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看地圖,發現這些年走過許多並不精彩的路。 比如雲南,去了那麼多次昆明大理麗江,去了元陽建水普者黑,去了保山騰衝和臨滄,卻唯獨忽略了西雙版納的美麗。四月末的西雙版納已經非常炎熱,厭倦了城市裡的喧囂,與朋友商量後決定去西雙版納附近的邊境逛一逛,於是立即驅車前往中緬邊境——打洛口岸。兩個小時的車程很快,打洛口岸不大,目光透過國門,隱約可以看到緬甸。

【打洛鎮】

中緬邊境小鎮,緬甸一側是小勐臘。打洛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緬貿易小鎮的稱號,打洛鎮並不大,但很熱鬧,遊客,商人絡繹不絕,購物,用餐也比較方便。打洛車站雖然很小,但站內有直接發往景洪,普洱,玉溪,昆明等大城市的大巴車。車站內你會經常碰到扛著大包小包的緬甸人。中緬邊境貿易,也是小鎮經濟的一大特色,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興旺這個偏遠的邊境小鎮。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打洛口岸的翡翠城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我們中國口岸很氣派

在口岸匆匆停留過後,我們便開車駛離了柏油路,轉入一條砂石路,四野荒蕪,前面是雲南打洛鎮獨樹成林景區附近。

【獨樹成林景區】

獨木成林位於打洛鎮的開發區內,距鎮政府4公里,距中緬邊境的219和218界樁僅1公里左右,出境到緬甸第四特區勐拉也只有3公里多。因此,獨木成林的奇特景觀順理成章地成為遊客必到之地,成為打洛鎮最紅火的旅遊景點之一。

獨樹成林景區中的“獨樹”,高達28米,樹齡約900多年,佔地面積120平方米,屬熱帶、亞熱帶的大葉榕。主樹幹中部平生的眾多氣生根,順樹而下,相互交纏,盤於根部。左右兩側的主枝上,有32條大小不等的氣生根垂直而下,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連的叢生狀支柱根,塑造出一樹多幹的成林景緻。打破了“單絲不成線,獨樹不成林”的俗語。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買了景區門票,坐上擺渡車,徜徉在熱帶雨林般的中緬邊境公園裡,導遊傣族姑娘說,也許一不小心我們就出境了。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進入景區的第一個景點是緬甸境內的大金塔,可惜“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腳踩著華夏大地,眼睛望著近在咫尺的緬甸大金塔 ,這種感覺, 就像小孩子趴在蛋糕店的櫥窗前,只能看著蛋糕流口水。

不出國便可看到緬甸撣邦萬塔之國,和中緬友誼大金塔拍照,人在中國景在外國,照片的拍攝地點很是有紀念價值。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緬甸境內的大金塔。

景區分配給我們的導遊是位傣族姑娘,說到這,聊聊傣族的風俗,有趣兒的很。
“貓哆哩”和“哨哆哩”這兩個傣語稱呼,已經被導遊和遊客玩壞了,每撥遊客離開景區的時候,傣族導遊姑娘都會說上一句“ 祝大家越來越“騷” 啊~!”(誇傣族的姑娘很騷很騷,她們會非常開心,因為那是很漂亮很漂亮的意思)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想起李志有一首歌《林蔭路的夏天》

這顆是小型的“獨樹成林”——千手觀音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中緬邊境界碑,一步跨兩國,只要從界碑跨過去,就是緬甸的國土了。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中緬光明佛寺】

