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富庶地 風流金太谷——太谷縣歷史名人篇

一、中華第一哲人朝韓始祖——箕子

三晉富庶地 風流金太谷——太谷縣歷史名人篇

箕子

箕子(約公元前1173——前1080年), 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谷縣東北、榆社)爵為子,故稱箕子,商王朝的貴族,是商高宗武丁的第七代後裔,紂王的叔父,官太師輔朝政。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盪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朝鮮,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箕子與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齊名,並稱“殷末三仁”,在孔子《論語·微子》中曰:“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

箕子被後人稱為“中華第一哲人”。《古今姓氏辨證》雲:“箕氏,出自子姓。商之季氏,封其父師為畿內侯,謂之箕子。其地太原陽邑縣箕城是也。” 這是關於箕子封地在太谷的一條明確記載。

周武王滅商之後,命如公將箕子釋放出來,並向他請教治理天下之道,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擁護。箕子認為應當施行仁政,用安撫的手段來爭取民心。武王好言安慰,請他歸順大周,但是箕子寧死不降,要遠走遼東。周武王無奈,並且敬佩箕子的操行,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封他為朝鮮侯,並免行君臣之禮。箕子也很感念武王的恩德,臨行前寫了一篇《洪範》給武王。文章中詳細總結了殷商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奉勸武王一定要實行仁政。《洪範》篇實際上是周武王克殷之後,造訪箕子時向他詢問治國方略的記錄,也是箕子寫下的治國綱領。在這篇文章中箕子已經提出了“民主”意識、反對專制獨裁的思想。

約公元前11世紀前後,商周交替之時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於朝鮮。這在《史記·宋微子世家》、《尚書大傳·洪範》中都有記載。周武王滅殷封箕子於朝鮮,箕子朝鮮侯國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這個國家在中國的漢朝時代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根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造成衝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二、晉國大夫輔政太傅——陽處父

三晉富庶地 風流金太谷——太谷縣歷史名人篇

陽處父(?~前621年),大春秋時晉國大夫,因封邑於陽地(今山西省太谷縣陽邑村),遂以陽為氏。晉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楚國派鬥章出使晉國,晉國派陽處父到楚國回訪,晉楚兩國恢復了正常外交關係。晉襄公元年(前627年),晉國大夫陽處父率軍攻打蔡國,楚國令尹子上率兵救蔡,兩軍隔泜水相持。陽處父後來因晉軍糧草將盡,意欲退兵。但他既怕退兵時楚軍乘機進攻,又怕退兵後給人落下臨陣退卻的笑柄,於是想出一計。他派人前去對子上說:“你若想和我決戰,我就退後一舍,讓你渡河列陣,咱們早晚決戰;你若不想渡河,那就讓我一舍之地,使我渡河列陣。不然這樣相持下,勞師費財,對誰也沒有好處。”子上欲渡河列陣,隨行的孫伯說:“晉人不講信用,如果乘我半渡而擊之,那就吃虧了,不如讓他們渡河列陣。”於是子上讓楚軍後退了一舍,等待晉軍渡河。但陽處父等楚軍一退,故意宣揚說:“楚軍不敢與晉軍決戰,已逃跑了。”乃率軍退歸。陽處父知道楚國太子商臣與子上結怨,退軍後讓人對商臣說:“子上受了晉國賄賂,所以退兵。”商臣將此事告於楚成王,成王便殺掉了子上。

同年,秦將孟明視等三將率兵越晉伐鄭,被晉軍擒獲。晉襄公在繼母文嬴的勸說下放走了三帥,不久又後悔了,遂派陽處父去追捕。陽處父急急追到黃河東岸,見秦國三帥剛剛坐上渡船,陽處父知一時尋不到船隻,於是心生一計,他故意解下自己所乘的左驂之馬,假託是晉襄公要送給孟明視的禮物,讓三帥上岸接受。孟明視有心提防,他立於船頭拜謝,並不上岸受禮,陽處父的虛餌計落空。

晉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晉國調整軍隊編制,任命狐射姑為中軍將,趙盾為副帥,出征南方諸族。陽處父一則因為趙盾確有才能,重用趙盾對國家有利;二則因自己曾是趙盾之父趙衰的部下,心裡偏袒趙盾,便以襄公之名,私自調換了中軍主帥,讓趙盾率領中軍,狐射姑為副將。狐射姑對陽處父把他從中軍主帥降為副帥一直耿耿於懷。當年,晉襄公死後,狐射姑趁立嗣混亂之機,派續簡伯殺了陽處父。陽處父死後,葬於九龍山之原(一說今和順縣,一說今忻州市九原崗)。

