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稻盛和夫的人生观与工作观

活法:稻盛和夫的人生观与工作观
心法:人生·工作的结果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微信公众号:学文该书)

序言

混乱的时代中追问人生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宁的时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物质是富裕的,精神却很空虚;衣食是丰足的,礼义却很欠缺;行动是自由的,感觉却很闭塞;只要肯努力,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能做成,但人们却消极悲观。

针对这种现状,最紧要的就是要提出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必须从正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确立一种“哲学”,作为我们人生的指针。所谓“哲学”也可以称之为理念或者思想等等。

有人认为,提出并解决这样的问题,好比向沙漠撒水徒劳无益,好比在激流中打桩困难无比,但我却相信,直截了当地、单纯明快地提出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鄙视劳动、热衷投机的世风之中。

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

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在哪里?对于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正面回答。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因此,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我们降临俗世,经受各种风浪的冲击,尝尽人间的苦乐,或幸福或悲伤,一直到呼吸停止之前,我们都不懈地、顽强地努力奋斗。这个人生的过程本身,就像磨炼灵魂的砂纸,人们在磨炼中提升心性,涵养精神,带着比降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我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目的。

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能够把考验看作机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所谓“现世”,是上苍赐予我们提升心性的一段时间,是上苍赐予我们磨炼灵魂的一个场所。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简单地说,就是这样。

单纯的原理原则就是不可动摇的人生指针

有才能的人干坏事,这是为什么?有道是“才子为才所累”。有才智的人很容易迷信自己的才智而走错方向,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干而取得一时的成功,但只靠才干必然走向失败。

越是才华出众的人越需要人生的指针,依靠它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指针就是我们所说的“理念”、“思想”和“哲学”。

我用“人格 =性格 +哲学”这个公式来定义人格。与生俱来的性格,加上在人生道路上学习到、领会到的哲学,这两者相加就形成了人格。就是说,先天的性格加上后天的哲学造就了我们的人格——我们人的精神的品格。

因此,最终决定人格的是哲学,我们总是依据哲学度过一生。哲学的根基不坚实,人格的树干就长不直,长不壮。

回归到做人最基本的原理原则,用它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现今时代的要求,追回丢失的智慧,这样的时机已经到来。

人生真理在勤奋工作中领会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人格呢,修身养性具体该怎么做呢?要居深山、击瀑布,进行特殊的专门修炼吗?不必。在这世俗的社会里,天天勤奋劳作就足够了。

释迦牟尼谈到参悟之道,其中重要一条叫“精进”。所谓“精进”,就是拼命努力、心无旁骛、埋头眼前的工作。这是提高心性、磨炼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全身心投入每一天的工作,这就是最尊贵的“修行”,就能磨炼灵魂、提升思想境界。

全神贯注于一事一业,拼命努力,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人在这个过程中,灵魂自然而然获得净化,形成其厚重的人格。

劳动的尊贵价值正在这里。讲到磨炼心志,大家可能联想到宗教的修行,但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

正确的人生哲学只有在拼命工作中、在汗水中才能产生,人的精神只有在日常的、不懈的劳动中才能得到磨炼。

埋头于本职工作,不断钻研,反复努力,这意味着珍惜上苍赐予的生命中的每个今天、此刻中的每个瞬间。

我常对员工们讲,必须“极度认真”地过好每天每日,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虚度。认真的程度要达到“极度”好像很“傻”,但只要坚持这种人生态度,一个平凡的人就能脱胎换骨,变成一个非凡的人物。

不必脱离俗世,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磨炼意志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认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改变“思维方式”,人生将发生 180度转变

人生·工作的结果 =思维方式 ×热情 ×能力

就是说,人生和工作的成果由上述三要素相乘而不是相加得来。

首先,所谓能力,也可以说是才能、智商,多半是先天的资质,包括健康以及拥有运动神经等;而热情是指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的程度,这是后天的要素,可由自己的意志来掌控。这两者都可以从 0分到 100分幅度内打分。

因为是相乘的关系,有能力却缺乏热情的人,分数不高,结果不好;相反能力相对不强,但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发愤努力,在人生和工作中充满燃烧般的热情,这样的人取得的成果,遥遥领先于那些有能力的懒人。

而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甚至可以说“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生的结果。“思维方式”这个词有点笼统,它是指人的心态,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也包括前面讲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等等。