獨樹成林景區內有一座佛寺——中緬光明佛寺,是唯一一座建在中緬邊境線上的佛寺,又稱中緬寺。寺廟是由泰國居士於2004年捐款出資修建的,全世界只有三座同類的佛塔,分別在緬甸,泰國和中國,佛塔是在釋迦摩尼的頭髮所在地建立的,以紀念釋迦摩尼佛祖,佛塔上的十二尊菩薩,象徵著佛的恩澤惠及四面八方。佛寺的風格很東南亞,典型的南傳佛教,建築的風格和佛像的造型都與東南亞的小乘佛寺有異曲同工之妙。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點了三炷香,為家人朋友祈福。和其他景區的佛寺一樣,寺廟裡祈福的紅色絲帶是少不了的,看這些紅色絲帶的數量便知道這個寺廟的香火旺不旺。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見我只在殿外上了三炷香,沒有進大殿,導遊姑娘提醒我說:“南傳佛教許願是不用還願的。”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獨木成林景區內的孔雀,看著很可憐,孔雀的腳被綁在了鐵欄上供遊客拍照。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獨樹成林是打洛鎮比較拿得出手的一處風景,政府大力開發,但遊人不多,野趣幽幽,除了珍奇的花草,那棵大樹才是主要風景。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獨樹成林景區中的“ 獨樹”就是它了,是一顆大葉榕,高七十多米,枝繁葉茂,盤根錯節,三十多枝氣生根直入土中相連成林。我們繞著大樹轉了一圈,觀察這顆“樹林”的發展方向。獨樹成林離中緬邊境的界碑只有幾百米的距離,說不定若干年後這顆大樹就會蔓延到兩國邊境。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個人建議,如果打算遊玩這獨木成林和勐景來兩個景區的話,最好是在打洛住一晚,一天一個景點,不然時間太趕,勐景來還是十分值得仔細遊覽一下的,畢竟是中緬邊境第一寨。獨樹成林景區感覺環境很不錯,但有些單調。


【中緬邊境第一寨——勐景來】

很喜歡“勐景來”,雖然和其他的景區一樣,難逃商業開發的宿命,但這裡卻依舊有讓旅行者駐足停留的理由。
四月末的勐景來儼然還沒進入旅遊旺季,走到景區入口,零零散散的遊客反而讓原本寧靜古樸的傣族寨子有了一絲生機。
勐景來與緬甸第四特區小勐拉隔江對望,打洛江從寨子旁緩緩流過,便是天然的國境線。“勐景來”是傣語,“勐”的意思是村寨,“景來”的意思是龍的影子。傳說當年天子召樹屯為了追趕一隻金鹿,來到這裡,後來人們發現這裡隱約可以看到一條龍的影子,於是人們就在這裡等候天子的到來,可等了很久都沒有蹤影,便在這裡建起了村寨,取名為“景來”。

勐景來曾經是中緬邊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清澈的打洛江從村寨西側流過,形成了一條天然的國境線,江對岸就是緬甸。勐景來村口的塔林、神樹、神泉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一到節日,很多信徒都會來這裡拜佛求經,有”中緬第一寨“的美稱。置身勐景來,寨中精美的小築和佛塔,空氣裡飄蕩的花果芬芳,縈繞在耳邊村民軟軟的傣語和靈雀婉轉的啼鳴,一切都如世外桃源般美麗和諧。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中緬邊境第一寨的大門,景區非常不錯,遊客不多,典型的東南亞風格。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勐景來是一個典型的傣族傳統村寨,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曾經在此地取景,不過個人建議不要去看所謂的《爸爸去哪兒》的房子,不要去走那些標著指示牌的路,在村子裡,你可以隨心的走走逛逛,這兒有最大的塔陵,有金碧輝煌的寺廟,這兒有神樹聖水。這兒的一切都值得你仔細的看看。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進了景區大門,便要走進“幸福門”,門裡掛滿了遊客的心願。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金碧輝煌的 塔林 佛光閃閃,充滿著祥和之氣,像是一支支破土而出的春筍,很多當地人稱這些金塔為筍塔。每座塔的頂端有許多小鈴鐺,當有風吹過時便會聽到風鈴般的聲音,傳說是來自佛界的梵音,為人們來幸福吉祥。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金色塔林,非常漂亮

