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統治時期為什麼物質和糧食充足?

本宮自命,至今天下的各類關於這方面的論述,都沒有這裡的答案建全。所以來作這麼一次學術問題,歡迎行家指點。但聲明一點:鑑於篇幅,偏重於觀點與認知闡述,而略於引述論證。如有深入交流興趣者,請留言相約探討,謝絕謾罵攻擊!

首先是掃蕩了天下各國、各族、各大家的存糧。

隋文帝統治時期為什麼物質和糧食充足?

熟讀歷史的友友都知道,自西漢中葉以來,天下的原來劉姓王、勳臣貴、朝庭官的體制已經崩潰,進入了豪強並存的時代。東漢光武帝劉秀中興,但並沒有打擊豪強。到了三國時期大家就熟知一些了,如徐州的陳氏家族、靡氏家族,即使丞相曹操、皇叔劉備也要拉攏,東吳孫權初見魯肅,被其指一屯糧即今天一庫房貯糧相贈。

歸晉以後,豪門更富,如王謝之家,足可以比皇家更富,隋唐之時隴右豪族更是天下軍站的幕後老闆,錢糧供誰則誰強。這種豪門貴族的風氣是時代主流,王朝將將軍馬甚至皇帝都不過是其保安與打手,到唐太宗時代還是“將相王侯兢兢於豪門”,讓李世民都又生氣又無可奈何。其所謂的“納諫之賢”實為“受豪門制”,這種風氣是武則天輔佐唐高宗才真正打壓削平的。

但隋文帝楊堅是真正的雄才大略的君主,揮師掃平天下後,除了其背後支持者未動,南北朝下無論王侯將相、權門巨族一律掃蕩收繳歸於官倉――著名的破鏡重圓的故事也就是這樣產生的:陳朝公主與狀元夫君也淪為奴為俾,留不住家祠祖業!

這與秦始皇統一天下收繳天下之兵道理一樣,都是防天下反。但秦朝收兵,隋朝收糧,方式不同。有趣的是結局相同,都造成天下大亂,成短命王朝。

但天下豪門巨族糧食聚齊,建成無數糧倉,而最大的就是興洛倉與回洛倉――沒錯,洛陽附近。而隋朝修建大運河,並沒揚廣想去看花,而是要運回南部(陳唐)聚齊的糧食回京都。而唐時東都在洛陽,也是因為隋朝的糧倉基礎在此。運河也從此成了天下最重要的,直通江南的糧道。

其次是結束戰亂天下太平,恢復了產量。而戶口歸國收糧廣眾

隋文帝統治時期為什麼物質和糧食充足?

楊堅是個真正有為的皇帝――有史家認為其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功在唐太宗、清聖祖之上。就在於其打下疆土立即撫民歸治,恢復生產力。

眾所周知,自漢以來,雖不分封天下,但對功臣封戶為食邑,如丞相蕭何封一萬七千戶。什麼意思呢?即封地內的這一萬七千戶人,種地該納的糧,歸蕭何家收,而不上繳國家公庫。這是後來豪族、豪強的起源,也是大族可富比皇家的根源。

當然,在當時也沒什麼不對。畢竟歷史剛剛結束了諸侯,而功臣良將也要獎封,且豪門如今天印度世襲軍籍,練武修文為官為史治理天下,保家衛國,總不能自己去種地收糧吧?

隋以前的朝中官員,是沒俸祿的,都是收封地食邑養活――劉備種萊,並非低調,其實是受曹操欺凌,封在豫州一個空銜上不了任,沒飯吃呢。而給關羽封個亭侯,還老送美女給他,也是逼他低頭的――劉邦就是亭長出身,相當於今天的生產隊長,治下富農都沒一個的。關羽就是這樣一塊地中的侯!

隋文帝揚平天下後,滅了豪族,也就是還邑戶為民,所以天下人口激增,生產力大爆發而國庫糧源也極大擴展了。

而且南北朝天下各國相攻,一統後戰亂不再有,民得其田,生產力也進一步解放了――與打土豪、鬥地主、分田地的情景,是一樣的。

第三是大一統下,工具進步與技術交流。

隋文帝統治時期為什麼物質和糧食充足?