为什么“思维方式”最重要,因为它有正负,它可以低于零分,可以从负 100分到正 100分范围内打分。

因此刚才也讲了,能力强,热情高,但“思维方式”的方向错了,“思维方式”是负值,因为三者是相乘的关系,结果就导致一个相应的负值。

那么正面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必想得太复杂,用常识判断就行。

总是积极向上;有建设性;有感恩心;有协调性、善于与人共事;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态度;充满善意、有同情心、关爱心;勤奋;知足;不自私、不贪欲;等等。

这些语汇似乎都是老生常谈,是小学教室里贴的标语,是简单的伦理观、道德律。但是正是这些,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真理,我们不仅要用头脑去理解,而且要让它们占据我们的心灵,变成我们的血肉。

“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

时刻不忘上述正面的“思维方式”,发挥天赋的能力,倾注全部的热情,这就是人生获得巨大成果的秘诀,就是人生成功的王道。因为这种人生态度符合宇宙的法则。

你心中描画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强烈的意念,将作为现象显现——请你首先铭记这个“宇宙的法则”。有人认为我这句话过于神秘而不肯接受。然而,这是从我至今为止的、各种各样的切身体验中产生的、让我确信的绝对的法则。

因为“心中所想”不会立即产生结果,所以人们不太容易理解这条法则,但从 20年、 30年这样的长时段看,这条法则灵验得很,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他自己常在心中描绘的那种景况。

让自己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是我们思考如何度过人生时的一个大前提。因为一颗美好的心灵——特别是“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的思想,就是这个宇宙本身的意志。

所以要让世间万物更加美好,抱着这样的利他之心、关爱之心不懈地努力,那就是顺应了宇宙的潮流,就能度过幸福的人生。

不断带给人类睿智的“智慧的宝库”

这种创造性的瞬间,都是人们在忘我的、反复深入的研究中,在片刻的休息时,甚至在睡梦中获得。爱迪生在电气和通信领域做出了各种划时代的发明,也是因为他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努力,而从“智慧的宝库”获取灵感的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打开宝库之门获取智慧呢?除了倾注燃烧般的热情、持续付出真挚的努力之外别无他法。

严格自律的“王道”人生观

必须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提出更高的标准,并不断严格自律。勤奋、诚实、认真、正直……严格遵循这些单纯的道德律和伦理观,将这些作为自己不可动摇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的根基。

第一章 实现理想

只有主动追求的东西才可能到手

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他思维的产物,许多成功哲学都这么强调。从我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我把“心不唤物,物不至”作为自己坚定的信念。就是说,只有自己内心渴望的事情,才能将它呼唤到可能实现的射程之内。首先要明白“心不想,事不成”。

换句话说,一个人心中描绘的事情或心中的愿望,会如愿地在其人生中出现。因此要想做成事情,首先要思考“要这样、必须这样”,这种愿望比谁都强烈,热情达到燃烧的程度,这比什么都重要。

当时松下先生谈到了著名的“水库式经营”。未建水库的河流,遭逢大雨,就会引发洪涝,而连日干旱,河水就会枯竭。因此要建水库蓄水,使水量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免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企业经营也一样,景气时要为萧条期做好储备,经营应该留有余裕。

睡也想、醒也想,持续强烈的愿望最重要

“你必须得这么想”——松下先生自言自语说出的这句话,传递了一个真理:“首先得想”这很重要。造水库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办法可教,但是,首先得有建造水库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是一切事情的开始。松下先生想表述的肯定是这个意思。

就是说,如果你内心不予呼唤,方法也不会来,成功也不会来。因此,首先得具备强烈而切实的愿望,这一点最重要。这种愿望成为起点,最终定能实现。一个人的人生,和他内心描画的蓝图一样。愿望就是种子,为了在人生这个庭院里扎根、长茎、开花、结果,种子是一切的开始,是最重要的因素。

愿望强烈的程度,促使你睡也想、醒也想,一天 24小时不断地思考,透彻地思考。从头顶到脚底,全身充满了这种愿望,如果从身上某处切开,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这种“愿望”。抱着这样的愿望,聚精会神地、一心一意地、强烈而透彻地进行思考,这就是事业成功的原动力。

在企业经营里,特别是要开展新事业,要开发新产品时,用头脑思考一下,多数人的判断是“这很难啊,不大可能成功”。如果一味顺从这种“常识性”的判断,那么“可能”也会变成“不可能”。如果真的想要做成一件新的事情,不可或缺的首先就是“强烈的愿望”。

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首先需要达到“痴狂”程度的强烈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实现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朝着目标奋勇前进。不管是人生还是经营,这才是达到目的的唯一方法。

将要实现的状态以“彩色”在头脑中呈现

事业成功的母体是强烈的愿望。这是一种不太科学的说法,有人会把它贬为“精神论”。但是持续地思考、透彻地思考,你就会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已经“看见了”它的结果。

