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讀東周第二八期——衣裳之會

戊申讀東周第二八期——衣裳之會


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五個人的位次是按時間順序排的,是由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孟子擬定記述的。齊桓公能夠成為春秋首霸,有很多原因,就他本身來說有兩點,一有胸襟,二任賢能,這是齊桓公身上最突出的兩個特點。這兩點說起來簡單,但很多國君沒有,或者做的不好,比如齊國的鄰居魯國,魯莊公就不行,而且差齊桓公很遠。


魯國有兩個頂級人才,一個是施伯,一個是曹劌,施伯算是比較受重用,但官位爵位都很低,曹劌之才不下管仲,可惜魯莊公就用了一次。所以說管仲是幸運的,因為魯莊公把他放回齊國,如果姬同真的聽從了施伯的建議,把管仲留在魯國,那他的才能將很難發揮出來,因為君主不行,管仲會鬱鬱而終。一個有才能的臣子要想施展自己的抱負,必須匹配一個賢明的君主,否則,臣子將一事無成。戊申前面寫了這麼多,能夠稱得上君臣知己的也就兩對,一對是鄭莊公和祭仲,另一對就是齊桓公和管仲了,後面的也有,以後再說。管仲是幸運的,齊桓公也是幸運的,兩個對的人碰在一起,才能彼此珍重,彼此成就。

戊申讀東周第二八期——衣裳之會

這裡簡單說一下春秋五霸。齊桓公,春秋首霸,霸王標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以後的霸主基本都是以齊桓公為標杆的。宋襄公,濫竽充數的霸主,完全是沾了孟子的光,有名無實。晉文公,春秋五霸之最強者,天選之人,沒辦法,而且晉文公死後,晉國又稱霸一百多年,這一點無人能比。秦穆公,五霸中最賢明的君主,又有名臣百里奚輔佐,本來可以爭霸中原,無奈總被晉文公壓制,東出無望,只能稱霸西戎。楚莊王,問鼎中原的荊楚唯一一人,個人能力超群,壯志雄心。春秋五霸時期是春秋時代最為輝煌的一個階段,明君名臣層出不窮,諸侯逐鹿,英雄輩出,書寫了一幕幕經典戰役,成就一段段動人故事,這一段歷史值得每一個有思想的中國人去認識,去了解,去銘記。


值得一提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是同一時代的人,並世而存,有五十多年的交集,齊桓公年齡最大,晉文公、秦穆公年紀相仿,宋襄公最小,死的時候也最年輕。楚莊王最晚出世,他出生時齊桓公宋襄公已經死了,四歲時晉文公去世,十一歲時秦穆公也死了,所以楚莊王和其餘四霸幾乎沒有交集。齊桓公九合諸侯的第一次是在前681年,這一年宋襄公、楚莊王還沒出生,晉文公十六歲,秦穆公十四歲,所以春秋五霸中沒人和齊桓公搶風頭,這個時候他最厲害,當然這要歸功於管仲的改革。咱們就來看看齊桓公第一次會盟是如何進行的。


周僖王元年春正月,齊桓公設朝,問以稱霸之事。當時經過管仲三年改革,齊國大治,國振兵強,齊桓公不忘初心,認為時機成熟,可以聊聊稱霸的事了。管仲為其制定了尊王攘夷的總戰略,尊王攘夷也是齊國之後奉行的總的指導思想。這個總戰略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尊王,第二部分是攘夷,這裡只談尊王。

戊申讀東周第二八期——衣裳之會

管仲分析,想稱霸,可以,但得分三步走,一步一步來,一、奉天子,二、定君位,三、合諸侯。奉天子是手段,定君位是過程,合諸侯是目的。三者之中奉天子是最重要的,它為實現合諸侯的最終目的取得了法律上的支持。就一個霸主而言,他必須獲得中原諸侯的承認,然後才算稱霸,自己稱霸過家家的不算,就像楚國,他本來是子爵,國君只能稱楚子,而熊通僭號,直接稱王,他這個王一沒有周王室的同意,二沒有中原諸侯的承認,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他稱楚帝也行,沒人把他當回事。所以要想稱霸,必須獲得周王的詔封和諸侯的承認,而諸侯的承認猶為重要,這也成為之後諸侯稱霸的一個硬性指標,另一個指標是攘夷,而攘夷最主要的是抑制或者抗衡楚國,你要當霸主,必須做到兩點,一、合諸侯,二、抑楚國,能做到這兩點,那你就是霸主。這個霸王的標準可以說是管仲定下來的,因為整個齊桓公的稱霸過程基本上都是管仲一步一步來謀劃的。咱們先來看看管仲說的第一步,奉天子。


為什麼要奉天子?因為沒人奉。你要做諸侯霸主,總要做點兒不一樣的事情,是吧。管仲說,咱們齊國雖然經過改革,強了,但比我們強的大有人在啊,比如說南邊的荊楚(當時楚莊王雖然沒有出生,但他的爺爺輩兒的楚成王熊惲也很厲害,手下又有鬥谷於菟也就是子文這樣的名臣,不可小覷),西邊的秦、晉,還有那個稱霸一時的鄭國,都很厲害。這個估計是管仲的客套話,在戊申看來,當時天下,沒有比齊國更強的國家了。這些國家強是強,但他們為什麼不能成就霸業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不知道尊奉周王。管仲繼續說,周室雖然已經衰微,仍是天下的共主。可你看看諸侯們都做了什麼,該朝拜的不朝拜,該上供也不上供,鄭伯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五國諸侯抗拒周莊王的命令,荊楚熊通僭號稱王,宋國和鄭國殺掉他們的君主,周王室沒有一個可以討伐正罪,諸侯更是為所欲為,沒人把周王放在眼裡。但,他們都是信球,他們不知道周王的重要性,這是一面大旗呀,以前也就鄭莊公扛過這面旗,所以鄭國稱霸了。現在這面大旗沒人扛,我們扛起來,我們就是合法的,是正義的,這叫奉天子以令諸侯,誰不服滅誰。管仲把奉天子的重要性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要合諸侯,必須奉天子。


