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戶外,我們宿營在瑪瑙灘


第一次戶外,我們宿營在瑪瑙灘

一 "零"海拔過天山

本喜歡遠足旅行的我,已有兩年未走出哈密界地。又是一年五一長假到,方知辛苦了又一年,心想該出去走走了。偶然一次,在瀏覽吐哈信息網時,看到新聞中心特色文化部和吐哈石油攝影協會舉辦的伊吾採風探險活動,便毅然報名參加。

5月2日上午8:30,我們迎著晨風和東昇的旭日出發,車隊一上哈巴公路,我便準備睡覺,因為這一段路不僅要繞過一道道灣,爬坡渡澗,吭吭嘰嘰爬上天山後,再盤旋而下,路面狹窄,沙土飛揚,落一身灰,最為要緊的是,彎道眾多,非常危險,記得兩年前所乘的213在爬坡時,前面一輛大卡車撞的一車鋼板突然滑下,雖然距車較遠,但想想後果,讓人冷汗直冒,所以這段路是我最不願意的走的。突然發覺所行路面似乎和兩年前去巴里坤時不一樣,不僅整潔而寬闊,而且路旁的景觀也不一樣。便問司機,方知是新修的哈(密)—巴(裡坤)-木(壘)—烏(魯木齊)公路,便睡意全無,對眼前的公路產生了興趣,公路先是坦蕩筆直,一平如鏡,像一條黑色的緞帶伸展在戈壁荒灘中,繼而進入山嶺重丘區,彎道、橋涵接踵而至,在最窄處,只看見一塊塊巨石貼近車窗一閃而過,急彎順著地勢如長蛇爬行,山巒重疊,高聳入雲,有點"山窮水復疑無路,拐過大山又一景"的感覺,望著路旁倒掛山崖的青松,聆聽著山澗嘩嘩歌唱的水流,頓覺心曠神怡,飄飄欲仙,天山深處的路程在不知不覺之中走過,還在靜靜等待翻越天山的時候,車子便已經滑到了口門子,似乎從山南到山北是零海拔通過的!


第一次戶外,我們宿營在瑪瑙灘

二 過伊吾話細君

車隊轉向東爬上了夾峙在喀爾裡克山和天山支脈莫欽烏拉山之間的302省道,因為進入了前山雨影區,山上不再有帶狀分佈的森林、草甸和積雪,而代之以礫石戈壁,景觀甚為荒涼。當汽車穿過乃楞格爾草原,快駛近鹽池鄉時,車窗左側映現出托勒庫勒鹽湖晶瑩潔白的身影。不久便進入伊吾縣"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筆直而又寬闊的道路,路旁是瓷磚貼面的三四層樓建築,樓雖不高,但都建有園林式的門樓,並佈置花壇綠地,環境頗為典雅。

這個被稱為全國最袖珍的縣,不僅以晚熟"淖毛湖"牌哈密瓜和哈密"天然氧吧"而聞名全國,而且還有一段和親的歷史鮮為人知。

漢武帝時,遊牧於敦煌、祁連間(包括東天山以北的廣大區域)的西域民族烏孫國,其國王昆莫因為英武強健,作戰勇敢,帶領的部落臣民在天山之北"逐獵禽獸,鹹食其肉",用獸皮做衣,逐水草而居,逐漸強大起來,使當時稱霸西域的匈奴人對其望而卻步,不敢妄加騷擾。此時漢武帝採納了張騫的意見,意欲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以共同夾擊匈奴。便採取了和親的方式,與烏孫王昆莫和親的人就是細君。

公主劉細君,是漢武帝侄孫女,其父因謀反未遂,事敗自殺,幼小的細君則被帶到了長安宮中撫養。長大後出落的容貌俊美,亭亭玉立,聰慧可人,能詩善文,熟諳琴棋書畫,精通音律,在後宮中為人處世有分有寸,進退有度,因此深得漢武帝疼愛。公元前105年,漢公主細君出塞赴西域,烏孫王昆莫皮裘戎裝,烏孫臣民在路旁載歌載舞,齊奏胡樂,以最隆重的禮儀迎娶了綾羅長裙,華美無比漢人新娘細君。

青春年少的細君雖集烏孫子民愛戴與昆莫的寵愛於一身,但仍思鄉心切,從此倚胡楊翹首故土,折紅柳寄思鄉之情,為了漢烏兩國的友好,幾十年,只能落寂含笑,自嘆寄情:"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長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細君為漢朝換回了幾十年的邊塞和平後,終因水土不服,吃住不慣而客死胡疆。昭君出塞,與匈奴和親,被人傳唱至今;而細君和番,以身許國邊庭靖卻不被人記取,至今,昆莫不再,烏孫不再,細君呢?也許鳴沙山旁的月牙泉,或許就是細君滄海哭盡,不涸的思鄉淚湧流而成?