就是说,不仅要有“想这么干”、“想做成那样”的强烈愿望,而且要在头脑里反复周密地推敲这个愿望实现的具体方法,将这个愿望实现的过程预先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就像下象棋,可走的棋步有几万种之多,通过一次次排练,在棋谱中消除错误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开始只是梦想,梦想逐步接近现实,然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消失。

用黑白显现还不够,还要让它呈现更接近现实的“彩色”——更逼真、更自然的状态。正如体育运动中的“意象训练”一样,意象充分浓缩的结果,就能看见“现实的结晶”。

这一形容我也常常在无意中脱口而出。“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在我确信这一点之前,我将不惜任何努力。

对于瞄准“创造”这一高山之巅目标的人们而言,这种态度非常重要,甚至是他们必须承担的义务。

只要思考达到每个细节,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当然,不仅在工作中需要这种态度。在我们的人生中,想要做成某件事,我们首先要描画它的理想状态,然后把实现它的过程在头脑里模拟演练,一直到“看见”它的结果为止。换言之,就是对这件事持续抱有强烈的愿望。

首先敢于设定很高的合格线,然后反复思考推演,在头脑里让理想和现实完全重合。这样做就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出色的成果。

有趣的是,事先能够清晰看到的事物,最后一定能以“完美无缺”的状态出现。相反,事先形象模糊的事物,即使做出来,也达不到“完美无缺”。这是我在人生的各种经历中体验的事实。

在DDI(即现在的KDDI)开展手机事业时也是这样。当我预言“手机时代即将到来”时,周围的人都持否定观点,都摇头说那不可能。

为什么呢?因为通过京瓷所从事的半导体零部件事业,当时我对半导体技术革新的速度、半导体产品的尺寸以及成本变迁已经具备充分的经验,由此类推,我对手机这一新产品的市场预测,就能达到相当高的精确度。

就这样,事先考虑到事情的每个细节,让它们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那么,毫无疑问,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就是说,你事先能“看见”的东西就能做成,“看不见”的东西就做不成。因此,如果你祈愿要做成某件事,你就要把它变成强烈的愿望,一直思索到你能清晰地“看见”这件事成功时的印象为止。

如果你自己能够描绘成功的过程和情景,那么你的成功概率就极高。闭上眼睛想象成功的景象,如果它在你头脑里能形成清晰的、符合逻辑的印象,那么你就一定能成功,你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成功需要缜密的计划和精心的准备

要向史无前例的、谁也没涉足过的事业发起挑战,不可避免地会遭到周围人的反对或抵制。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心中具备“能够成功”的坚定信念,而且能够描绘理想实现时的景象,那么就应该大胆地将你的构想展开。

构想这东西不妨大胆得过点头,基于这样的“乐观论”,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将周围的乐观派集结起来,他们会让你的主意、点子产生飞跃。

以前,我在冒出新想法、新点子时会召集干部征求意见,“我闪过这样的念头,你们以为如何?”每当此时,那些一流大学出来的优秀人才总是反应冷淡,他们总是告诉我,我的想法是多么脱离实际,多么缺少根据。他们的意见自有一面之理,他们的分析也相当敏锐,然而他们列举的全是“不能成功”的消极理由。再美好的想象之花,经他们冷水一浇,也难免萎缩凋零。本来可以做成的事情也做不成了。

经过几次这样的教训以后,我就更换了商量的对象。每当要开展新的、难度大的工作时,就不找那些头脑聪明、却将聪明头脑用于悲观分析的人商量,而找一些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的人,这些人对我的提案总是很有兴趣,总是赞同:“很有意思,一定要试试。”我就将他们集合起来商讨大事。或许有人认为我这种做法太荒唐。但是在事情的构思、构想的阶段,恰好需要这种由乐观派营造的乐观气氛。

但是将构想转到具体计划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应该基于“悲观论”,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仔细、慎重的分析,制定周密的计划。大胆和乐观归根结底只是在构想的阶段有效。

然而,到了计划付诸实行的阶段,就要再次强调“乐观论”,坚定地采取行动。就是说“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必须的态度。

不管什么事业,能成为成功者必然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手中握有真理。缺乏以小心、谨慎、周密为基础的所谓勇气,不过是蛮勇而已。这就是一代冒险家大场先生想要说出的真理。

生病领悟真理

人生是随人的心态的变化而变化。这原则是我在痛苦煎熬中领悟的,实际上我的人生曾遭遇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

