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頻繁更換年號?就不考慮人力成本嗎?

戀舊的小把戲


事實上,在宋代以後,尤其在明清兩朝,年號制度基本上就固定為一個皇帝終生使用一個年號了。當然,特殊情況除外,比如明英宗土木堡之前是正統年號,後來通過奪門之變再次成為皇帝后,以前的年號就不用了,改為天順。


為什麼封建皇帝這麼在意年號?因為年號是一個皇帝正統的標誌,但凡新皇即位或者遇到祥瑞、災禍、國家大事的時候,皇帝們都喜歡變更個年號,以刷下存在感,表明自己或順應天意、或盡力而為、或躬身自省,表達的是皇帝渴望天下臣民認可、理解、擁戴的願望。


如果不更改年號,則會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意思,這是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所不能容忍的,除非像朝鮮、越南等藩屬國,才會使用中國皇帝的年號。當然,一般的年號都會和其他的年號不同,以示萬象更新的新氣象。


但也出現過因為皇帝偷懶或者不學無術而使用了和前朝相同年號的現象,比如上文所說的天順這個年號,在歷史上就使用過數次,而朱棣的永樂年號,曾在北宋時被起義的方臘使用過。

注:漢武帝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建元”


至於頻繁更換的年號會不會帶來不良的影響,肯定是有的,比如受古代通訊方式落後的緣故,年號的更改會給官府及官員在公文、佈告、書信等的寫作過程中帶來不便,而普通百姓因為信息閉塞錯用年號更是比比皆是。


但是在皇帝們看來,這些不便並不會給他們自己帶來什麼影響,畢竟他們認為我更改年號也是為了社稷穩定、百姓福祉著想,我都這麼有誠意了,你們忍忍就是了。而對於錯誤使用年號這種情況,朝廷和官府也都大多不會給予太大的懲罰,畢竟古人也是要講道理的。

注:溥儀使用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宣統”

強哥說文史


所謂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帝王選取年號通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和諡號和廟號相比,年號起源較晚,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時的建元。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是清聖祖玄燁的年號“康熙”,自1662年到1722年長達61年;更改年號最多的皇帝是武則天,其在位期間共使用18個年號。

歷代更改年號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新皇帝繼位;二、國內發生重大事件,例如戰爭的勝利。三、古人追求天人合一,追求年號與天命的對應。總而言之,更改年號也是君權神授的一種表現,其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統治。

年號的更改次數以明朝為分界。明朝以前大多數帝王具有倆個以上年號,從明朝開始,除了兵敗被瓦剌俘虜過的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即“正統”和“天順”)其餘帝王都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出現了以皇帝在位年號代稱皇帝的事情。

年號雖然在中國民國建立時被正式廢止,但是其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來自歷史學科班生的較嚴謹簡答,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逸軒文史


年號緣起

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但第一個擁有年號的皇帝卻不是他,而是另一位一代帝王漢武大帝。

漢武大帝畫像

漢武帝於公元前140年發明年號,主要是用來紀年的。那漢武帝之前的朝代都怎麼紀年呢?不同朝代不一樣,其中有的以一、二、三、四、五......數字來計,有的以前一、二、三、四......中一、二、三、四......後一、二、三、四......數字計。

直到漢武帝繼位後,有司上奏認為:元應當採用天瑞,不應該以一、二數。一元叫“建",二元以上稱為“光”,現在城外得一角獸叫“狩”。於是漢武帝以“建元”為年號,並以公元前140年為建元元年(也有人認為中國年號始於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繼位後的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年號都是後來追紀的)。

影響鄰邦

漢武帝后,年號紀年就成為中國曆代封建帝王延續傳承的一種制度,甚至還影響了我們的鄰邦日本。

日本新一代天皇的年號

據載,最早的日本年號始於七世紀,相當於中國唐朝時期,據統計,自645年孝德天皇使用的“大化”年號以來,1300年間,日本共計使用248個天皇年號,而年號的選取也大都來自於中國古代典籍,其中《尚書》最受歡迎,出現次數最多,其次是《易經》,再次是《詩經》。而這次日本新年號則第一次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梅花歌卅二首並序》。

明清皇帝為何不改元

年號除了用於紀年外,其實還代表著皇權的正當性,稱為“奉正朔”。一般新皇帝即位必須要改元,而同一個皇帝在位也有用幾個甚至十幾個年號的,最典型的是漢武帝一共用了11個,唐高宗一共用了14個,女皇帝武則天甚至用了18個,比較有名的比如證聖、神功、神龍等。

在明代以前,一般皇帝都要用兩個及以上的年號,其實改年號的問題,主要因為古人比較迷信,崇尚祥瑞,如果在某一年號期間,天災頻發、戰亂不止,皇帝就希望通過改元而改變政治環境或是社會環境;如果遇到天降祥瑞、統一全國這樣的大好事,一般也要改元。

