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大吼背後,不僅是孩子的“錯誤”,還有深層次的惱羞成怒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昨天又吼孩子了怎麼辦?今天早上看他哭腫了的眼睛好內疚,我真的不想吼他,可情緒上來了每次都控制不住。

這段話大概是眾多媽媽的心聲了,就連孫儷也曾在微博發文反省自己,還調侃現在嗓門變大就是當媽媽練出來的。

大家之所以會在情緒失控時選擇吼叫,大部分原因是這樣能穩定住局面。然而長遠來看,這種做法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問題沒解決不說,反而把孩子的心“撕開”了一道口子。

而且,再追溯到深層次,會發現父母的怒吼某種程度上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是給孩子的一種心理暴力。

也就是說,父母的大吼背後其實不僅僅是孩子的錯誤,還有深層次的、來源於內心的惱羞成怒。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父母吼孩子時心理歷程往往有驚人的相似。

父母的大吼背後,不僅是孩子的“錯誤”,還有深層次的惱羞成怒


01為何父母總會忍不住吼孩子?

1)原生家庭的陰影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句話其實一點都不誇張。

哪怕你並不認同父母的管教方式,長大後也儘量避免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可潛意識中仍然會有父母的影子。

父母的大吼背後,不僅是孩子的“錯誤”,還有深層次的惱羞成怒

也許大部分情況下你能保持冷靜,但當孩子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看電視離得太近說了好幾遍也不退回來,就會瞬間被激怒,變成和父母一樣的模式,甚至可能你自己都沒發覺。

2)踢貓效應

所謂踢貓效應,指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人總是會對比自己弱或等級更低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並在一定範圍內產生連鎖反應。

可能孩子很多日常的小錯誤,在你心情愉快時看來沒什麼,反而是種可愛的表現,但在本身就充斥著負面能量的情況下,彷彿就成了不可原諒的大錯。

比如工作忙碌了一天被上司批評,擠地鐵回到家,結果發現孩子在屋裡鬧騰,玩具扔得滿客廳都是,而丈夫則在沙發上淡定地玩手機,瞬間就炸毛了,衝孩子大吼:“每次都跟你說玩完的玩具就收起來,為什麼還是這個樣子?”

其實你憤怒的真是孩子沒收起來玩具這一件事嗎?不然,這其中還包括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以及對丈夫不能幫自己分擔的不滿。

然而,孩子作為家庭中最弱勢的人,總容易遭到父母負面情緒的炮火攻擊。

父母的大吼背後,不僅是孩子的“錯誤”,還有深層次的惱羞成怒

殘酷的現實是,過得越不好的人越容易憤怒,比如產後抑鬱常常發生在身體虛弱又需要沒日沒夜帶孩子的時候,而家人的不理解和袖手旁觀則成了最大推手。

當父母長時間處於精神緊張狀態下,情緒管理能力便會變弱,從而給家庭和諧埋下諸多不穩定因素。

3)複雜的情緒糅合

事實上,家長對孩子行為的不滿意,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對自己以及目前生活的不滿。

比如帶孩子出門,結果他和另外一個小朋友因某個玩具發生爭吵,當局面進入白熱化階段時,父母很容易對孩子大吼。這其中除了焦慮之外,還有父母要面子的一種表現:我不能讓孩子這樣,否則別人會認為我管教不力。

又或者自己從前沒能在學業上用功,導致如今生活艱難,因此當孩子拿回來的試卷上標示著及格線以下的分數時,會忍不住暴怒,衝孩子大吼:我們這麼辛苦是為了什麼!不就是指望你能好好上學嗎?你考這個分數回來對得起誰?

父母對孩子的過高期望、情感勒索以及控制行為,本質上都來源於自己內心深層次的投射。

父母的大吼背後,不僅是孩子的“錯誤”,還有深層次的惱羞成怒

父母的大吼背後,不僅是孩子的“錯誤”,還有深層次的惱羞成怒

02父母的吼叫,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更可怕的是,父母的吼叫是不可收回、不可撤銷的,話一出口,對孩子的傷害也就真實形成了。

1)改變孩子的大腦

是的,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受過來自不同群體的吼叫,比如父母、老師、朋友或同事。

