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理髮店》:從陌生人到父子,從懺悔到拯救,看完已是淚流

2016年日本作家狄原浩憑藉一部短篇小說《海邊理髮店》獲得了直木獎。

文中的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

“一輩子輾轉流離,我想要的不是理髮椅,而是一張能讓自己坐下來的椅子”

《海邊理髮店》:從陌生人到父子,從懺悔到拯救,看完已是淚流

人這一輩子,最怕回憶。

當我們追逐過名利,揮霍過青春,放肆過年華之後,歲月的滄桑慢慢爬上臉頰,曾經的美好都化成了一股淡淡的哀愁。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位置留給自己,即使我們不曾靠近它,但是心的方向永遠都不曾改變。

《海邊理髮店》用一段“相遇”揭示了兩個男人內心糾結的情感。

01第一遍讀

很奇怪,短短的一篇小說我耐心地讀了兩遍。第一遍像一個推理小說,結局讓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明白真相後,我迫不及待地又重讀一次,字裡行間的“莫名其妙”瞬間變成了中年人的眼淚。

不禁感嘆:​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還在等待。

故事從一個海邊的理髮店開始講起。

主角費盡心思從網上找到了一家網紅理髮店。它位置偏僻,但環境優美;外觀簡陋,內部卻設計精巧。


《海邊理髮店》:從陌生人到父子,從懺悔到拯救,看完已是淚流

理髮師是一個步入晚年的孤獨男人,面對突然造訪的客人顯得異常興奮。

他不斷地給客人介紹自己的經歷,曾經的輝煌和人生的起伏波盪。甚至把曾經“殺過人”都如實地坦白出來。

客人默不作聲地聽著理髮師的個人獨白,舒服地享受著專業的頭髮打理,一切都順其自然的發展著。

理髮師年輕時也有自己的夢想,他渴望成為一名畫家,卻與機會失之交臂。為了生計,他不得不繼承父親的理髮店。

他這一生離過兩次婚,第一次因為酗酒毆打妻子,第二次因為謀殺入獄。

他放棄了事業,放棄了妻子也放棄了剛出生的孩子。

面對陌生的客人,理髮師毫不掩飾自己這些年的內心掙扎,彷彿是一場自我的救贖一般,全都傾訴而出。


《海邊理髮店》:從陌生人到父子,從懺悔到拯救,看完已是淚流

故事在結尾處出現了反轉,當理髮師傾訴完自己的經歷後,卻突然發現客人頭上的疤痕竟和自己兒子的一模一樣。

兩人心照不宣地感知到了還未說出口的秘密。客人拋下一句:我下週要辦婚禮,就匆匆離開。

故事的結尾,理髮師靜默很久後突然說:“請問,能讓我在看一看您的臉嗎?不不,我就是怕額髮沒理好。”

感情太深之後,總是這麼的難以啟口。

02第二遍讀

父子之間的愛從來都是深沉隱秘的。

當明白了故事的真相後,兩個男人的情感位置就發生了改變。

看似默不作聲的客人和滔滔不絕的理髮師其實都在尋找著人生的位置。


《海邊理髮店》:從陌生人到父子,從懺悔到拯救,看完已是淚流

理髮師在為自己的一生做著檢討。

就像文中所說:

“我們一起生活了十年,中間卻始終隔著一面鏡子。就算朝對方伸手也沒用,因為鏡子裡的東西都是反的,連握個手都是奢望。”

失敗的婚姻和事業讓他落魄到了海邊的角落裡孤獨苟活。

客人也在為自己“缺失”的童年做著拯救。

面對母親的百般阻攔,他費勁心思才從網上找到父親的線索。

他聽著陌生父親的回憶,為自己曾經“消失不見”的父愛找尋一點影子。


《海邊理髮店》:從陌生人到父子,從懺悔到拯救,看完已是淚流

一個在傾訴,一個在聆聽。

即使在雙方都心知肚明的時候,也沒有公開自己的身份,也許這就是父子之間的感情吧。

把愛藏在彼此的心裡最深的地方,無需多說,只要有懂的人就足矣。

03結語

曾經多少次拿起電話,又再次放下。

有些話,心裡明白就是說不出來。有些事,心裡想做就是拉不下臉。

父親這個角色在內心中的位置總是那麼的沉重厚實。


《海邊理髮店》:從陌生人到父子,從懺悔到拯救,看完已是淚流

小的時候,父愛是一個家的全部。

中年之後,父愛是內心的全部。

老年之後,父愛是世界的全部。

父親,獨自扛起了整個世界的重量。

有些時候,張不開嘴,並不代表我不愛他。


今日話題:你表達過父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