看到這裡,大家肯定會以為齊桓公是個奸雄,因為同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也做過類似的事情,可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和齊桓公管仲所說的奉天子是有本質的不同的。雖然朋克易中天極力為曹操辯白,十分牽強的說中前期的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咋麼回事,畢竟漢獻帝在許都,是殺是剮,是奉是挾,全憑曹操一言而決,你要非說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那誰又有什麼辦法。可管仲叫齊桓公做的不一樣,因為周僖王自始至終都在周國,在洛邑,齊桓公是真正意義上的奉天子以令諸侯,是真心實意的,當然,這個真心實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齊國的利益服務的,但最起碼,周天子沒有被要挾的成分。


奉天子主要有兩個目的,一為收人心,二為請王命。第一,因為沒有人甩周王,你要當老大要當霸主,就首先要做出表率,朝拜天子,納貢周室,為諸侯做榜樣。諸侯一看,最強的齊國都朝拜周王,他們也會跟風而動,並且會認為齊侯很有禮,聲名播於天下,人心思歸。第二,奉天子主要就是為了請王命,也可以說是奉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法律上的許可,你給周王面子,他也肯定會給你面子,事情不就好辦的多了嗎?


齊桓公聽了管仲的分析,非常高興,立即派使者出使周國,朝賀周王,下面就是第二步,定君位。戊申前面講過南宮長萬之亂,宋國雖然最後把長萬醢了,而且御說也即位成為宋桓公,可宋公的君位並沒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換句話說周天子還沒有頒發詔書正式敕命御說為宋君,因此他的君位是不合法的,和楚國的那個楚王一樣。所以,管仲建議,可以拿這個來做做文章,就以定宋國君位為名向周王請命。當然,這件事不能由齊國一國完成,一定要聯合諸侯,這就達到了齊桓公合諸侯的最終目的,而且是奉王命聯合,聲勢非常。使者就在朝賀周王之後,順便請命,以定宋君,這一切都是管仲事先安排好的,接下來就是第三步合諸侯了。


當時齊桓公奉王命邀請的諸侯有宋、魯、陳、蔡、衛、鄭、曹、邾、遂等國,約定在三月朔日——就是三月初一,在北杏會齊。北杏就是今天的山東東阿。


邀請函發出去以後,齊桓公問管仲,這次咱們盟會,你看要帶多少兵車啊。齊桓公之前,諸侯之間也有過會盟,鄭莊公就主持過多次盟會,當時諸侯的習慣是各帶兵車以防不測,所以諸侯盟會,也是各國兵車軍隊的一次大集合。

戊申讀東周第二八期——衣裳之會

管仲說,首先,這次會合諸侯你是請了王命的,是奉命而行,其次這次盟會的主要目的是安定宋國君位,是義舉,循正道,行義舉,要兵車幹什麼。請去兵卸甲,便衣相見,就是說平常穿啥,赴會之時還穿啥,一兵一卒也不要派。齊桓公非常同意,當即表示OK。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衣裳之會,是齊桓公將仁義播於天下的重要舉措。


管仲命人在北杏修築三層圓壇,懸鐘設鼓,陳天子虛位於壇上,玉帛器具等,都搞的很漂亮。又在盟壇附近,蓋了幾座迎賓樓,一切準備停當。到了二月底,宋桓公御說先來了,畢竟這是給他辦事,他第一個來,合情合理。第二天,陳宣公杵臼,邾子克二君相繼到來。蔡哀侯獻舞本來是親楚的,可是楚成王搞了他一次,他懷恨在心,也來了,蔡哀侯的事以後再說。四國國君見齊國沒有兵車,知道齊桓公以誠待人,都很感動,就將他們所帶的兵車退到二十里之外。到了二月的最後一天,還有幾個國家沒人來,就來了四個國家,齊桓公就想打退堂鼓,想改期。你想,擺好了八桌酒席,結果就來了四桌客人,不是很沒面子麼?管仲說,不可以改期,改期就是沒有信用,而且有辱王命,第一次會合諸侯就失信,辱王命,還談什麼霸業。所以,管仲堅持齊桓公盟會,他們不來是他們的事,咱該幹嘛幹嘛,不來的人,以後算賬。


三月初一早晨,五國諸侯洗漱完畢,穿戴整齊,在壇下集合,敘禮之後,齊桓公說明奉王命、合諸侯、推盟主的意願,目的就是匡王室,安天下。這裡就到了具體議題的商議了,就是讓誰當盟主,有兩個選擇,這個一個是齊桓公小白,另一個就是宋桓公御說,因為宋國是公爵,在諸侯之中位分最為尊貴,按理說他應該當老大,可齊桓公是奉了王命的,而且此次會盟的目的就是安定宋國君位,御說雖說位尊,但他才剛剛即位,而且實力不夠。最後,由陳宣公杵臼首倡,尊齊桓公為盟主,四國表示同意。爾後,登壇,拜天子,結盟,齊國大將仲孫湫宣讀盟書,約定五國共同進退,有誰倍盟,列國共征討之。


此為齊桓公九合諸侯的第一次,不過這回他還不算霸主,因為來的人不多,姜小白的影響力還沒完全打開,而且,在會後,就有一個國君不告而別,自己偷偷先走了。到底這個國君是誰,請繼續關注,曹沫劫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