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通識教育大都有個目標性的特徵,“當你接受了教育,又把當初學到的內容忘記以後,最後還剩下的東西”。


因為人數少,文理學院對幾乎每一個學生都關懷備至。開學前我們有國際學生的活動(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有這一年所有新生(包括轉學生和交換學生)的活動。根據學生假期填好的各種興趣愛好,個人性格,可能進行的學術方向調查。將大家分成不同的小組,為期一週,不能使用任何電子網絡設備,完全投入到對新朋友新環境的交流中。如果想最好的利用一個學校的資源,那首先得知道這個學校有些什麼資源。爬山的爬山,露營的露營,和小孩兒玩的,和老人玩的,釣魚的,種菜的…包羅萬象。原本還在焦慮怎麼開始的我完全多慮了。學校無聲的帶著你開始了起步,當兩週的活動結束,你不僅身體強健了,而且突然發現走在路上好多人都認識你,你也認識好多人。相互問好微笑時候,那種多餘的擔心就在一不小心裡消逝了。如果我說綜合大學是society,那文理學院更像是community。這在後來的學習中也不斷印證著。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 國際學生orientation之曬太陽和小木屋合影)

所有活動的共通之處有一點就是,有動的時候就一定有思考和交流的時候。晚上會有學姐學長每日一主題的給你介紹美國生活,CC學習。大家提出自己的問題,感受。還有動情的“感恩之夜”分享自己經歷中記憶深刻的,或者感激的任何事,任何人。男生女生都處在啜泣,甚至不得不中斷的狀態下講述完的。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國際生活動的一週裡我們拜訪了學校周圍的自然風光,瞭解了周邊的生活配備,超市,購物,再去山裡的小木屋看了兩天星星。在大一新生的活動中,我和其他八個大一同學去了一所可以理解為老人療養院的地方。但的確和在國內去什麼敬老院表演個節目,送點水果鮮花有著巨大的不同。不僅是我們做的事情不多,還有美國人對療養院的定義。這裡的老人居住時間不等,工作人員對他們呵護備至。每天會有身體的基本檢查;每個月會剪剪頭髮理理妝容;每天都有詳細的計劃表,細緻到每十分不同的活動。他們會給老人們開生日聚會,不然你可能很難想象這裡隱藏了多少“多才多藝”的高手。獨唱獨舞吉他鋼琴,儼然就是一個音樂聖地。在這兒聽著他們演繹出的美國音樂,竟也沒有了長久以來的偏見,反而彷彿和他們一起置身於他們年輕的時候,置身於那個時候西部男孩在沙灘旁對女孩彈起吉他的情景。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圖片

