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慘烈的一次戰爭:皇帝、太后都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葬

1279年,宋軍與元軍在崖山一帶進行了生死戰。這是一場中國古代少有的大規模海上戰役,史稱“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或宋元崖門海戰。

中國最慘烈的一次戰爭:皇帝、太后都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葬

今天,我們來詳細地講一講這場戰爭。

自從經歷了襄樊之戰以後,元軍進攻之路暢通無阻,直逼南宋的都城臨安。德祐二年,南宋朝廷試圖與元軍談和,但都被元軍拒絕了。因為,此時的元軍士氣高漲,節節勝利,所以,它不願意接受南宋朝廷的和解。無奈之下,年僅五歲的宋恭帝趙㬎只好寫表書投降。

但是,元軍卻沒有因此停下征伐南宋的腳步,反而繼續前進。因為,南宋早已經抵擋不住元軍的進攻,所以,在不久之後,臨安淪陷,宋恭帝趙㬎和謝太皇太后成為了元軍的俘虜。面對這種情況,一些大臣建議王室逃亡,以期日後東山再起。

於是,時攝行軍中事的江萬載父子帶著一眾殿前禁衛軍掩護楊淑妃、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逃走。不久後,眾人順利抵達婺州與陸秀夫會合。隨後,眾人又到了溫州與張世傑、陳宜中和文天祥等將領會合。安頓好隨行人員和行李以後,趙昰被冊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趙昺為副元帥。

此時,元軍的統領伯顏繼續率兵追擊南宋殘餘勢力。

中國最慘烈的一次戰爭:皇帝、太后都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葬

於是,益王和廣王只好繼續逃亡,直到抵達福州二王才停下了腳步。幾天後,年僅七歲的趙昰在一眾大臣的擁護下登基為帝,即宋端宗。不久後,宋端宗改年號為景炎,冊封其生母楊淑妃為太后,弟弟趙昺為衛王,並進行了一番人員調動:大將軍張世傑,籤書樞密院事陸秀夫,丞相陳宜中,少保文天祥。

景炎二年,元軍佔領福州,在此形勢下,南宋朝廷準備逃向泉州。期間,張世傑向泉州舶司蒲壽庚借船,但卻遭到了蒲壽庚的拒絕,因為,他早已投降於元軍。於是,張世傑只好強行搶奪船隻,但是,宋端宗和一眾大臣準備坐船逃往廣東雷州之時,卻遇上了颱風。忽然間,風浪吹翻了船隻,宋端宗落水。

幸好江萬載救回了宋端宗,但是,他本人卻被海浪捲走了。經歷了這件事以後,宋端宗受到了驚嚇。對此,陳宜中提議將王室轉移至占城。為了熟悉環境,陳宜中率先前往占城。後來,宋端宗和衛王幾次召陳宜中回來,他都找理由推託了。

根據史冊的記載,陳宜中先去占城借兵,之後,南宋滅亡,他就逃去了暹羅。

中國最慘烈的一次戰爭:皇帝、太后都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葬

然而,沒過多久,宋端宗因為落水染上了惡疾,去世了。就這樣,七歲的衛王趙昺榮登大寶,改年號為祥興。不久之後,元軍追擊而來。在陸秀夫和張世傑的掩護下,趙昺逃到了崖山,並在當地組建了一支自己的軍隊,隨時準備抗元。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文天祥帶著這支軍隊去了廣東和江西交界處抗元。

由於勢單力薄,得不到支援,所以,文天祥被張弘範的手下王惟義抓住了。由此,南宋朝廷失去了所有的陸地勢力。面對困境,南宋朝廷已經逃無可逃。無可奈何之下,南宋朝廷只好逃向廣袤的大海。就這樣,一場關乎南宋存亡的海戰蓄勢待發。不久後,崖門海戰爆發。

戰爭結束後,海面上漂浮著數十萬士兵的屍體,人們在其中找到了陸秀夫的屍首,並將其打撈起來進行安葬。但是,趙昺的屍首卻被元軍找到帶走了。根據史書的記載,元軍找到趙昺屍體時,他身穿龍袍,頭戴冕冠,身間佩帶著玉璽。據此,張弘範確認這就是趙昺。

於是,他連忙派人將屍首帶回元朝朝廷,但此時,趙昺的屍體卻不見了。後來,民間傳言說附近的百姓發現趙昺的屍體後,將其葬在了今廣東深圳赤灣村裡。

因為時隔太久,所以,我們現今已難以考證了。

中國最慘烈的一次戰爭:皇帝、太后都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葬

經歷了崖山海戰以後,宋朝徹底覆滅,其殘餘勢力全部被清掃。就這樣,元朝終於統一了中國。

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這是北方遊牧民族第一次完整地征服中國,因此,這一戰極具歷史意義。為了紀念自己的豐功偉績,張弘範特意讓人在崖山的巖壁上刻了一句話——“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次年,張弘範染上惡疾,最終病逝。

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御史徐瑁路過此地,看到張弘範刻下的這句話十分惱怒,他甚至想命人將這句話改為“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但陳白沙卻認為當時南宋死了十多萬人,其中不僅僅只有陸秀夫一人,若是隻雕刻陸秀夫的名字,那未免有些狹隘。

所以,他認為應該刻“宋丞相陸秀夫負帝沉此石下”這句話。最後,因為雙方各持意見,爭執不下,所以,終究沒有改變原話。後來,百姓傳言陳白沙到崖山自縊之時,他曾在巖壁前寫下了一個“宋”字。而我們認為這個傳言很有可能是假的,因為張弘範雖然是漢人,但他卻從未擔任過宋朝將軍。

中國最慘烈的一次戰爭:皇帝、太后都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葬

解放初年,航道部門不慎炸燬了原刻字巖壁。1964年,新會縣政府請田漢同志來重新書寫巖壁。於是,田漢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就這樣,這塊充滿紀念意義的巖壁又重新被立了起來。崖山海戰後民間也有祭拜活動,但規模較小,相對分散,時間又不統一。

2006年,新會霞路村趙氏後人趙長主動協助文化旅遊區舉辦第一屆國母誕,72歲高齡的他依靠輪椅,走南闖北尋找崖門海戰後裔宗親。同年,福建晉江300多人自費專程到修復後的崖山祠致祭。

【《宋史·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通鑑紀事本末·卷八十八》、《元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