第一次戶外,我們宿營在瑪瑙灘

三 大漠胡楊古蒼茫

北出淖毛湖鄉,進入一片綿延不絕、幾乎寸草不生的低緩丘陵和茫茫無際的戈壁後,當依維柯還在沿著前行者的"足跡" 循規蹈矩時,兩輛越野車開始大顯身手了,領路的213—60型只見揚起的一片煙塵,不見車身;而崔師傅將巡洋艦時而開上緩坡,時而又飛馳而下,瀟灑飄逸,頗有職業賽車手的風姿。

車行約一個小時後,車內一片歡呼,一大片胡楊林矗立在一個緩坡上,車子在胡楊林邊緣慢慢駛過,一棵棵胡楊經千百年風雨、沙塵、烈日的錘鍊,粗壯的軀體扭曲成各種姿態,猶如聳立於林間的一個個雕塑,蒼老崢嶸,疏絡悲壯,滄桑屹立的造型令隊員們發出由衷的讚歎!有的似母親看著學步的孩子,有的似水邊小憩的鸕鷀,有的像聽到異類侵入領地而警惕欲跑的大漠松鼠,有的如起舞的少女……,都是至美的雕塑!

下了車,紮好營後,漫步穿行於胡楊林中,五月的胡楊還未到枝繁葉茂期,但比夏季的胡楊更美更有味道,這種岡瓦納古陸時期的熱帶殘存遺種,今天孤獨地生活在荒原大漠中,有誰知道它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近1.4億年了,那時,淖毛湖盆地還是一片海洋,巍峨的天山及其支脈只不過是海面上的孤島或者暗礁罷了。在這缺水和風沙肆虐的地區,胡楊有的依然茂盛,有的已經乾枯,有的已被風颳倒。依然茂盛的側風而立,像列隊迎敵的戰士;枯而不倒的,以其殘缺的肢體傲對風魔;被風颳倒的,從主幹裡發出的縷縷枝條,斜著身子繼續生長,長出片片綠葉,顯示著一種頑強與無畏,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死亡的胡楊,樹幹裡充滿了沙土,輕輕一碰,沙子和木屑便紛紛揚揚散開,據說這也是沙塵暴和揚沙的主要物質之一。

仔細觀察,從大樹周圍發出的新胡楊,大都未長大便已枯死,後得知,胡楊的根系雖然很發達,除了深入地下數十米的主根以外,還有平根,依靠這些平根發芽長出的新胡楊,成長充滿了困難,如果它們不能及時得到地下水的滋潤,他們中大多都會死去。因為這裡屬於洪積扇的邊緣地帶,地下水越到扇緣地帶越少,所以死亡的胡楊"後代"便越來越多。在來胡楊林的路上,同車的霍大師便介紹了胡楊有"三不"的奇特之處,即"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爛"。"千年不死"雖覺得有些誇張,但可以說明胡楊極耐旱的特點,生長在沙漠、鹼堆裡真是一大奇蹟。"千年不爛"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因為在3200年的五堡乾屍葬坑中發現了大量的胡楊木。據說胡楊還有"兩怪",是指變葉樹和胡楊淚。便仔細觀察起來,在枝葉茂盛的胡楊樹上,確實有兩種葉型,下面多是是窄長葉,與柳樹葉極像,只是顏色淡了些,沒有柳樹葉那般濃;高處呈圓型闊葉。這種狀況只在大胡楊樹上表現比較明顯。但最明顯的要數從側枝發出來的小樹,葉子細長如線,稍大的葉形變寬如柳;更大樹的樹冠,就變成了扇形闊葉,頗似銀杏樹葉。據說有的胡楊甚至能長5種葉型,所以又叫異葉楊。我覺得這種現象和胡楊吸收的水分多少有關。這神奇的胡楊樹葉,翠綠婆娑,鬱鬱蔥蔥,給荒漠平添勃勃生機。

而另一怪,即胡楊能從側根、軀幹、樹皮到葉片,都能吸收鹽分,當體內鹽分過多時,便通過樹皮裂口溢出體外,分泌一種乳白色液體,被稱為"胡楊淚",也叫胡楊鹼,純度可達50—60%,以前的淖毛湖人用來擀麵、蒸饅頭、打饢,還是是優質的適用鹼以及製革制皂的配料的說法的印證,頗費了一番腿腳,找了許久,直至夕陽西下,也未找見。思考良久,也許是時異地異的緣故吧。