每個老人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浴室,衛生間。房間的佈置能讓你感覺到家的氛圍。儘管他們中的一些人會把玩具認作自己的孩子隨身而行。當他們的“孩子”睡著時,你不可以高聲喧譁。每天的活動都不盡相同,大家一起烤蛋糕,遊園活動,智力遊戲。不可不說是大費了一番心力設計的。週末的時候也會有附近高中或是被法院要求做義工的年輕人前來。老人們的家人隨時都可以前來看望他們,週日會專門有家庭為單位的活動。若是沒有家人前來,也會有工作人員加入。每到一個時間點,廣播裡就會通知某地某刻有什麼新的活動,然後大家就自己推著自己的輪椅或是小車前去。這兒的很多老人都行動不便或是思維已經不太清晰。有的總以為我來自日本,因為她的丈夫在日本生活工作了很久。有的總混淆我們的名字。這兒的工作人員大多已經在這裡工作了很多年,並真心熱愛著他們的工作。當然,這只是眾多美國療養院中的一個,完全不能以此為例來定義所有其他的療養院。 這兒的老人需要支付的價格雖然不是很驚人但也不能算人人可以接受。 這麼溫暖美好的家一般的地方,當我問他們喜歡這兒嗎? 你會聽到,他們中的很多人仍然希望回家,哪怕家裡已經沒有一個人在等待他們……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每次朋友問起我在美國讀書的感受時我總是花很長時間想起從哪兒開始說起。因為我一直都沒有那麼明顯的覺得自己身份的轉變。也沒有那種強烈的,一日之間就成了大學生,求學大學的感覺。又或許因為我的求學經歷一直都是傳統的在校生活和自己獨立的規劃生活。所以當家人好奇我有沒有適應大學的生活,我似乎更覺得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的生活。或者,是我生活應該有的一部分,一種模式,一種治學狀態。CC是美國僅有的兩個使用Block Plan的學校之一,是一所有著很快學術節奏的文理學院(Long-story-short: We work hard, we play hard, and we take one class at a time),是一個可以設計自己專業的好地方。所謂 block plan是個百度谷歌都說不清楚的東西。CC把一個學期分成了四個block,每個block又有三個半星期。我們也把每一個三個半星期戲稱為“一個小學期”,在每個小學期裡學生選擇一門課主修,同時也可以選擇一些時間不長感興趣的課輔修。這樣一來,一年就由八個block組成,每個block結束後會有四天的休息時間然後繼續下一個新block。與大部分大學不同的是,CC的主修課是每天都要上課的,通常為三個小時從早上九點到十二點左右。因教授不同,也可能某位教授把這一個BLOCK的課都改到下午,或者上課時間推遲一刻到半個小時。理工科類別的物理化學生物等除了上午要正常上課之外,下午基本都還會有一到三個小時不等的實驗或者討論。人文一點的學科在下午則會有一些欣賞電影,瞭解文化,或者演講,不過並非每天。(There is nothing like the block plan anywhere else than CC. Classes are small, in-depth, highly focused, discussions valued for their quality of intellectual curiosity and varying perspective. You’ll have learned a semester-’s worth of course material. It is a win-win. Relationships made at Colorado College between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alike give you the opportunity to express and solidify your personal attributes. You will have aworld-class, un-paralleled education andcountless memories)。還是因為人少,你不再是幾百人課堂裡來去無聲不留痕跡的name-less one。 在偌大的校園裡忙忙碌碌地出入於各個課堂,卻沒有一個老師真正在意過你的存在。如果在一個數百人的講座中,學生想要脫穎而出就得靠自己的積極主動且強大。積極主動且強大不可謂不好,但是如果只有基於這樣的“卓越”才能得到懇切的指點和交流,甚至只是承認,那麼大多人註定四年都將來無影去無蹤。而“卓越”從來就無法均分給每一個人。成為一個卓越的人,但不是設法表現為一個卓越的人。

學校最大的課堂應該就是數理化之類,達到了上限

25人。我曾問過我的教授多少人的班級他覺得是最理想的,十人足以。於是你甚至可以看到只有一個學生但依然開課。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教授作為你的學術顧問(academicadvisor),FYE裡會有一個學長或學姐作為你這一個/兩個block所在班的顧問(student men-tor: offer practical, 'on-the-ground' advice about courses,student life, and the Colorado Springs area – everything you ever wanted to know but were afraid to ask.) 學校有專門的資金給上課的教授和學長,要求在這個block裡用這筆錢組織班級共同的活動.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圖片

於是我們週五會在一起聚餐;週末教授會帶我們去聽音樂會;或者大家到山裡住著,去享受自然中的音樂再有某個週末大家一起去教授家享受教授親自下廚的美味。一不小心熟悉了,就自帶原料去教授家做做家鄉菜什麼的,順便打探點內部消息,認識點教授的朋友。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圖片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圖片

上舞蹈的去法國親身感受所學起源;上音樂的去德國欣賞巴赫;上電影的去好萊塢曬曬太陽;上地質的去落基山看看石頭數數星星,或者各種國家公園研究下地球的變化。雖然和一些大學一學期上的總課程量相同,但方式和質量卻大不相同。因為一個block主修一門,所以如果這門課本來是正常學校一個學期學習完的,在CC就量不減時間減的將其濃縮到三個半月中完成(1 block is equal to one class on the semester plan)。於是不論選擇什麼樣的課強度都異常之大。各種演講(presentation),文章(paper),考試(exam, test, quiz), 其他教授自己創造的要求就那麼均勻的分佈在了不長的三週半中。

