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读东周第二八期——衣裳之会

戊申读东周第二八期——衣裳之会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个人的位次是按时间顺序排的,是由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孟子拟定记述的。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首霸,有很多原因,就他本身来说有两点,一有胸襟,二任贤能,这是齐桓公身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这两点说起来简单,但很多国君没有,或者做的不好,比如齐国的邻居鲁国,鲁庄公就不行,而且差齐桓公很远。


鲁国有两个顶级人才,一个是施伯,一个是曹刿,施伯算是比较受重用,但官位爵位都很低,曹刿之才不下管仲,可惜鲁庄公就用了一次。所以说管仲是幸运的,因为鲁庄公把他放回齐国,如果姬同真的听从了施伯的建议,把管仲留在鲁国,那他的才能将很难发挥出来,因为君主不行,管仲会郁郁而终。一个有才能的臣子要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必须匹配一个贤明的君主,否则,臣子将一事无成。戊申前面写了这么多,能够称得上君臣知己的也就两对,一对是郑庄公和祭仲,另一对就是齐桓公和管仲了,后面的也有,以后再说。管仲是幸运的,齐桓公也是幸运的,两个对的人碰在一起,才能彼此珍重,彼此成就。

戊申读东周第二八期——衣裳之会

这里简单说一下春秋五霸。齐桓公,春秋首霸,霸王标准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后的霸主基本都是以齐桓公为标杆的。宋襄公,滥竽充数的霸主,完全是沾了孟子的光,有名无实。晋文公,春秋五霸之最强者,天选之人,没办法,而且晋文公死后,晋国又称霸一百多年,这一点无人能比。秦穆公,五霸中最贤明的君主,又有名臣百里奚辅佐,本来可以争霸中原,无奈总被晋文公压制,东出无望,只能称霸西戎。楚庄王,问鼎中原的荆楚唯一一人,个人能力超群,壮志雄心。春秋五霸时期是春秋时代最为辉煌的一个阶段,明君名臣层出不穷,诸侯逐鹿,英雄辈出,书写了一幕幕经典战役,成就一段段动人故事,这一段历史值得每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去认识,去了解,去铭记。


值得一提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是同一时代的人,并世而存,有五十多年的交集,齐桓公年龄最大,晋文公、秦穆公年纪相仿,宋襄公最小,死的时候也最年轻。楚庄王最晚出世,他出生时齐桓公宋襄公已经死了,四岁时晋文公去世,十一岁时秦穆公也死了,所以楚庄王和其余四霸几乎没有交集。齐桓公九合诸侯的第一次是在前681年,这一年宋襄公、楚庄王还没出生,晋文公十六岁,秦穆公十四岁,所以春秋五霸中没人和齐桓公抢风头,这个时候他最厉害,当然这要归功于管仲的改革。咱们就来看看齐桓公第一次会盟是如何进行的。


周僖王元年春正月,齐桓公设朝,问以称霸之事。当时经过管仲三年改革,齐国大治,国振兵强,齐桓公不忘初心,认为时机成熟,可以聊聊称霸的事了。管仲为其制定了尊王攘夷的总战略,尊王攘夷也是齐国之后奉行的总的指导思想。这个总战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尊王,第二部分是攘夷,这里只谈尊王。

戊申读东周第二八期——衣裳之会

管仲分析,想称霸,可以,但得分三步走,一步一步来,一、奉天子,二、定君位,三、合诸侯。奉天子是手段,定君位是过程,合诸侯是目的。三者之中奉天子是最重要的,它为实现合诸侯的最终目的取得了法律上的支持。就一个霸主而言,他必须获得中原诸侯的承认,然后才算称霸,自己称霸过家家的不算,就像楚国,他本来是子爵,国君只能称楚子,而熊通僭号,直接称王,他这个王一没有周王室的同意,二没有中原诸侯的承认,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他称楚帝也行,没人把他当回事。所以要想称霸,必须获得周王的诏封和诸侯的承认,而诸侯的承认犹为重要,这也成为之后诸侯称霸的一个硬性指标,另一个指标是攘夷,而攘夷最主要的是抑制或者抗衡楚国,你要当霸主,必须做到两点,一、合诸侯,二、抑楚国,能做到这两点,那你就是霸主。这个霸王的标准可以说是管仲定下来的,因为整个齐桓公的称霸过程基本上都是管仲一步一步来谋划的。咱们先来看看管仲说的第一步,奉天子。


为什么要奉天子?因为没人奉。你要做诸侯霸主,总要做点儿不一样的事情,是吧。管仲说,咱们齐国虽然经过改革,强了,但比我们强的大有人在啊,比如说南边的荆楚(当时楚庄王虽然没有出生,但他的爷爷辈儿的楚成王熊恽也很厉害,手下又有斗谷於菟也就是子文这样的名臣,不可小觑),西边的秦、晋,还有那个称霸一时的郑国,都很厉害。这个估计是管仲的客套话,在戊申看来,当时天下,没有比齐国更强的国家了。这些国家强是强,但他们为什么不能成就霸业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不知道尊奉周王。管仲继续说,周室虽然已经衰微,仍是天下的共主。可你看看诸侯们都做了什么,该朝拜的不朝拜,该上供也不上供,郑伯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五国诸侯抗拒周庄王的命令,荆楚熊通僭号称王,宋国和郑国杀掉他们的君主,周王室没有一个可以讨伐正罪,诸侯更是为所欲为,没人把周王放在眼里。但,他们都是信球,他们不知道周王的重要性,这是一面大旗呀,以前也就郑庄公扛过这面旗,所以郑国称霸了。现在这面大旗没人扛,我们扛起来,我们就是合法的,是正义的,这叫奉天子以令诸侯,谁不服灭谁。管仲把奉天子的重要性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要合诸侯,必须奉天子。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以为齐桓公是个奸雄,因为同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可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和齐桓公管仲所说的奉天子是有本质的不同的。虽然朋克易中天极力为曹操辩白,十分牵强的说中前期的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咋么回事,毕竟汉献帝在许都,是杀是剐,是奉是挟,全凭曹操一言而决,你要非说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那谁又有什么办法。可管仲叫齐桓公做的不一样,因为周僖王自始至终都在周国,在洛邑,齐桓公是真正意义上的奉天子以令诸侯,是真心实意的,当然,这个真心实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齐国的利益服务的,但最起码,周天子没有被要挟的成分。


