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兵"曾數次在唐山沿海登岸

夷兵"曾數次在唐山沿海登岸

周景寶

清代後期,由於朝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逐漸使中國與世界隔絕,在經濟上、科學上、文化上遠遠落後於世界。國內時局也是動盪不安,如財政極度匱乏,吏治極端腐敗,軍備亦嚴重廢弛。在全國範圍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不斷激化,社會危機重重。帝國主義列強蓄謀已久,見有機可乘,便趁火打劫,挑起了數次戰爭。

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英國在美法兩國支持下,發動侵華戰爭。"英軍在廣東、福建沿海無機可乘,遂沿海北犯,7月,攻佔浙江寧海。8月,八艘英國軍艦闖到天津大沽口,造成海勃灣的緊張局勢。英軍向清政府施加壓力,提出答應鴉片貿易合法化和割地、賠款等要求。英艦在天津一帶海面停留20餘日。期間,自白河口沿渤海海岸向東騷擾,到達今唐山沿海一帶。兩艘英國軍艦三次泊於今豐南市陡河入海口的黑沿子附近海面,英國士兵曾登岸'乞買食物'。由於當地軍民嚴密防範,英軍未能侵入。"(1)

又據《民國昌黎縣誌》卷二:"清道光二十二年,忽有夷船入狼窩,政府大震,南海遂設立武訊(清代綠營兵制,意為駐防巡邏之地),置兵百名,並千把外委(即千總、把總、外委,明清時中下級武官)等官於各口。"狼窩,即狼窩口,又作浪窩口,當時灤河的主要入海口,時屬昌黎管轄,今屬樂亭。

對這件史事,《昌黎縣史》的編者還在"後記"中作了考證:"又《昌黎縣誌·地理志》謂'道光二十二年忽有夷船入浪窩'云云,但遍查近代史資料,發現實無這一年英艦入侵之事,後查得故宮檔案館藏道光二十一年僧格林沁等的奏摺內雲'上年逆夷登岸前赴黑沿子地乞買食物……'再核以英人賓漢《英軍在華作戰記》載,英艦於1840年8月自白河沿渤海岸向東騷擾。方知實際為道光二十年之事。"(2)

7月,海氛不靖,適逢大水。消息一經傳出,清廷忙調集樂亭營官兵42名、古北口官兵240多名,提標兵200名,在清河口、臭水溝(今屬河北樂亭)等處設防,招募鄉勇巡稽海口,並辦理鄉團互相保衛。

8月底,清廷派直隸總督琦善在大沽口與英軍頭目義律會晤,表示退讓,促英軍退回廣州等候談判。9月初,英艦撤離白河口,渤海灣的局勢有所緩和。第二年,清廷派僧格林沁部署天津至山海關一線的防務,從吉林、黑龍江調來官兵400名,在翔雲島、湯家河(今屬河北樂亭)等地駐防。

9月,英軍又騷擾沿海黑沿子(今屬河北豐南)等地。據《光緒豐潤縣誌》卷之九:"道光庚子(道光二十年,1840年),有夷船三次泊於海中近黑沿子地。是時,岸上兵滿,晝夜嚴防,恐其乘隙而登岸也。乃於九月某日夜半,海水大明,照徹數百里,其光如火閃爍,恍同白晝。官軍驚起,以為夷船進逼,急偵之,乃夷船亦懼而遠遁矣。意者,海神怒其不靖,而為此以助朝廷兵威歟。"不難看出,雙方對壘之際,均不知虛實,可謂麻桿兒打狼——兩頭害怕。因心中無底,夷船隻得藉故迴避了。

10年後的夏天,又有夷船駛至山海關附近海口,上岸窺視。臨榆縣舉人傅德謙目睹此事,在《送百戶郭君赴臺差》詩序中記述:"郭君名承恩,盧龍人,山海關城守營把總。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月,番船到海口,上岸窺探山海虛實,居心叵測。合城文武官員俱張皇無措,獨郭君親赴海口。未至海,而番舶數人已至小彎莊,意在入城恐嚇,被郭君攔阻而回,甚至交手較力。其人見郭君勇猛,毫無畏懼之心,反加敬畏,當日開船遠颺。此後遂不復來,實因郭君之力。"(3)你看,夷兵登岸後,虛張聲勢。滿城文武官員面面相覷,束手無策。惟有郭承恩挺身而出,與夷兵有過一番較量後,夷兵知難而退。

1856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和第一次鴉片戰爭相似,英軍首犯廣州,至1858年1月,廣州淪陷。為了達到侵略的目的,掠取最大的財富,英、法與美、俄沆瀣一氣,決定乘勢北上,進一步逼迫清廷就範。

侵略者原想闖入海河,直撲天津,進逼北京。因兵力不足,加之地形亦不熟悉,經過策劃,決定由四國公使分別照會清廷,強硬要求"談判",藉以爭取準備時間,然後尋找藉口,挑起戰爭。到5月18日,英法聯軍已做好了一切準備。看來戰爭是無法避免的了。

