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足感、性格、原生家庭三方面解釋《拖延心理學》及治癒方法

情景一:本來計劃在週末看一本書的,打開書沒一會,手機上有一條消息提醒,於是打開手機,看完無關緊要的消息,順便刷了一會朋友圈。看到朋友圈好友推薦的電影,又刷了半天劇。

隨後想著吃完飯再看書,吃過飯又瞌睡的不行,睡了一覺就到天黑了,朋友叫出去玩,深夜回來的時候才發現今天要看書壓根沒翻幾頁,內心後悔又自責,覺得明天千萬不能這樣了,第二天又陷入類似的循環。為什麼拖延的習慣就改不掉呢?

情景二:上司佈置了一項任務,要求下班之前完成。這次你心裡想,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於是開始找資料,找資料的時候目光被別的事物吸引,墨跡了一早上沒有任何進展。

中午的時候想著,不能再耽誤了,不料又被別的事情打斷。到了距離下班還有兩個小時的時候,你覺得自己一定可以完成,可是快下班的時候才剛剛開了個頭,留下來加班還是帶回家做?你懊惱不已。早知道就不這樣拖了,可是下次依然如此。


從滿足感、性格、原生家庭三方面解釋《拖延心理學》及治癒方法


某網站有一個名為“我們都是拖延症”的小組,小組成員他們用文字宣洩著拖延帶給他們的痛苦,,令人驚訝的是,小組成員以每天30人的速度在遞增,可見,愛拖延並不是個例,它是很多人都有的症狀。

在這裡你需要清楚的是:

因為時間安排將事情延後處理,或者做事慢,效率較低,都不算拖延。 拖延症患者是指那些不想把事情往後拖,卻又忍不住拖拖拉拉,一邊拖一邊心裡感到內疚、痛苦、自責,在做與不做之間產生強烈心理矛盾的人。

他們的內心戲永遠是這樣:這次我想早點開始—> 我得馬上開始—> 我不開始又怎麼樣呢?—> 還有時間—> 我這個人有毛病啊—>最後的抉擇 —>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看完這些症狀,有沒有覺得說的簡直就是自己,那為什麼會拖延呢,以及拖延該怎樣改善,我們可以從《拖延心理學》去找答案。


從滿足感、性格、原生家庭三方面解釋《拖延心理學》及治癒方法


從滿足感、性格、原生家庭三個方面解釋患上拖延症的原因

  • 追求短期利益,想要得到即時滿足

相對於延遲滿足,即時滿足顯然更受歡迎,也更容易做到,拿嗑瓜子舉例,幾乎每個人都會在開始嗑瓜子後就停不下來,原因正是如此。嗑瓜子屬於即時滿足的事情,當你咬開瓜子後,瓜子仁落進嘴裡,你可以嚐到乾果的美味,從磕開瓜子到吃到嘴裡,不過幾秒鐘。但是這短短的幾秒鐘的時間,你一直在做即時滿足的事情,沒有什麼事情會像嗑瓜子一樣,付出後幾乎可以同時間看到回報,所以人們樂此不疲。

在解釋拖延的事情上,書中提到一個詞叫“未來折扣”,什麼意思呢,就是指:

當一件事或者一個目標其時間設定在很遠的將來,那麼它就會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從而使這件事看上去沒那麼重要。相反,一些時間很近的目標則感覺更為清晰而緊迫。

所以人們往往更願意優先去做能立刻嚐到甜頭的事情,那些對未來很重要的事情,不能馬上看到結果,則會選擇則一拖再拖。

就像看電影一樣,邊看邊爽,但是看書的話,並不能在當下收到反饋,儘管任何人都知道,看書或學習對以後很有幫助,還是會忍不住做一些些娛樂性的事情,相比那些很久以後才會看到結果的事情,大腦更偏向於即時滿足。


從滿足感、性格、原生家庭三方面解釋《拖延心理學》及治癒方法


  • 性格上追求完美主義,害怕失敗

你有沒聽說過這樣的說法:我害怕自己做不到最好,索性乾脆不做。這種不做事情的藉口聽起來特別滑稽,但是卻真實存在。

很多人拖延的原因也是因為如此,他們心裡十分恐懼如果做的不好,會遭到他人的批判,他們更擔心付出全部的努力,卻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樣的結果對他們來說或許更遭。他們的擔憂反映了一個恐懼失敗的心理,而拖延,卻正是應付這種恐懼的一個策略。

這樣的情況大多數會發生在一些實習生的身上,或許他們在學校裡成績優異,但是一些實際操作的東西卻讓他們無從下手,或是想做的盡善盡美,最後卻延誤了日期,他們潛意識裡打的想法是,如果再多給我一點時間,我會做的更好。

過度追求完美使他們寧願承受拖延帶來的痛苦後果,也不願承受努力之後卻沒有如願以償的羞辱和批評。


從滿足感、性格、原生家庭三方面解釋《拖延心理學》及治癒方法


  • 原生家庭的影響

很多人會驚訝這層原因,但是事實確實如此。佛洛依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個人生活的不幸可以在其過去的經驗,尤其是童年時期的經驗中尋找根源。