夜幕降臨,便是野餐的時候,羊肉湯泡饢,外加大蔥,味道好極了。飯後,篝火晚會開始,大家手拿手圍著篝火跳起了"鍋莊",朗朗的笑聲伴隨著激昂的音樂創得很遠很遠……,篝火漸漸淡去,只有皎潔清亮的月光如水一樣傾瀉下來,感受著原汁原味的大自然生活,別有一番情趣。夜深了,勞累了一天,鑽進嶄新的"野戰營"帳篷,裹上睡袋,做起了"走進神奇的大自然"的美夢……不知過了多少"晝夜",同室的老鄭穿衣的悉悉索索聲使我從睡夢中醒來,外面傳來了不斷唏噓聲和打噴嚏聲,始覺有點冷,便索性出了帳篷,大漠的圓月還高掛天空,耐不住寒冷人們已經在外面生著了火,他們邊烤火邊從灰燼中撥拉出昨晚埋在灰燼中的紅薯和土豆,我也從中用鐵鍬刨出一個紅薯,不燙不涼,美味爽口,比街上買的好吃多了,細想這也許就是野外生活的樂趣所在吧。星光淡去,一輪紅日在天盡頭破空一現,絢麗的彩霞將胡楊林粉飾的多姿多彩。喜歡攝影的紛紛拿起"長槍短炮",在林子裡穿梭往來,盡情捕捉著瞬間的精彩,古老的胡楊林開始沸騰了!


第一次戶外,我們宿營在瑪瑙灘

四 探險瑪瑙灘

5月3日約10時許,我們繼續向東北行進,到了一片龜裂的大河床邊,成了我們理想宿營地,我們便頂著正午的烈日向瑪瑙灘撲去,遍地的"瑪瑙",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存在,但是我們又缺乏識玉的慧眼,便拿著一個個"瑪瑙"請領隊的魯全國鑑別,請教怎樣的才是有價值的,略知一二後又衝向戰場,最後又撿了一大堆,累了,灌一肚子袋裝水,坐下來仔細挑選,不中意的丟棄,中意的留下,如此幾個回合下來,便有了沉甸甸的一塑料袋,大都是一些光滑,又一些填充物的東西,其實,仔細一想,真正的珍品無價之寶是不會顯山露水的,需要有智慧和知識的人去鑑別的,也不會以表面的光滑和美麗去取悅大眾的,這樣便會失去其價值的。

我和老鄭邊走邊尋找,希望能找到驚世極品—所謂的水膽瑪瑙,但我想看到的是這裡的唯一有火山口的火山,想拍一個完整的照片,可老鄭不想往前走了,我便一個人去尋找,遍地的火山堆和火山碎屑岩、玄武岩和安山岩讓人想到自然的偉大,這裡有一片汪洋,到林莽遍地,湖沼連片,禽獸遍野,再到地下岩漿騰空出世,到今天的遍地荒蕪。除了形成火山堆、火山錐、各種各樣的噴出巖外,落入溼地、沼澤、湖泊和河流的高溫岩漿,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顏色鮮豔、花紋美麗獨特的寶貝—瑪瑙。自古就被人們視為珍寶。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不斷髮展,瑪瑙不僅有了更多的美名,而且也分門別類,形成了系列。它在礦物體中叫玉髓,瓊玉,也稱赤玉、文石,有人也叫它膠凍,化學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按顏色分為:紅瑪瑙、藍瑪瑙、黃瑪瑙、黑瑪瑙、白瑪瑙、紫瑪瑙、灰瑪瑙、鬼面青瑪瑙等。從結構形態分為:縞瑪瑙、絹瑪瑙、纏絲瑪瑙、截子瑪瑙、火炬瑪瑙、子孫瑪瑙、蘑菇瑪瑙、竹節瑪瑙、水膽瑪瑙等等,其中水膽瑪瑙(體內含水的瑪瑙)最名貴。

走了約一個小時,攀上了幾個以為有火山口的火山,還是未見目標,看看離大部隊遠了,再不能走了,返回!在回去的路上,碰見了同行的醫生和一個小朋友,結伴向大本營返回,由於是午後正熱的時候,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砂石和火山灰的路上,走了一段後小朋友走不動了,我們便沿乾涸的河床走,因為硬的河床比較好走一些,然後從定向標誌—"大金字塔"抄近路向宿營地前進時,看見大本營附近的高地上插上了紅旗,心想糟了,違紀了,肯定是"大部隊"有人找我們去了,便拉著小朋友的手加快了步伐,趕到宿營地後,方知在到達前四人分坐213和巡洋艦去尋找我們去了,最著急的是小朋友的父親。然後馬上去山頭上插上綠旗,示意我們安全返回,不一會213回來,並通過對講機召回巡洋艦車上的小朋友父親和領隊,然後是"檢討"並加感謝,細細一想,正午在古火山群中上徒步行走三個多小時,確確實實探了一次險!