奉天子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为收人心,二为请王命。第一,因为没有人甩周王,你要当老大要当霸主,就首先要做出表率,朝拜天子,纳贡周室,为诸侯做榜样。诸侯一看,最强的齐国都朝拜周王,他们也会跟风而动,并且会认为齐侯很有礼,声名播于天下,人心思归。第二,奉天子主要就是为了请王命,也可以说是奉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法律上的许可,你给周王面子,他也肯定会给你面子,事情不就好办的多了吗?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分析,非常高兴,立即派使者出使周国,朝贺周王,下面就是第二步,定君位。戊申前面讲过南宫长万之乱,宋国虽然最后把长万醢了,而且御说也即位成为宋桓公,可宋公的君位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换句话说周天子还没有颁发诏书正式敕命御说为宋君,因此他的君位是不合法的,和楚国的那个楚王一样。所以,管仲建议,可以拿这个来做做文章,就以定宋国君位为名向周王请命。当然,这件事不能由齐国一国完成,一定要联合诸侯,这就达到了齐桓公合诸侯的最终目的,而且是奉王命联合,声势非常。使者就在朝贺周王之后,顺便请命,以定宋君,这一切都是管仲事先安排好的,接下来就是第三步合诸侯了。


当时齐桓公奉王命邀请的诸侯有宋、鲁、陈、蔡、卫、郑、曹、邾、遂等国,约定在三月朔日——就是三月初一,在北杏会齐。北杏就是今天的山东东阿。


邀请函发出去以后,齐桓公问管仲,这次咱们盟会,你看要带多少兵车啊。齐桓公之前,诸侯之间也有过会盟,郑庄公就主持过多次盟会,当时诸侯的习惯是各带兵车以防不测,所以诸侯盟会,也是各国兵车军队的一次大集合。

戊申读东周第二八期——衣裳之会

管仲说,首先,这次会合诸侯你是请了王命的,是奉命而行,其次这次盟会的主要目的是安定宋国君位,是义举,循正道,行义举,要兵车干什么。请去兵卸甲,便衣相见,就是说平常穿啥,赴会之时还穿啥,一兵一卒也不要派。齐桓公非常同意,当即表示OK。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衣裳之会,是齐桓公将仁义播于天下的重要举措。


管仲命人在北杏修筑三层圆坛,悬钟设鼓,陈天子虚位于坛上,玉帛器具等,都搞的很漂亮。又在盟坛附近,盖了几座迎宾楼,一切准备停当。到了二月底,宋桓公御说先来了,毕竟这是给他办事,他第一个来,合情合理。第二天,陈宣公杵臼,邾子克二君相继到来。蔡哀侯献舞本来是亲楚的,可是楚成王搞了他一次,他怀恨在心,也来了,蔡哀侯的事以后再说。四国国君见齐国没有兵车,知道齐桓公以诚待人,都很感动,就将他们所带的兵车退到二十里之外。到了二月的最后一天,还有几个国家没人来,就来了四个国家,齐桓公就想打退堂鼓,想改期。你想,摆好了八桌酒席,结果就来了四桌客人,不是很没面子么?管仲说,不可以改期,改期就是没有信用,而且有辱王命,第一次会合诸侯就失信,辱王命,还谈什么霸业。所以,管仲坚持齐桓公盟会,他们不来是他们的事,咱该干嘛干嘛,不来的人,以后算账。


三月初一早晨,五国诸侯洗漱完毕,穿戴整齐,在坛下集合,叙礼之后,齐桓公说明奉王命、合诸侯、推盟主的意愿,目的就是匡王室,安天下。这里就到了具体议题的商议了,就是让谁当盟主,有两个选择,这个一个是齐桓公小白,另一个就是宋桓公御说,因为宋国是公爵,在诸侯之中位分最为尊贵,按理说他应该当老大,可齐桓公是奉了王命的,而且此次会盟的目的就是安定宋国君位,御说虽说位尊,但他才刚刚即位,而且实力不够。最后,由陈宣公杵臼首倡,尊齐桓公为盟主,四国表示同意。尔后,登坛,拜天子,结盟,齐国大将仲孙湫宣读盟书,约定五国共同进退,有谁倍盟,列国共征讨之。


此为齐桓公九合诸侯的第一次,不过这回他还不算霸主,因为来的人不多,姜小白的影响力还没完全打开,而且,在会后,就有一个国君不告而别,自己偷偷先走了。到底这个国君是谁,请继续关注,曹沫劫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