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這樣做,孩子輕鬆迎接新挑戰


幼小銜接這樣做,孩子輕鬆迎接新挑戰


從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光榮的小學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上學東西備齊了嗎?”“課程能跟上嗎?”“沒有保育老師的照顧,孩子自己能搞定學校生活嗎?”家長們的種種焦慮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從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光榮的小學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上學東西備齊了嗎?”“課程能跟上嗎?”“沒有保育老師的照顧,孩子自己能搞定學校生活嗎?”家長們的種種焦慮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小學生活確實對孩子的自理能力、專注力、學習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俗話說得好,凡事預則立。提前幫孩子做好入學準備,再早開始都不為過。那麼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呢?

在幼兒園裡,教師承擔了對孩子進行保育和教育的雙重責任,老師會關心班裡的孩子是否需要上廁所,詢問孩子喝了幾次水,組織孩子進行生活活動並提供協助。小學老師的主要責任是教育,而對於

喝水、上廁所等生活問題需要孩子獨立完成

不少家長平時什麼都幫孩子做了,反而剝奪了孩子提高自理能力的機會,但孩子總要獨立面對生活,在升小學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主動喝水、獨立上廁所、按時吃飯不拖拉、根據天氣變化自己增減外套、收拾整理書包等。

​寶寶從大班開始,會對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自發地出現一些認讀行為,例如指認商店招牌上的字。這時候為孩子準備圖文兼備的兒童讀物,讓孩子喜歡上讀書,並主動開始學習識字,既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又符合小學對孩子的客觀要求。

建議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挑選各種題材的讀物,比如童話故事、兒歌詩歌、小說傳記、自然科普等,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以興趣帶動孩子專注力的發展

培養寶寶的任何行為習慣,包括閱讀,都需要父母以身作則。爸爸媽媽要少看電視、少刷手機、多看書,這樣寶寶才會從你身上潛移默化地學會享受閱讀的樂趣。

幼兒園裡,孩子的學習方式是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往往是在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學習環境是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學習的對象往往是具體形象的。而從小學開始,孩子要學習更多的文字、數字和算術,學習的內容更抽象。

拿學數字來說,幼兒園老師會讓孩子數一數物品的數量,藉助實物做簡單的加減,但小學階段是直接用抽象的數字代替實物,並直接用數字進行加減。

為了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家長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比較和排序的思維訓練

爸爸媽媽可以準備大小、長短、顏色等特徵明顯不同材料,比如三種長度的筷子或樹枝,讓孩子按照長/中/短的順序排列。或者準備兩種顏色的珠子或紐扣,讓孩子按照紅/藍/紅/藍或者紅/紅/藍/藍的順序進行排列,發展孩子對細微差異的觀察力和創造序列的能力。

初步的數學能力訓練

孩子對數的理解與比較和排序能力差不多是平行發展的,學齡期的孩子應該可以理解 5 個紅色碗和 5 個藍色碗雖然顏色不同,但數量是相同的;5 只碗排成一排或者疊在一起,數量也是一樣的。

家長可以在晚餐開飯前,讓孩子數一數家裡今天有幾口人吃飯,並且拿相應數量的餐具,按座位擺好。這個簡單的家庭活動既對孩子進行了簡單的加法與除法訓練,也培養了生活自理能力。

在進行比較、排序和數學活動時,家長可以多提問,例如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來排列紐扣呢?”,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同時也發展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們的擔憂是“一廂情願”的,擔心孩子這個不適應、那個跟不上,孩子的想法往往沒這麼複雜,他們對小學更多的是好奇,也許還有一絲對陌生的恐懼。

家長可以提前帶孩子去小學看一看,看看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每天都在做些什麼,讓孩子對小學和周邊環境熟悉起來,心中有底,才能自信面對嘛。

給孩子描述小學時,家長要使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多形容校園的美麗、老師的溫柔、知識的有趣,讓孩子對小學抱有好感。

孩子對小學生活的第一印象往往來自於家長的語言和態度。如果家長常說“再不聽話,送你去上學”“讓你老師來管你”“再這樣下去,上小學了看你怎麼辦”,這樣就會讓孩子對小學產生“小學很可怕”“老師是來懲罰我的”等負面印象。

​幼兒園每天入園晚,午休時間長,一日兩次點心、一次中餐都預備了較長的用餐時間,老師對時間的把控也相對靈活。而小學到校、離校、上課時間都更加嚴格,中午也不再有 3、4 個小時的用餐和午休時間,孩子需要提前適應這樣的節奏。

家長可以利用升小學的假期時間,將孩子每日早起、活動、用餐、睡眠時間表調整至與小學相近。如果等上了小學再臨時強制孩子改變作息,一方面會加重孩子對上學的牴觸心理,更嚴重的是會打亂孩子長期形成的生物鐘,影響身體健康和發育。

總之,爸爸媽媽需要從各方面幫寶寶做好上小學的準備。這些準備其實不只是為進入小學而做的,這些能力對孩子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不可忽視。

小學生活確實對孩子的自理能力、專注力、學習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俗話說得好,凡事預則立。提前幫孩子做好入學準備,再早開始都不為過。那麼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呢?

