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中国社保——也源自德国俾斯麦

作为一个保守的专制主义者,俾斯麦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但为了安抚劳工阶级,维护社会稳定,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

一位美国作家曾写道:“在20世纪,如果你碰巧出生在瑞典,那就像中了头彩一样。”这句话在相当大程度上并非虚言。

福利国家的概念出现于战后1945年的英国,它倡导“普遍受益”,强调全民(不仅限于穷人)都应从社会保障制度中受益。不过,其最初的灵感和雏形,却具有讽刺意味地来自那位统一了德意志的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

作为一个保守的专制主义者,俾斯麦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但为了安抚劳工阶级,维护社会稳定,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

现代福利国家

现代福利国家最重要的设计师则是英国的贝弗里奇勋爵,他于1942年发表《社会保险报告书》(亦称《贝弗里奇报告》),提出建立“社会权利”新制度,包括失业及无生活能力之公民权、退休金、教育及健康保障等理念。现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社会,便是他首次描绘的。

如果把19世纪80年代德国引入养老金作为开端,把1948年英国启动国民医疗保健制度(NHS)作为顶峰,那么欧洲福利制度的创立足足用了半个世纪。二战后,欧洲逐步建立起广泛的社会福利体系。以英国为例,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通过《国民保险法》、《国民保健法》和《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立法,奠定了福利社会的法律基础,60年代,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体系建设完成。尽管其具体实践形式因地方传统和政治特色而略有不同,但从总体上看,福利国家成为所有西欧国家的主要社会模式。虽然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未建成福利国家,但向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俗称“兜底”)福利保障理念,已深入人心。

从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是欧洲大陆福利国家的鼎盛时期,高福利不仅让穷人获得了尊严,还让太多原本应该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激烈竞争、追逐成就的人,懒洋洋地依偎在国家的温暖怀抱里。福利国家对很多人来说是一大恩惠,但也是一个重负。

1950年,法国的政府支出占GDP的28%,德国占30%,美国占21%。到1999年,法国的政府支出占GDP的52%,德国占48%,美国占30%。今天的欧盟人口只占世界总数的7%,而社会开支却占了全球的一半。更为糟糕的是,西方的社会老龄化趋势,将加大未来在养老金、社会保障和医疗上的花费。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遭遇了普遍的衰退、滞涨以及奇高的失业率,加之国家过度干预导致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传统福利国家模式变得难以维系。福利国家的近况正变得越来越糟。《华尔街日报》2011年8月的一篇文章指出,英国有25万人要等待18个星期以上才能得到治疗,而过去十年全国医疗系统的支出翻了一倍;2002年到2008年,法国和意大利的暴力犯罪,分别上升了近15%和38%;截至2011年6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9。9%,25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为20。3%;近一半的欧洲人,因年幼或年老的缘故而被归为“依赖”型,在工作年龄段人群里真正在工作的只有64%……

欧洲已不再是乐园,未来它还会变得更糟,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的改革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首相,就已经开始尝试改革不堪重负的福利社会体系。但在欧洲,倡导自由市场的势力,从未能撼动福利国家的根基。就连“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也没能触及国家卫生系统,充其量是不再扩大福利范围。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她的后继者卡梅伦首相,面临着“改不动也得改”的绝境。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话来说,“在长达80年的时间里,福利国家模式从未遭遇过真正的政治挑战。现在,福利国家已经撞上由经济现实和财政状况筑起的‘南墙’。”现任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说得更明白:“过去有人认为,欧洲非常富有,可以让公民用不着工作。但现在情况不再如此,必须埋葬老式的欧洲社会福利模式。”

2011年,英国政府废除相关制度,不再为16-24岁无偿工作的年轻人提供失业津贴。在此前一年,英国卫生大臣安德鲁·兰斯里提出了一项引发轩然大波的法案,要求改革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国民保健服务体系,引入更多竞争。

