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寫在前面的話——

地球上的北緯30°線,是一條神秘的緯線,引起人們極大關注。因為在這一地帶附近,存在著許多令人難解的神秘現:有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區、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傳說中沉沒的大西州、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此外,在北緯30°線附近,還貫穿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等四大文明古國。

而位於四川南部的自貢市境內,有世界上第一口人工鑿成的超千米深鹽井——燊海鹽井,恰好處於北緯29度40分......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自貢有三大旅遊資源聞名於世:恐龍、花燈和井鹽。 其中,深達1001.42米、世界第一口超千米人工鑿成的鹽井——燊海井,是迄今惟一仍在生產的鹽井,堪稱自貢鹽業的“活化石”。自貢,素有中國“千年鹽都”的美譽。從東漢時期開始產鹽,已有兩千多年的井鹽開採歷史。如今,遊人到自貢,皆會對這座城市的名稱產生興趣。

尋源探古,“自貢”的城市名竟然來源於兩口上貢給朝庭的鹽井,一口叫“自流井”,一口叫“大貢井”。於是,這座位於四川南部的城市,便取名為自貢。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自貢井鹽業生產歷史悠久,遺存有一批古鹽井。民國3年(1914年),僅自流井構造上“水火兩井共960眼”,“而廢井則有一萬一千八百餘眼”。上世紀五十年代普查,保存完整的尚有1000多口,不少為滷水和天然氣同採,有的至今仍在生產。

這種“三角形”的木製高架,當地人稱之為“天車”,每個天車的下面,就是一座鹽井。它是以“堆積木”式的方法,把數百根杉木層層累疊,用篾索捆紮成若干外圓中空,從低到高逐漸收小的木柱,並在空中交接而成。然後安裝被稱為“天滾”的滑輪,再配置各種構件。整座井架立放井口,沒有地基,地面是用篾繩作拉式支撐,一般有數十米高,不僅有很強的荷載能力,還有很強的抗震和抗腐蝕能力。

據說歷史上最高的“天車” 叫達德井,居然有113米高,曾與143米高的自貢電視塔比肩,可惜後來被棄掉了。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輸送鹽滷的管道)

自貢燊海井,開鑿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整整用了12年,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鑿成。當時,每天可生產出萬餘擔的黑滷水,用於煮鹽。 燊海井,我找到了答案。這個超千米深井採用的是源自北宋慶曆年間發明的“衝擊式頓鑽鑿井法。”這是由木製碓架、井架、滑輪、絞車組成的一套完整體系。這套設備體系,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夠科學的。運用這套設備鑽井,先是倒碓。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工人站在碾架上,足踏碓板,翹起碓頭將連接著的銼頭提起,接著工人跳開,銼頭隨著落下的碓頭,在重力的作用下向著井底猛力衝擊頓鑽,如此一踏一跳,銼頭一起一落,反覆衝擊頓鑽,然後再推動絞車,通過滑輪,將扇泥筒下到井底,把鑽鑿出的泥漿碎石提取出來。

所以燊海井的鑿成,不僅標誌著我國傳統鑽井技術的成熟和先進,也體現並飽含著我國勞動者的智慧和艱辛。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鑽井用的工具)

直到11年後的1846年,俄國人才鑽成了一口淺井,開採出少量井滷鹽;再過13年之後的1859年,美國人才鑽成一口22米深的井,只從井裡採出1.8噸的井滷鹽。中華民族的勤勞聰明,可見一斑。

燊海井鑿成後,每天不但噴出萬餘擔黑滷水,還日產天然氣8500多立方米。當時,這些噴湧的天燃氣,可供燒鹽鍋80多口。 燊海井已經生產了一個半世紀,至今仍可日產天然氣約1500立方米。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當年用牛拉動這個巨大轉盤,抽吸鹽滷水)

1984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對燊海井進行了復原性維修,恢復歷史原貌。復原後的燊海井仍採用原始的人工製鹽技術,用井裡產的低壓天然氣熬鹽。作為古鹽井的舊遺址對外開放,供中外遊人參觀。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井口是一個碗口大小的孔,井壁光滑細膩,旁邊放有一個木製井塞,平時這井塞用來堵住井口,防止雜物落入井內。 一根鐵管直對著井口,每當燊海井需要提取鹽滷水時,便打開井蓋,將鐵管放入井底進行抽吸。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進行抽滷水表演)