很多戒不掉拖延症的人其實和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影響密不可分,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受到5種傾向的壓迫,他就可能患上拖延症。這5種傾向分別是:施壓傾向、懷疑傾向、控制傾向、依附傾向和疏遠傾向。

(1)施壓傾向

過度讚美孩子,其實是變相的施壓,孩子的潛意識會覺得做任何事情都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就導致他不願意去做事,而是通過拖延來向父母傳遞“如果我去做的話,一定能成功”的信息。

(2)懷疑傾向

孩子一有點成績就開始打擊,“你這樣的成績算什麼”,是他們的口頭禪,長此以往,孩子認為自己很差,做事情畏手畏腳,懷疑自己,害怕失敗。

(3)控制傾向

為了凸顯自己的身份,他們常常會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說話。他們可以為孩子決定所有的事情——做什麼,穿什麼,怎麼做,跟誰交朋友等,他們要孩子不容置疑地去執行自己的所謂建議。孩子不敢反抗,就會通過拖延向父母表示不滿。

(4)依附傾向

這類家長是屬於溺愛型的,口頭禪是“你別動手,媽媽來做”。他們不鼓勵孩子去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而是提倡依附和牽絆。他們認為孩子必須被幫助、被保護、被關照,才能長大成人。孩子習慣了依附,不能建立起對自己能力和信心,常常通過拖延來逃避生活上的挑戰。

(5)疏遠傾向

這些家長的口頭禪是“走開,別來打擾我,我現在很煩”。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缺乏身體愛撫和情感關聯,和家長沒有共同的興趣,也沒有受保護的感覺,這就是疏遠傾向。這時,孩子會想通過表現得更好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這就使他們具有了完美主義傾向,害怕失敗,因而拖延。

這五種傾向是很多人拖延的深層原因,他們的根源都在於原生家庭。你可以對照一下,看自己屬於哪種拖延類型,試著降低它對你帶來的影響。


克服拖延症的技巧

對大多數來說,要克服拖延症並不容易,因為它會造成你對自我的看法,比如,你原來以為,自己不去完成,只說明你沒做,但是現在,你不得不承認,現在完成不了,意味著你永遠完成不了,這是你必須正視的現實。

以上分析了拖延的原因,那麼你就可以對症下藥找到根本原因,說服自己,在作者給出的方法裡循循善誘,有步驟的克服,降低拖延帶來的不良影響。


從滿足感、性格、原生家庭三方面解釋《拖延心理學》及治癒方法


  • 擺脫高期待值,確立具體的小目標。

拖延的本質就是制定的目標完成不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當初制定的目標不夠合理,如果目標過大或者過於盲目,都不利於完成。

一個好的目標,必須是具體的可操作性特別強的,最重要的一點,它一定要特別簡單。比如,它會具體到今天要看一本書的第一章,,這樣依賴,目標具有了可觀察和可追蹤性,明天可以接著再看下一章。大部分的拖延症患者,眼裡只有終點,卻不計劃具體怎樣到達,分成具體的幾段會更容易完成。

簡單怎樣解釋,第一步的小目標一定要能在5分鐘之內完成的,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把門檻降到最低,只需要一點時間,一點簡單的行動,就可以完成。目標越小,越容易達成,也就越容易建立成就感,增強信心取代內疚自責,形成良性循環。

和《微習慣》的只做一個俯臥撐、只寫50個字是一個原理。

從滿足感、性格、原生家庭三方面解釋《拖延心理學》及治癒方法

  • 學會預測和記錄時間

很多人拖延是因為缺乏她想象中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脫離,以為2個小時能完成,實際需要一天,所以拖延症患者一定要有時間意識。預測和記錄時間無疑是增強時間意識的好辦法。

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判斷一下自己完成這件事情下需要多長時間,然後在做的時候具體記錄實際完成需要的時間,如果實際時間大於預測時間,說明你的時間意識很薄弱,需要一直堅持記錄,培養自己更客觀的時間觀,才能解決不經意間的拖延。

  • 學會說不,身體先行動5分鐘,不要給大腦猶豫的機會

刷朋友圈、看電視劇、和好朋友聊天、玩遊戲都是吸引你浪費時間的事情,甚至還會有同事麻煩你做一些額外的事情,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分清楚主次,明確自己最初的目標是什麼,只有先學會拒絕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你才能專注於最初的目標,治癒拖延。

  • 適量運動

沒辦法從無意義的事情中抽離的時候,不妨開始運動,運動會讓你的大腦煥然一新,研究表示,運動後的大腦記得單詞的數量會比運動前多20%。

運動除了讓思維更加清晰,還會安撫你自責的情緒,幫你緩解因沒有完成事情,情緒上的焦慮和挫敗感。


後面提供的這些方法看似簡單,其實做起來也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擺脫拖延症並不是停止刷手機那麼簡單。它是一種已經固定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是由心裡根源、生物因素、人生經驗等交織在一起形成的。想要做出改變,形成一種新的行為模式,一定要尊重自然規律,循序漸進,作者也表示,不要想著一次性改變拖延,而是慢慢走出舒適圈,不斷做出新的嘗試,才會一點一點改變。

如果能抓住一點堅持去做,相信你一定能夠擺脫拖延,由拖延症變為行動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