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個十二歲的小孩送到國外去學習難道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嗎?

三帆1


為孩子著想是肯定的。

原因無外乎幾個方面:

一是從學習角度考慮,國內學習壓力大,競爭激烈,我們都是從這個過程過來的,都有體會。國外相對競爭力小,同等條件下上名校的機會更大。

二是從發展角度考慮,部分國家對在本國待夠一定時間的人給予國籍或綠卡。在外一邊學習一邊耗時間,不是兩全其美的事麼?

三是從工作考慮,在國外上了學校回到國內,找工作更容易,至少人家語言佔有很大的優勢。

當然,從小離開家,在外上學,對於學生的心理成長或多或少有影響。

另外,每年的花費也是筆不小的支出,也不是一般家庭能做到的。


旅行中的Junnking老師


其實把一個十二歲的孩子送到國外去學習真的沒有必要,我們可以從小留學生的歷史起源;我國基礎教育現狀以及孩子安全等這三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我國小留學生的歷史起源

公元1872年,容閎提議“出國留學計劃”,得到了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清政府先後共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幼童從上海出發,跨越太平洋,到了美國開啟了他們長達15年的留學生涯。他們被分配到54戶美國家庭中生活,這一群身穿緞袍,拖著長辮子的孩子,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小留學生。

這些孩子在美國學校接受西方的教育,過著美國式的生活,時間長了,他們漸漸融入美國社會,不願意穿中式服裝了,有的甚至還把辮子給剪掉,有的還信起了基督教。他們的教材,學習的是自然科學知識,以及資產階級啟蒙時期的人文社會科學文化。所以慢慢地對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失去了興趣,反而迷上了人權、自由、民主之類的東西。有的還偷偷地和美國女孩談情說愛,參加各類體育活動等。這些現象被清政府的保守派看著是大逆不道,不可容忍的事。

1881年,原定15年的留學計劃被終止。120名留美學生,除先期不守紀律被遣返的9名、執意不歸及病故者26名外,其餘94人於1881年被分三批遣送回國。

第一批迴國的21名學生被安排到電局學傳電報;第二、三批學生回國有23名被安排到當時的新式企業,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機器局等,其餘50名分別被安排到天津水師、機器、電報、魚雷等處當差。這些留美幼童後來分散到政界、軍界、實業界、知識界等各個領域,在他們中,有鐵路工程師章天佑、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等,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知名人物。

二、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中國的教育不比美國的差,而且比美國的好。在中國不是念得最好的小孩,到美國中學、大學去唸書,都會變成佼佼者,這說明中國的教育不錯,確實壓力很大,可是有效果。所以這些孩子去到美國的任何一所中學,任何一所大學,好的、不好的,所有的中國學生成績平均起來都比美國學生好,這就證明中國的教育是成功的。”

我們還可以從PISA國際學生評估排名來看我國的基礎教育水平。

PISA是國際公認的黃金排名,每個國家都是很重視的。它每三年對全球70多個國家的15歲的孩子進行考試,考試科目包括閱讀、數學和科學,目的是評估每個國家的基礎教育水平。

2015年,中國的基礎教育派名是全球第10名(新加坡排名第一)。

2012年和2009年,中國在73個國家中排名第一。

2015年成績不算很好,但是相比大多數西方國家,我們還是遙遙領先的。

從知識素養來看,我國的基礎教育可以說是全球領先的。

再說,我國基礎教育費用非常低,但總體教育水平卻不低,資源相對比較公平。

在英美國家,公立教育只提供比較低的教學標準,孩子雖然輕輕鬆鬆畢業,卻很難考上好大學。

雖然中國基礎教育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可以肯定中國基礎教育不比歐美國家差。

三、小留學生的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少年兒童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都比較差,小小年紀背井離鄉,寄居在一個陌生的家庭裡,存在著許多安全隱患:

1.人為風險。中小學生出國留學,由於社會閱歷少,出現意外的可能性較多。

2.交友不慎,誤入歧途。小留學生由於自我辨別能力差,經常和當地的小混混結交,結果自己也開始慢慢墮落,吸毒、賭博成癮,最後缺錢去搶劫。

3.突發事件。在國外,常見的事故多為交通事故,財物遺失,生病等;此外還有種族、政變、國際恐怖活動等。還有,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等。遇到這些事件,小留學生就很難應對。

綜上所述,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國,現在我國已經日益富強,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基礎教育在世界排名更是名列前茅,所以,把一個十二歲的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是沒有必要的,甚至還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風險。


等待燦爛春天


當年大清朝時候官方組織少年出國留學,其中著名的有李四光、詹天佑等,他們都學成歸國成為國家棟梁,名垂千古。而你們也是把幼小的孩子送到英國去留小學,就是因為英國的移民政策打動了你們家長的心,以便利用孩子作為你們將來移民的敲門磚,裡裡外外充滿私心,完全不是為了孩子成才。其實十年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漫長的,從小過著背井離鄉的生活,有時候還被當地人欺負。這一切值嗎?再說了我們國家現在發展的很好,相信再過十年會更好,相對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國,我們國家蒸蒸日上,到時候恐怕更多的是外國人想加入中國的國籍。


寧靜致遠WQ


從小適應國外的生活,長大了定居外國就很容易融入社會了。同時小時候寄養在外國,對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外語能力有很大幫助。家長也可藉此機會每年申請去國外探親旅遊。一舉多得,何樂不為呢?

這是國內許多有錢人的想法,也是不錯的做法。但是對於眾多普通百姓和貧困家庭來講,這是夢不可求的。


手機用戶張和新


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是在父母身邊,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影響巨大,優質教育的核心並非求學的地點,而是原生家庭學識深厚程度。孩子太小,三觀還沒正式形成,此時去接受國外的教育會衝擊之前接受過的傳統教育,性格與思維方式可能受到不可逆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