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關二爺:這鍋我不背!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中發生的一件意義深遠的事件,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荊州的丟失,使得諸葛亮隆中對戰略宣告破產,再也不能從荊州對曹魏用兵,荊州之地被孫、曹兩家瓜分,最終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勢。

關羽大意失荊州?關二爺:這鍋我不背!

一般認為,荊州的丟失,是關羽剛愎自用、驕傲自大所導致的後果。而關羽的剛愎自用、驕傲自大又主要體現在兩件事上:

一、對東吳的傲慢無禮,破壞了劉備訂下的“聯吳抗曹”大計。

當時,孫權為聯和劉備對抗曹操,希望讓關羽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促成孫、劉兩家政治聯姻,共同對抗曹操。但是,關羽不僅回絕了孫權,還說了很難聽的話,這就惹怒了孫權。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關羽女,羽侮罵其使,吾虎女豈配犬子,,,不許婚,權大怒"。

二、剛愎自用,孤軍冒進,最後被孫、曹夾擊,敗走麥城

在襄樊之役中,雖然關羽水淹七軍,龐德被殺,于禁投降,致使許昌震驚,甚至有遷都的打算,但是,曹仁堅守樊城,關羽一直遲遲未能拿下。孫權派陸遜替換呂蒙,關羽中計,認為陸遜不足為慮,又從後方江陵抽點人馬繼續攻打樊城,使得本來兵力稀薄的江陵防守更加薄弱,後來江陵守將糜芳在東吳大軍壓境下直接投降。關羽在樊城久攻不克的情況下,依然不退兵,徐晃趁東吳佔領江陵的時機,主動出擊攻擊關羽,終於大敗關羽。

這兩件事可謂是關羽在鎮守荊州期間犯下的兩個重大錯誤,直接導致了後面的悲劇的發生。這也是關羽被詬病的原因之一。其實,這兩件事還真不能全怪關羽。

關羽大意失荊州?關二爺:這鍋我不背!

首先,第一件事,東吳求親被關羽拒絕。要我說,關羽要不拒絕才怪,此時孫、劉、曹三家處於一種十分微妙的關係中,荊州就像是一個火藥桶,任何一丁點火星都有可能引爆。這個時候,東吳提出聯姻,這明擺著是要將關羽的女兒作為人質,以此來脅迫關羽。對於這一點,關羽也是十分清楚的,對東吳使用這種小伎倆十分不屑,因此辱罵東吳來使。當然,我不是說關羽做的對,事實上,關羽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但是他偏偏選了最壞的一種,使局勢變得糟糕。在這件事上,關羽不能說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但絕對是一個好父親。

其次,第二件事,很多人認為是關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目中無人,最後丟了荊州,敗走麥城。但是,其實這個鍋不能讓關羽背,至少不能全讓關羽背,劉備才應該負主要責任。

在《 三國志》中,對劉備等是否討論過關羽北進,不著一字。因此,許多人因此認為攻襄樊是關羽自作主張。其實,這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春秋筆法而已,陳壽本來就是蜀漢舊臣,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因此,秉著

“為尊者諱”的原則,將荊州丟失的責任全部推給了關羽。但是,我們稍加思考,就知道這肯定是不可能的,關羽鎮守荊州,集荊州之力發動襄樊之役這麼大的軍事行動,怎麼可能會在劉備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事實上,如果我們把時間線往前拉,即回到建安二十二年( 公元217 年),就會發現,關羽的北伐,其實是劉備大戰略中的一環。

關羽大意失荊州?關二爺:這鍋我不背!