第一次戶外,我們宿營在瑪瑙灘

五 "三味湖"與滷蟲

5月4日,從瑪瑙灘拔營直赴無名湖。翻過一座山樑,同車的小朋友便歡呼起來,一片足有幾個足球場大的藍色湖泊,神秘地走入大家驚詫的的眸子,平靜的湖面,成群的水鳥在嬉戲,四隻小野鴨整齊地站在湖邊,憐愛之情頓生,在這荒原地域,寸草不生的地區,生存著這些生靈,真是不易。湖邊星星點點生長的駱駝刺雖說這這裡的荒涼,點綴出僅有的生機。這裡有三個由西南向東北湖泊依次相連,並且具有三味:冰雪融水滲入地下出露後先形成的是淡水湖,湖周及邊緣地帶生長著繁茂的蘆葦,而後湖水溶解了土壤中的鹽分後形成鹹水湖,越向盆地中部土壤的鹼性越大,湖水隨之形成鹼水湖。在這鹽鹼度極高的水中並不荒涼,水中生長著價值可與黃金相比的滷蟲資源。這種生長在沿海鹹水區域和內陸鹹水湖區內的生物,學名豐年蟲,形如小蝦,體長一釐米左右,體色肉紅色,非常美麗。滷蟲卵是人工養殖對蝦等珍稀海產品的上好餌料,在國內市場買價極高。記得在2000年,可可西里曾經發生"滷蟲事件",上萬人湧入可可西里捕撈滷蟲卵,對當地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無獨有偶巴丹吉林沙漠的居民因為大規模地捕撈滷蟲而致富,撈蟲的手段已從騎駱駝到開上了汽車,達到了"工業化"的程度。這裡的滷蟲顯然要比它們的同類幸運的多,還基本未受到人類的干擾,但願永遠不會干擾的生活。湖邊幾個人的照相機鏡頭和攝像鏡頭輕輕地齊聚一個地方,仔細一看原來是一條蜥蜴,大家都輕輕的,沒有人去刻意驚擾他,顯得非常友好,在人與自然的"鬥爭"中,許許多多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使人開始謀求協調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素質也隨之提高了!我們輕輕的走了,留下了足跡,帶走了自然給我們的美好回憶和啟示。讓滷蟲、駱駝刺和蜥蜴繼續著它們自然而安靜的生活。


第一次戶外,我們宿營在瑪瑙灘

六 億年珍品硅化木

離開了無名湖,車行至一個乾涸的季節性湖泊邊,欣賞著一隻向高坡奔跑的黃羊的英姿,著實讓我們興奮了一陣子,在湖邊的戈壁灘上滿地都是硅化木單晶碎片,據說還有埋藏著地下的大大小小的硅化木。這裡的硅化木以肉紅色、褐色和灰色居多,主要是由於填充了不同的物質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如紅色和褐色填充物以Fe2O3的紅色礦物相浸染造成的,灰色以石英、玉髓為主。在一高地上,有三處被盜挖著還未挖出的樹幹,其中一處的還保持著一節樹墩和一段樹幹,色彩古拙,紋理和年輪清晰可辨!撫摸著遠古遺留下來的痕跡,能感到一種永恆的氣息。歲月雖然結束它們的綠色的生命,但它沒有消失在塵沙中,而是堅強地活著,那條條紋理清晰地銘刻著悠悠歲月的兇暴與寂寥。它擺脫了從前樹木的光滑與軟弱,在抗爭中也出落成蒼勁的身姿,原本脆弱的體質煉出了石頭的堅強,又用堅硬的身軀抗訴著歲月的無情和盜挖者的劣行。它靜靜地躺在那裡,讓我能夠逼真地去想象1億3千萬年以前它的粗壯和茂密!其實,在我看來,那些零星散落在戈壁灘上經過億萬年風吹、雨打、沙磨而成的形態各異的單體硅化木才是最美的。撿上一片兩片擺在作為盆景,不啻是一種雅興!畢竟是保存在民間,又可延緩其壽命。但是荷鋤帶鍬地,甚至動用挖掘機去挖以獲取暴利,那便是破壞資源的劣行甚至是違法行為了。 5月4日傍晚我們和夕陽一起返回石油基地,非常感謝新聞中心特色文化部為我們組織了這次到比較原生環境中旅遊的機會。這次旅遊不僅是一次風光攬勝遊和採風遊,更是一次生態遊和探險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