在法国、德国以及那些饱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的欧元区国家,政府财政紧缩和削减福利支出,成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基调。在另一个堪称福利国家典范的大国加拿大,斯蒂芬·哈勃总理的上台,也标志着该国福利体系的收缩得到了选民的支持。

凡此种种,证明传统的福利国家已经渐行渐远。

我们现在享有的社会保障福利是俾斯麦在社会改革中的主要成就之一:社会保障制度是由俾斯麦首先建立的。


一、俾斯麦福利制度的背景:工业革命期间,工人恶劣的生活条件加剧了社会矛盾。工人运动的兴起动摇了欧洲国家的统治基础,迫使

俾斯麦进行改革以缓解工人阶级的情绪。

工业革命下的危机

19世纪,欧洲处于工业革命推动下的快速发展阶段。

然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德国和美国,而是英国,英国宣称“帝国永不落山”。

1851年,英国在伦敦水晶宫举办了“各国工业作品大展”,展出了13000多种工业产品。在举办期间,展览会接待了6039195名参观者,确立了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深度] 中国社保——也源自德国俾斯麦

但是正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描述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刻,也是最糟糕的时刻。

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发展给贵族和资本家带来了财富和权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失业、难民和贫富差距等问题。平民与贵族、工人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加剧了。

以1851年的英国为例。当时,总人口的42.9%在工厂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是低工资的女工和童工。

他们每天需要工作16到18个小时,但他们每周只能拿到勉强够自己吃饭的工资:“在棉纺厂,平均工资率可以定为每周10先令”。

埃德温林肯巴克在他的《The story of bread》一书中记录道,1851年一条面包的价格约为6.8便士,而一先令相当于12便士,换句话说,一个工人每天工作16到18个小时,只够买20块面包。

亨利梅休在他的《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民》一书中也提到了当时的英国:三分之一的普通工业人口完全就业,三分之一就业,三分之一全年失业。

这正是欧洲工业革命时代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英国所面临的情况,而德国的情况比这要糟糕得多。

德国诗人海涅的著名作品《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揭示了德国社会工业化所造成的社会矛盾:

他们坐在织布机旁边,咬牙切齿:

德国,我们正在编织你的裹尸布,

当我们又饿又冷的时候,我们向他祈祷。

我们的希望和期望都是徒劳的。

他只是愚弄和欺骗我们

我们编织,我们编织!

我们日夜匆匆地织着布

古老的德国,

我们编织三重诅咒,我们编织!

[深度] 中国社保——也源自德国俾斯麦

小学课文《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苦难引发了反抗。在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三次主要的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的两次丝织工人起义、英国宪法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起义。

1848年2月,由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宣言》的诞生为工人运动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并为欧洲国家敲响了警钟。

英国先后颁布了《济贫法》和《最低工资保障》,俄罗斯进行了农奴制改革,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运动。

德国的形势也很严峻。俾斯麦掌权后,容克资产阶级只有两个选择:

(1)强迫镇压工人运动。不管成功还是失败,这都可能动摇刚刚完成统一的德国的基础。

(2)改革,提出一种让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方式,以缓解社会矛盾。

俾斯麦经过慎重考虑后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他提出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保障劳动者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简称

俾斯麦模式。

俾斯麦的社会福利体系模式:这应该是一个惠及“所有德国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俾斯麦执政时,德国已经提议向英国学习,并颁布了一项福利制度,旨在为工厂工人提供“最低工资保障”。

俾斯麦不赞成这个想法。早在他32岁的时候,他就意识到稍微提高工资并不能解决工人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我想到一个高个子可以帮助一个贫困家庭度过一周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偷。当我可以花30马克去旅行时,我当然可以给穷人一些钱,然后继续旅行,但是这能改变什么呢?两倍或十倍的钱只能满足一些穷人的需要。”

俾斯麦希望实行一种福利制度,包括所有社会阶层和福利“所有德国人”,包括农民、手工业工人、公司工人等。

俾斯麦

的第一个假设是,这个社会保障体系应该由国家和企业主共享。

[注:1870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赢得了50亿法国法郎的赔款,这给了德国足够的资本来实施保障制度,还有阿尔萨斯和洛林丰富的铁矿资源,这给了德国足够的矿产资源来支持国家工业体系的发展。】