众生凡人可悲之处就在于此,就是说,心相、心态这东西实在不易改变,所以坎坷的、曲折的人生还将继续。

心态决定命运

人是很奇怪的,一旦被逼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反倒想开了,轻松了。既然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不如将心境来个 180度大转变,干脆把精力投入工作,全身心沉浸于研究吧。于是我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逼迫自己天天专心做实验。

周围的人开始对我刮目相看。我感到了工作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至于工资迟付的问题也已经不再介意。这一阶段我掌握和积累的技术以及取得的业绩,成为我后来创办京瓷公司的重要资本。

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心制造出来的,这是一条根本性的原理。经过各种挫折和曲折,我终于明白了这个贯穿于人生的真理,这一真理刻进了我的心底。

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就是我们的心,人生由自己创造。这层意思在东方思想里用“立命”这个词来表达。

思想是画笔,人生是画布,人的思想不同,人生的画卷也不同。改变你的心态,你人生的色彩可以绚烂夺目。

锲而不舍干到底,结果只能是成功

只有坚信自己可能性的人,才能开创新事业。所谓可能性,就是“未来的能力”。只凭现有的能力来判断行还是不行,就永远无法成就新的事业,不能完成高难度的工作。

相信自己的可能性,给自己设立一个超出现有能力的高目标,竭尽全力在未来某一时刻达成这个目标。这时需要的是让“思维之火”不停燃烧。这样做不仅能获取成功,而且同时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尺寸精度比通常要求高出一个数量级,公司连测量这种精度的仪器也没有。说实话,凭我们的技术恐怕很难完成,我心里也多次动摇过。但是,当时的京瓷还是一个毫无名气的中小企业,做好 IBM这个订单,对于提高京瓷的技术水平,扩大京瓷的知名度,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良机。我激励有畏难情绪的员工,指示他们全身心投入,做好一切该做的事情,将拥有的技术全部注入。然而,进展仍不顺利。

经过反反复复、异乎寻常的努力,我们终于做出了满足客户苛刻要求的完美无缺的产品。工厂连续两年多满负荷生产,数量巨大的成品全部按照交货期顺利出货。当送走装满产品的最后一辆卡车时,我不禁感叹:“人的能力无限啊!”

目标看似高不可攀,但决不退缩,倾注热情,拼命钻研。这样做,就会把我们的能力提高到连我们自己也吃惊的地步。换种说法,沉睡在我们身上的巨大的潜在能力迸发出来了。

所谓“不可能”,只是现在的自己不可能,对将来的自己而言那是“可能”的。应该用这种“将来进行时”来思考。要相信我们具备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巨大力量。

那时我承接的项目,往往远远超出当时自己的技术水平。这或许是“轻率的承诺”,但却是我惯用的“手段”。从创业开始,我就主动承接连大公司也不敢接的困难课题。因为我们是刚起步的弱小的新企业,不这样做就根本接不到订单。

大企业拒绝的、需要高技术的工作,我们当然也做不来。但“不能”两个字我绝对不说出口。我也不用“可能行吧”这种暧昧的口气。而是鼓足勇气,斩钉截铁地说:“行!我们能做。”果断接下高难度的项目。每当此时,部下就露出困惑的神色,要打退堂鼓。

这时候,我总是信心百倍,认为“一定能做好”。我满腔热情鼓励大家动脑筋、出点子,而且告诉大家,这事如果做成对公司发展将有多大的贡献。让所有参与项目的人都积极迎接挑战。

“认为已经无能为力了!已经黔驴技穷了!这不过是前进过程中的一个时点。坚忍不拔,使出浑身解数,绝对能成功。”

的确,把明知“不可能”的事,作为“可能”承揽下来,这等于“撒了谎”。但是,从这个“不可能”的时点出发,拼死努力,最后神灵也出手相助,事情圆满完成。最初的“轻诺”、“撒谎”催生出了活生生的业绩。我就这样接二连三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换句话说,衡量自己的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用这种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

持续努力,变平凡为非凡

要进入 ON状态,即开启这种潜在能力,“正向考虑”、“积极思考”等这类向前进取的精神状态,作用巨大。思想的力量能够大大拓展人们的可能性。这一点,已经在遗传基因的层面上获得了证明。

不过,志向高远固然重要,但要实现它,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认真的努力。

眼睛可以眺望高空,双脚却必须踏在地上。梦想、愿望再大,现实却是每天必须做好单纯、甚至枯燥的工作。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一毫米、一厘米都要挥洒汗水,把横亘在面前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

此刻这一秒的积累就是一天,今天这一天的积累就是一周、一月、一年。当意识到的时候,我们已经登上了原以为高不可攀的山顶——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状态。