大一新生剛進校時第一個或者第一二個block選擇的課稱為FYE(First-Year Experience)。我曾經以為,剛開始學校應該會比較溫和的讓你去習慣大學的生活節奏和學習方式。然後,我笑著發現我的以為完全失誤。FYE課程的設置是為了幫助剛進入學校的大一學生們在短時間內體驗和認識大學一系列基本的學術方式,已有資源。借用學校官方的描述就是: This is a program designed to help incoming students enjoy and adjust to in-depth critical thinking, analytic discussion, and the systems that make our institution unique. 讓你明白開始接受的挑戰,學會怎麼去學習(Learn how to learn)。這兩個block裡你會immersed in a pair of fast-paced, writing-intensive courses typical of the Block Plan. Refining skills like weighing evidence, managing contradictions,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and expressing ideas orally and on paper. 其次則是啟發學生,可能希望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to the World—Take your passions outside the classroom and share). 如果FYE你學習了中文,那麼你想之後去中國繼續探索嗎?如果你學習了表演歷史,later take that subject to London and study at the very heart of theatre?我的前兩個block (FYE)選了emotion andmeaning of music.第三個月選擇了德語,最後一個block選了微積分。同時選了寫作(writing), 非洲舞蹈(African Dance), 豎琴(Harp). FYE從古典音樂開始一直到現代美國音樂。如果說第一個block更偏重音樂,那第二個block就更偏向哲學了。或者不是更,是完全的音樂哲學。這個BLOCK的教授剛從哈佛拿到博士一年多,讓我們有幸利用到了很多哈佛的資源。第一天就閱讀的欲哭無淚,多虧了善良的美國同學分享了她的閱讀筆記。當我失落的去和第一個block的教授麥克請教時,他寬慰輕鬆的說了句:“這個啊,我知道哈哈,我也不能全部讀懂”。雖然這句話的真實性是在有待考量但還是溫暖人心的…“你不懂的美國學生也不懂,除了下課去找

Ryan(第二個block教授)討論,大膽的在課堂中提出你的問題,盡全力做到你的最好就足夠了…。麥克鍾情與古典音樂,對現代音樂同樣有所鑽研。已經在CC教了幾十年,他的太太也是鋼琴演奏家和CC的鋼琴教授。有佔有很大股份的交響樂團,擔任過音樂學院的院長,帶領不同的樂團和交流團造訪世界不同國家。中國也多有他的足跡,在成都誤吃雞雜雖然心有愧疚但仍然興奮的告訴我們真是太好吃了,再邀請我們去他家做地道的成都味道。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圖片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圖片

三個子女均從事著與音樂有關的事業。對莫扎特尤其痴迷,向我們道歉在上莫扎特的時候他講的太多了,佔用了我們討論的時間。當我以為期末論文可能很慘的時候他讓我們有第二次修改的機會,雖然老大爺忘了改成績... 在這之前我很難想象一個有著這麼多光環的大學教授會隨時安排時間接受你的一切問題;在這之前我很難想象一個這樣的大學教授會把午餐永遠放在和你交流之後,或者以mm豆代替;在這之前我也很難想象他會真的把我論文中的每一首作品在網上搜索出來配合我的分析,哪怕這些曲子他早已印刻在了心裡,在這之前我也很難想象一個教授會像writing center(寫作中心)的學生助教一樣一詞一句的幫助我修改我的文章。除了學術,他激勵著我面對初到美國的點點滴滴,甚至覺得能有我在這個班級是他的幸運。這就是文理學院的一個掠影,科羅拉多文理學院的一個掠影。當我在一週多就半期,三週就期末的瘋狂進程焦頭爛額,我居然還花了一整天去研究查找學習中聯繫到的中國元素,並激動的整理出來又花了一天和麥克分享。這種雖然很苦但是自發自願更苦的日子就是CC。這樣的教授到目前為止,是我遇到的每一個教授。第二個block裡的一週四篇文章相當刺激,教授Ryan是個好人,黃河大合唱與肖邦原來有著長遠而深刻的聯繫,美國音樂原來是有旋律的。這兩個block讓我體驗了以後幾年會要求的大部分的學術寫作方式,考試類型。



