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采蜜记》:最美的爱情,契合的三观

初识李银河,是无意中读到王小波写给她的情书《爱你就像爱生命》。

非常特别的情书。轻松诙谐的语言,没有刻意堆砌的华丽辞藻,更没有让人感觉肉麻的情话。以随处可见的自嘲方式,表达着最真挚的感情。

那个被他深爱着的女子是幸福的。有些好奇,便想更深的了解李银河。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

读了这本李银河自传《人间采蜜记》。李银河称自己的一生是在采蜜。而爱情和婚姻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课题,自然也是她人生采蜜记中重要的一环。

《人间采蜜记》:最美的爱情,契合的三观

相识: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李银河情窦初开,正渴望爱情的之时,曾有过一段短暂而盲目的初恋。一个非常英俊的男生让她一见钟情并如干柴烈火般迅速坠入爱河。但这段看似“门当户对”的恋情却因为不同的思想境界而匆匆了结。

男生家里的教育思想是“绵暖不如皮,糖舔不如蜜”,对一切小资情调的东西都嗤之以鼻;而李银河在二十多岁的年纪,看完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世界名著,无论是灵魂还是行为都与同龄人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她高度的包容度和思想境界是男生所达不到的。

情感作家张小娴曾说: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

这段失败的恋情曾一度让李银河痛不欲生。她甚至想用刀子割自己的手臂以缓解精神上的痛苦。这种煎熬一直持续到对的人——王小波的出现。

李银河和王小波结缘于王小波的尚未出版的抄书稿《绿毛水怪》。

《人间采蜜记》:最美的爱情,契合的三观

1977年,李银河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光明日报工作,担任记者兼编辑的职务。偶然间,她在朋友那里,看到了一本手抄书稿,也就是尚未出版的《绿毛水怪》。李银河很快为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的诗情画意着迷。当即,他就对书的作者王小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缘分是一件神奇的东西。《绿毛水怪》中还提到了另一本书,即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而这本书恰好也是李银河的心头挚爱。

“我看完这本书后,终身记住了它的前半部分。我到现在还认为这是一本最好的书,认为应该为了它永远地怀念陀思妥耶夫斯基。”

王小波在《绿毛水怪》中如是评价。李银河非常震惊,他们的见解竟是惊人的一致。这让李银河如获知己般欣喜。这种难得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不但让她非常想认识作者,还隐隐地想要和他发生点什么。

第一次见王小波,李银河却对他的外貌大失所望。而王小波却对她一见钟情,第二次见面便直言不讳的问她:“你有男朋友吗?你看我怎么样?” 正是王小波这种“咄咄逼人”的自信和纯真,让李银河对他另眼相看。

可见,如果没有共鸣的文字和共同的喜好,其貌不扬的王小波是很难俘获李银河的芳心的。

此生能遇灵魂知己实属幸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单身大龄剩男剩女相亲无数,却总难动心。因为年龄渐长后会深刻了解:外貌、家庭和地位等一切外在条件都是其次,一致的三观才能走到一起。通俗地说便是最难得的“谈得来”。

《人间采蜜记》:最美的爱情,契合的三观

相知:情到深处难自禁

此后王小波便对李银行展开强烈的追求。在那个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的年代,情书便是最常见的恋爱方式。对于因文字结缘的二人,更是如此。

王小波的情书很特别。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他都事无巨细统统写入了情书中。而千篇一律的公文式开头:“你好哇!李银河”让人发笑。没有丝毫浪漫和温情感,这样的情书开头起初也会被李银河泼上几盆冷水。但情书里的的情话又能让她读到最朴实的深情。他说:

“要是上学来回路上的90分钟省下来和你待在一起,那该有多好呀!”

“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

“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静下来想你,觉得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议。以前我不知道爱情这么美好,爱到深处这么美好。真不想让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那时的王小波无论是外表、家境还是职业和李银河都不般配,甚至还受到李银河妈妈的嫌弃。但他们的思想境界、眼界和三观,都是如此惊人地一致。不同于李银河的初恋,他们的内心都如同诗人一般向往着浪漫自由的爱情,认为真正的爱情都是在天上缔结的;他们觉得,经典浪漫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也都是天差地别的。无论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的爱情都阻碍重重。所以,如果没有差别、没有阻碍,那还叫什么浪漫呢?