即使你不去探索遥远的将来,只要全神贯注于眼前的每一个瞬间,以前看不清楚的未来的景象就会自然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像龟兔赛跑一样,我自己就是这么一天一天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公司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壮大,我也走到了今天的这个位置。

与其莫名其妙为明天而烦恼,与其苦思冥想去制定长远的计划,还不如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这才是实现理想最切实的方法。

天天钻研创新,孕育巨大飞跃

我不太欣赏才子,因为才子往往忽视“今天”。才子自恃才高,凭着对前景似是而非的理解,就厌烦像乌龟那样认真过好每一个今天,总想如兔子般寻找最短距离。但过于急功近利,就往往会在意料不到的地方驻足不前。

迄今为止,不少优秀聪明的人投奔到京瓷的门下,但偏偏就是这些人,据说因为看不到公司的前途而辞职。结果留下来的,不少是头脑不够灵活、平凡、连跳槽也缺乏自信的“庸才”。但是,过了十年、二十年,这些“庸才”居然成了各部门的骨干乃至领导。我看过好多这样的例子。

换言之,将平凡变为非凡的就是这个“持续”。不选择捷径,一步步、一天天拼命、认真、踏实地工作,积以时日,梦想变为现实,事业获得成功,这就是非凡的凡人。

说“持续”重要,并不是说“反复做相同的事情”。“持续”与“重复”是两回事。不是漫不经心地去重复与昨天一样的事情。而是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哪怕是微不足道,必须不断地改良、改善。这样的钻研创新是加速成功的催化剂。

用这种眼光去审视,哪怕干一件杂差也有无限的改进空间。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扫地,过去一直用扫帚,这次用拖把试试怎样,或者向上司提议花点钱买吸尘器用用如何。从各种角度考虑如何打扫得更快、更干净。还可以改进打扫的步骤和方法。

无论做什么事,动脑筋改进的人与漫不经心的人相比,时间一长两者之间就会产生惊人的差距。以打扫卫生为例,每天琢磨改进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开起保洁公司,当上老板,承接大楼清洁工作。而不肯动脑筋,只求完成任务的人,只能永远当清扫工,天天扫地。

在昨天努力的基础上再下工夫改进,今天比昨天稍稍前进一步。想把事情越做越好,这种态度持之以恒,就能产生巨大的进步。不走老路,这就是走近成功的秘诀。

倾听工作现场的“神灵之声”

彼此的专业领域虽然不同,工作要点却完全相同,关键是贯彻现场主义,仔细观察现场的状况。

可以说这是物理性的再次审视,或者说是回归事物的原点。但实际上意义更大。具体说就是面对产品和现场,用眼睛去凝视,用耳朵去倾听,用身体去贴近,用心灵去感受。

答案永远在现场。但是要从现场获得答案,首先从心情上说,必须对工作有不亚于任何人的热情,有解决问题的深切期待。同时,必须亲临现场,用真诚的目光仔细地观察现场,用眼睛去凝视,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贴近。这时我们才可能听到产品发出的声音,找到解决的办法。

人生要时时“有意注意”

只要有千分之一毫米的厚度误差就不合格。研究的三年中,只成功过一次,再做却连续失败。没有“再现性”,不能连续制造,作为生产企业就等于没有确立批量生产的技术。当时全世界都在攻关,没有一家成功。我也曾一度想放弃。

我给相关研究人员鼓气,要求他们无论何时,无论看到什么现象,都要认真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但是,某夜我来到现场,本应仔细观察的研究员却在打瞌睡。我听到的不是什么产品的声响,竟是他的鼾声。

我撤下这名研究员,换上目光锐利的研究员,同时将研究所从鹿儿岛迁到滋贺,将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的研究班子作了大幅调整,起用多名新人,彻底重组了多年来由固定人员构成的组织。从常识上讲,这样做风险很大,但结果却一举奏效,一年后批量生产获得成功。

有句话叫“有意注意”,有意识地去注意,就是说,抱着明确的目的,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集中到对象身上。

我们的集中力有限度,始终将意识集中于某一事物相当困难。但是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慢慢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这样我们就会具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所谓集中力,来自于思考的强度、深度、大小程度。要想做成一件事,强烈的愿望、认真的思考是起点。这种愿望、思考强烈的程度、持续的长度,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贯彻的认真程度,是一切成败的分水岭。

描绘梦想使人生飞跃

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开创自己美好的人生,第一步,他应该拥有一个“大得有点过头”的梦想,拥有一个超越自身实力的愿望。拿我来说,把我拉到今天这个位置的原动力,就是我年轻时抱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

