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是不是表達不清楚思緒?

晴耕雨讀等關注


朦朧詩發源於八十年代,盛極一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倍受推崇。類似於小說界的意識流,也像畫界的意像派,反正給人的感覺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以我的形象比喩就是姜子牙的上陣坐騎――四不像。



朦朧詩像風像雨,像雲像霧,可以天馬行空,可以思維馳騁,反正朦朧詩像發麵的酵母。縱觀朦朧詩的發展史,是拋物線結構,八九十年代朦朧詩在文壇穩穩的有一席之地。那時候的文藝氛圍很濃郁,也是各種文體的煩躁期。經過這些年來的沉澱,朦朧詩的面容有頹廢之虞。


朦朧詩本質以朦朧見長,至於作者表達的效果,只能是意會,似乎是霧裡看花,也是盲人瞎馬,反正讓讀者拜讀大作後滿頭霧水,如同走在霧霾裡。

眼巴前的文壇可謂趨於搖曳狀態。紙媒體的衰落造就了網絡媒體,時下新寵是自媒體。就整個詩詞歌賦界而言,似乎太高雅,太陽春白雪,如同濃妝豔抹的美女,走在平頭百姓堆裡特扎眼。有溶不進繞不開之嫌。也有受眾促狹之嫌。

且不說書報亭沒了,就是圖書館裡也是門庭漸冷。這包羅萬象的網絡足可以取而代之,那裡還有書報的容身之地?小說散文詩歌在網絡裡,只要感興趣,一下部手機就是一座圖書館,況且這浮躁的社會里,追求的趨向是物質的,真金白銀的,而精神食糧是不論收成的。

朦朧詩的命運也是如此。閣下說:朦朧詩是不是表達大清楚情緒?我覺得朦朧詩表達的不唯是情緒,可以是思想或者是物化外延。如果朦朧詩單一情緒渲染,那藝術含量自然就偏頗。

亂言一氣,請勿責怪。


一滴水978


朦朧詩並不是表達不清思緒。其中以“朦朧詩派”為代表。崛起於二十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主要有舒婷、北島、顧城、楊煉、江河、多多、食指、芒克等。舒婷的《致橡樹》、《中秋夜》、《四月的黃昏》,北島的《回答》、《冷酷的希望》、《結局或開始》,芒克的《天空》、《十月的獻詩》、《心事》,食指的《相信未來》、《命運》、《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江河的《祖國啊,祖國》、《沒有寫完的詩》、《星星變奏曲》,顧城的《簡歷》,楊煉的《烏篷船》,方含的《謠曲》等。其中,不少後來被看作是“朦朧詩”的“代表作”。“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雖然“朦朧詩派”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詩歌群體,但這些詩人從自我心靈出發,以象徵、隱喻、通感等詩歌藝術技巧,所創作的詩作呈現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憂傷而不悲觀、真摯而又沉鬱,既有苦難中對理想的追尋,又有對“人”的自我價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會的正義性、強烈的個人理性精神都通過詩歌表達了出來。


大白野史


朦朧詩按照心理時空組合外部世界,以達到客觀事物主體化、表達主體情感的目的。詩歌形式上,朦朧詩在分節、建行、節奏、押韻乃至標點等詩的形式因素方面,全面地反抗著傳統的規範,表現出一種自由化、散文化的特點。朦朧詩的特點,可概括為:意象化、象徵化

星星變奏曲

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裡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

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求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心頭

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

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立體化。

 

1、注重詩的觀念省略和詩的主題暗示,使朦朧詩作品的主題具隱約性和多義性。朦朧詩人採用這種若隱若現的表現形式,再加上象徵、意象、通感、暗示、隱喻、變形等多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從而使作品的主題體現了“不即不離,捉摸不行”的隱約性、“詩無達詁”的多義性。迷途》是一首雋永的短詩,它以清新的意象來表達朦朧詩經常出現的“尋找”主題。總的來說,這首短詩試圖展示的是尋找和發現的心理過程。這種“尋找”既有對人性的尋找,對自由的尋找,也有對自我的尋找。在作者筆下,這些尋找都顯得那樣茫然,那樣難以企及,而詩人同時又是那樣執拗、深沉和冷靜。

2、注重以象徵手法為中心的藝術創作方法,一反傳統的以比喻手法為中心的詩歌創作方法。詩人在凝神觀照中,拆除開所觀照的對象,把自己的生命輸送到沒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賦以靜止的生命與靈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象徵手法的運用是朦朧詩的主要特點之一,很多朦朧詩派作家或多或少的具有這一風格。在藝術上,朦朧詩將浪漫主義的自我表現與現代主義的象徵手法融匯結合,注重情感的意象性和暗示性,使詩意朦朧、含蓄,充滿張力,呈現為多義性或復調特徵。選擇矛盾的對立的意象,藉助轉折、假設、讓步式的語序來構築多元立體情緒結構。表達了對人的自我價值與尊嚴的肯定確認,對人格獨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張揚。其中代表性作品就是舒婷的《致橡樹》。這種“移情說”應用到文藝創作便產生了象徵手法。象徵附麗並寄託著朦朧詩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著無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於表達多層主題,表達複雜感情,表達抽象的意識和情緒。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層面的立體組合,常常採用藝術通感(移覺)手法和藝術變形手法。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通過“破舊的老水車、燻黑的礦燈、乾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等隱喻暗示祖國數百年來的貧困、落後的歷史,寫人民的痛苦和希望。又通過:“簇新的理想、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窩、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等形象描繪處於歷史轉折時期的祖國形象,對祖國復甦、奮起由衷的高興,表明了作者與祖國不可分割的關係。