工具進步,主要是精鐵的投入農具並得到推廣了。

漢代有鐵了,嚴格講戰國已用鐵了,但還是鑄鐵為主,也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生鐵。在南北朝時期,精鐵冶煉技術成型了。但產量並不高,而且國家分割、豪門自衛,主要用於製造兵器,也集中在各國官方與各豪門大族之中。

天下一統太平,豪門被消除,不僅豪門的工具分發於民,制兵的用鐵也減少――隋朝養兵不多的,所以太原守李淵對突厥稱臣,燕王羅藝也不強,揚廣在揚州也僅兩萬兵馬。朱燦起兵,還跑到廟裡去拿周倉手中的刀,而秦瓊貴為大將之後,將家傳長槍與雙澗當作傳家寶。這使鐵製農具得到廣泛使用。

而天下一統,農業技術的交流更深入:各國、各地、各族、各家的技術在民間互相傳播,水早南北東西山河的作物都得到推廣與互相促進,使糧食產量爆漲。

更因為隋文帝的撫民政策,在我國曆史上也是第一次在官方冊上,出現了農林牧漁鹽茶酒的農業體系,並且對農戶進行了分類註冊――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

第四是民貧國富的畸形豐盛。

隋文帝統治時期為什麼物質和糧食充足?

當然,正如歷史上記載的,隋文帝並沒有推行如漢文景之治時的減賦養民政策――漢推行過三十稅一,即產三十年交一斤。隋文帝當然也有自己的激勵政策,如對江南免一年稅賦,而總體上是按田地等級核定標準。但畢竟是歸田於民了,還是提高了民眾的積極性。

而國土擴張、戶口增加,產量增長,稅率不減,這使隋朝的國庫糧源持續快速增長,因而攻佔一國後,都是不到十年就讓生產發展到了高峰。

但這也恰恰造成了隋朝後期的天下大亂――民眾無餘糧而群起而反,形成“七十二路煙塵”;天下割據者無倉而齊攻國家,如李密奪瓦崗、李淵襲長安、宇文化及殺揚廣而奪揚州,其實都是奪糧倉。而唐朝統一天下的大戰,是王世充、竇建德與瓦崗、唐軍間爆發,其實也是爭奪洛陽的兩大糧倉的控制權。

當然,在唐奪下洛陽並先佔長安後,天下也基本定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唐軍佔有了隋朝十分之九的糧食了,其他誰還敢打?而揚州雖是計劃集南原陳朝的糧,但並未落實。雖也有部分糧,但不多,且僅兩萬兵馬,招南兵也不可能,因為正是揚廣帶軍滅的南陳。

第五是新的貴族、豪門還未定型,分佔極少而官庫充沛。

隋文帝統治時期為什麼物質和糧食充足?

這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就是屬於隋朝系的貴族豪門還沒在天下建立起來,國家資產還沒有被分割,所以隋朝保持了皇朝國庫的富裕。

天下非不產,皆因碩鼠故,是國家衰弱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莫不如是,還需論證嗎?

而隋朝改封地封戶為祿米,也是隋朝內的王公將相沒有大規模侵吞的原因之一。

當然,天下四面用兵還未結束,開國元老還在,也是侵吞國庫不強的原因。正如演義中描述的,揚廣麾下兵馬雖徵南而回,但正開運河糧道工程;山東還有揚家老臣帶兵滅寇未畢;西方與北方對草原的大戰防備從未鬆懈;東北屯兵伐朝鮮;遠南一軍徵安南――真正的將軍重臣還在為國開疆,沒來得及爭權分財呢。

當然,朝內的揚、宇、伍、李等諸家族已經開始了,只是被滅得太快了。

順便論及:唐朝直到唐玄宗開元時才恢復了隋文帝時的人口與貯糧,也是唐朝的功臣良將們吸取了隋朝將相滅亡的教訓,偷偷隱瞞了戶口且積糧貯兵。正如長安城外太平公主都廣置天產,收天下門客。唐高宗與武則天雖然聯手又滅了隴右豪門,但皇室的割據又興起了,是玄宗時期才真正算是打下去了。

可惜,歷史總是舊浪推前浪。唐玄宗用外番為將,滅前朝勳貴豪門及自家宗親勢力,使皇室衰敗,而被番欺,終成安史之亂,繼之潘鎮割據,更重演大漢的閹黨之禍,令人不禁嘆息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