但到了明初,有傳說稱開國皇帝朱元璋聽說改元次數太多不吉利,堅持只用一個年號,並規定子孫遵守,所以後來的皇帝們也只用一個年號。不過實際上,明清皇帝認為年號改來改去不利於年代記錄,年號多的讓人看得頭暈眼花,所以到了明清以後大家一般都只用一個年號了。

不過也有例外,明清兩代除了明英宗、清太宗用了兩個年號,其他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這兩個人都有特殊的情況。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實際上做了兩回皇帝,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逝世,年僅八歲的朱祁鎮繼位,次年改年號為正統(1436-1449),成為了明英宗朱祁鎮使用的第一個年號。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朱祁鎮聽從奸臣宦官王振的慫恿,親自率領20萬明朝精銳部隊討伐瓦剌。由於瓦剌的偷襲,明軍慘敗,朱祁鎮被俘,而且瓦剌精銳部隊進攻北京。鑑此情況,明朝廷決定立明英宗異母弟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1450-1457)。由於明代宗朱祁鈺的正確領導和于謙等人的英勇指揮禦敵,明王朝轉危為安。

而被瓦剌俘虜一年後,無利用價值的朱祁鎮被瓦剌送回了明朝。意外獲得皇位的朱祁鈺自然不願歸還帝位,並將朱祁鎮軟禁。在被軟禁了七年之後,一些大臣趁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之時發動了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改年號為天順,意思是順從天意,重新繼承皇位。由此天順(1457-1464)成為了明英宗朱祁鎮使用的第二個年號。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明英宗朱祁鎮逝世,時年38歲。因此登基兩次的明英宗每次用一個年號,實際上也不算違反規律。

至於皇太極,是因為把國號金改為清,所以更改年號,算是正式建國,也算是情有可原。

盤點幾個有趣的年號

1.甘露(前53年—前50年):為漢宣帝劉詢的第6個年號,之後前秦宣昭帝苻堅、吳國君主孫皓、魏國君主曹髦,都用過此年號。劉詢為漢武帝劉徹的曾孫,劉徹年老昏聵多疑,“巫蠱之禍”致使太子劉據全家僅倖存孫子劉詢一人,後被霍光扶上帝位。甘露有甜美的雨露的意思,中國古代是農業大國,最怕天旱,影響作物的收成,所以它又有太平豐收的意義。

2.陽朔(前24年—前21年):漢成帝劉驁第三個年號,與桂林陽朔縣同名,為風景勝地。

3.地皇(20年—23年):王莽新朝最後一個年號,按字面意思就是地上的皇帝,與天皇遙相呼應,但其實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地皇曾歷三萬多年,希望新朝能長治久安,結果改了地皇三年後,新朝滅亡。

4.和平(354年—355年):前涼張祚只和平了兩年,就被屬下斬首示眾、暴屍荒野。

5.天冊萬歲(695年—695年):武則天用了2個月的一個奇怪年號


煩哥說球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親皇帝登基要 改年號 。登基時改,次年新年使用。 2.為了紀念某件大事。如: 因為邊關無戰事,漢元帝遂 改年號 為「竟寧」。 因為黃巾軍被平定,漢靈帝劉宏 改年號 為“中平”。 因為李顯出生了,武則天就 改年號 為“顯慶”。 3.為了取吉祥之義。如: 還是武則天,她覺得大佛的腳印特別吉祥,就 改年號 為“大足”;長出新眉毛了,就 改年號 為“久視”。 客觀上,因為 改年號 被認為是吉祥的,皇帝每改一次年號,便要大赦天下。所以, 改年號 有時能夠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至於成本那就是小KS,與作用比起來不值一提。覺得對,請給個贊,感謝🙏



掌上歷史


因為“國家大事,在祀與戎”。

年號的設立,自漢武帝開始。《漢書》上記載,元狩元年十月,漢武帝外出狩獵,於途中見到獨角的白色麒麟,群臣都認為這是上天賜予的瑞獸,建議以這件事來紀年,用以為國祈福,漢武帝欣然接受,立當年年號為元狩。

此後各朝各代基本沿用這一制度,遍觀後世年號的變動,都是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是內憂外患,以更改年號來為國祈福,因此,在古代,年號的變動,其象徵意義大於一切其他事物。

(漢武帝元狩元年五銖錢)


閱微草堂筆記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皇帝的年號基本都帶有象徵著美好的寓意,當國家出現天災人禍時,很多皇帝都會更改年號來意欲美好的祝願。下面分析幾個帝王更改年號的原因:

一、新皇帝即位之後,必須更改年號。為的是區別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據自己的思想,起一個新的年號。

