滿了荔枝樹、桂圓樹、柑子,有的已有上百年樹齡。

交通是阻礙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至今,靈山縣仍然沒通火車,沒有高速公路。幾年前,水泥路還沒修進村子,水果的唯一銷售渠道是縣城的大市場,果農們半夜兩三點,用摩托車或自行車,一車百來斤地往外運剛摘下的水果,沒來得及運出就過季的水果,只能任由它爛在林子裡。

貨多買家少,加上交通不便,水果不值錢,果農辛苦又收入低,到廣東打工成為年輕一代的集體選擇,走出村子就是進步。

2008年,蘇屋塘村出了一位高材生。九哥的侄子張陽城以全縣第五的成績,考取一本去大城市天津讀大學。

同年,阿琴結束打工生涯,返鄉務農。唯一的兒子馬上要上小學,阿琴不忍心讓他做留守兒童。不久九哥也回家了。左鄰右舍閒話道:「回來有什麼出息,活該窮!」

一出一進的交錯之間,誰能想到這兩個軌跡迥異的人,會在大約10年之後成為事業上的夥伴,在時代的風口上,以身邊的人也許一輩子都無法理解的方式,共同打造出一個自媒體號,並賺到了身邊的人們也許一輩子也沒法賺到的錢。

張陽城讀影視專業,畢業後在光線傳媒等公司做藝人統籌,一直做到藝人總監。他把戶口遷到天津,原本打算紮根於此。後來因家人身體抱恙,他遷回廣西,平時接一些視頻或政府宣傳片的拍攝。逆著城鎮化發展的浪潮,張陽城成為大學生返鄉創業的一員。

2017年,短視頻急速爆發。有數據統計,2017年短視頻用戶規模從2016年的剛剛破億飆升至2.42億,當年投資筆數超過45筆。各大平臺重金補貼短視頻原創內容:今日頭條投入10億,秒拍和微博聲稱將投入一億美元,百度聲稱將累計向內容生產者分成100億元…短視頻創作迎來了黃金時代。

張陽城發現,自己的一些朋友試水自媒體,都獲得不錯的收益,張陽城尋思著,自己有經驗有資源,不如拉攏幾個朋友,也搞一個。

「當時正值自媒體發展,野蠻生長的階段,農村題材的還不多,我是想用一二線城市的經驗,來做六七八線地方的事。」有傳媒基因的張陽城,敏銳地捕捉到了風口的氣息。

九妹和九哥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這件事做成現在這樣子,多虧了侄子。」

排斥

第一條短視頻發佈在2017年5月19號。視頻裡畫面很黑,她展示了自制肉蛋撻的做法,可以感受到她的緊張,沒有多餘的話,必要的步驟說明也講得磕磕巴巴,像小學生背課文一樣,全程沒有笑,也幾乎沒有直視鏡頭。

這條5分多鐘的視頻拍了整整一下午,肉蛋撻反覆做了五六遍。視頻裡,剛開始只是光線不好,到最後九妹說再見時,天色已經完全黑了,襯得九妹黝黑的皮膚上反著暗沉的油光。

九妹是排斥的。九哥給她說這個提議時,她第一反應是拒絕,「對著鏡頭不好意思啊,不知道說什麼。」她想不通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有什麼用?影響我幹活。」

有什麼用九哥也說不上來,但他相信侄子的判斷。九哥勸她,試試看嘛,時代不一樣了,要跟著時代走,「聽說有收入的」。九哥信侄子,九妹信九哥。幾年前,是九哥挨家挨戶走訪村民,勸大家同意修路,又跑到政府裡提出修路的要求,自家多掏錢,促使蘇屋塘村的公路比鄰村早修好三四年,發展得也比別村快。

九妹勉強同意配合。更大的排斥來自村裡人。有幾次他們想到別人家的園子裡拍攝,村民死活不同意,一邊往外趕一邊嘟囔「不正經的」。語言也是九妹經常被嘲笑的點,當地人習慣說方言,聽見九妹在田地裡大聲地說著普通話,大家都笑她「北佬」,裝北方人的意思。小孩子路過張牙舞爪地學九妹說話——「大家好!我是九妹!」

九妹覺得壓力很大,總說不想幹了。但她生性韌勁兒強,埋怨過了,第二天她又主動提起,「走,拍攝吧!」

當陌生的事物進入農村時,多數人的本能反應是排斥的。有接納和嘗試的勇氣的人,最後摘取了機會的果實。

前期是基本沒有收入的,張陽城介紹說,前幾個月最多隻有三五百收入,四五個朋友全是免費幫忙。

九妹的活兒比以前更重了。除了幹以往的那些農活,她還得想內容,組織語言,同一個活翻來覆去幹好幾遍,效率大大降低。有一次太陽很大,三四個人圍著她拍攝,她總也說不順一句話,在地裡往返了好幾遍,九哥急了,說她太笨,九妹著急得掉眼淚。