4、注重跳躍性情緒節奏和自由化的內在結構與韻律,以表達情緒為目的,以宣洩心靈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結構。





欲吟風滿袖


”朦朧詩”這種叫法的出現是在上世紀”文革”結束後。

因為”文革”那段時期的所謂詩多半是囗號式的,有些詩評家一見到”文革”結束後新發表的詩,就認為”看不懂”,有人(名字一時想不起)就說這種詩太朦朧了。一來二去的,就成了一種詩歌種類。

其實,在”文革”時期的”地下文學”中,”朦朧詩”就已經大量湧現,”朦朧詩人”嶽重、芒克、多多已經寫了很多作品。”文革”結束後,”地下文學”成了”地上文學”,”朦朧詩”的叫法也叫響了。

而其實,詩就應該有朦朧之美!


範惠德


並不是的,朦朧詩它有一定的特點,意象化,象徵化,立體化,它要強調的是詩人的自我意識,很多時候藉助象徵,比喻,幻覺,錯覺等手法,讓詩的單一形象變成多個層次感,給詩添上一層朦朧的色彩,讓人感受到有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

朦朧詩派”崛起於二十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主要有舒婷、北島、顧城、楊煉、江河、多多、食指、芒克等。舒婷的《致橡樹》、《中秋夜》、《四月的黃昏》,北島的《回答》、《冷酷的希望》、《結局或開始》,芒克的《天空》、《十月的獻詩》、《心事》,食指的《相信未來》、《命運》、《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江河的《祖國啊,祖國》、《沒有寫完的詩》、《星星變奏曲》,顧城的《簡歷》,楊煉的《烏篷船》,方含的《謠曲》等。其中,不少後來被看作是“朦朧詩”的“代表作”。“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的這首《一代人》作於1979年,這首詩是“朦朧詩”創作中最經典的名篇之一。舒婷的《致橡樹》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這首詩熱烈歌頌了誠摯、堅貞的愛情,當年曾膾炙人口。

雖然“朦朧詩派”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詩歌群體,但這些詩人從自我心靈出發,以象徵、隱喻、通感等詩歌藝術技巧,所創作的詩作呈現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憂傷而不悲觀、真摯而又沉鬱,既有苦難中對理想的追尋,又有對“人”的自我價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會的正義性、強烈的個人理性精神都通過詩歌表達了出來。





再來一回


喜歡詩歌的朋友,一定清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朦朧詩。

讀過朦朧詩的朋友,一定知道,讀他們的詩歌,就像穿梭在雲裡霧裡一樣,無從知曉。至於作者本人,倒是應該很清楚他們想表達什麼樣的意思。

朦朧詩,既然盛行,肯定有他的意義,有著很深的價值在裡面。既然是這樣,那朦朧詩在哪個時代到底想表達些什麼呢。

小編主頁是推薦詩歌的,讀過其中一些朦朧詩。小編認為那時候,朦朧詩派的作家,大都陷入了困境,是自己的精神困境中,他們得不到精神上與靈魂上的自由,藉此詩歌抒發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但是不能說的太直白,否則就像記日記一樣了。便運用很多的象徵性詞語,至於讀者無法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只能趨於表面意思進行理解,但是呢,又很難理解。因此說朦朧詩很難理解是對的,那他們的表達呢,卻是對的。是屬於那個時代的表達。

希望小編的理解可以幫助你,如果想知道更多詩歌信息,可以來小編主頁,這裡你會找到更多的知識。




每日有料ISEE


朦朧詩並不是表達不清楚思緒,而是很多內容無法完全用語言表達出來。朦朧詩注重的是意境,是那種朦朧的美感。朦朧詩主要按照心理時空組合外部世界,以達到客觀事物主體化,並以表達主體情感為目的。在詩歌形式上,朦朧詩於分節、建行、節奏、押韻乃至標點等詩的形式因素方面,表現出一種自由化、散文化的特徵。朦朧詩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意象化、象徵化,立體化等幾個方面。它藉助象徵,比喻,幻覺,錯覺等手法,讓詩的單一形象變成多個層次感,給詩憑添上一層朦朧的色彩,讓人感受到有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


海峽民生詩社


對於朦朧詩我還真沒讀過,對於古代詩如白居易的《花非花》比較委婉含蓄。若百度搜索都說是千古迷詩,其實是悼亡詞。還有範大的《霜天曉角、梅》,無論是百度百科還是其它網絡,其理解都是錯誤的。有很多東西有它的歷史背景,這歷史背景就是語境之一,離開了語境就很難理解。讀朦朧詩也是一樣,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以及作者的語言特徵等多方面才能看懂。


山岩談詩論文


我不喜歡朦朧詩,費解!我喜歡李白詩,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待金樽空對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等等多豪氣!


2968186160


這位詩友,怎麼提出這樣淺表的問題?你喜歡讀詩嗎?對詩的內容以及表現手法作過認真的硑討嗎?朦朧詩是作者的一種慣用手法。它讓讀者通過朦朦的幔霧,去遐想,去回味,去聯思其中的內含。當然,也有類似這種體裁的詩,叫人理不出一個頭緒來。那才真是表達不出什麼內函。那不叫朦朧詩,那叫狗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