表面看起來大家生活得都沒差,但事實上常常被父母吼叫的孩子,大腦和其他孩子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記憶能力都要弱一些。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伊·鮑邁斯特曾發表論文稱,壞的力量比好的強,人類的大腦更容易關注危險和消極的事物,這是祖先得以進化生存的法則。

很多父母吼完孩子後冷靜下來,就想盡辦法想補償孩子,道歉、買零食玩具,但這並不代表傷害就被抵消了。

因為人們對尖刻的批評以及語言暴力的記憶更加準確,也更加深刻,就像一棵樹上長了很多個果子,但只要你吃到一顆毒果子,就會放棄這棵樹,畢竟好果子能填飽肚子,但吃到壞果子可能就小命不保了。

美國頂尖精神病專科醫院的精神病學副教授,帶著團隊研究了父母言語攻擊對孩子造成的長期傷害。

這其中不僅包括威脅、貶低、嘲笑、責罵還有吼叫,結果證明,吼完孩子後再對他們進行安撫,即便再溫情脈脈,孩子造成的傷害依然無法煙消雲散。

父母的大吼背後,不僅是孩子的“錯誤”,還有深層次的惱羞成怒

並且,通過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對大腦進行分析發現,這些長期在父母言語暴力下成長的孩子,韋尼克區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減少,這代表語言理解能力差;不僅如此,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增加,控制記憶力的海馬體和胼胝體也會發生異常。

2)驅動孩子的消極未來

父母情緒失控時,常常容易給孩子負面評價,甚至直接否定他們,這就相當於貼負面標籤。

作為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形象,父母的這種定義會給他們造成心理上的認同感,而後在潛意識中朝之靠攏。

他們往往會認為:我就是這樣的人,因此這麼做也沒什麼。

3)孩子攻擊力強或形成討好型人格

長期面對父母的吼叫,孩子會有兩種反應:要麼也用吼叫來保護自己,要麼對父母的吼叫習以為常。

前者完全變成了父母的樣子,今後在家庭生活中也容易使用簡單粗暴的吼叫方式解決問題;後者缺乏主張,唯唯諾諾,缺乏情商與社會性。

父母的大吼背後,不僅是孩子的“錯誤”,還有深層次的惱羞成怒

父母的大吼背後,不僅是孩子的“錯誤”,還有深層次的惱羞成怒


03父母如何做到從深層次出發,控制自己的吼叫行為?

1)積極面對生活,不對孩子有過高期望

絕大部分焦慮情緒,都來源於過去的遺憾和對未來的憂懼,適當的焦慮能給我們動力,向前奮發,但被這些情緒所困,不僅影響自己,也會影響整個家庭乃至孩子的成長。

因此,不論面對自己還是孩子,家長都要以儘量客觀、不帶批判和覺察性的眼光看待。

想想我們在不在理智狀態下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的,對孩子吼之前,哪怕停下來十秒思考這個問題,也能改善語言暴力的情況。

2)記錄下情緒雷區

正如上文所說,大部分家長對孩子吼叫都是在特定情況下的,比如工作乏累之時、孩子帶來麻煩之事或情緒本就暴躁之時。

每次吼完孩子之後,家長都要認真反思,記錄好觸發吼叫的具體事件,並覆盤整個過程自己到底在想什麼?

時間長了之後,這也會形成一種習慣,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景,父母就能有意識控制了。

父母的大吼背後,不僅是孩子的“錯誤”,還有深層次的惱羞成怒

3)接納孩子和自己不同的部分

很多情況下,我們對孩子的評價來源於個人的主觀看法。

可能同樣一件事在其他家長看來,彰顯著孩子的可愛天真之處,在你看來就是毛手毛腳、不夠理性。

但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一般,孩子的性格和先天氣質類型也是有趨向的,如果他和你不一樣,那不是錯誤,你要學會接納。

比如你外向活潑、口才好,孩子卻過於安靜,不要認為他將來肯定就吃不開。

比如你性格文靜、辦事穩妥,孩子卻咋咋呼呼、活潑好動,不要認為他將來什麼事都辦不成。

4)找到正確的溝通方式

教育也是熟能生巧的,如果實在對孩子的行為有不滿,可以試著用正面管教的方式與之共情。

剛開始這樣做肯定很困難,畢竟吼叫是人的下意識反應,也能使情緒得到發洩。

但為人父母和孩子成長一樣是種修行,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反省、不斷改進。最後肯定會達成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那時也許就柳暗花明了。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