意外

6月6日,九妹收到西瓜視頻寄來的包裹,是粉絲突破一百萬的獎牌。九妹家有一個寬敞的露天廚房,院子的面積比兩間屋子合起來還要大。屋子一邊是魚塘,一邊是小山坡。九妹站在院子裡一邊拆快遞,九哥一邊拿手機拍攝,說到「我太高興了,從小就沒得過獎」時,毫無預兆地,九妹哭了。

談到「巧婦九妹」如今取得的成績,每位當事人都提到了「意外」二字。

選到九妹做主人公本身就是一個意外。在張陽城最初的經驗和設想裡,能贏得市場的人,應該是「長得年輕一點,能唱歌跳舞那種」,或者很有特點的。他和九哥尋覓了一段時間,始終沒有找到預想中合適的人。

有一次張陽城去外地辦事,回來時九哥去機場接他,路上兩人討論拍攝對象的人選,九哥提了一句:「乾脆讓你九嫂來試試,反正現在找不到人。」張陽城一聽覺得正合意,平時朋友幾個老愛去九哥家裡釣魚,九嫂負責做飯給他們吃,大家都誇她手巧,菜做得好。

摸不清市場口味,起初的時候,他們做了3個號,一個是「巧婦九妹」,另一個是位大爺,說白話,帶著體驗農村生活,還有一個是胖胖的,比較喜感的角色。

翻看九妹早期的視頻可以發現,她主要是分享美食,他們給自己的定義也是美食類短視頻,在標題裡給九妹打的標籤是「農村美女」的角色。

第一條肉蛋撻的視頻放上西瓜視頻,效果意外地不錯,在沒有推廣的情況下,沒幾天就達到了20萬點擊,粉絲一天從0增長到200多。他們每天堅持更新,粉絲每天都以幾百上千的量增長,「最高一天漲3萬」,九妹有些自豪地說。

持續更新了不到一個月,「巧婦九妹」的號就拿到了原創。到10月份,今日頭條上的粉絲已經超過30萬。其他兩個號也都有十幾萬粉絲,但沒有「巧婦九妹」增長快,迫於人手緊張,他們最後決定把那兩個號暫停了,專注做九妹這個號。

真正意識到這個號火了是在11月。幹農活是九妹的視頻內容之一,她會把自己上山給果樹施肥,成熟時摘果子,用果子做菜等過程發在網上,久而久之,很多粉絲在下面詢問,能不能買一些水果。通過加微信號,九妹陸陸續續給粉絲寄過一些水果,詢問的人越來越多之後,他們籌備著開一個淘寶店。

10月底,「巧婦九妹」的淘寶店鋪開始預售當季水果皇帝柑,正值今日頭條推出「邊看邊買」的活動,短視頻下方可以外鏈到店鋪。他們預計的銷量是10000斤,預售掛出去一個禮拜,訂單一路飆升到90000多斤,大大超過他們的備貨,不得不趕緊下架產品。

「我之前一直在考慮粉絲數的真實性,有多少人願意買你的產品?」這次預售後,張陽城真正意識到,這個號做起來了。

活動邀請接踵而至。先是江蘇衛視的《味道》,接著是央視的《回家吃飯》,然後是《焦點訪談》,再到端午特別節目《歡聚中國節》。

伴隨著走紅,九妹經歷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到雪,第一次路過天安門,第一次吃自助餐,第一次在大學裡演講,並且,即將第一次走出國門去美國。

如今,當張陽城覆盤經驗時,才漸漸摸清了脈絡。無意之間,「巧婦九妹」迎合了一群巨大的潛在受眾,而這個市場還幾乎是空白的。張陽城介紹說,「巧婦九妹」的用戶畫像中,有5成以上在廣東,其次是廣西,然後是北京天津。由此可以分析出粉絲由3類人組成:外出打工的農村人、有著同樣背景的老鄉、嚮往純天然生活的城裡人。

有著同樣農村經歷、並在外打工的人構成三農自媒體的粉絲主力,加之外面世界對農村的窺探,共同推動了農村原生態類型短視頻的崛起。這群通過互聯網向外界展示傳統農村的吃螃蟹者,被時代冠以了特定的名字——「新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