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戰爭簡史:范仲淹高瞻遠矚,王韶平戎有策,章楶致命一擊

1

寶元元年,宋仁宗接到夏王李元昊發來的一封奏表,在奏表裡痛說家史——

臣本是北魏皇族後裔,本姓拓跋。祖上幫助唐朝剿滅黃巢,被賜姓李。我爺爺李繼遷重新創業,我爹李德明一直侍奉宋廷,我現在制定了自己的文字、衣冠、音樂、禮儀。

宋仁宗看得雲裡霧裡,翻到結尾,出現這麼兩句:“伏望陛下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

意思是,我要在西北當皇帝了,希望得到您的承認。

宋仁宗憤怒了。李元昊的父親李德明一直向宋朝稱臣,李元昊也接受宋朝的冊封,現在居然要單飛。他交付大臣,拿出一個解決方案。

宋夏戰爭簡史:范仲淹高瞻遠矚,王韶平戎有策,章楶致命一擊

大臣分兩派,一派認為元昊父祖在西北三代經營,已成氣候。現在元昊提出稱帝,一定早有準備,不如就承認了吧。

另一派認為西夏彈丸之地,也敢稱帝,必須打服他、消滅他。

宋仁宗既不想承認元昊稱帝,又不想興兵征討。那就先打經濟牌吧,停止宋夏邊境貿易,從經濟上制裁他們。

2

元昊是一代雄主,在西夏境內製造輿論,指責宋朝背信棄義,欺壓西夏,並尋找軍事突破口。

經過幾番試探,元昊把目標瞄準了延州。延州軍政一把手是範雍,其實是個能吏,但打仗不行。他見到西夏大軍浩浩蕩蕩殺來,已經嚇得亂了方寸。

宋夏戰爭簡史:范仲淹高瞻遠矚,王韶平戎有策,章楶致命一擊

好在以劉平為首的將領驍勇,與元昊軍隊在三川口遭遇,經過三晝夜激戰,宋軍大敗,劉平被俘,不過西夏也遭受重創,加上天降大雪,元昊只好撤軍。

經此一戰,西夏控制了橫山。橫山山脈是宋夏的分界線,誰佔據橫山,誰就佔據戰略制高點。

3

三川口之戰失敗後,宋廷不得不重新審視西夏,他們不是撮爾小邦,而是虎狼之師。

於是,宋廷派出強大陣容,范仲淹、韓琦兩大名臣分別坐鎮延州、渭州。不過在戰略方面,二人意見並不統一,范仲淹主張防禦,韓琦主張進攻。

元昊再度出兵,他採用誘敵深入之計,在好水川伏擊宋軍。韓琦手下大將任福中計,全軍覆沒,任福戰死。戰報傳至朝廷,皇上、宰相、文武百官,無不震驚。在這種情況下,防守、和談的聲音佔據了上風。

范仲淹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在西北前線寫過一首很出名的詞《漁家傲·秋思》,下半闕是這樣的——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歐陽修是范仲淹忠實的擁躉者,但在對西夏方略上,與范仲淹持相反意見。他評價這首詞是“窮塞主之詞”,缺少大將的殺伐之氣。

宋夏戰爭簡史:范仲淹高瞻遠矚,王韶平戎有策,章楶致命一擊

但歷史證明,范仲淹最具戰略眼光。

從整體看,宋朝實力大於西夏,但是從西北的軍事實力對比看,西夏強於宋朝。

西夏能集結三四十萬兵力,而宋朝在西北戰場只有二十萬兵力。西夏騎兵精銳,機動性強。宋軍戰線長、兵力分散、將領的指揮權不夠,“為帥於千里之外,受制於九重之中”。

范仲淹認為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先修築好防禦工事,再徐圖反擊。

范仲淹並非一味保守,他提出用“淺攻”的方法,不深入出擊,而是依託城寨,逐步壓迫西夏的生存空間,搶佔戰略要地橫山的控制權。

西夏的日子也不好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何況宋朝狄青為首的將領崛起,對西夏頗有斬獲。再加上宋朝的防禦體系在完善,西夏越來越難佔到便宜。因此,元昊也想和談。

於是,雙方和談,西夏重新向宋朝稱臣,雙方重開貿易市場,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絹15萬匹,茶葉3萬斤。

此後,元昊被他的太子砍去了鼻子,不治而死,其遺腹子諒祚被指定為國主。

和議之後,宋夏雙方雖然摩擦不斷,但二十多年沒有大戰,直到宋神宗登上皇位。

4

宋神宗與王安石推行的熙豐變法,宗旨就是要富國強兵。兵力強不強,打仗才知道。宋朝當時的策略就是結交遼國、制伏西夏。

西夏的夏惠宗與宋神宗同一年登基,朝政歸其母梁太后把持。梁太后是漢族人,党項貴族不服,認為她是親宋派。梁太后需要樹立威望,就頻頻出兵過界擄掠。

宋朝的戰略目標是謀取橫山,但出師不利。不過,在另一條戰線上,卻取得了重大突破。

宋夏戰爭簡史:范仲淹高瞻遠矚,王韶平戎有策,章楶致命一擊

宋神宗即位後,收到王韶寫的《平戎策》,書中高屋建瓴地提出:“欲取河西,當先復河湟。”河湟就是黃河上游地帶,當時在吐蕃手中。現在吐蕃分裂了,應該抓緊時間去控制這些地區,這樣就對西夏形成夾攻之勢。

