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君帶你瞭解龍門首本藝文輯錄《龍門藝文錄》

記憶君帶你瞭解龍門首本藝文輯錄《龍門藝文錄》

繼龍門首本歷史文化典籍 《龍門記憶》後,最近,由侯縣軍、梁麗通主編的 《龍門藝文錄》由北京線裝書局出版,這也是龍門歷史上首本藝文輯錄。一書在手,可閱遍明代至民國龍門那些詩文。

記憶君帶你瞭解龍門首本藝文輯錄《龍門藝文錄》

近年來,惠州出版了《惠州文徵》大型圖書,但由於種種原因,對龍門藝文收錄較少,《龍門藝文錄》的出版,對《惠州文徵》來說,可以說是拾遺補漏、填補空白。而放在整個嶺南文化版圖來看,《龍門藝文錄》的意義也如此。

記憶君帶你瞭解龍門首本藝文輯錄《龍門藝文錄》

歷史上,陳獻章、湛若水、胡庭蘭等大儒曾對龍門文教澆灌甘泉

嶺南由於五嶺山脈的隔絕,既從屬中原,又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軌跡,發展比中原慢了一個節拍。但是,勤勞勇敢的嶺南人毫不氣餒,迎頭趕進,與入嶺文人一同努力,推動了嶺南經濟、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到了清代,嶺南的經濟文化大有後來居上之態勢。

記憶君帶你瞭解龍門首本藝文輯錄《龍門藝文錄》

龍門古邑,歷史悠久,文明厚重,至少擁有4000年的文明史。龍門地域,舊屬番禺、增城,文明追溯千年;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龍門設縣,明清兩代,龍門縣隸屬廣州府。

龍門地處嶺南、珠三角東北部,卻似分得崑崙秀,山川明麗,鍾靈毓秀。自地派、鐵崗山脈迄天嶺、聖磜諸峰,四周萬山磅礴,如亭閣樓臺屏嶂四維森列,七星岡成為堂奧几席,雲煙結聚,呼應天上北斗七星,開鍾霄漢昭回之秀,龍門因此又被稱為“星城”;又譬如大樹,千萬山巒為枝為幹,七星岡為果實——— 果實為精華所鍾,其發也必有人文之異。

作為嶺南的一個部分,龍門縣與嶺南文化的發展歷程大致一致。歷史上,陳獻章、湛若水、胡庭蘭等大儒曾對龍門的文教澆灌甘泉,屈大均、張維屏、鄔慶時等文壇驕子又對龍門的文化極力推動,使得龍門雖然偏處一隅,卻依舊站上廣府文化的寬廣舞臺,散發榮光,而以郭用賓、廖吉人、李柱蘭、劉士驥、李壽田等為代表的龍門士子,則以自身的努力,著書立說,字裡行間迴響著時代足音。在清代,龍門甚至出現這樣的文壇奇觀:“龍門藝文,就一人言,以高明劉氏(指劉士驥)為盛,鳴博徵君所著書凡十種;就一家言,以龍華李氏為盛,崖峰司馬所著凡二種,鹿池文學所著書凡四種,鐵甫學正所著書凡八種,桃村廣文所著書凡三種,而桂苑別駕瓊仙節婦亦均有詩句傳誦至今。”(鄔慶時語)他們的一言一語,站在地域文明的語境下來讀,都是異常珍貴的文化、歷史資料。

記憶君帶你瞭解龍門首本藝文輯錄《龍門藝文錄》

書中藝文來自《龍門縣誌》《龍門縣文物志》《廣東文選》《惠州文徵》等

但遺憾的是,由於嶺南文化的務實低調,不喜宣傳鼓吹,加之嶺南溼熱的氣候條件,不利於書籍的保管,不少文獻都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杳然無蹤。文獻的匱乏對嶺南文化的開發利用來說是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目前,文史界加大了對嶺南文獻開發、整理的力度,《廣州大典》《全粵詩》等大型叢書的先後問世,給嶺南文化的開發提供了基本的文獻資料,嘉惠學界。這本《龍門藝文錄》的編者,從《龍門縣誌》《龍門縣文物志》《廣東文選》《惠州文徵》等地方誌、總集中爬梳文獻,摘錄龍門籍貫作者的作品以及與龍門有關的藝文加以點校,書中收錄文章近百篇、詩詞約一百五十首,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禮儀典章、風土民情、城市建置、氣象物產等方面,體現了保存龍門文脈的拳拳之心。

記憶君帶你瞭解龍門首本藝文輯錄《龍門藝文錄》

招念慈主持修撰民國《龍門縣誌》時,僅花費了幾百銀圓的印刷費用便完成了編撰工作,他感慨道:“事業之成敗在乎精神之有無,而不在乎經費之多寡。且不惟不在乎經費之多寡,往往經費愈多者,其精神反愈不振,而其事業亦愈難成,必於絕處求生、苦中求樂,乃得真正之成就。”但凡文化事業,沒有一番對文化的熱愛,沒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是難以堅持下去的。侯縣軍、梁麗通主編的《龍門藝文錄》,是對龍門精神的一種弘揚。

正如編者在後記中所言,“此書如果可以看作是龍門人文之異的一個佐證,為廣大地域文化愛好者和研究文史的學者提供一份可靠的資料,那麼,編者的努力和心血,終究不會白費。”筆者相信,《龍門藝文錄》這本“龍門新語”,能為龍門文脈保留一股清流,為龍門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增添綿薄之力。(山 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