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的爱人子女只对你报喜不报忧?因为这两点,你根本想不到

阿秀今年刚满三十,一个人在深圳打拼。生日这天一大早接到了母亲的电话,电话里问阿秀最近过得怎么样,压力大不大,打算什么时候和郭谦结婚?郭谦是阿秀谈了三年的男朋友,已经见过双方家长了。阿秀说:“妈,挺好的,最近工作不忙,刚准备要升职了。郭谦呢,现在也挺忙的,我们两都想先再拼一年,再说结婚的事,等五一到了,我再回家看您哈。”

简单聊了几句,便挂了电话,习惯性地打开了手机里的社交软件,匿名发了一条动态:“刚和我妈说我很好……其实我是流着泪说的,需要安慰。”

真实的阿秀现在一点都不好,虽然要升职了,可是半路杀出了一个空降,估计没戏,每天照样还是加班到黑。和男朋友,上个月也分手了,郭谦喜欢上了别人,阿秀出奇的很冷静,没有闹,洒脱了删除拉黑,不再联系,只是越想越替自己不甘。可她不敢和家人说这些,更愿意和不知道对面是谁的网友倾诉。

不知你是否能从阿秀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不知你有多久没向亲人爱人说一句苦恼。“家”不应该是遮风避雨的港湾吗?却让很多人都戴上了生活安好的面具。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报喜不报忧背后,既有人们对于自我责任的越界行为,也透露出有人们对自我和亲密关系的不信任感。

为何你的爱人子女只对你报喜不报忧?因为这两点,你根本想不到

报喜不报忧背后的心理机制

对情绪的越界照顾

无论是在夫妻关系,还是父母子女关系,出现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往往是一方害怕说出真相,引发另一方的伤心、失望、愤怒、焦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

表面上来看,是在替对方好,希望他每天保持心理开开心心就好了,不需要过多的承担生活的坏消息。实际上,他已经充当了“照顾者”的角色,在为不属于自己的情绪负责。

我们常从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角色,来判断“照顾者”与“被照顾着”,比如夫妻关系里,丈夫通常为“照顾者”,妻子通常为“被照顾者”,父母子女关系里,父母通常为“照顾者”,子女通常为“被照顾者”。

但从心理学家庭系统的角度来说,这种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关系通常是错位的,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下,过多承担对方负面情绪的一方,往往成为了“照顾者”。

当父母无法充当称职的照顾者、保护者的角色时,孩子就会迅速发展出自我照顾的技能,如果孩子感觉到父母的脆弱与无能为力,孩子也会顺带发展成照顾父母的角色,成为父母的父母(亲职化,Parentification),当一个懂事的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结果,抚慰了父母,压抑了自己。


为何你的爱人子女只对你报喜不报忧?因为这两点,你根本想不到

同在,在夫妻关系里,老公老方最近丢了一个大项目,对他的职业发展影响很大,但他依旧回家笑脸对待自己的妻子儿女,只在到家前在车里静默的一个小时,才是真正的自己,听听歌抽抽烟,和哥们互相嘲笑。

是他不能对家里说吗?不是,而是他不敢,他害怕面对妻子的失望和担忧,更害怕自己面对妻子负面情绪时涌起的焦虑、自责、难过,所以干脆不说。

表面上看就是逃避和隐瞒,实际上他们都是在“照顾”对方,而且是”过度照顾“。我们需要建立心理学的一个认知,即情绪都是自己的,我们只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我们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情绪边界感。

无论是隐瞒方还是被隐瞒方,面对坏消息的这份焦虑和担心背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把彼此想象得过于脆弱了。这背后就透出不信任的意味,包括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对对方的不信任。

为何你的爱人子女只对你报喜不报忧?因为这两点,你根本想不到

报喜不报忧展现出“不信任”的讯息

对他人(或关系)的不信任

我们选择对陌生人,对不知道是谁的网友说心事,是因为对方本就对我无所了解,也就无所期待,我是好的还是坏的,不会造成他的影响。继而也不会因为他对我的看法而感到沮丧。而且人们通常会对不熟悉的不幸者给予鼓励和肯定,从他们那里我们也能获取心理上的能量。