从京瓷创立起,我就立志“要让公司称霸全球新型陶瓷业”。我不断向员工们诉说我的志向。当然,那时既没有具体的战略,也没有确凿的计划,不过是一个不自量力的梦想。但是在联欢酒会等各种场合,我反反复复、不遗余力向员工们灌输这一梦想,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我个人的梦想变成了全体员工共同的理想,终于开花结果。

无论梦想多么远大,缺乏强烈的意愿就无法实现。凡内心殷切祈求的东西定能到手。思考、思考、再思考,直至把梦想渗透进潜意识——而把梦想说出来,也是实现梦想的行为之一。实际上我们就是这么做的,结果一个超大的梦想几乎完全变成了事实。

梦想越大,离实现的距离就越远。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把梦想实现时的情景,到达梦想的过程,在头脑里反复模拟演练,将它们具体化、形象化,以至能“看见”实现的过程和情景。这样,实现梦想的真实道路就逐渐清晰。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获得种种启示,帮助自己一步一步接近梦想中的目标。

不管年纪多大,我们仍要诉说梦想,描绘未来光明的前景。无梦之人不会有创造和成功,他的人格也无从成长。因为人格只有在描绘梦想、钻研创新、不懈努力之中才能得到磨炼。从这个意义上,我想强调,梦想和愿望就是人生起飞的跳板。

第二章 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

人生和经营的原理原则以单纯为好

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将事物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事物的本质其实极为单纯。

真理之布由一根纱线织成。因此,把事情看得越单纯,就越接近真实,也就是越接近真理。抓住复杂现象背后单纯的本质,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极为重要。

这可称为一条人生法则,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经营。人生与经营,根本的原理原则相同,而且单纯至极。

即使是些小的问题,哪怕有一个判断失误,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公司来说,也关系到它能否存续。然而,技术员出身的我却没有做这类判断所必备的知识。因为缺乏经验,“过去曾那样做过,现在这样做就行”,连这样依据经验进行的判断,我也做不到。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好呢?我很苦恼。左思右想,我想到了“原理原则”,所谓“原理原则”,用极其单纯的一句话表达,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就用它作为判断基准,依照这一基准,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始终。

经营也是人做的、以他人为对象的一种活动,因此在经营活动中,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这种判断也不能偏离作为人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迷惘时的航标——“人生哲学”

引导人们走上正确道路的单纯的原理原则,也可称之为哲学。但它不是课堂上高深的学问,而是产生于经验和实践的“活生生的哲学”。

就是说,过去判断累积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生,今后如何选择,将决定我们今后的人生。因此,有没有一个明确、正确的判断基准,我们人生的结果将完全不同。

事业的“原理原则”在哪里?不在公司的利益或面子,而是看怎么做对社会和世人有利。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经营的根本,也就是所谓“原理原则”。

不是把自己的利益、而是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贯彻这一经营的原理原则,最终使我们走向成功。

决不随波逐流,死守原理原则

选择那条“本来该走的路”,即使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勇敢地选择“不圆滑”、“不得要领”的生存方式。

不过用长远的目光看,正确的哲学指导下的行为,绝不会带来损失,即使有一时的损失,后面必有回报,而且可以避免大错。

“只有额头流汗,靠自己努力赚来的钱才是真正的利润”——我的信念就这么单纯。这来自做人的正确的原理原则。所以在巨额暴利的引诱面前,我能告诫自己“不起贪念”。我内心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由此可见,即使蒙受损失也必须遵循的哲学,明知吃苦也甘愿承受的觉悟——自己心中有没有这种哲学和觉悟,这就是事业成功与否、人生幸福与否的分水岭。

仅是知道不行,贯彻落实才有意义

原理原则是正确和坚强的源泉,但同时它也很容易被忽视,不时刻用它来诫勉自己,就会被束之高阁。正因为如此,必须时刻保持一颗反省之心,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自省自勉。

“思维方式”决定人生方向

首先讲“人生方程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 =思维方式 ×热情 ×能力

公式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思维方式”。

想为社会、为世人做一点贡献。但是,像我这样能力平凡的人,怎样才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呢?经反复思考,我想出了这个方程式。此后,无论是工作还是人生,我都把这个方程式作为我思考的基础。

既然人生方程式用乘法表述,那么“思维方式”必须朝正向发挥。否则,哪怕你才高八斗,哪怕你热情洋溢,结果不仅“抱着金碗没饭吃”,而且难免加害于社会。

后来,我读到福泽谕吉的讲演,其中有一节和我的“人生方程式”不谋而合:思想深远如哲学家,心术高尚正直比元禄武士,加上小俗吏的才干,再添上土百姓的身体,方能成实业界之俊杰。