后来,在进一步完善具体措施时,俾斯麦意识到,如果费用完全由国家和企业主承担,这50亿元将由全体公民平均分担,这似乎有点不够。

俾斯麦随后将条款改为由雇员、雇主和国家承担费用,雇员和雇主各付一半,国家各补贴50马克。

现在仍然被沿用的俾斯麦模式

俾斯麦颁布了三部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建立了现代世界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

1883年,世界上第一个《疾病保险法》成立。

1884年,它通过了《工人赔偿法》;

1889年,《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实施。

俾斯麦的三项保障法与当时德国社会面临的五个社会问题有关:

1.当工人因工伤失去工作能力时,家庭生计怎么办?

2.企业主要求工人从事单调乏味的工作,而且报酬远低于他们创造的价值。工人应该如何维护他们的权利?

3.如果工人的收入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我该怎么办?

4.当雇主无故解雇工人并导致他们失业时,工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

5.当工人因疾病或年老而不能工作时,他们应该做什么?


[深度] 中国社保——也源自德国俾斯麦

俾斯麦要求工厂雇佣的童工不应少于13岁,还应允许他们先完成学业,并且每天工作时间不应超过10小时。

如果工作需要大量的体力,那么妇女和童工就被禁止参加。

关于因工作导致完全残疾或死亡的问题,俾斯麦规定,残疾人可以领取其正常月工资的三分之二,死者家属在死亡前只能领取其正常月工资的五分之三。

如果一名工人患有疾病,并且金额达到一定数额,他可以由当地保险机构指定的医院的保险机构支付13周的医疗费用。

俾斯麦的政策来看,他的重点是建立一个保障体系,以解决工人的生存、养老、健康损害、工作环境中的不平等和压迫等问题。

俾斯麦福利制度的社会影响

1.俾斯麦致力于维护工人的权益,缓解工人和企业主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俾斯麦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伟大的,因为它为每个人都关心的医疗保健、生存、社会援助、社会救济和养老问题提供了某些解决方案,并且覆盖了包括“所有德国人”在内的所有人口。

该系统一经推出,就受到德国人民的喜爱。从1883年到1913年,投保人数从300万增加到1450万。

对工人来说,只要他们支付一点钱,他们就不必担心因工伤、疾病和其他原因造成的事故,使他们的家庭没有经济来源。

他们达到一定年龄后,也可以领取养老金。这相当于为那些因年老体弱而无法工作并希望过上稳定生活的工人提供经济保护。

俾斯麦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对于解决劳动者与企业主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一方面,工人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企业主给予工人的基本待遇将大大改善。另一方面,工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因此他们不必为了争取权益而与企业主发生冲突。

社会保障体系使双方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深度] 中国社保——也源自德国俾斯麦

沃纳冯西门子,DC发电机的发明者和西门子的创始人,在俾斯麦提出社会保障制度之前,已经花了很多钱来解决“企业社会保险”的问题。

只有这种民营社会保险不仅针对的是范围狭窄,而且还针对其运营成本和信誉。这个问题会让天才发明家西门子头疼。

因此,当俾斯麦决心在社会保险制度的帮助下实现三者都有利可图的目标时,他赢得了党的领导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共同支持。

正是由于俾斯麦的努力,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成功地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它的工业生产率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领先的工业强国。

德国不是第一个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但当老大哥英国对工人运动束手无策时,德国给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答案。俾斯麦打破董事会的方式激励了英、法、美等国,而“社会福利制度”为他们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手段。


[深度] 中国社保——也源自德国俾斯麦


[深度] 中国社保——也源自德国俾斯麦


如今,俾斯麦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实施的政策。它在公众的帮助下分担“养老”和“看病”的困难,提高社会公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社会保障制度无形中强化了人与社会的羁绊,塑造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家庭。


[1]埃米尔路德维希《俾斯麦传》

[2]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