建安二十二年( 公元 217 年)十月,劉備開始進擊曹境。張飛等在下辨( 今甘肅成縣西北)受挫後,劉備親自率軍至陽平關( 今陝西勉縣西),與曹軍爭漢中。建安二十三年( 公元 218 年)七月,曹操率大軍趕赴長安( 今陝西西安)。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 219年)春,劉備軍擊殺夏侯淵。三月,曹操親率大軍進漢中,劉備據險固守。約在三、四月間,孟達由秭歸北取房陵( 今湖北房縣),劉封沿漢水東援孟達,魏國的上庸( 今湖北竹山西南)太守申耽降劉封。眼見漢中已經勢不可擋的落入劉備手中,曹操於五月退回長安,劉備佔領漢中。七月在沔陽( 今陝西勉縣)設壇,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派費詩赴江陵授印綬。而此時,關羽已開始襄樊戰役了。

劉備取漢中,孟達取上庸,關羽取襄樊,這三個戰役看似分別獨立進行的,但其實是劉備在與曹操對峙的過程制定好的戰略計劃,具體步驟是:其步驟是:1、孟達由秭歸北進奪房陵,實現中間突破。2、劉封沿漢水東下,配合孟達取上庸。3,關羽與劉封等配合奪襄樊。如果達到目的,漢中與江陵間就連成一氣,荊、益間聯繫便多一層保障。關羽攻襄樊之戰,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

關羽大意失荊州?關二爺:這鍋我不背!

對於劉備的這個計劃,關羽肯定也是心領神會的,漢中、上庸之戰都取得了勝利,這對關羽來說,是喜訊,也是一個信號,意味著他可以行動了。而他也是這麼做的,關羽七月開始進軍襄樊,八月對襄樊構成包圍,其後圍點打援,全殲被洪水分割的于禁軍,于禁及其數萬人馬被俘。此外,關羽派出的的小部隊也前進至郟縣,和許昌已經非常近了。聲威所及,許昌以南的反曹武裝都以關羽軍的名義活動,曹魏上下震動不安。

襄樊之戰進行到後期,在曹仁堅守下關羽毫無進展,關羽本人肯定也十分清楚,江陵守軍的大部分都調到襄樊了,如果東吳進攻,肯定是抵擋不住的。加之曹軍源源趕到,在想拿下樊城,也幾乎是不可能的。關羽雖然性格傲慢,但是也統兵多年,不是一個飯桶草包,這樣一目瞭然的局勢,他不可能看不明白。但是,為什麼他還是遲遲不退兵,和曹仁死磕呢?結合戰役過程看,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關羽對他大哥劉備有著充分信任,漢中、上庸的戰事已經結束,關羽相信劉封等將由上庸下援,又相信秭歸之兵將補充江陵守備。正是有此期望,他才猶豫等待,這就使他喪失了回江陵的時機。

但是,直到關羽戰死,劉備都毫無動作,也許有人說,主要責任不在劉備,而是劉封指揮不動上庸的孟達和申耽,沒有出兵支援關羽。劉封是劉備義子,對於劉封的能力,劉備自然是十分清楚的,為什麼沒有早點派出得力干將接管上庸,而是用了能力不強的劉封、反覆無常的孟達還有魏國降將申耽來駐守上庸這麼重要的地方?

關羽大意失荊州?關二爺:這鍋我不背!

只能說,在關羽在為完成劉備的計劃拼命一博時,劉備則似乎已把執行到一半的計劃擱置起來。關羽威震華夏之後,蜀漢從劉備到關羽等,甚至諸葛亮,都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對手不堪一擊,關羽攻佔襄樊,甚至是拿下許昌,都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據記載,諸葛亮在後來表奏後主劉禪時說過:

“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難可逆見的意思是沒有料想到,可以看到,連諸葛亮這麼足智多謀的人,在後來發生的東吳背盟、關羽敗走等一系列事情都毫無思想準備,而在關羽攻打樊城時,劉備不僅沒有率部向荊州進軍,反而領文武百官回到了遠離前線的成都,可見蜀國決策層麻痺大意到了什麼程度。

因此,可以說,荊州的丟失,並不能全怪關羽,蜀國決策層都難辭其咎,劉備更是要負主要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