公元1028年,傣王召燭拉翁勐景來為了表彰一百零一位高僧,興建了大小佛塔101座,塔群雄偉壯觀,據傳當時曾彙集了3萬多名信徒來此朝拜。但經歷了千年風霜後原來佛塔早已經損壞了,現在的塔林是後來修復的58座塔。當地傣族每年都要在 塔林 舉行“塔擺”,寺廟的僧侶會在此誦經為眾人祈福。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金色的釋迦摩尼佛鍍金造像。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勐景來景區內的佛寺,建築非常漂亮,簡直就是來到了另一個東南亞。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勐景來這裡的傣族主要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傣族,60歲以上都會參加受戒修行,不再殺生,參加每年三個月的“豪沙”—— 關門節,到佛寺生活,誦經唸佛,直到過世。
和泰國一樣, 西雙版納 、普洱等地區的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一段時間,在佛寺內學習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識。在這些地方只有入寺當過和尚,才算受過教化,就如同我們上學一樣。在這些地區,只有曾經做過和尚的男人,才能得到姑娘們的青睞。
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歲入佛寺,三、五年後還俗。從他們進入佛寺那一刻起,便自豪地認為已經得到了佛的庇護,他們剃去頭髮,穿上僧袍,開始平靜地誦讀經書,學習文化,自食其力。現在因為九年義務教育的緣故,小男孩們白天在學校學習漢語等科學知識,晚上才會在佛寺學習傣族文化,十分辛苦。還有的男孩讀完大學畢業工作之後,依舊會請一段時間的假期回到佛寺裡學習,回家之後仍然算是“康朗”,就是還俗的僧人。
勐景來佛寺的大殿,右側是僧侶的起居室,景區入口處還有一個僧殿專門用來教育小孩子,會定期舉行一些活動或者是教育培訓。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金碧輝煌的大殿旁是僧侶學習的地方,寺廟定期會舉辦一些和佛教有關的活動。

大殿前的荷花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傣族是西雙版納地區眾多少數民族中唯一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稱為"傣泐文",傣泐文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抄寫經書和傳播佛教文化。傣族的文字系隨著南傳佛教的傳入而引進,源出於古印度的巴利文。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目前勐景來這個村子裡大概生活著六七百名傣族同胞,主要靠種植香蕉、芒果和從事旅遊服務業為主,同時還保存了傣族織布、製陶、造紙等傳統手工藝。

在傣族姑娘的盛情邀請下,參與了製造體驗甘蔗糖的過程,很有趣。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喝著自己壓榨的甘蔗汁,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漫步在勐景來,一幢幢別緻的傣家竹樓掩映在竹林中,一簇簇紅、黃、紫、白色的野花爭奇鬥豔,微風拂過,婀娜多姿的鳳尾竹、黃斑竹便隨風搖曳,彷彿跳起了傣家舞蹈,一棵棵高大的榕樹、椰子樹枝濃葉茂,又像是走進了熱帶植物園。