三、亞聖孟子之母仉氏——孟母

三晉富庶地 風流金太谷——太谷縣歷史名人篇

孟母教子

孟母(?~前317),相傳姓仉(zhǎng)氏,戰國幷州三徙鄉(今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東西仉村)人,以教子有方著稱。孟子3歲喪父,靠母親教養長大成人,併成為後世儒家追慕嚮往的亞聖,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教子佳話。

千百年來,人們雖然對“孟母三遷”和“孟母斷機”的故事傳頌不衰,她的名字和事蹟也被列為《列女傳》之首,但是並沒有人對這位光榮母親的出處進行過任何探討和研究。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由於長期以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作祟,另外也與缺乏相應的史料記載有關。令人高興的是,在世人難以見到的“孟氏家族史料”中,果然存在揭開這一謎案的蛛絲馬跡。據《孟子世家族譜·世譜》記載:“亞聖祖系出自魯桓公允,允生莊公同,同有弟三:長慶父為孟孫氏,慶父四傳莊子速,速七傳激,字公宜,激娶仉(zhang,音掌)氏,魏公子(仉)啟女,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軻,字子車、又字子輿。”從以上記載可知:孟母仉氏乃“魏公子(仉)啟”的女兒

  “魏公子”即魏國公子仉啟,關於仉啟,無考。魏國即“三家分晉”之韓國、趙國、魏國。在此之前,晉國是西周王室的嫡系公國,疆域主要在山西境內。其強盛時,曾經幾度與江淮地區的楚國發生戰爭,後來卻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國,據錢穆先生《先秦諸子系年》考證:《史記·楚世家》“簡王八年(公元前424年),魏文侯、韓武子、趙桓子始列為諸侯。”在韓、趙、魏三國中,趙國疆域在山西晉中、晉北及河北中部一帶;韓國疆域在山西晉東南地區和河南洛陽一帶;魏國疆域西至晉南河東地區,北至晉中祁縣、平遙及河南安陽一帶,東至山東菏澤地區,南至河南漯河地區,是三家中勢力最強大的侯國。

  在古代與魏國接壤的山西榆次(今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果然有“孟母故宅”存在。據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修《太原府志》卷24“古蹟”記載: “孟母故宅:在榆次縣古城西南隅。蓋孟子鄒人,其母並人也。其地有三徙鄉。” “孟母廟:一在(榆次)縣城西南隅,(明)弘治(1488-1505)年建,相傳此地為孟母故宅;一在儒學東南隅。” 又據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修《太原府志》卷19“祀典”:

“太谷縣:孟母廟:東賈裡。”“東賈裡”在今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東北三十華里範村鎮西北。這裡為什麼建有“孟母廟”?因為在東賈村與範村鎮之間,有一個非常引人注意的村名:“西仉村”,這是山西省境內獨一無二的以“仉”(zhang,音掌)姓命名的村莊。而“仉”字正是“孟母仉氏”之姓。根據《禮記·祭法》有關“立廟祭祀”的禮法規定,既然榆次縣城西南隅的“孟母故宅”為孟母曾經居住之所,則太谷縣“東賈裡”的“西仉村”應該就是孟母仉氏的原籍所在。歷史上早就有人對“孟母故宅”一事予以注意,據明·談遷《棗林雜俎》822條記載: “孟母故宅:榆次縣古城西南隅。蓋孟子鄒人,其母並人也。其地有三徙鄉。”“鄒城市孟子學術研究會”和“孟子宗親聯誼會”編《孟子與孟氏親族》也有記載: “山西太原府榆次縣的‘孟母故宅’,該縣縣誌說:‘孟母,並人也。其地有三徙鄉。’”“幷州”是山西太原的別稱。據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38“山西一”記載:“古曰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此為幷州。(應劭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幷州。)《周禮·職方》:正北曰幷州,成王封叔虞於唐,此為晉地,戰國時為趙地,亦兼韓、魏之疆……秦並天下,置太原、河東、上黨、代、雁門、雲中等郡,漢武置十三州,此亦為幷州……”
而“幷州”之轄境則包括今日太原市境以及晉中地區各縣。從以上太原地名使用變化的情況,可知“孟母為並(州)人”的說法,至晚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就已經流行。