有时候,我们还会选择告诉给信得过的闺蜜或者哥们,他们知道所有我们好的坏的消息,我们也愿意把所想所表达告知于他,是因为我们知道在他那里我是安全的,我的所想和际遇能够被理解,他们也不会因为我的短处而抛弃我,离开我,不承认我。

能够“报忧”的关系,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安全且值得信任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愿“报喜”的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是不信任、不安全的。我们会担心,说出自己的不好,会引发对方的责备、焦虑、和不理解,可能这种情况是真实发生过的,可能这种情况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无论是哪种,在这种负面情绪之下,我们感知到的都是那个“糟糕的我”,潜意识会感受到不被接纳、被排斥,甚至有被抛弃的危险。

为何你的爱人子女只对你报喜不报忧?因为这两点,你根本想不到

家,为何成为了“不安全”的地方?

这与从小的家庭教养关系有关,如果是从小遭遇打压式或者冷漠式的教养关系时,当我们的感受和需求一再的被打压或忽视时,我们便形成了这样的行为模式。

同样,父母是否具备成熟的情绪管理模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如果父母有一方不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此时的他其实才是家中的“小孩”,需要被照顾,在家庭系统排列里,孩子是对家庭最忠诚的,当有空缺位时,他们会进行填补,也就起到了“照顾者”的角色。

还有一点,是我们对自己的不信任,也会导致我们不信任“家”这个关系。

对自己的不信任

真正信任自己的人,是有着充足的自尊和自信的,他们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相信自己的不完美能够被别人所接纳,“报忧”对他们来说,不是一样难事,他们也不会认同别人的负面情绪,不会从对方的负面情绪中,看到那个“糟糕的我”。如果他们对情绪的边界意识够强,他也能很少被卷入。

一个对自己不够信任的人,会去认同潜意识里看到的“糟糕的我”,他心理关于“自我”的认知,还不够坚定,容易被外界动摇。

“完美的我”是过着顺利的日子,感情完美,生活中的狗血也不会发生。当感情破裂,工作滑坡等事件发生时,他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

,在这种时候,他更加去害怕面对亲人爱人的负面情绪。

为何你的爱人子女只对你报喜不报忧?因为这两点,你根本想不到

报喜不报忧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报喜不报忧不利于亲密关系的良好发展

因为这种不信任感,也会传递给对方。哪怕是善意的欺骗,也会激发对方的愤怒,他会感受到自己不被信任,也像是暗地里传达出,“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帮助你”的信息,会让对方体会在在这段关系中被忽视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理的暗示。

如果这种情况,总是出现,会有点“冷暴力”的意味,因为一段亲密关系的维护,是需要心理层面关于感受和情绪的相互交流的,有的时候欢乐是一种传递,关于悲伤和担忧的传递,更是一种信任。

报忧又报喜,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密关系

一段健康、成熟的关系,不存在报喜不报优,都是各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是双方平等的交流日常生活中的忧虑和开心,同时也相信对方能够,并且愿意,理解和包容彼此的负面情绪。

这是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对方的信任。

我们既要相信对方有这个能力,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是对他的信任。

也相信对方有这个包容心,去支持和理解你,这是对关系的信任。

我们还相信自己无论是此时光彩,还是彼时黑暗,这都只是生活暂时的样子,并不影响你整个人的好坏,这就是对自己的信任。

为何你的爱人子女只对你报喜不报忧?因为这两点,你根本想不到

所以,我们主要做好以下4点:

1、觉察自己的情绪,学会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负责,不再将自己的开心与不开心归责于对方;

2、充分相信对方

如果是你“报忧者”,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能够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你不需要为他的负面情绪负责。如果你是被“报忧者”,你更要相信且接纳对方,你的理解和包容对他就是一种支持,他会因此更加对你好。

3、充分相信自己

如果是你“报忧者”,要相信自己是足够好,且足够值得被包容的,外界的不好不能定义你,给自己充分的鼓励。

如果你是被“报忧者”,也要相信自己,相信你能够承受坏消息,能够处理好自己的坏情绪。

4、不要忘了告诉对方:我支持你/我需要你的支持。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