寨子裡的小芭蕉很好吃,油炸香蕉片是這裡的特產,隨處轉轉就能看到在炸香蕉片的老奶奶。一把小芭蕉才幾塊人民幣,只可惜身上只有微信支付,沒有現金。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勐景來這個村寨裡有兩棵不同品種的榕樹交錯生長,被當地人稱為情侶樹。樹高20多米,還有數十根藤根直接生在土壤裡,與打洛口岸的獨樹成林景區裡那顆大樹比不了,這顆只能算是迷你版。走過去試著抱了一下,遂放棄,自己太渺小。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榨糖是傣族最古老獨特的製糖手藝,傣家人用大型的木樁,運用了物理學的軸承原理,借人力畜力作為動力轉動木樁,將甘蔗汁榨出來,過濾之後就可以直接喝了,也可以將糖汁煮熬成一塊塊紅糖。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導遊哨哆哩喊我上去試試,我本人親自出馬,壓榨了四根甘蔗,榨糖確實需要力氣啊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轉動木樁的時候一定不能停下來,否則容易被木樁的反作用力反彈到,容易受傷。為了不讓木樁一頓一頓的停住,我便開始了跑步模式。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傣族製作陶器用的土是西雙版納地區特有的油土,首先用木錘把油土搗細,再將油土放到轉動的木樁裡,轉動木樁,用手將油土捏製成各類陶器,然後用帶有花紋的木板在器具外印上花紋或刻上文字,最後放在土窯裡燒製幾個小時後出爐,拋一下光就可以使用了。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做陶藝是15塊錢一個人。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喝完了甘蔗汁,做完了陶藝,便要嚐嚐這傣家人的米酒。《爸爸去哪兒》在勐景來取景拍攝時,據說拳王鄒市明帶著他兒子也喝過這家的米酒。傣族的米酒度數很高,後勁兒很大。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傣族用土方製作米酒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酒味醇香,喝上一口讓人心曠神怡,不過後勁兒也大,聽導遊說還有去痛、潤喉和去火的作用。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傣族用這些材料來泡製藥酒。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村寨裡的路邊有很多酸角樹,直接摘來就能吃,傣族姑娘用酸角製作酸角糖。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寨子裡很多的水泥牆上都被畫上了傣族舞蹈的牆畫,我和導遊姑娘說:“哨哆哩,教我跳傣族舞啊~” 導遊姑娘說:“教你個最簡單的,跟我學~”
傣族舞其實很像 泰國 的舞蹈,真的很好看,只不過我沒有胯,姿勢沒毛病,就是跳起來難看了點兒~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我對勐景來的喜愛,全部都融入在這支傣族舞裡了。

【布朗族村寨】

逛罷勐景來,傍晚驅車親臨中緬邊境布朗族村寨做客,布朗族的朋友們熱情似火,豪酒三巡後,載歌載舞,難忘今宵。

豐盛的芭蕉林風中凌亂,布朗族的主人家以節日的禮節相迎,晚餐是典型的少數民族特色菜餚,雖有些吃不慣,但熱情卻一點沒消減。
這樣一桌豐盛的晚餐,我卻只記住了一樣菜名:包燒。圖片裡右下角躺在一大片葉子裡的那盤。包燒是當地 布朗 族很經典的一道菜,用芭蕉花、生薑拌上豬肉,再用芭蕉葉裹起來燒,吃起來有點像豆製品,但唇齒留香,鹹而不膩。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豐盛的拉祜族菜餚

酒席間,不停有布朗族的姑娘和小夥子過來敬酒,酒過三巡,不勝酒力的我也開始微醺了。小時候,總希望每天都能參加婚禮吃宴席,對於童年時期美食的記憶,已經深深紮根在內心深處。布朗族的民族菜,雖有些吃不慣,可多多少少也彌補了兒時對美食留下的一些遺憾。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喝酒的杯子是竹子做的,上面印著“ 布朗 族非物質文化傳習所”

曼芽村是個古老的布朗族村寨,布朗族,傣族,拉祜族等幾個民族在這片土地過著離群索居逍遙快活的日子。我對這樣的生活一點都不排斥,反而有些嚮往。這種生活與其說是現實所迫,不如說更符合他們每個人自己的意願。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這位獻唱的姑娘歌聲動人,模樣也俊俏,據說還參加過中央三套的《星光大道》。唱歌時酒桌上的小夥子們都放下了酒杯,完全被這姑娘吸引了~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歌曲,只是在我們漢族人的眼裡,完全無法分辨。布朗族的祝酒歌很是感染人,歌聲一起,酒桌上的幾位姑娘就坐不住了,也站起身來隨著節奏搖擺搖擺。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情到深處自然濃,酒喝開心了,布朗族的小夥子和姑娘們也開始載歌載舞,徹底的放飛了自我,與做客的我們打成一片。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可愛的布朗族小蘿莉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寫不出曼芽村的日落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只是很恬靜,空氣清新,鳥兒展翅的時候很好看,找不到合適的文字去描述心裡這一瞬間的情緒。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站在主人家吊腳樓上,看著寨子裡玩耍的孩子,撥開擋在面前的樹枝,彷彿能聽見遠方的聲音,曼芽村的日落,讓人舒服極了。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遠處的山便是緬甸了。像許多其他偏安一隅的邊疆村寨那樣,曼芽村靜靜的沉睡在中緬邊境的山麓裡,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只有永恆的寧靜佇立。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等待日落的時候,每個片刻都是美的,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孩童嬉戲的打鬧聲, 布朗 族姑娘們的祝酒歌聲,紅日的光暈頃刻間變得柔美了起來,“少年見青春,萬物皆嫵媚”。