四、北齊中書令騎兵參軍——白建

白建,字彥舉,生年不詳,卒於北齊武平七年(576年),原籍太原陽邑(今山西太谷縣),北朝北齊大臣,歷任驃騎大將軍、吏部尚書、中書令、封南昌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後功成賜地於同州韓城(今陝西韓城),為成家立業之根基,後世多有入朝從政者,大唐詩魔白居易即為其後。

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東魏孝靜帝,建立北齊王朝,白建初任大丞相府騎兵曹。這是掌兵馬的官員。任職期間,他遵於職守,“典執文帳,明解書計”,被同僚推重和尊敬。北齊天保十年(559年),高殷繼位,白建擢兼中書舍人,後又任大丞相騎兵參軍。6世紀中葉,與北齊毗鄰的突厥一躍成為強盛的國家,同時對鄰境國家進行掠奪和戰爭。北齊河清三年(564年)突厥入北齊境內進行搶擄,北齊的良馬分佈在代(今山西代縣)、忻(今山西定襄)一帶。因避突厥搶掠,白建負責將良馬“合數萬匹,在五臺山北柏谷中避賊。”使良馬免受損失。突厥退後,白建又將馬分散給附近的軍人飼養,馬匹健壯驃肥,毫無損失。白建受到嘉獎,相繼被授以吏部尚書、特進、侍中、中書令。北齊武平七年(576年)白建卒,“贈司空。”白建“雖無他才,勤於在公”,在北齊王朝很有威望。他與右僕射、尚書令唐邕共同掌握兵馬,曾顯赫一時,為時人敬重。北齊連年戰爭,軍隊中騎兵的位置尤其重要,“王業始基,戎寄為重。”白建所掌的騎兵省的位置更具首位,加之在管兵馬方面他又是行家,能盡職盡忠,為當世“榮寵之極”。白建深得統治者讚賞,有“幷州赫赫唐(邕)與白(建)”之譽。

五、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

三晉富庶地 風流金太谷——太谷縣歷史名人篇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土。太原陽邑(今太谷縣)人,白建之後裔。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簡、從祖弟白敏中均及進士第。七十一歲,以刑部尚書致仕。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七十五歲病逝於洛陽,追贈尚書左僕射。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問劉十九》《買花》《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放言》《池上》等。

六、晚唐狀元四輔之首宰相——白敏中

三晉富庶地 風流金太谷——太谷縣歷史名人篇

白敏中

白敏中(792-863),晚唐名相,籍貫幷州陽邑(今山西太谷縣),後遷居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字用晦,白居易從弟。唐穆宗長慶二年狀元及第。會昌初,為殿中侍御史,轉戶部員外郎。李德裕薦為知制誥,授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學士承旨。宣宗立,以兵部侍郎進同平章事。李德裕罷相,乘機排之,為時論所非。大中五年,出為邠寧節度使。六年,遷西川節度使。治蜀五年,頗有政績。十一年,遷荊南節度使。懿宗即位,入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再次輔政。

白敏中輔政期間,在緩和民族矛盾,加強民族關係上有著一定的貢獻。他作為鎮撫大臣,前去安諭党項,以司空、平章事兼邠寧節度、招撫制置使。臨行時,唐宣宗親自在安福樓為他餞行,頒璽書慰勞,賜通天玉帶,以神策軍護送,允許開府命士,禮遇如同裴度平淮西。軍至寧州,諸將已破党項及羌,白敏中徵求軍士們意願,可棄戰為農,從南山並河按置屯保,連綿千餘里,又開通蕭關至靈威的交通要道,且耕且戰。白敏中徙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後,發展當地騾子軍,修復關礙,使山河完整,加強了西南邊區的防禦,治蜀5年,因勞加兼太子太師。鹹通二年(861年),西南蠻族侵擾,唐懿宗派人挾扶白敏中上殿,一同計議。 白敏中自幼好學,不善言談,承學諸兄,擅長詩文。長大後,誠信篤實,看重友情。一生經歷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六位皇帝,位及宰相,在治國、治軍上都有傑出的建樹。白敏中一生身居要職,在處理民族關係和恢復、發展邊地經濟作出一定貢獻,後由於足疾自請退出。

