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個童話故事,讓寶寶乖乖聽話,家長們趕緊來試試吧


看了這個題目,有的家長會懷疑,聽個童話故事,孩子就會乖乖聽話?有這麼神奇嗎?對,就這樣神奇,我先給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

我的鄰居帶兩歲的寶寶到我家玩,爸爸的煙和寶寶的糖都掉到了地上,寶寶撿起了自己的糖,無論爸爸如何說教,寶寶都不肯撿起爸爸的煙。“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爸爸氣壞了,“這麼小,就開始不聽話,長大了還得了,我不能慣他毛病。”爸爸大聲呵斥著寶寶,寶寶嚇得哇哇大哭,卻執拗地站在那裡,依然不肯撿起地上的煙。“初老師,你不是說不能慣孩子嗎?我是不是要打她呀?”

講個童話故事,讓寶寶乖乖聽話,家長們趕緊來試試吧

很多家長都面臨過這樣的難題。其實所有的孩子天生都有反抗情緒,這是孩子的天性。你叫他往西,他偏要往東,你叫他打狗,他卻偏要去攆雞。大家都有同感吧?所以,等孩子犯錯後,我們家長再指責孩子,孩子必然會反抗的,就如同上述故事裡的寶寶,孩子都是有反骨的。而我們大多數家長也都會採用上面故事裡爸爸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這種辦法是不可取的。

講個童話故事,讓寶寶乖乖聽話,家長們趕緊來試試吧

這個故事裡的寶寶,因為年齡小,還不清楚規矩是什麼,他對錯誤行為沒有認知,做錯事情是必然的。所以,我們家長最重要的不是孩子犯錯後的諄諄教導,而是要提前在孩子的心田裡播種上好行為好習慣的種子,讓他們知道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在孩子的心田裡播種上好行為好習慣呢?

我拿來兩個毛絨狗狗當道具,一邊表演一邊給寶寶講故事。

“汪汪汪”小狗跟著爸爸來到了阿姨家,他看見了阿姨,很有禮貌地問:“阿姨好。”阿姨高興地說:“你真是個有禮貌的好寶貝,我送給你一盒糖吧。”阿姨把糖裝進了袋子裡,又把送給爸爸的一盒煙,也裝到了袋子裡。突然,袋子掉到了地上,狗狗的糖和爸爸的煙都掉到了地上,怎麼辦呢?狗狗一搖一擺地走過來,他彎腰撿起來自己的糖,又彎腰撿起了爸爸的煙,爸爸高興地親親狗狗的臉說:“謝謝你,你真是一個好寶貝,能幫爸爸幹活了。”

我本打算接下來一邊講一邊教育寶寶,寶寶卻踉踉蹌蹌撒腿就跑,他先撿起了地上的煙,又來到爸爸身邊,指著自己的臉說:“爸爸親親。”

講個童話故事,讓寶寶乖乖聽話,家長們趕緊來試試吧

爸爸在寶寶的臉上狠狠地親了一口,爸爸的眼睛溼潤了。

這就是故事的魅力。

寶寶不想去幼兒園、晚上不睡覺、躺在地上打滾、表演緊張、不孝敬父母、青春期叛逆……家長講道理、斥責甚至打罵,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只有引導孩子自己內心的改變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其成長過程中就會出現種種問題,

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對孩子的反抗常常會採取恐嚇的辦法。家長沒有考慮到,恐嚇得越厲害,孩子的反感和反抗情緒越強烈,表現為哭鬧、不認錯、頂撞父母等。日復一日,這種對立關係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講個童話故事,讓寶寶乖乖聽話,家長們趕緊來試試吧

孩子慢慢長大了,他們比父母高大有力氣,他們的對抗往往不再侷限於哭鬧頂嘴,有可能升級為暴力行為。孩子有的會成為天使,有的會成為惡魔。不知大家是否看過這個新聞“一個17歲的男孩在和父母的對抗中殺死了父母,面對雙親墳墓他仍拒絕道歉”的報道,這個報道令我們深思。當人人都在聲討這些問題孩子時,我卻持有不同的看法。這些孩子也曾經是可愛的天使,是父母不當的教育方法讓孩子變成了可怕的惡魔,這些父母害了孩子,更害了自己。

家長們一定犯愁了,不讓打又不讓罵,那該怎麼辦呀?其實,我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我也有這樣的困惑。在同兒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一種既能避免孩子產生反抗情緒和牴觸心理,又能達到教育目的的科學方法。我摸著石頭過河,走過不少彎路,最終總結出了一種最能讓孩子接受的教育方法——故事引領法。

講個童話故事,讓寶寶乖乖聽話,家長們趕緊來試試吧

如果問孩子:你想聽我給你講道理還是聽我給你講故事?100%的孩子都會選擇聽故事。因為,所有的孩子都愛聽故事,不愛聽枯燥的灌輸與說教。

學齡前兒童主要以講童話故事為主,包括傳授知識的故事:主要是家長對幼兒期的孩子講的故事,家長在同孩子朝夕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抓住日常生活提供的各種時機,隨機地、形象地給孩子講童話故事,通過童話故事潛移默化地向孩子傳授知識。

“好故事勝過好老師,好故事成就好孩子”,家長通過不起眼的小故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打開孩子的心結。親愛的父母們,我們馬上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用“好故事”這把神奇的鑰匙,引領孩子健康茁壯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