王韶的策略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高度認可。朝廷形成共識,橫山和河湟是西夏的雙臂,斬斷其雙臂,西夏將不再對宋朝構成威脅。

王韶被委以重任,帶隊向西挺進。他不負厚望,連招撫帶徵服,不斷縱深穿插,拓土千里,對西夏的包夾之勢已經初步形成。

5

西夏再生變數,夏惠宗年齡漸長,母子爭權,梁太后囚禁了夏惠宗,朝局陷入動盪。

此時,西夏名義上還是宋的藩屬,宋朝向西夏發出通牒:“聽說你們國主被太后和大臣挾持。作為蕃主,我們需要過問他的生死,需要知悉目前誰執掌朝政。”

這招很管用,梁太后無法答覆,宋朝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討伐了。

宋夏戰爭簡史:范仲淹高瞻遠矚,王韶平戎有策,章楶致命一擊

宋朝派遣五路大軍,浩浩蕩蕩殺入西夏境內,五路大軍攻城掠寨,貌似勢不可擋。

西夏的應對策略很清晰,就是主動撤退,堅壁清野,用精銳騎兵斷其糧道,然後屯兵於重鎮,以逸待勞。

宋軍深入到西夏境內後,地形不熟、氣候不適、糧草不繼等問題一個個暴露出來,凍、餓等問題導致軍隊崩潰。最慘的是北路軍,一路攻至靈州城下。西夏兵掘開黃河,水淹宋軍,數萬人馬被淹死、凍死、殺死。

這一次五路大軍深入,宋朝損失慘重。不過,通往橫山的軍事四鎮被宋軍拿下,河湟的戰略要地蘭州城也被宋軍佔據。

6

西夏成功狙擊了宋朝的入侵,梁太后威望驟升,她開始集結兵力,對宋朝進行更猛烈的打擊。

宋朝吸取教訓,大軍深入敵境,連對方的主力軍都找不到。既然西夏要來犯邊,那正好在雙方邊境來一場決戰。

當時鄜延路經略使是著名的技術官員沈括,副手是經驗豐富的名將種諤。兩人提出圍繞橫山,建築城堡的計劃。

這個計劃非常對頭,宋神宗非常重視。皇上一重視,那就得派個欽差大臣來協助一下。

欽差大臣名叫徐禧,素以精通軍事自負。他一到前線就否決了沈括、種諤修築銀州城的計劃,改為修築永樂城。

種諤反對,因為永樂城周邊沒有水源,徐禧就彈劾種諤。沈括不敢反對,只能附議。

徐禧把種諤調到延州,把沈括調到米脂,他好一人建立不世之功。

宋夏戰爭簡史:范仲淹高瞻遠矚,王韶平戎有策,章楶致命一擊

西夏集結二十萬大軍,來搶佔永樂城,三萬多宋軍抵擋不住,退守城中。西夏軍隊斷絕了他們的水源,宋軍不少人渴死。

有將領要求棄城突圍,但是永樂城已經成為徐禧的執念,堅決不撤退。最後城池被攻破,兩萬多名宋兵被殺,徐禧也戰死於城中。

宋神宗夜晚收到永樂城失守、城中全軍覆沒的戰報,如同捱了一記悶棍。自此,在軍事上再也不敢有大的舉措了。

7

宋神宗時期,對西夏的戰爭雖然勝少敗多,但也有所斬獲,尤其佔據了蘭州城,讓西夏深感威脅。

西夏屢次興兵想奪回蘭州,都被宋軍擊退。其實宋朝的西軍作戰十分勇猛,在蘭州之戰中,百名死士夜襲敵營,導致西夏軍隊驚潰,頗有甘寧百騎劫曹營的風采。

但是,整體軍事策略屢屢出現問題,導致功敗垂成。

宋神宗死後,其母高太后垂簾聽政,朝廷上下開始反思對外策略。畢竟花了那麼多錢,死了那麼多人,卻收效甚微。

范仲淹之子範純仁提出,可以對西夏作出退讓,以平息兩國的紛爭。

他的建議得到文彥博、司馬光、蘇轍等大臣的響應。尤其是司馬光,是當時的實力派官員,說話很有分量。他認為攻佔西夏的城寨防守壓力太大,花費太多,價值太低。司馬光提出以土地換戰俘的主張,期望達成兩國和平。