七、五代後唐一代亂世大將——李嗣昭

三晉富庶地 風流金太谷——太谷縣歷史名人篇

李嗣昭

李嗣昭(?-922年),本姓韓,原名進通,字益光,汾州太谷(今山西太谷)人,唐末五代時期晉國名將。晉王李克用之弟代州刺史李克柔養子。李嗣昭精悍有膽略,沉毅不群,參與收復潞州、援兵滄州、平叛李瑭、太原解圍、攻潞州、胡柳之戰、抗擊契丹、徵張文禮等大小戰役。曾節制澤、潞兩州,先後擔任司徒、太保、侍中、中書令等職。後唐莊宗即位後,晉封太師、隴西郡王。天佑十九年,征伐鎮州節度使張文禮時中箭身亡。後唐明宗長興年間,下詔配饗莊宗廟庭。

八、清朝前期五十功臣之一——牛天畀

三晉富庶地 風流金太谷——太谷縣歷史名人篇

牛天畀

牛天畀(1717—1773)字罄宜,山西省太谷縣範村鎮上安村人。少年時發奮讀書,通曉大義,乾隆七年(1742)中武進士,授三等侍衛。十三年(1748)被升江西都司。後歷任廣東將軍標遊擊、湖北德安營參軍、扶□中軍參將,遷升為湖南寶慶協副將,積功累升為湖北襄陽鎮總兵。愛護士兵,對待人溫質彬彬,像儒生一樣。乾隆三十六年(1771),為母孝守期滿,補缺為四川川北鎮總兵。隨將軍溫福征伐金川,從木坪率兵進攻甲金達。當時,敵兵很多,又分居險要之處。天畀偵查發現,蒲松崗有一條路可到達甲金達,就帶兵越過險要地帶,經過6天到達了甲金達。三十七年(1772)春天,攻克了甲金達,同時敵側翼也被包圍,就率部乘勝佔領了木耳案、日隆關至巴郎山一帶,和大軍會合。不久,朝廷賞戴花翎。牛天畀分兵從南山樑進攻克斯當安寨,夏天攻克了木耳案,斬斷了敵兵的糧道。朝廷又賞賜給荷包紫金錠等物。7月,從薩爾雜谷、南山樑出發攻取木蘭壩、蒙古八卦諸寨。三十八年(1773),將軍溫福移兵攻打昔嶺,調天畀去統領空卡一帶的滿漢官兵。5月,奉旨加授天畀為貴州提督。6月12日天畀聽到木果木大營情況危急,扔下筷子,解下佩印騎馬送與四川總督,即率兵赴援。敵兵洶湧而來,天畀躍馬當先衝了上去,士兵們緊跟在後面。從早晨戰到下午,拼死作戰,牛天畀受了重傷,仍奮戰不止,不料戰馬忽然前倒。牛天畀仍徒手殺死了十幾個敵人,才壯烈犧牲。死後,皇帝命按旗員一品大臣的舊例給以撫卹,賜諡號“毅節”,並下詔把他的圖像放到了紫光閣,併入祀昭忠祠。還稱讚天畀是綠營健將。賜其世襲騎都尉和雲騎尉。又賜其長子敬一為舉人,任廣東石城縣知縣。次子敬憲承襲世職,分發山西以都司補用。又任廣東羅定協副將。乾隆皇帝親自為他撰寫了祭文和碑文,並審定了《牛天畀傳》。