如今,燊海井修葺一新,恢復了當年用井裡生產的低壓天然氣熬鹽的真實情景,供遊人參觀。 圖為工作人員演示從燊海井裡提取鹽滷水的情景。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順著這個樓梯走上去,就進入了煮鹽的灶房。在這裡,可以看到傳統鍋熬鹽的獨特景象,整個屋內熱氣騰騰、霧氣繚繞,八口大圓鍋裡充滿了白色液體,正在自產的天然氣燃燒中翻滾沸騰。 幾名鹽工光著膀子,汗流浹背,揮動鹽鏟認真工作,場面原始而壯觀。

古代製鹽工藝共分為三大流程:一是提清化淨,將滷水排放入圓鍋中燒熱,隨後把準備好的黃豆豆漿按一定比例下鍋,分離出雜質。二是下渣鹽、鏟鹽。三是淋鹽、驗鹽。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這裡的工人早已對遊客的大驚小怪習於為常了。他們光著上身靜靜地休息,全然不理會遊人們的各種提問。

在這裡,遊人可以現場目睹古老的製鹽工藝,還可以買上幾袋市場上買不到的井鹽帶回家。 燊海井低壓火花圓鍋製鹽,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制鹽工藝,主要原料為滷水,燃料就是燊海井自產的低天然氣。

製鹽的鍋灶型採用圓鍋灶,亦稱甕籠灶。 製鹽師傅們在熬鹽時要往鹽滷水裡加入一定比例的黃豆槳,經過數小時熬煮,待水分揮發後結成鹽晶體。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燊海井實行2班工作制、每班4名工人;八口大鍋煮滷水,約7小時能得成品鹽2000斤,每斤銷售價2元。一年買鹽146萬元左右,再加上20元的門票收入,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整個房間裡,熱氣騰騰,氣溫很高,鹽工們都光著肩膀幹活。遊人在房間裡站一會兒,便會大汗淋漓。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燊海井既產滷,又產氣,完全解決了煮鹽燃料的問題。當年,燊海井生產的滷水量每日約14立方米,同時伴生日產5000立方米的天然氣,大約可燒製14噸鹽。 按照1914年每斤鹽40文錢的平均鹽價,燊海井每天的收入即達533兩白銀! 這個收入,會讓世界現代500企業慚愧的。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在這裡,只有那些買了井鹽的遊客,鹽工才願意與之交談。市場經濟嘛,這些也可以理解。細聽遊客與鹽工的對答,也是蠻有趣的。

遊客問:“為啥要用豆漿來煮鹽滷水?“

對此,鹽工回答:“剛打撈出來的鹽滷水看起來髒,有雜質。然而豆漿可以讓鹽滷水裡的雜質沉綻。”

又問:“為啥製成結晶的鹽,還要用鹽滷水淋鹽?”

鹽工回答說:“用水淋,鹽不就化了嗎?”

再問:“為啥鹽滷水不能點豆花?”

鹽工再回答:“鹽滷水必須要經過濃縮才行,還要再煮12小時;否則,這滷水點出的豆花也是鹹的。”

一旁聽著,真漲知識。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瞧這些圓柱形的凝固鹽,堆成一坨坨。上前推一推,壓根兒推不動絲毫。據說,這樣的鹽每一坨重達200斤,要用馬幫運到山區銷售。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瞧:這是一鍋已經制成的鹽。拿一點在手裡搓搓,感覺很粗糙;伸出舌頭嘗一嘗,鹹,真鹹!

幾名工人在裝鹽,上前詢問,人家根本就不理採。原本還有點兒不忿,想想也就釋然了:天天這樣重複式的簡單勞動,任誰都會丟失了與人交流的慾望。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我拍出“銀子”買下了一包井鹽。這時鹽工才主動開口告訴我:這鹽既可以泡菜也可以炒菜。 聽後,我不由哈哈笑起來,鹽工們面面相覷,不知乍回事兒。

剛才我沒買他們的鹽時,問人家都不搭理。而現在卻主動跟我說話。 錢呀,在任何地方都是祖宗! 呵呵呵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這時,外面走進來一個象是領班的傢伙,只聽他一聲喲喝,鹽工們便開始忙碌起來,將一袋袋的原鹽往外搬運。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路邊停著一輛載重卡車,鹽工們將鹽包裝上車。拍了幾張搬運原鹽的相片後,我重又回到鹽坊裡,因為還有幾間房子沒進去瞧新鮮呢。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瞧:這就是當年的賬房,整個房間一片老古董的氣氛。讓人聯想到,當年這裡坐著一位戴頂西瓜皮帽、架幅老式眼鏡的帳房先生。將那算盤打得“批裡叭拉”飛快......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目前,自貢地區其它許多鹽井裡的滷水都已枯竭,轉而生產天然氣為主。只剩下這口唯一還在生產鹽的燊海井,經過近200年來對滷水的不斷開採,也開始減少逐漸走向枯竭。

