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駒:華佗醫案教給我們中醫治病的準則

《三國志·華佗傳》

有府吏倪尋、李延共至,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馬家駒:華佗醫案教給我們中醫治病的準則


這個醫案其實反映了中醫的辨證論治的原則,倆人的共同症狀都是頭痛、發熱,症狀相似,但其實背後的證不同,

華佗一個給予發汗,一個給予攻下

那就說明一個是表證的頭痛發熱,一個是裡證的頭痛發熱,一個屬太陽病,一個屬陽明病。

六經皆可見到頭痛、發熱。

太陽病的頭痛、發熱的本質是表陽證,欲汗而不得汗,

麻黃湯的發熱頭痛,典型表現為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脈浮緊。

桂枝湯的發熱頭痛,常見發熱、惡風、頭痛、微汗出、脈浮緩或浮弱。所以在頭痛、發熱的同時,常見上述症狀。

陽明病的頭痛、發熱的本質是裡陽證。

常見發熱、頭痛,不惡寒反惡熱,身熱汗出,口渴喜冷飲,舌紅苔黃,脈大有力,甚則腑實不通,脹滿疼痛等。

因此陽明病的頭痛、發熱,常伴有上述症狀。此時的頭痛為裡熱上擾所致。

其實,在《傷寒論》裡面,也有類似的醫案記載,我們可以把《傷寒論》條文看做仲景的醫案。

比如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張仲景告訴我們,頭痛有熱的時候,要辨別是表證還是裡證,治療各不相同。

臨床強調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單獨從一兩個症狀來看,無法辨別它的六經,比如《華佗傳》的兩個患者的頭痛發熱,必須要結合其他的四診信息來整體辨證,我們把病位、病性辨別清楚了,證明確了,治法自然就明晰了。

這個醫案,只是告訴大家辨證論治的重要性,會

辨證論治,相信大家遇到了這兩個人,你也能夠像華佗一樣,做到藥到病除,還能體現中醫的個體化治療精神。


如何學會準確辨證論治,做到藥到病除?

馬家駒《詳解傷寒論398條113方》線上帶教私塾班

1.以六經解八綱,詳解《傷寒論》原文,系統建立六經辨證論治思維,幫助你快速提升療效;

2.融合同步答疑,學習中的問題隨時解決,透徹分析,不留疑惑;

3.群內日常討論,隨手提出都能得到同學們的建議與反饋,共同交流進步。

馬家駒:華佗醫案教給我們中醫治病的準則

馬家駒:華佗醫案教給我們中醫治病的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