实业界出类拔萃的人物必备的条件——按重要程度排序——像哲学家那样深思熟虑,有武士般清廉之心,有小俗吏的才智,有农夫那样强健的体魄。这四条齐备,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大人物”。

福泽谕吉所讲的深远的思想和清廉的心相当于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小俗吏的才干相当于“能力”,有强健体魄能不懈努力相当于“热情”。这样都一一对应——我因此更加强了自信,再次深切体会到“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有何等重要。

自己的人生之戏如何编演

“每一天都极度认真”——这句话非常简单,却是人生最重要的原理原则。

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每个时刻都全力以赴、拼命奋斗,我们就可以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心中描绘的梦想。

人生是一出戏,我们每个人都是戏里的主角。不仅如此,而且这戏剧的导演、编剧、主演都可由自己单肩独挑。其实这出戏也只能自编自演,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因此,这出戏怎么编,每个人倾其一生,编写怎样的剧目,又如何领衔主演,这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欠缺认真和激情,度过一个懒散消极的人生,这未免太可惜了。希望人生之戏内容丰富、情节生动,那么,一天一天,一瞬一瞬,冠以“极度”二字的认真态度必不可少。

始终保持火一般的热情,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事情,一概以“极度”认真的态度面对,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创造我们人生的价值,就能将自己的人生之戏演绎得精彩纷纭。

缺少认真和热情,不管你拥有多么过人的才智,不管你希望拥有多么正确的思维方式,你的人生仍将难见硕果。想要构思情节精彩、布局缜密的剧本,想把剧目大纲变为现实,最需要的就是“极度”的认真。

无论何事都认真面对,正面迎击——有时这等于把自己逼入背水一战的境地。就是说,遭遇困难时决不逃避,抱一股憨气傻劲正面迎击。这确实很难,但你直面的问题非解决不可,这时候,你是躲避困难,逃之夭夭;还是与困难正面对峙,正面交锋。这是能否做成大事的关键所在。

“无论如何一定要成功”这种迫切的心情——再加上如实审视事物的谦虚态度——那么,你就能抓住平日忽略的极为细微的线索,让你将难题一举解开。

我经常激励员工:“要努力到神灵出手相助的地步。”与困难正面对峙,把自己逼进极限,这样的精神状态就能击破“认为不可能”的成见,催生独创性的成果。这样不断积累,就能在人生剧本中注入生命,并让它在现实中展现。

不在现场流汗什么也学不到

“体验重于知识”,这一条也是人生重要的原理原则。换句话说,“知”未必等于“会”。千万不要以为只要“知”就“会”了。

凡事都需要知识加上经验才能“会”,在这之前不过是“知”而已。进入信息社会,进入偏重知识的时代,认为“只要知道就自然会了”的人越来越多了。这种看法大错特错。“会”和“知”中间有一条鸿沟,只有靠现场的经验才能填补。

成就伟大事业的智慧只能从经验的积累中才能获得。只有亲身参与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拼搏在当下这一刻

满怀热情,全力以赴,聚精会神,埋头于眼前的工作,专注于现在的每一个瞬间,这样就能展望明天,开创美好的将来。

首先,认真过好今天,这是最重要的。无论你设定的目标多么远大,没有每一天脚踏实地的努力,没有日积月累的业绩,就没有成功。伟大的成果都来自于辛苦努力的积累。

不必为将来的成就莫名焦虑,只要认真过好今天这一天,自然就能看清明天。这样日复一日,五年、十年以后,就会结出巨大的果实——我这么想,这么做,经营企业到如今,其结果让我体会到一条人生真理:“完整地过好今天,就能看到明天。”

天地自然让我们存在,乃是这个宇宙的必需。没有一人一物偶然来到这世上,因此,这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多余的。

从茫茫宇宙看来,个人的存在或许真的太渺小,但是无论多么渺小,我们都因必然性而存在于这个宇宙。即使再小的、再微不足道的生命,哪怕无生物,都因为宇宙承认它“有价值”才得以存在。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规定的期限内,紧紧把握自己生存的每一分每一秒,拼命活在当下这一刻,才使渺小的生命得以延续。花草尚且如此,我们人类岂能落后。我们必须抓紧每一个今天,“极度”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喜欢”燃起热情

作为组织而言,不欢迎不燃型的人,因为他们自己冷若冰霜不说,有时还会夺走周围人的热量。所以我常对部下说:“公司不需要不燃型的人,希望大家都成为自燃型的人,至少要成为可燃型的人,当自燃型的人接近你时,大家能一起燃烧。”