1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幼兒園裡,教師承擔了對孩子進行保育和教育的雙重責任,老師會關心班裡的孩子是否需要上廁所,詢問孩子喝了幾次水,組織孩子進行生活活動並提供協助。小學老師的主要責任是教育,而對於喝水、上廁所等生活問題需要孩子獨立完成

不少家長平時什麼都幫孩子做了,反而剝奪了孩子提高自理能力的機會,但孩子總要獨立面對生活,在升小學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主動喝水、獨立上廁所、按時吃飯不拖拉、根據天氣變化自己增減外套、收拾整理書包等。

2培養孩子愛看書的好習慣


幼小銜接這樣做,孩子輕鬆迎接新挑戰

​寶寶從大班開始,會對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自發地出現一些認讀行為,例如指認商店招牌上的字。這時候為孩子準備圖文兼備的兒童讀物,讓孩子喜歡上讀書,並主動開始學習識字,既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又符合小學對孩子的客觀要求。

建議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挑選各種題材的讀物,比如童話故事、兒歌詩歌、小說傳記、自然科普等,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以興趣帶動孩子專注力的發展

培養寶寶的任何行為習慣,包括閱讀,都需要父母以身作則。爸爸媽媽要少看電視、少刷手機、多看書,這樣寶寶才會從你身上潛移默化地學會享受閱讀的樂趣。

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


幼兒園裡,孩子的學習方式是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往往是在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學習環境是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學習的對象往往是具體形象的。而從小學開始,孩子要學習更多的文字、數字和算術,學習的內容更抽象。

拿學數字來說,幼兒園老師會讓孩子數一數物品的數量,藉助實物做簡單的加減,但小學階段是直接用抽象的數字代替實物,並直接用數字進行加減。


幼小銜接這樣做,孩子輕鬆迎接新挑戰

為了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家長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比較和排序的思維訓練

爸爸媽媽可以準備大小、長短、顏色等特徵明顯不同材料,比如三種長度的筷子或樹枝,讓孩子按照長/中/短的順序排列。或者準備兩種顏色的珠子或紐扣,讓孩子按照紅/藍/紅/藍或者紅/紅/藍/藍的順序進行排列,發展孩子對細微差異的觀察力和創造序列的能力。

初步的數學能力訓練

孩子對數的理解與比較和排序能力差不多是平行發展的,學齡期的孩子應該可以理解 5 個紅色碗和 5 個藍色碗雖然顏色不同,但數量是相同的;5 只碗排成一排或者疊在一起,數量也是一樣的。

家長可以在晚餐開飯前,讓孩子數一數家裡今天有幾口人吃飯,並且拿相應數量的餐具,按座位擺好。這個簡單的家庭活動既對孩子進行了簡單的加法與除法訓練,也培養了生活自理能力。

在進行比較、排序和數學活動時,家長可以多提問,例如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來排列紐扣呢?”,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同時也發展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4提前熟悉小學環境,做好心理建設


幼小銜接這樣做,孩子輕鬆迎接新挑戰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們的擔憂是“一廂情願”的,擔心孩子這個不適應、那個跟不上,孩子的想法往往沒這麼複雜,他們對小學更多的是好奇,也許還有一絲對陌生的恐懼。

家長可以提前帶孩子去小學看一看,看看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每天都在做些什麼,讓孩子對小學和周邊環境熟悉起來,心中有底,才能自信面對嘛。

給孩子描述小學時,家長要使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多形容校園的美麗、老師的溫柔、知識的有趣,讓孩子對小學抱有好感。

孩子對小學生活的第一印象往往來自於家長的語言和態度。如果家長常說“再不聽話,送你去上學”“讓你老師來管你”“再這樣下去,上小學了看你怎麼辦”,這樣就會讓孩子對小學產生“小學很可怕”“老師是來懲罰我的”等負面印象。

5適應小學作息時間


幼小銜接這樣做,孩子輕鬆迎接新挑戰

​幼兒園每天入園晚,午休時間長,一日兩次點心、一次中餐都預備了較長的用餐時間,老師對時間的把控也相對靈活。而小學到校、離校、上課時間都更加嚴格,中午也不再有 3、4 個小時的用餐和午休時間,孩子需要提前適應這樣的節奏。

家長可以利用升小學的假期時間,將孩子每日早起、活動、用餐、睡眠時間表調整至與小學相近。如果等上了小學再臨時強制孩子改變作息,一方面會加重孩子對上學的牴觸心理,更嚴重的是會打亂孩子長期形成的生物鐘,影響身體健康和發育。

總之,爸爸媽媽需要從各方面幫寶寶做好上小學的準備。這些準備其實不只是為進入小學而做的,這些能力對孩子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不可忽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