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常看书的人和基本或完全不看书的人,从兴趣、爱好、习惯、视野、观点等诸多方面,是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的。那么,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到底会有什么区别呢?

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知识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也可以成为羁绊心灵的枷锁。经常看书的人,容易被书中的真、善、美所吸引,陶醉其中,因感染而认同,因认同而自律,因自律而拘谨,人们把书看得多的人喻为“书呆子”,大概就是指这些特点。所以,书看得多了,就会被书中的观点所约束,发出什么“君子固穷”的酸气,做出“挂冠而去”的傻事。

而许多不看书的人,因为对书的无知,当然不会把书当成“金科玉律”去践行,这些人如果没有家庭的言传身教,就容易形成几种非常特殊的“能力”:一是可以没有尊严。“没有尊严”会是种能力?不要奇怪,当不正常成为正常的时候,这就是一种能力。读书人自尊心强,头巾气太重,不懂折衷,不识时务,常有倔脾气,遇到强权或不公正待遇时,还会反抗,有的因为自尊心太强,在不堪其辱时,甚至会选择宁死不屈的反抗方式,历代很多知识分子,就是这样死的。比如老舍,比如傅雷。

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很多不看书的人就没有这种毛病,他们不看重尊严而更看重利益,谁有利益就向谁点头弯腰,谁能帮其获得利益就向谁送钱送物,从无勉强。这种人一旦遇到“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信奉者,“能力”立即显现,批条子的年代他可以优先拿到条子,争项目的年代他可以优先得到项目,往往一夜暴富。

二是可以没有廉耻。如果说有廉耻是一种品格,那么没有廉耻也是一种“能力”。没有经过书的浸淫,或者家教的规范,很多心里就没有廉耻二字,他们只知道“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为获利益不择手段。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宋徽宗喜欢奇石珍宝字画,小混混出身的朱勔就在江浙一带卖力搜刮,他也因此官升节度使,捞得万贯家财。还有一些人为谋利,情愿给当权者拉皮条,通过满足这些人的兽欲而致富,而且,做起来脸不红心不跳。

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三是可以没有敬畏。一个人既然可以为了利益可以没有尊严、没有廉耻,当然就更无所谓敬畏了,既不敬畏法律,也不敬畏神灵,只要不被捉,天天会伸手。那些贪婪之徒,想升官发财时,逢寺庙就烧香,见菩萨就磕头,而贪污受贿时,谁会在意“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样的例子不用举,真是多得很。

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经常看书,才懂得廉耻之类,懂得以后又容易接受其规范,内心有敬畏,行为有约束,做起事来瞻前顾后,不敢越雷池。而对于不看书的人来说,无知者无畏,做起坏事来自然心里无障碍,那些利用他人的自私心理或者阴暗心理来谋利的手段运用得炉火纯青,送钱送色,谋起利来当然畅通无阻。

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不读书的人都无操守,放眼四周,胸无点墨而德行高者大有人在,相反,满腹诗书而一肚子坏水的也不乏其人。我只是觉得,不读书的人更容易冲破道德底线和法律准绳,更容易成功,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