二、為了紀念某件大事,更改年號。如因為邊關與戰事,漢元帝改年號為“竟寧”;因為黃巾軍被平定,漢靈帝改年號為“中平”;因為李顯出生,武則天改年號為“顯慶”等。

三、為了取吉祥之意,更改年號。如武則天覺得大佛的腳印特別吉祥,就改年號為“大足”;長出了新眉毛,就改年號為“久視”。

總而言之,改年號被認為是吉祥的,因為皇帝每改一次年號,便要大赦天下。所以說,改年號有時能夠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僵師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年號,可以看看我之前發過的一篇文章,專門介紹年號魔王武則天的,其中對這個問題也有簡單的分析。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一下。


其實不是李治想要換年號,他這個人還是比較“李治”的,在沒有娶武則天當皇后之前,一直是一個年號,叫做“永徽”,但是自從王皇后下臺,立武則天為皇后之後,換年號就跟換尿布一樣頻繁。所以,換年號這個事情跟李治本人沒有什麼關係,主要是武則天搞的事情。所以我們只要分析武則天為什麼要換年號就好了。

1.武則天這個人非常注重面子文章,為了凸顯當前統治者(自己和丈夫)的偉大神聖,所實行政策的英明,通過換年號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比如“顯慶”之類的。因為民眾就算對政府再不感興趣,對於年號是一定知道的,因為古代採取的是“年號紀年法”每個人都知道當年的年號,用年號最能夠讓這種形象刻畫到每個人的腦子裡。


2.對統治期間的期望。這點在古代帝王的年號當中用的是最頻繁的,歷史上很多帝王的年號都是這個寓意。著名的比如隋煬帝的年號“大業”,唐高宗也有這樣的年號,比如“永隆、咸亨”。這樣的年號一方面是對上天的祈求,另一方面是督促統治者自身努力上進不忘初心。


3.用於紀念一些政策和重大事件,比如“弘道”“萬歲通天”(這個是武則天時期的)


這是統治者改年號的幾個理由,對於武則天,還有單獨的兩點:


1.武則天是首位正統女性皇帝,其實她一直對自己的皇帝之位不太自信,所以總想用一些吉利的年號來彰顯自己的合法地位,比如“證聖”“天冊萬歲”之類的。


2.武則天統治後期,她的年齡很大了,有一個老年人都普遍會有的想法:長壽。當年輕時的雄心壯志轉變為對生命延長的渴望時,就開始改年號,比如“長壽”“長安”這類的。


至於會不會給文書官員的工作帶來麻煩,會不會讓百姓的腦子容量都被年號佔用了,會不會在編書的時候勞民傷財......去他的吧,統治者才不在乎呢,這重要嗎?跟這些好處比起來,完全不值一提。


喜歡就點個關注吧,好文章,不迷路。


大周天子武曌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後形成制度。

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如: 因為邊關無戰事,漢元帝遂 改年號 為「竟寧」。 因為黃巾軍被平定,漢靈帝劉宏 改年號 為“中平”。武則天,她覺得大佛的腳印特別吉祥,就改年號為“大足”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使用西方公元紀年。 而也有少數人提出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豐富世界紀年文化多樣性,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恢復年號的建議。

年號,作為五千年的中華帝國時代中國皇帝的專有產物,伴隨著現今文明社會,早已成為歷史,但年號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是中國歷史中的精神文化遺產。

客觀上,因為改年號被認為是吉祥的,皇帝每改一次年號,便要大赦天下。所以,改年號有時能夠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忠忠5101


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君即位時為了區別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計算在位年數之制。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
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

明代以前君王改元頻繁,武則天在位時就改了18次。而明清時期君王一般只用一個年號。改元是出於什麼什麼目的。改元,是改朝換代的重要標誌,指中國古代皇帝即位時或在位期間改換年號。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每個年號開始的一年稱元年。改元還有其他用途,常常表明當政皇帝心願。南朝宋泰豫元年(472年),因明帝久病不愈,遂改元,當成消災治病藥方,順便還收了一大筆賀禮。北魏太延六年(440年)六月,皇孫拓跋浚出生,改元太平真君,以此慶賀,圖個吉祥。562年,青州上言河水清,北齊武成帝特心裡不舒服就改唄,為了吉祥,江山永固。


大明人


說起年號,很多人會以為一個皇帝只有一個。但其實並不是,有些皇帝相信改年號可以改運勢,於是就改了年號。現代也有就比如改名字來改變自己的運勢。 但是古代的年號改的也是有講究的,比如不會取一個王朝覆滅的年號,有些皇帝會聽一些大師或者江湖有名的道士來取這個年號。只要年號意思上可以為自己的王朝帶來好運他們才不會管人力資源浪費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