九、近代華北第一支名筆——趙鐵山

三晉富庶地 風流金太谷——太谷縣歷史名人篇

趙鐵山

趙鐵山(1877—1945),字昌整,號柴翁,山西太谷城內人。中國近代著名書法家,曾有“華北第一支名筆”的稱號。早在20年代,趙鐵山就享有“南吳北趙”。“大江以北無出其右”的美譽,被書法界譽為“華北第一支名筆”。他在書法藝術上獨特的創新成就以及他的人品和作品達到的比較完美的統一境界,在當年以及多少年之後都是有口皆碑的。趙鐵山從小酷愛金石書畫,五歲讀家塾從師於梁一齋。始學歐陽率更之法,繼由塾師史卓如導學篆隸。由於他無資聰穎,勤奮好學,所書字課被塾師嘆為“天縱”,並斷言“他若加以學力,將來必書法名於一世。”後來事實的發展,誠如塾師史卓如之所料。天才加勤奮使青年時代的趙鐵山就學貫鄉里,書法尤為人稱讚。到了中年之後,名馳三晉,更顯輝煌。49歲為孫中山先生撰寫輓聯,參加了全國書法展,康有為大師定評為“譽冠華北”。趙鐵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後一批拔貢之一,但他不屑為官。“立品直須向白壁,讀書何必志青雲”是他人品的真實寫照。他一生非常敬仰傅青主的人品氣節,而他自己也是一位愛國持節、剛直不阿的儒家文人。他在“九一八”事變後的日記中寫道‘衝國今日,唯你與我,我即是你,你即是我,你我不分,中國一人,中國有人,中國其存”,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一片赤子之情,日本人曾請他當維持會長,他嚴辭拒絕。為了對付日本人的脅逼,他不得已而假死。此事傳到西安,文化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連蔣介石也送了花圈表示悼念。當他真的去世之後,他的人品和作品直到今天還被後人稱頌不絕。友人稱讚他說:“就死易,全名難,當年之不死而死,正今日之死而不死也。”

十、民國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孔祥熙

三晉富庶地 風流金太谷——太谷縣歷史名人篇

孔祥熙

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字庸之,號子淵,山西太谷人,銀行家及富商。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民國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的妻子為宋靄齡。孔與宋子文、蔣介石為姻親關係。孔祥熙長期主理國民政府財政,主要政績有改革中國幣制,建設中國銀行體系,加大國家對資本市場的控制等。1901年留學美國,畢業於耶魯大學研究生院。辛亥革命後,曾任山西都督閻錫山的顧問。

1924年赴廣州任廣東革命政府財政廳廳長。

1927年任武漢國民政府實業部部長。之後赴南京,歷任國民黨政府實業部長、財政部長、行政院長、中央銀行總裁和中國銀行總裁等職。 1907年秋,孔祥熙學成歸國,直接返回太谷故里,創辦了當地第一所中學“銘賢學校”(是山西農業大學的前身)。他自任該校校長,妻子宋靄齡也曾經在校任教,兼教史地、體育,並四處聘請外國傳教士及其他人才為教師,開設數學、生物、礦物、國文、音樂、經史等課程,培養德、智、體均衡發展的新式人才,從而為太谷教育事業的近代化作出了一份不菲的貢獻。

1936年西安事變時,孔祥熙力主和平解決。抗戰開始以後,孔更曾一度任行政院長。抗戰初期各界對孔的財政政策尚無大怨言;但到了抗戰後期,民間對孔祥熙及其家屬亦官亦商,利用權力進行投機及發展私人資本大感不滿。而美國人亦留意到孔家不正常的斂財手法。

1944年傅斯年在參政會上向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發難,揭發其在發行美金公債中貪汙舞弊。不久,孔被免去財政部長職位。

1945年孔再辭去行政院副院長及中央銀行總裁。1947年以宋靄齡病重為由赴美國定居。1948年辭去最後的中國銀行董事長職。

1947年秋,孔祥熙以陪護宋靄齡治病為由,由上海赴美國紐約定居,從此再未踏上中國大陸一步。兩年後,國民黨政權在大陸覆亡,蔣介石率殘兵敗將退踞臺灣。又一年,蔣介石宣佈復任“總統”之職,並聘孔祥熙為“總統府”資政。12年後,孔祥熙因思念中華故土,由美國赴臺北定居至1966年。同年,他改變在臺北頤養餘年的初衷,飛返美國求醫。

1967年8月16日,孔祥熙因突發心臟病在紐約去世,享年87歲。孔祥熙是祖籍山東曲阜,祖上在明末遷往山西太谷。孔子家族自乾隆年間之後就一直未修家譜,他們這一支系自孔聞美便未能入譜。民國初年,孔祥熙路過山東濟南,結識了與孔府血緣關係較近的八府長孫孔祥勉,請其代查族譜,通過孔祥熙提供上溯幾代的名字,查實屬於孔氏“六十戶”中的“紙坊戶”。孔祥熙得知自己孔裔身份後十分高興,以德國設計的青島電話機械綱絡藍圖一份酬謝孔祥勉,日後常以孔子七十五代孫的身份示以眾人。

結語: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自古以來物阜民豐、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目前僅列舉十位有代表性之名人於上,使更多的讀者瞭解山西省太谷縣之人文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