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喜歡在節日慶典放煙花?

在中國,煙花有著非同一般的含義,也有這一段比較久遠的歷史。

所謂煙花,是供人們娛樂用的一種火藥製品,是火藥民用的產物。其關鍵是火藥,沒有火藥,就談不上煙花。因此,要研究和探討煙花的發明時間,首先要解決火藥的發明問題。

煉丹術促進火藥發展

學術界比較一致地認為,我國古代火藥不是歷史上個別人發明的,而是我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通過長期的大膽探索,在有意和無意中逐漸發明的。在我國古代,盛行煉丹術。所謂煉丹術,就是為求長生而煉製丹藥的一種方術。煉丹家為了煉製長生不老之藥或煉製金銀,經常嘗試用很多種藥石配合共煉,他們常用的藥石有五金(金、銀、銅、鐵、錫)、八石(說法很多,一般指丹砂、雄黃、雌黃、空青、硫黃、雲母、戎鹽、硝石)等,有時也用木炭、松脂及各種草本藥等,當煉丹家用硝石、三黃(雄黃、雌黃、硫黃)、炭、松脂等藥石配合共煉時,就導致了火藥的發明。 我國火藥的發明可以追溯到漢代。漢代煉丹家在煉丹時,已經使用硝石和三黃共練;但只是已經掌握了會著火會爆炸的混合物了,但那時應該還不具備形成真正的火藥。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喜歡在節日慶典放煙花?

到了晉代有了一定的雛形,晉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已經使用硝石、硫黃、炭三物進行火煉了,而當三物火煉時,硝石含量小時可以得到氧化砷和單質砷;如果硝石含量加大,並猛火加熱,則會發生爆炸,這種爆炸,就是原始的火藥爆炸了。

唐代早、中期,火藥已完全被煉丹家掌握和認識了。在唐代另一位煉丹家清虛子寫的《太上聖祖金丹秘訣》的丹書中,記載有一種“伏火礬法”,具體做法是:取硫黃二兩,硝石二兩,馬兜鈴三錢半,研碎成粉末,調拌均勻,裝入罐內;然後挖一個大坑,將罐埋入坑內,罐與地平;再將彈子大小的一塊熟火放入罐內,逐漸冒煙,這時趕快用四五層溼紙將罐蓋住,上面再壓兩塊磚,並用土埋上,等到冷卻時取出,這樣煉丹家就認為是“伏火”了。在“伏火礬法”中,等量的硫黃、硝石再加定量的馬兜鈴(實際是一種炭),這也是火藥配方。唐代丹書中類似這樣的“伏火”記載,還有很多。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喜歡在節日慶典放煙花?


宋朝時期煙花得到發展

有了火藥,煙花的發明也有了條件;隋大業六年(610年),煬帝到揚州時寫了一首詩,詩中有“火樹幹光照,花焰七枝開”之句。“火樹”“花焰”是當時的火類表演,也就是最早的禮花。但這與後來我們看到的煙花,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我們今天看到這樣類型的煙花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史料可以佐證,南宋臨安州府每年春季檢閱軍伍活動,“試炮放煙”是例行的一項。每逢八月十八日觀潮時,都統司也要在潮來之前佈置部隊,乘戰艦,於水面往來,施放五色煙火炮。一時黃煙四起,人物不能相看見。

用炮放大型“煙火”,在兩宋期間已不可缺少。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自北宋起,已能燃放色煙、聲響兼具,有人物形象的“煙火”了。其燃放過程可以從宋話本《燈花婆婆》窺見大概:“吹得那燈花左旋右旋,如一粒火珠相似。”養娘笑道: “夫人,好耍了,煙花兒活了!”話猶未了,只見那燈花三四旋,旋得像碗兒般大的一個火球,滾下地來。的一響,如爆竹聲,那燈花爆升,散作火星滿地,登時不見了,只見三尺來長一個老婆婆。這“燈花婆婆”,可以視為宋代初期“人物煙火”的一個樣式。

南宋時此類“煙火”則更進一步,“火戲兒”已開始與燒煙火、放爆仗、藥法傀儡相併列。其樣式為“鍾馗捕鬼之類,內藏藥線”的大型“屏風煙火”,一次點放,能達到“百餘不絕”的地步。這種含有多種人物場景,提高市民欣賞趣味的“煙火”,傳遞出了“煙火戲”的早春訊息的來臨。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喜歡在節日慶典放煙花?

北宋宣和年間就已經出現了一種用紙筒製作的真正煙花。最初,煙花只是作為種炫人耳目的新鮮玩意兒用於節日慶典。而在中國最隆重的春節裡,從初一到十五這些天裡,為了辭舊迎新,寄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會想方設法制造吉祥、喜慶的氣氛,煙花既有驅邪納福的意思,又能製造出歡樂的氛圍,自然很快便流行於皇宮、官府和民間了。

到了南宋,伴隨人們對物理學、化學知識的瞭解及不斷深入,煙花的發展逐步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製作技術日趨精良,煙花品種逐漸增多。煙花逐漸盛開在中國的節日裡。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喜歡在節日慶典放煙花?

明清時期,伴隨煙花技術的不斷提高、煙火製造工匠隊伍的不斷壯大,煙花品種迅速增多,煙火製造業迅猛發展。煙花在皇宮、官府和民間愈加盛行起來。許多花炮棚子不僅生產爆竹,還競相製作五彩繽紛的煙花。煙花已發展出近十大類別、百個品種,已有“盒子煙花”“人物煙花”“屏風煙花”、大型遙控“煙花架”等別具特色的煙花。各式各樣的煙花湧向市場,並開始向國外出口。

明清時期來到中國的一些歐洲人和阿拉伯人,對中國繁盛的煙花業和發達的煙花技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利瑪竇中國札記》中有如下描述:“中國人非常喜歡這類表演,並把它當作他們一切慶祝活動的主要節目。他們製作煙花的技術實在出色,幾乎沒有一樣東西他們不能用煙花巧妙地加以模仿。”由此,可以佐證當時煙花在中國的流行情況。

煙花多了,伴隨著火災的情況就非常多,因此歷朝歷代都加強了對煙花的管理。

總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煙花爆竹給人們帶來的,不只是剎那間的芬芳,還有自古以來就形成的歡慶習俗,這種應該算得上是屬於中國人的特殊情懷了吧。

本文綜合自一本正經說歷史,觀察網及老沈閱史等綜合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