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让思考更有穿透力

最近在啃《原则》这本书,这本书被很多人推荐,但真正要感受观点,是需要花费一些功夫的,毕竟枯燥的表述自然没有声音与画面那么有穿透力,书中的一个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做一件事的成败与否取决于面对现实的态度。

实话说,没有人愿意去整理琐碎杂乱的生活,每个人都希望生活简单一些,容易一些,少一些烦恼,但生活总是和人开玩笑,为什么那么不如意呢?表面看,这是对生活的抱怨,实际上,是对现实的一种态度,如愿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愿望,愿望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切实际的,不遵守现实的,那么如愿基本就不可能。

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些烦恼呢?不妨,回到原点,把自己放在什么都不会的开始,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感受自己的感觉,哪些事是主观想象,哪些事是客观存在,客观通常不以主观为意志,比如,虽然看到了明天要下雨,但是期待明天不下雨,个人的主观意愿对客观发挥不了作用,期待身边的人都很友善,但是每个人都有烦恼,友善的环境就不存在,即便工作中很友善,但这只是一方面而已,或者选择性的成为友善的那一面,另外的一面,不曾知道。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要亲口尝一尝。每个人都希望能尝遍所有的梨子,这种想法就是贪心了,实际上,所有的梨子味道都是相同的,今天和这个人打交道不开心,这不代表下一次还会如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每个人对相同事情的观点是不同的,但只要做出相同的选择,大多数结果差不多。

比如,选择认真复习功课,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成绩一般不会很差,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如何和人相处,最终的结果不会很差,大多数人的懒惰程度和不愿意面对现实的程度超出你的想象。

回到原点,让思考更有穿透力

我曾经在研究生报送面试时,很紧张,因为不少人的基础比我好,但当我在旁边听了之后发现,这不是现实,现实是大家都认为我能力很强,你看,你在高看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高看你,于是在面试的时候,我正常发挥,最终的结果我在24人中排名第5,我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有时,人是很容易错判情况的,总认为自己现在拥有的不够好,没准下一次会更好,事实上,每一次都差不多,甚至这次可能就是巅峰,最好的机会永远是当下,生活有时喜欢跟人开玩笑,让人产生错觉,认为别人最开心幸福,自己最不幸,你有没有想过,别人还会羡慕你,天哪,到底是谁幸福,谁不幸福呢。

回到原点,看看自己拥有的这一切,自己拥有的这一切不仅是自己的努力,更是家庭的成就,没有家人的支持,自己也达不到现在的程度,正如改革开放初期,是政策红利的释放,让自己赚到钱了,正如拆二代由于拆迁补偿的政策红利让自己赚到了,而不是自己多么了不起,要正确认识自己。

二千年前,在希腊,苏格拉底说的话,如今依旧振聋发聩,认识你自己,把自己否定掉,反而能争取认清自己,否则,生活一定是布满荆棘,春日的美好风光,离不开和煦的阳光和鸟语花香,这些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