大沽位於海河的出海口,是天津、北京的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此處多處修防,建建了南、北炮臺四座,駐有清軍約萬名,其中3000多名駐守炮臺,其餘駐紮在炮臺後的村鎮,以資增援。

大沽之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發生了三次。第一次:1858年5月20日上午8時,英法聯軍艦艇26艘、官兵2700餘人集結白河(即海河)口外,無理要求清軍兩小時內交出炮臺,遭拒絕後即開始炮轟南、北炮臺,清軍奮起還擊,發炮準確,頑強抵抗,堅持兩小時餘,擊傷敵艦3艘,斃傷敵軍近百名,終因武器陳舊、工事簡陋失守。遊擊沙春元、都司陳毅先後殉國。直隸總督譚廷襄及提督張殿元、署天津鎮總兵達年臨陣逃脫,全軍潰散,炮臺失陷。英法聯軍溯河而至天津,迫使清廷啟動《天津條約》。第二次:1859年6月,英使卜魯斯、法使布爾布隆、美使華若翰率艦船21艘、官兵約2000人北上進京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於20日抵達白河口外。25日英、法公使拒絕清廷指定由北塘登陸進京的通知,以炮艦12艘突入白河,拆除清軍所設障礙,進攻大沽。僧格林沁指揮清軍4400餘名於大沽南北炮臺迎戰,擊沉敵艦3艘,重創3艘,斃傷侵略軍484名,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一次大勝利。英法聯軍在幾艘美艦的支援下狼狽撤走。清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等30餘名將士殉國。第三次: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以艦船200餘艘、17000餘人於北塘登陸,迂迴抄襲大沽後路。僧格林沁奉旨不得首先開炮,喪失戰機,清軍連戰皆敗。8月21日,英法聯軍攻陷石縫炮臺,守軍奮戰兩小時不支,大多戰死,直隸提督樂善陣亡,大沽北炮臺隨之陷落。守南炮臺的僧格林沁見勢難支,率軍撤退。直隸總督恆福在巴夏禮的威脅下,交出南炮臺及軍用物資,至此大沽一帶各炮臺防地全交敵手。是役敵軍死傷420餘人,清軍傷亡約2000人。8月24日,英法聯軍進佔天津,威逼北京。

第二次大沽之戰,英法聯軍狼狽撤走,慌不擇路之間,亦有一艘夷船駛至樂亭沿海臭水溝、清河口等處。

樂亭縣貢生李潤霖,時任團防頭目,在其《壕工記略》一文中,記下了一件親身經歷的事情:"咸豐己未(咸豐九年,1859年)夏,夷船至大沽海口,為我軍所擊,船四散。間有駛至昌、樂二境者,先至臭水溝泊五日,次至清河口,均以三(舢)板小舟上岸,蓋河口水淺,不任輪舡(即船)故也。時餘帶勇隨同營弁往視,夷四人上岸,索供給。營弁喬某應對有方,毫無畏怯,夷見其勢難詐索。立岸上兩時許,遂上舡揚帆去。"(4)此次索要食物事件中,4個夷兵見李潤霖與喬某等人毫無懼色,眼見敲詐不成,只得落荒而去。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犯遼東,金州、旅順悉陷落,北洋海、陸軍皆失利,侵略戰火進一步燒到了中國境內。12月30日,劉坤一受命為欽差大臣駐山海關,節制關內外防剿諸軍。1895年1月,劉坤一等調兵遣將,刻日兼程北上,奔赴山海關一線駐防。因江南之軍北上需些時日,劉坤一再請抽調已赴京之福建提督程文炳一軍及新疆提督董福祥一軍及現駐樂亭之總兵劉光才五營、記名提督申道發五營、駐靜海之總兵宋朝儒三營,隨之赴山海關。1月23日,劉坤一抵達天津,馬上部署山海關防務,嚴防日軍進犯。東路為寧、錦之間,寧遠(今遼寧興城)至錦州一線海口甚多,系東征清軍物資供應必經之路。特調山西統領記名總兵賀星明率馬步七營、記名提督周蘭亭率隊防守。西路為秦皇島、灤州、樂亭一線,亦佈置妥善。2月17日,北洋艦隊覆滅。至3月初,清軍在陸路上亦一觸即潰,節節敗退,北自鞍山站起,南至大連、旅順,西達營口、田臺莊範圍內的城鎮與要塞盡失,畿疆危急。

