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女兒玩遊戲,媽媽強行斷網遭捱打:究竟是誰侵犯了誰


初三女兒玩遊戲,媽媽強行斷網遭捱打:究竟是誰侵犯了誰


近日,一個15歲初三女生因為在玩“王者榮耀”時,被媽媽強行關閉路由器而情緒激動,動手打了媽媽以後,她還爬到三樓窗臺外坐著。

女生家在三樓,窄窄的窗臺外沒有任何防護設施,樓下是水泥平地,她雙腳就那麼懸空著坐在上面,還邊哭邊喊情緒十分激動,時不時低頭翻看手機,身子不停地晃動。父母怕孩子真想不開跳下去,便報了警,由民警從客廳窗外爬過空調外機,乘孩子低頭打字瞬間,將其推回房間。

初三女兒玩遊戲,媽媽強行斷網遭捱打:究竟是誰侵犯了誰


從父母角度獲悉,該女生正處於初三關鍵時期,平時上學表現都還好。只是疫情這段時間在家迷上了網絡遊戲,在無家長照看的情況下,一天最多能玩十幾個小時。這天,媽媽在百般勸說無果的情況下,才強斷了網。

女生之後大發脾氣,亂砸家裡物品,並動手打了媽媽,之後就關在門內不願出來。直到他人看到,才發現女生爬上了窗臺。

初三女兒玩遊戲,媽媽強行斷網遭捱打:究竟是誰侵犯了誰


民警救下孩子後,好聲安撫,並從女生口中得知學校即將開學,她和幾個好友才約好開學前好好玩一次。誰知媽媽突然將網絡關掉,導致自己被迫退出遊戲,自己和隊友輸掉了比賽。她覺得丟了面子很愧疚,向朋友一一道歉,情緒也瞬間爆發出來。

從父母與孩子相互之間的訴說,可以明顯感覺到雙方爭論並不在一個點上。父母認為孩子玩遊戲時間過長影響學習,需要管教;而女生認為自己只是階段性放鬆下,並不應該受到媽媽如此對待。

初三女兒玩遊戲,媽媽強行斷網遭捱打:究竟是誰侵犯了誰


這個案例讓我想起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裡曾提出的一個問題,當吃飯時間到了,而孩子在玩遊戲叫不動時,父母該怎麼辦?她指出通常很多父母會強行讓孩子過來吃飯,更有甚者吃完見孩子還未出現,便直接將剩飯倒掉,讓孩子餓肚子。而尹建莉看到女兒在玩遊戲時,會平靜地將飯菜端到孩子面前,等孩子想吃了,就隨時能吃到。看起來好像是太寵孩子了,但從中我深深感覺到了尹建莉老師對孩子的尊重。

初三女兒玩遊戲,媽媽強行斷網遭捱打:究竟是誰侵犯了誰


當他人不經過我們同意,隨意將我們眼前正在進行的事情打斷且美其名曰為了我們好時,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不樂意的,不僅不會對這個人表現出感激,甚至想罵她幾句。我們有這樣的反應,完全是因為我們感覺自己的主動權被冒犯了,即使對方是對的,我們依然感覺到了不被尊重的羞辱。

同樣的,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已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在媽媽還以為自己可以對孩子隨意教導時,孩子卻早已不這麼認為了。孩子心裡更需要的是尊重與理解,孩子只希望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一定的掌控權,父母可以引導與勸說,但絕不能代替孩子去控制孩子的行為。

初三女兒玩遊戲,媽媽強行斷網遭捱打:究竟是誰侵犯了誰


在《父母的覺醒》中曾對教育的目的提出過這樣的看法: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力,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那才是他們人格精神的真實反應。

在上面案例中,這個初三女生的媽媽雖然說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最終還是希望孩子活在自己設定的好好讀書這條軌道上,而不是女生自己選擇的樣子活著。

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孩子的媽媽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人嗎?

初三女兒玩遊戲,媽媽強行斷網遭捱打:究竟是誰侵犯了誰


從他們口中可得知孩子平時上學表現都還好,只是在疫情期間,因獨自在家才會沉迷於網絡。這從側面可以看出孩子並不是毫無規劃能力的人,後來女生自己也證明了此次沉迷於遊戲只是因為與好友約好開學前好好玩一次。所以,女生沒有享受到做自己的權力,反而因為不符合父母的預期被強行教育了一番。

而在青春期,團體意識又很強,一邊是團體的歸屬感,一邊是媽媽的控制慾,女孩自然情緒失控了。



初三女兒玩遊戲,媽媽強行斷網遭捱打:究竟是誰侵犯了誰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作者根據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人際關係的根本矛盾: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是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父母要想與孩子減少矛盾,最終還是需要分清:

1)學習是孩子的人生課題,命令孩子學習是對他人的干涉;

學習始終還是孩子的事情,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學習,但粗暴干涉只會加重矛盾。若不管孩子,父母興許心裡過不去,可是粗暴的管還不如不管。給孩子更多機會自己去處理學習這份人生課題,更能讓孩子產生學習的興趣。

初三女兒玩遊戲,媽媽強行斷網遭捱打:究竟是誰侵犯了誰


2)孩子是獨立的個人,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

作為過來人的父母,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可是作為獨立人的孩子,他們有靠自己積累生活經驗的權力。孩子不是父母人生經驗的繼承者,他們更可能是自己生活的創造者,所以父母強加給孩子的經驗有時候可能會是一種限制。反而適當的放手更有利於孩子去體驗錯誤與失敗,讓他們從自然結果中學習經驗。

總之,當孩子大了,父母要逐漸學會與之分清界限,生活中也不能因為孩子學業愈發重了就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學習上。孩子的成長過程是複雜的,我們需要時刻去關注孩子周圍的環境以及心理變化,而不是單純的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