近觀“獨樹成林”,漫步“中緬第一寨”,邊境線上的別樣傣族風情

聽聞著悠揚的歌聲,看著遠方美麗的日落,要和今天說晚安了。令人難忘的勐景來,令人難忘的人兒,從此心裡又多了一份難忘的旅途記憶。


【有關攻略】

一 打洛口岸

打洛口岸附近有專門經營出鏡緬甸遊的旅行社,300人民幣左右,就可以辦理臨時護照,在導遊的陪同下,可以入境緬甸一日遊,不過需在下午5點之前口岸關閉前返回中國境內。

通關後,對面就是緬甸小勐拉,隸屬於緬甸第四特區。緬北地區大部分都是中國人,用的是漢字,講的是漢語,用的中國版的教科書,手機信號也是國內移動運營商提供的。因此國內人到緬北也是很受歡迎,基本上沒有什麼安全問題。


二 獨樹成林景區

獨樹成林其實是一顆有著900多年曆史的老榕樹,大樹位於西雙版納打洛鎮邊貿區的曼掌寨子旁。樹高70餘米,樹幅面積達120平米,有31支根立於地表,大樹枝繁葉茂,恰似一道綠色的屏障,堪稱一大奇觀。大榕樹除主幹外,還從枝幹上生出許多柱根插入土中,支柱根又變成了另一棵樹,形成樹生樹,根連根的壯觀景象。自1992年起,當地人在其四周種植花草,後被政府開闢為旅遊景區。

用時參考:1-2小時

交通:景洪客運站有車開往打洛鎮,約140公里,約4小時,車票25元/人,到達打洛後,乘可微型車前往,約4公里門票

景區成人票50元/人,1.2至1.4米兒童以及持有本人有效學生證可購買25元優惠票。1.2米以下的兒童和年齡已滿70或70以上的老人持有效證件,現役軍人須持有有效證件,殘疾人須持有傷殘證可免票

開放時間8:00-18:30

景點位置: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打洛鎮中緬街(近榕樹飯店)


三 中緬邊境第一寨--勐景來

"勐景來"是傣語,"勐"是村寨,"景來"是龍的影子。 傳說當年天子召樹屯為追趕一隻金鹿,來到此地。後來人們發現這裡隱約可以看到一條龍的影子。人們就來到這裡守候天子的到來,可是他們等了很久都沒有蹤影,就索性在這裡建起了村寨。故稱其為 " 景來 " 。

勐景來是一個典型的傣族傳統村寨,毗鄰緬甸,與緬甸撣族邊民來往頻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見的傣撣混居現象。景區佔地5.6平方公里,其間有水田百餘畝,魚塘若干,田園風光真實自然,58座塔林密佈,千年菩提樹佇立;村寨古樸典雅,傣家人們熱情好客,寨裡110戶傣家原味生活,依然保留著傳統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融入心靈的信仰與習俗,村寨裡有佛寺、塔林、菩提樹、古泉,處處散發著濃厚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特色。寨子裡的傣族村民依然延續並保留了祖先流傳下來的古老的造紙、打鐵、製陶、榨糖和釀酒等工藝, 它們是活著的傣族民間手工藝。

用時參考:1天

交通:包車前往

門票:60元

開放時間8:00-19:00

景點位置: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打洛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