第三個block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月,綜合難度,教授,投入和收穫的比率,對以後的啟迪。教授Armin是個在美國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奧地利人。奧地利作為我最喜歡的歐洲國家使我對Armin的第一印象就沒有理由的很好。雖然已是滿頭白髮,教著最最基礎的德語課程,他依然不失幽默,耐心和智慧。每次在我沒有吃早飯的時候就那麼“心有靈犀”的給我們分享他母親從德國給他寄來的各種糕點餅乾。若沒有了德國土特產,就會出現些甜甜圈或者巧克力。他感嘆於亞洲學生的勤奮,向我引薦了一位在紐約工作的曾經也是跟他起步德語的中國學姐。晦澀難懂的文章,德語語法被他輕而易舉的化繁為簡。每次下課後和他的交流更是深為感激。熱情的期盼能在大三的時候推薦我去申請German department擁有的一個全額獎學金名額交換哥根廷大學。(CC的每個學科department都有自己獨立的小金庫)而我也這麼前進著。本來以為每個block之間完全沒有聯繫,卻在德語課上運用了許多前兩個月學到閱讀到的。二戰以後,德國對猶太人和許多大學教授的迫害使當時大部分有才學思想之士輾轉去了美國;也是這以後,世界文化知識中心從德國開始轉移到美國。學習的德語歌劇文本正是第一個block裡學習的音樂,相互連接,不僅懂了旋律又有了文字的深度。朗誦的詩歌正是第二個block裡涉獵的歌德。當我沒有找到詞彙的音頻還詢問教授時,Armin告訴我地址後我很自然的說謝謝並表示回去搜索練習。結果他竟然可愛的說:“不要擔心,讓我們現在就來試一次吧!”然後把學過的所有單詞現場示範了一次再一個個的幫助我糾正發音。當我發郵件詢問能否推薦給我一些好的關於研究德國或者學習德語的書,並疑惑第二天白天到上課之前都沒有收到回覆時。上課一見面他已經把一本最適合我的書放在我面前。驚喜不已。儘管已經在美國生活了三十多年,他依然那麼真切的熱愛著他的奧地利,宣揚著他的奧地利:“世界上說著最美德語的地方在哪兒?當然是奧地利!”“美國人為什麼喝什麼吃什麼都要加點冰?”“星巴克太貴了,哪兒的咖啡最純正好喝?當然得去奧地利...”這種身份認同感引起我深深的共鳴。這個BLOCK的學習讓我有了繼續這方面的研究。學習一門語言是幫助你打開了一個世界的大門。當你好奇於這個世界裡的一切又不知從何開始的時候,就從語言開始吧!帶著對這門語言的敬畏,把世界歷史和我自己(人)的歷史這兩個極端連接起來,尋找兩者之間共同存在的理由。沿途有著這個民族的歷史,這個國家的文化,社會的變遷。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哲學,音樂,政治都緩緩在你面前展開。相互關聯,互相影響。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為只有人類學才研究,對所有人類都具有意義的種種人類與人類之間的差異和變化,而不研究專屬於某一個單一文明特有的事物。


最後一個微積分的年輕教授幾乎能和我們打成一片。你甚至可以在天黑之後聯繫他預約時間。雖然比起美國學生,我們做的比較輕鬆。但是要想在CC得A(94%-100%)實在不算簡單。國內的時候總是羨慕國外不止以期末一次成績來決定你的最後成績。來了以後知道,的確是“不僅”。它不僅只看你的最後一次成績,是因為你的每次小測試,每個期中,每個小組作業,每個討論全部都要算到最後的成績。每個小版塊都必須接近完美才能保重最後這個“A”。反而在國內,一次單元測試或是半期,結束也就結束了,頂多因為排名說出“我要好好學習”了的豪言壯語,並不會直接的影響到什麼。而在這兒,蝴蝶效應活靈活現。你的一次三道題的小測試就可以影響到你“測試板塊”的成績,影響你期末的成績,影響你整個大學的GPA…波浪板層層推開。所以你不需要滿屋子寫“奮鬥”,時間只夠你腳踏實地,切實的行動起來。可能吃飯之後,睡覺之前,可以稍微仰望星空。然後,大學最可悲的也正是為了成績而存在,為了這個GPA而生活。你可以做的有很多。當生活獲得成功並且潛能得到實驗那就是極好的。教授希望的是你真正從課堂,從老師,從同學之間學習到了什麼。只要你付出的足夠,機會總是不會缺少的。“秘密”絕不是隻是“心想事成”這麼淺薄和貧瘠。

每個人對實現自己生活的成功都有著特殊的責任。包括判斷什麼樣的人生對你自己而言是成功的人生。如德沃金所說“必須是自己決定的,必須反映出個人深思熟慮後的判斷,這種判斷是一種個人對自己生命應如何履行的神聖責任。”
輔修的課程會以各種表演收尾。非洲舞蹈的教授讓我接觸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豎琴讓我圓了童年的夢,並深深愛上。音樂,哲學,德語(德國曆史),數學竟然這麼奇妙的就相互聯繫在了一起。



文理學院很專注,很純粹 (轉女兒空間)

圖片

因為科羅拉多獨天得厚的地理優勢,學校的戶外活動十分突出。每週都可以參加不同的爬山,騎車,野營,滑雪活動。Block與block之間的四天更是豐富多彩。森林還是沙漠,陽光還是雪山,城市還是自然,或者平時去小學教教數學,各種社團,活動,講座,選擇總是超於想象。去大學之糟泊,取大學之精華。


這就是文理學院,這就是科羅拉多文理學院 Colorado Colleg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