面對如此局面,劉坤一併不氣餒,仍在山海關籌劃軍事。田臺莊等地失陷後,日軍艦艇不斷遊弋於沿海,"3月15日夜即有日船三隻在黑沿子(屬豐南縣)停泊,約一時許向東駛去。"(5)3月17日又有日船在秦皇島海面遊弋,隨向東南駛去。劉坤一立即命令沿海防軍,嚴密堵剿。為防日軍從樂亭一帶登陸,命令馬心勝一軍移扎昌黎溝兒灣,飭陳鳳樓馬隊移駐灤州,與樂亭城外的閃殿魁馬隊聯絡,互相配合。4月9日,劉坤一親赴唐山,與聶士成及周馥面商防務事宜。針對畿東沿海海岸線長、海口眾多的特殊地理環境,為防敵在樂亭、洋河口、秦皇島登陸,決定聶士成遊擊之師移駐唐山,陳鳳樓馬隊亦由灤州隨聶駐唐。

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今下關)簽訂中日《講和條約》(即《馬關條約》),各地戰火終於"灰飛煙滅"。

那麼,當年畿東的海防情況,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雖然在沿海各要口設置了炮臺、墩臺等軍事設施,也有營房、駐軍。實際上,人員"大都老弱無用","炮臺上的土炮,因鑄造時敷衍了事","炮子的火藥裡面摻了大量砂石,力量微弱"。(6)"今各口臺堠傾頹,非復曩昔嚴整。"(7)其實,這樣的軍隊與裝備,如果真有外寇入侵,戰爭爆發,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1876年4月24日,時永平府知府遊智開查閱沿海各海口後,對海防情況作了記述:"永屬各口,內河狹隘,水淺沙停。所謂鐵船夾板,皆無所施其技,即艨艟(古代一種戰船)走舸,乘潮駛入,臺兵憑高俯擊,於勢尤便。又或冒死登岸,後者莫繼,接濟將窮,知兵者必不出此。"(8)1880年5月8日,張佩綸在日記中寫道:"海防自大沽北唐外,由豐潤黑巖[沿]子至山海關,計十餘口,遂沙多水淺,吃水過重之洋船雖不能入,而無人扼守,隨地可以上岸,兵分則力單,備疏則心怯。"(9)在《民國灤縣誌》卷二"地理志上"中也有清楚的記錄:"入豐潤縣界,亦系暗沙。百石糧艘,由口出入,如蟻穿九曲,非土人熟習海道者,不能直行無礙。其載舟二百石者,必俟潮長,乃能出入。三(舢)板且不能入口,輪船更無論矣。""我灤沿海一帶,雖有口岸數處,而港灣淺狹,稍大輪舟,不能出入。"

兩次鴉片戰爭中,夷船都沒有從畿東沿海登陸進犯,而是選擇了大沽口,隨後佔領津京。對於渤海岸邊沙多水淺、地形複雜的實際情況,夷人也是心中有數的。

寫到這裡,筆者不禁想起了明代萬曆年間的一樁大事。在明代地方誌裡多有"萬曆壬辰,倭報頻仍"等記載。所謂"倭寇朝鮮"一事,即指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有了野心勃勃的"大東亞構想",第一步就是吞併朝鮮,然後染指中國。1592年,豐臣秀吉率兵20萬征伐朝鮮。明朝皇帝應朝鮮國王的請求,出兵援助。整個戰爭過程,錯綜複雜,是非難辨,極具戲劇性,最後竟以豐臣秀吉在日本死去後,日軍無心戀戰,紛紛渡海東歸而結束。

明代樂亭知縣潘敦復(1590—1593年在任),在其《衛民書序》文中記有"辛卯(1591,萬曆十九年)之夏,玁狁(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此處代指倭寇)匪茹擾我邊圉,致使臨壤之民往吾城奔避者,三日弗止,吾民亦因而騷動。"(10)

實際上,""戰爭是在朝鮮國內發生的,持續7年之久。當時有鄰縣百姓逃到樂亭縣一帶躲避,是為流言蜚語所致,倭寇並沒有在唐山沿海登岸。而《昌黎縣誌》記載:1592年,明廷出兵援助朝鮮,路過昌黎縣境時,曾經引起了百姓們極大的恐慌。(11)這件事情與史料的記載大致吻合,應是真實可信的。

註釋:

(1)唐山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著:《唐山歷史寫真》,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09頁。

(2)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共產黨昌黎縣委員會編:《昌黎縣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1頁。

(3)《永平詩存》卷十三。

(4)《光緒永平府志》卷三十三。

(5)山東省歷史學會編,戚其章主編:《甲午戰爭九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齊魯書社1986年,第217頁。

(6)陳振江、邱遠猷定稿: 《中國近代史新編》(上冊),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頁。

(7)《民國灤縣誌》卷二。

(8)《民國灤縣誌》卷二。

(9)張佩綸著,謝海林整理: 《張佩綸日記》,鳳凰出版社2015年,第47頁。

(10)《乾隆樂亭縣誌》,卷十三。

(11)昌黎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昌黎縣誌》,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第14頁。

PAGE

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