因此,燊海井已成為中國井鹽文化和鹽井鑽鑿、井鹽熬製全部古老傳統工藝的活化石,稀缺而又珍貴。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要了解自貢的鹽業歷史,位於自貢市區的西秦會館那是必須要去參觀的。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就設在其中。

1959年,時任中共西南局書記的鄧小平同志倡議,在西秦會館內建立了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經過60年的發展,該館已成為中國唯一鹽業歷史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大量有關井鹽發展的史籍、文獻和檔案資料以及實物、工具等藏品1322件。展現了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在人類鑽井技術上的偉大創造力。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於1988年1月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秦會館既是中國古代建築寶庫中的精品,又是鹽業發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物。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中國歷史上,自貢的鹽業貢獻很大,奠定了“千年鹽都”的美名。據史料說,自貢歷代開鑿的鹽井,在民國初年就有12000多,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清代以後開鑿的大量新井。其密集程度,堪稱全國第一。

有人算過,若以每口井平均深度300米計算,即等於靠人力鑽穿了四百多座珠峰。在蒸汽機沒出現和現代化鑽井技術沒普及前,鑿井均是用人工一腳一腳地搗碓而成。像這樣鑿成一口井,往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時問,其風險極大。不少老闆為鑿一眼井,耗資甚巨,有的甚至傾家蕩產。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由此,在自貢市便衍生出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市區內由井、灶、鹽商號直接演化而來的路面、街名、橋名、校名、廠名、鄉路名、公園名等比比皆是,可謂一步三“井”,無處不在。

與井鹽生產有關而命名的居委會如鹽店街、火井沱、進鹽壩等就有十幾處。因與鹽業有關而命名的街道,小巷,如牛屎巷、鹽水溝、高山井等竟達幾百處。人們只要聽到這些地名或看到這些地方,就可以想象到在某個時代,某個地方曾開了一眼井,設置了一口灶,或開設了一個鹽業商號,無處不銘刻著自貢鹽業史變遷的痕跡,無不引發人們不盡的遐思。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中國歷史上首次“川鹽濟楚”,使自貢鹽業迎來了首次輝煌。歷時26年的“川鹽濟楚”,川鹽向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的輸送量達到80億斤以上,佔同期全國食鹽銷量的1/4,上繳朝廷各種課稅約合白銀六億七千萬兩。

自貢鹽業第二次“川鹽濟楚”,為抗戰做出卓越貢獻。1937年,抗戰爆發後,沿海一帶相繼淪陷,日本控制了全部海鹽生產,切斷了通往內地的鹽運通道。 1938年春,國民政府下令川鹽增產加運,濟銷楚鄂。中國鹽業史上第二次“川鹽濟楚”,隨之正式拉開序幕。

抗戰8年,自貢鹽業一直生產不輟,為國統區1/3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食鹽保障;8年上繳鹽稅佔全川鹽稅收入的80%,為前線提供了鉅額軍費開支。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如今,鹽都大地上曾經密如森林的井架也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但千年鹽都的歷史卻始終貫穿其中,無論興與衰,鹽業總會讓鹽都兒女感到驕傲和自豪。

站在燊海井的面前,仰望那高高的井架,彷彿看到了自貢的祖先們那赤裸的青銅般的身軀,用最原始的工具開鑿地下的寶藏,在他們的臉上背上,流淌著帶有鹹味的汗水,這汗水澆灌著他們的生活,也鑄造了他們的歷史。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古老的鹽井,這是自貢人經過1900多年的漫長鹽業史,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堅毅創造的歷史奇蹟。以自貢為代表的中國古代鑿井技術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獨佔鰲頭。古往今來,這個奇蹟塑造了一個城市的靈魂。

走進中國“千年鹽都”自貢,探訪世界第一口人工鑿成的千米深鹽井

走出燊海井,回頭再望,那飽經滄桑的燊海井在霧靄中巍然屹立。它沒有被歲月湮沒,仍在默默地向世人訴說著當年曾經的輝煌和榮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