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孩子竟然髒話不斷?別害怕,這可能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兒子三歲了,這段時間他正在與世界為敵。

“媽媽,我要讓你餓死,你把吃進去的飯飯吐出來!”

“爸爸,你給我躺在地上,我要把你的頭摔破。”

“我不要奶奶看我的玩具,我要把奶奶扔進垃圾桶裡。”

一個一米高的小人,嘴裡不斷地吐出這些“狠話”,哪個家長聽了心裡都會有些不舒服。

那怎麼辦,給孩子講講道理?說這樣的話不好,以後不要這麼說……可事實卻是,一番說教之後孩子好像詛咒的更帶勁了,不是死就是殺,一次比一次來得猛烈。

我是不是養了一個“白眼狼”?當然不是,他不是“白眼狼”,也不是“熊孩子”。他只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小小的孩子竟然髒話不斷?別害怕,這可能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詛咒敏感期=愛說“汙言穢語”

3歲左右的孩子,在學習語言表達的初期,接觸到髒話或者詛咒的話之後,會很感興趣的去應用。專家稱這個時期為兒童詛咒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還有一個更直白的名字,叫“汙言穢語敏感期”。也就是說,越是大人覺得難聽的話,他們越喜歡說。

什麼屎尿屁、打殺死,這些大人們聽起來“不文雅”、“不吉利”的話,在孩子那裡卻是十足的“座上賓”,孩子非常喜歡它們。

為什麼孩子會對這樣的話特別感興趣?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感覺到語言的力量。

兒童教育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寫道: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有些話像利劍一樣,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於是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隨便使用。

小小的孩子竟然髒話不斷?別害怕,這可能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說這樣的話竟然可以讓一向冷靜的大人們反應強烈甚至生氣”,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玩並且值得炫耀的事情。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布盧姆曾說過,髒話粗話是孩子進入成年的一張門票,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所以,孩子說幾句髒話、狠話,並不意味著他長大成人後就會品行不佳。相反的,對這些語言敏感,才是孩子該有的正常狀態。

詛咒像彈簧,壓得越狠反彈越厲害

可是,“不文明”的話就是不文明,所以很多家長都不願意聽到。

像我婆婆,她就特別忌諱這些,每次聽到都得“呸呸呸”,她也不止一次的埋怨我不管甚至太縱容孩子。連我買的恐龍繪本,她也偷偷的藏了起來。

她認為孩子之所以會說出“咬死你“、“吃掉你”這些很暴力的話,就是因為我給他看了關於恐龍捕食搏鬥的“血腥”書籍,就是因為我沒有在他說這些話時斥責他。

小小的孩子竟然髒話不斷?別害怕,這可能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我不強行干預,一方面是因為不值得管,這個時期很快就會過去,另一方面是因為管的越多,效果越差,會適得其反。

實際上,孩子在6歲以前,他會經歷數個敏感期,比如口腔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物權敏感期、自我意識敏感期、執拗敏感期等。哪怕是長大以後,也會有各種敏感期。

這就意味著,如果每個敏感期家長都像拉響了警報一樣,戰戰兢兢,那養育孩子真的是太辛苦了。不僅如此,強行干預的後果就像用力壓住一個彈簧,壓得越緊,反彈越厲害。

“以後不許說這樣的話!”“我就要說,就要說!”這樣的對話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真的太常見了。詛咒沒制止住,執拗也給激發出來了。所以,敏感期不敏感才是最好的處理辦法。

小小的孩子竟然髒話不斷?別害怕,這可能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詛咒敏感期

當然,不敏感不代表完全不管。父母如果能在孩子敏感期給予適當的引導,不僅能夠更好的引導孩子進行語言學習,還能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 遠離髒話狠話頻出的環境

詛咒敏感期確實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但是這些髒話、狠話並不是孩子自己創造的,歸根結底他是學來的。

在節目《閃亮的爸爸》裡,潘瑋柏曾跟“兒子”蛋蛋組成“臨時父子”。可蛋蛋並不是理想中的可愛孩子,他髒話頻出,各種叛逆。

在蛋蛋對潘瑋柏說出“大頭鬼”、“你有毛病啊”這樣的話之後,潘瑋柏生氣地將他的行李扔到院子裡,並警告他,不認識到錯誤不許回來。

然而,隨後蛋蛋的表現卻令很多父母既心疼又無奈,他一邊抱著爸爸,一邊痛哭流涕的說:平時爸爸媽媽就這樣,我是在學他們。

小小的孩子竟然髒話不斷?別害怕,這可能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在髒話環境裡成長的孩子,如何能知道這些話不該說,這些話很難聽呢?他們也不過是在語言發展的階段,鸚鵡學舌般的當著大人的復讀機。

要讓孩子不說髒話、不飆狠話,大人就要給他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這樣即使他從外面學了些髒話回來,他也知道,這些話在自己的家庭裡是不被歡迎的。

這其實也是給孩子明確是非對錯的過程:你看,爸爸媽媽從來不說這樣的話,因為這樣說話是不對的。

  • 聽到這樣的話,媽媽好難過啊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用愛代替教育一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家長們為什麼不喜歡聽到孩子說死啊殺的,其實就是因為死傷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想要的是一家人的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小小的孩子竟然髒話不斷?別害怕,這可能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如此深情,為什麼不告訴孩子呢?說出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天,我跟兒子坐在車上,他突然告訴我他要死掉。我當然不願意聽到這樣的話,所以我表現的很難過,對他說:如果你死了,媽媽就再也見不到你,會很想你,會天天想哭。

孩子總是語出驚人,他給我出了一個主意:“你可以再生一個我。” 我很認真的告訴他,即使媽媽再生一個,那個人也不是你,沒人能代替你在媽媽心中的位置。

他竟然很開心的笑了,然後拉著我的手很認真地說,媽媽,你別難過,我不死了。

我們只有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孩子才能體會到,為什麼我們不願意聽到這些話。這也是引導孩子認識好壞美醜的很好機會。

小小的孩子竟然髒話不斷?別害怕,這可能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 設置髒話狠話隔離區

從事幼師工作的閨蜜珂珂,在對待女兒的詛咒敏感期,有一套“髒話狠話隔離法”,效果很好。

在她家裡有一塊板,上面貼著一些便利貼,便利貼上是女兒說過的一些“不該說”的話。在每句話前面她還畫上了女兒不喜歡的動物或物品的圖案。

每次女兒說了髒話或者狠話,她都會寫下來並跟女兒解釋為什麼這種話大家不願意聽到。而畫一個不喜歡的圖案就是為了讓女兒明白,小朋友如果總是說這種話,就會變得像這些東西一樣不被喜歡。

然後把這些話放在家裡的“髒話狠話隔離區”,爭取不再說。而對於長時間不說的髒話,珂珂會跟女兒一起將便利貼銷燬,鼓勵女兒的進步。

小小的孩子竟然髒話不斷?別害怕,這可能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沒有采取任何強制的手段,不施壓、不訓斥,只是利用隔離區這種遊戲的方式,來告訴孩子有些話不應該說,應該被隔離。

這樣不僅讓孩子明白哪些話會傷人,更能讓他們換位體會到別人的感受,喚起孩子的同理心。對孩子語言的發展以及情商的提高都很有幫助。

孩子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的禁忌,所以詛咒敏感期真的沒什麼需要特別緊張的,它不過是孩子語言學習的一部分。

孩子也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逐漸明白語言裡的奧秘。父母在這個時候不大驚小怪,態度上重視,行為上淡化,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