宋夏戰爭簡史:范仲淹高瞻遠矚,王韶平戎有策,章楶致命一擊

於是,宋夏和議再度開啟,宋朝繼續給西夏歲賜,西夏歸還宋朝俘虜,兩國邊界重新劃定。

西夏的政局也發生了變動,梁太后、夏惠宗先後去世,新皇上夏崇宗繼位,他只有三歲,權力歸於其母,也就是梁太后的侄女,小梁太后手中。

小梁太后的思路不變,權威是打出來的,因此對宋朝依然採取強硬手段。她要求宋朝把蘭州城還給西夏,宋朝不答應,於是雙方再度交惡,戰事又起。

範純仁承認對西夏的妥協政策失敗,上書自劾,請求朝廷黜責。

8

這時候,環慶經略使章楶重新提出“淺攻”的策略,依託城寨,派遣小股軍隊,倏往忽歸,對西夏不間斷地進行騷擾。

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章惇拜相,主戰派佔據上風,停止與西夏對邊界問題的談判,停止歲賜。宋朝內有章惇,外有章楶,大戰迫在眉睫。

宋軍築城和淺攻的策略,搞得西夏很頭大。尤其是章楶用二十二天工期,修築了平夏城,扼住了西夏的咽喉,迫使其放棄了大片肥沃土地。

西夏也怒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小梁太后帶著夏崇宗,集結四十萬大軍,誓要奪取平夏城。

宋朝也做好了迎戰準備,而且策略十分清晰——堅守關隘,不遠離城寨;堅壁清野;各路軍隊,相互策應。

宋夏戰爭簡史:范仲淹高瞻遠矚,王韶平戎有策,章楶致命一擊

西夏的軍隊沿著邊界推進了十幾天,動向未名,但終於迫近平夏城,併發起最猛烈的進攻。為了攻城,西夏製作了比城牆還高的戰車,上面能運載數百名士兵。

平夏城中兩萬名將士浴血奮戰,不但緊守城池,而且還經常出城偷襲。

平夏城牽制住了西夏的主力軍,宋朝一部分軍隊趁機進入西夏境內擄掠,其他軍隊都緊緊盯住平夏城,並不急於救援,而是等待戰機的到來。

西夏軍隊經過十三個晝夜輪番不停地攻城,始終無法撼動城池。傷亡慘重、糧草殆盡、境內告急,軍中人心惶惶。這一晚,多部戰車被強風摧毀,將士們陷入絕望之中。

小梁太后見取勝無望,悲聲痛哭,下令撤兵。宋軍終於等來機會,多路大軍開始圍剿追擊,數萬名西夏兵被殺。

章楶把握戰機,派遣精銳騎兵縱深進攻。因為宋軍一直淺攻,西夏完全沒有提防宋軍會深入境內,致使兩名高級將領被活捉,十萬匹牛羊被掠奪。

平夏城之戰,宋朝控制了橫山一帶,扭轉了整個戰局,從此,宋朝成為進攻方,西夏成為防禦方。

西夏已經無力再戰,請遼國調和,並派使者進汴京請罪。

這場慘敗,導致小梁太后威望大跌。宗主國遼國派使者到西夏,用藥酒毒死小梁太后,時年十六歲的夏崇宗正式執政。

9

宋哲宗死後,宋徽宗繼位,對西夏方略不變。

宋夏連續幾次交鋒,雙方互有勝敗,但是橫山、河湟兩線的軍事重鎮已經牢牢控制在宋朝手中,而且優勢越來越明顯。

太監童貫成為西北戰場的總指揮,他籌劃對西夏發起犁庭掃穴的進攻,卻遭西夏狙擊。又趕上方臘起義,宋夏再度進入休戰期。不過西夏已成釜中游魚,能撐到什麼時候還很難說。

宋夏戰爭簡史:范仲淹高瞻遠矚,王韶平戎有策,章楶致命一擊

歷史充滿了變數。1126年,金兵攻打汴京城,西軍進京勤王,西夏趁機發起全面反擊,大舉收復失地。宋朝毫無辦法,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到了南宋,與西夏不再接壤。兩個冤家對頭開始平等交往,互通使者,偶爾商量一下如何牽制金國,頗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味。

10

回顧宋夏百年戰爭,歷史人物的眼光與格局,值得回味。

王韶最早提出經營河湟、雙向夾擊西夏的方案。他憑藉過人的見識與膽略,為宋朝在河湟打下了根基。

章楶無疑是功勞最大的人物。他提出戰略、制定方案、指揮戰爭,起到扭轉整個戰局的作用。

宋夏戰爭簡史:范仲淹高瞻遠矚,王韶平戎有策,章楶致命一擊

范仲淹是宋朝第一流人物,兼具悲天憫人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眼界。他到前線考察後,就提出防禦為先的戰略。韓琦要求主動進攻,並十分豪氣地說,打仗要“置勝負於度外”。

范仲淹回應說:“大軍一動,萬命所懸,而乃置之度外,仲淹未見其可。”

正是范仲淹主導的防禦戰略,穩定了當時的戰局。而何況,他很早就規劃出築城與淺攻結合的戰略框架。

不過隨著靖康之變,一些都化為泡影。如此看來,妥協派司馬光也並非一無是處,這位史學大家一直認為內政才是第一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