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這家老字號當年為何人氣爆棚?

裕豐肉食品門店(下)

沈吉順

那時名盛松江的教育家、書法家王子彝老先生,也常來“裕豐”購買肉食品。他從永豐小學東旁的家裡出來,慢慢悠悠地一路沿街西行,走過包家橋、錢涇橋,到達“裕豐”後,不緊不慢、和顏悅色地向墩頭師傅招呼道:“半洋精肉(即要五毛錢的去皮出骨肉)。”店員們都敬重他,每回皆摯誠無誤地讓其稱心滿意。臨走時,還熱情真切地囑咐他一句:“您老慢走。”

松江这家老字号当年为何人气爆棚?

王子彝先生書法作品

鄉間村民來店購買時,則是另一番景象。他們趕來的次數不多,每次購買的量大多稍大些,很少有兩三毛錢的情況,且一般不會擠在剛開門時。他們有的是在大倉橋北端橋西側的茶館裡喝畢早茶,有的是來城裡辦完了事,回去時順便買點肉帶回家。也有的是專程前來,緣由不一,或是家裡有事,要招待客人;或是為走親訪友,上門去看望親戚朋友,買點肉作為見面禮品之一。用來送禮的,通常會花兩元錢,割兩斤四兩的肋條肉。所挑選的肋條不肥不瘦,不厚不薄,一刀下來,分量正好,又能含上兩條多肋骨的寬度,再在切下的通長條狀的肋條肉的中間處橫向砍一刀,使之骨斷肉連,然後向內對摺,用草繩一紮,形狀齊整,大小適中,蠻像樣,拎在手裡,感覺體面。

每逢節假日,特別是春節和端午節,顧客相擁、接踵不退,需求量也明顯增多。肉成斤成斤地買,錢幾元幾元地付,幾兩肉幾毛錢的買賣,極少。

松江这家老字号当年为何人气爆棚?

當年的肉店人氣超高

上世紀70年代初,為備戰而挖防空洞、築地下隱蔽工事、大量儲藏戰備物資等。其間,市內有關機構調撥了大批量的生鮮豬頭,我們的上級部門要求及時地妥善地處置。

儘管豬頭在當時也屬熱門貨之一,但面對數以千計的量,我們也犯了愁。短時間內不可能賣得光,生鮮豬頭又不宜存放,隔天就會變壞。於是,有關部門做出決定:在維持正常的營業後,組織員工加班加點,自行加工,將其鹽醃成鹹豬頭。經策劃研究,決定把生鮮豬頭集中在“裕豐”門店,各門店抽調出部分人力,利用下午落市空閒與晚飯後到上半夜前的時間段,集中到“裕豐”,一起突擊幹活。

大家分工幹起來。先將豬頭放在墩頭上,用勁在中間處猛劈一刀,頭骨對半分開,皮仍連著不讓斷開,挖出腦髓,放入盆盤,鮮貨現賣掉。而後,將劈開的豬頭用撒上花椒的鹽,反覆揉搓讓鹽滲透到每一處。然後,將揉搓好的豬頭平攤疊放到門店西面不遠處的珠江水產門市部裡的兩個大容積量的水泥池槽中。其後,一層豬頭上再撒上一層鹽,一層又一層地緊密累疊,再反反覆覆來來回回地在上面踩踏壓緊。最後,在頂層鋪上荷包草包,嚴密覆蓋,再壓上重物,加強封閉密實程度。

過了一段時間,池中散發出一陣陣鹹香誘人的醃臘品醇香味。至此,大功告成,可以開賣了。一切就緒後,以不超過五毛錢一斤的價格,啟封向市民群眾出售。

開售時刻,色相俱佳、氣醇撲鼻的醃豬頭,是市面上難得見到、很少有賣的,引來了大批的市民。大家排起了長隊爭相購買,營業員連續地輪番地工作,最終,鹹豬頭賣得精光,一個不剩。那一回的場景,數十年後仍記憶猶新。

松江这家老字号当年为何人气爆棚?

鹹豬頭至今仍是百姓喜愛的菜品之一

那些年間,“裕豐”門店在縣城西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是肉食品供應的主角。門店開設在鬧市的街面上,肉品都以整隻腿整爿肋條狀鉤掛在墩邊的橫槓上,面對面當場切割,不同於現在超市中預先一塊塊切好、之後不再分割的方式。那時肉品都是本城當日宰殺的新鮮熱氣肉,後來,才慢慢地出現外埠轉撥來的冰凍肉。之後,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在供銷商業系統體制改革機制轉換進程中,肉食品門店也步入了轉型轉變的征途,隨著消費升級和業態的更新,最終告別了歷史舞臺,消失於人們的視線裡。

“裕豐”的房屋曾一度由個體商戶承租,經營衣鞋雜貨。現在原址陳舊老屋尚在,隨著倉城歷史風貌區的規劃實施,預計不久的將來,它也將徹底消失。

松江这家老字号当年为何人气爆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