在李银河看来,王小波是男版“灰姑娘”,而她自己则是拥有一双慧眼的“王子”,早就看出来这个灰姑娘天生丽质,也发现了他拥有一颗诗人般无与伦比的美丽心灵。

李银河笃定,王小波早晚有一天能够在这个世界上脱颖而出,但那时候的王小波并没有那么自信,反而问道:“要是有一天我失败了怎么办?”

李银河畅想了一下未来,说到:“没关系,即便没有成功,只要我们快乐地生活也就够了。”

正如李银河在书中所言:风格几乎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风格就是他灵魂的样子,他的文字也就是他灵魂无意识的表达。学是学不来的,改也改不了。

由此可见,最契合的另一半,不在于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在于一定要和自己有一致的三观。

《人间采蜜记》:最美的爱情,契合的三观

相恋:只愿君心似我心

在与李银河相恋之前,王小波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半导体工厂当工人。虽然书读了不少,文采也比较出众,但在学历方面,他只读到了中学。

面对物质条件和精神层面与李银河巨大的差距,王小波没有自怨自艾,或是自卑退却。而是积极努力地去改变自己的现状,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1978年5月,王小波毅然地走进了高考考场。据他自己说,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

为了跟上李银河的步伐,王小波决定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或许是天赋异禀,在李银河的帮助下,他顺利地被贸易经济系录取。

除了学历上的进步之外,王小波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文学方面的造诣也在不断提升。

两年后,也就是和李银河结婚的当年,王小波在《丑小鸭》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天长地久》。大学毕业后,他又成为了人民大学分校的讲师。也是在那一年,王小波开始创作他日后的代表作《黄金时代》。

最终,王小波无论是在学历方面,还是成就方面,他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和李银河同样的高度。

长久的爱情不但需要双方性情相投,价值观一致,还需要学会站在彼此的立场上做出牺牲,并不断自我成长。幸福的婚姻本就该是“你很优秀,而我也不差。”

《人间采蜜记》:最美的爱情,契合的三观

相守:我欲与君相知

都说“相爱容易相守难”。再合拍的两个人在长久的相守中也需要不断磨合。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婚后生活,也发生过一些小插曲。

在认识李银河之前,王小波是个离经叛道之人,从不循规蹈矩,而李银河却是共产党员。同学们都惊讶于他们二人在身份和性格上的差异。可王小波自己却说,遇见李银河之后,他觉得李银河代表的是社会的正面价值,他深知李银河入党的理想,而这些也给了他坚定信念的勇气。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确,人的性格很难改变,但却不代表不可能改变。其实,只要有足够的动力,指引着你向往的目标,再加上毅力,你就可以改变自己。

李银河,或许就是王小波改变自我的动力。

《人间采蜜记》:最美的爱情,契合的三观

1982年,刚刚新婚两年的李银河,想出国去深造社会学,同时也想获得更深更多元的精神食粮。

俗话说“三十不学艺”,可李银河却在这一年,选择离开她喜欢且熟悉的工作,离开她新婚恩爱的丈夫,离开生她养她的故土,独自一人前往连语言都半生不熟的大洋彼岸。

然而,这一常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却得到了丈夫的支持。真是“知你莫若我”。于是,当她在成功申请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的深造机会之后,她就独自踏上了前往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

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分别两年后的1984年,王小波也赶赴美国,去妻子就读的大学做研究生。他们在美国携手共度了捉襟见肘的日子。他们高度一致的精神需求使得二人在最拮据的日子里并没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相反他们却一起游历了欧洲。

他们思想境界的惊人一致不但体现在他们婚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要孩子到回国发展,他们总能达成共识。在他们回国后的九年时光里,他们二人在文学界、学术界都大放异彩。

王小波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他人生中最为鼎盛的创作期。不仅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还获得了很多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的荣誉。在杂文和随笔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他跨界创作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也成为了中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与此同时,李银河开始进入性学研究领域,师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成为了中国文科博士站的第一个博士后。后来她又陆续出版了数十本关于性学、社会学领域的著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她也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权威。

在他们相守的二十年里,他们不仅在事业上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在生活中他们也没有吵过架、红过脸,就算是不曾见过他们的人,也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的甜蜜和幸福。

不幸的婚姻各有不同,幸福的婚姻百里挑一。相互扶持,彼此成就才是最佳婚姻的典范。

《人间采蜜记》:最美的爱情,契合的三观

结语:陪我人间采蜂蜜

人间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会。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

这是李银河在《人间采蜜记》中的总结。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婚姻和爱情中,不仅要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还要给与对方陪伴和支持,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爱情也许始于缘分,但最后真正能让爱情长久走下去的,是契合的三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