能做成事情的人,他们不仅自我燃烧,而且其能量还可与周围人分享。他们富于能动性和积极性,不是别人说了才干,不是等上司来了命令才动手做事,在别人吩咐之前,他们就主动带头行动,成为众人的模范。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燃型的人呢?要获得自燃型这种特质该怎么办呢?我反复说过,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喜欢自己的工作”。

实际上,缺乏对工作高度的热爱就不可能取得卓越的成果。无论哪个领域的成功人士都喜爱甚至迷恋自己的工作。可以说,彻底地喜欢自己的工作是通过工作丰富自己人生的唯一的方法。

战胜自我向前进,人生大变样

所以开始时即使不太情愿,也要在心里反复自我安慰说:“我正在干一件了不起的工作”,“从事这项职业是我的幸运”。这样的话,对工作的看法会自然地发生变化。

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拼命投入就会产生成果,从中会产生快乐和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来干劲,又会产生好的结果。在这种良性循环过程中,不知不觉你就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

一旦下定决心努力干,不可思议的研究成果接踵而来,当然,我对研究的兴趣也就越发浓厚,投入满腔的热情,很快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在你讨厌工作,觉得难以忍受时,你还是要多加忍耐,要下决心朝前走,要发奋努力,这将改变你的人生。

这时重要的是“战胜自己”,就是抑制利己的欲望,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任何事情都做不成,自己的能力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人真正的能力,应该包括抑制欲望、全力投入工作的克己心在内。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但不能战胜自己贪图安逸之心,不肯努力奋斗,“不能发挥自己天赋之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缺乏发挥自己能力的能力。

在人生这个漫长的大舞台上要演出雄壮的戏剧,要取得卓越的成果,所需要的能力不仅仅是脑细胞的多寡,还包括无论何时都极度认真地工作,从正面迎击困难,不惜与困难直接交锋的态度。这是成功的唯一方法,也是我们每天都要牢记的原理原则。

抓住本质,复杂问题简单化

要做出公正的、准确的判断,关键是有一双纯净的不带偏见的眼睛,不被细枝末节所蒙蔽,直奔问题的根源。

看似复杂的现象,其实不过是简单事物的投影而已。

许多情况,乍看复杂的现象不过是单纯事物的投影。所以改变观察的角度,或者提高一个层次重新审视问题,答案往往简单明了。

第三章 磨炼灵魂、提升心志

对领导的要求是德重于才

我多次讲过,在我的“人生方程式”里,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三要素以乘积表示。

这里所讲的思维方式是指人生态度,就是哲学、思想、伦理观等,也可以说是包括上述各项在内的“人格”。而谦虚这项品德也是其中之一。如果人格扭曲,或者人格邪恶,不管能力多强、热情多高——不!能力越强、热情越高——带来的结果是负值越大。

时时反省,不忘磨砺人格

因此,对于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和辩才,而是基于明确哲学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谦虚之心、内省之心、抑制自我的克己之心、坚持正义的勇气、持续自我磨炼的慈悲之心——用一句话说,必须牢记并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

磨砺心志的“六项精进”

死亡时的灵魂比出生时略有进步,就是心灵稍经磨炼的状态。抑制自我放纵的情感,让心灵宁静,让关爱之心萌芽,让利他之心滋长,哪怕是一点点。让我们与生俱来的灵魂向美好的方向变化,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目的。

饱尝苦痛、伤悲、烦恼,一边挣扎,一边又感受生命的喜悦和乐趣,体味人生的幸福。人生的戏剧一幕一幕展开,在一去不复返的现世中我们拼命地努力。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人生体验,像砂纸一样砥砺我们的心志。人生谢幕时的灵魂只要能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我们就算活出了价值,就算不虚此生。

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归纳出如下的“六项精进”,作为磨炼心志的指针,我认为十分重要,并向周围的人介绍。

①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努力钻研,比谁都刻苦。而且锲而不舍,持续不断,精益求精。有闲工夫发牢骚,不如前进一步,哪怕只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

②谦虚戒骄

“谦受益”是中国的古话,意思是谦虚之心唤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

③天天反省

每天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没有卑怯的举止,自我反省,有错即改。

④活着就要感谢

活着就已经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报。

⑤积善行、思利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善利他,言行之间留意关爱别人。行善积德有好报。

⑥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不要老是忿忿不平,不要让忧愁支配自己的情绪,不要烦恼焦躁。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以免事后懊悔。

我经常将这“六项精进”挂在嘴上,提醒自己实行。虽然字面上平凡之极,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必须一点一滴去实践,融入每天的生活之中。不是把这些道理当成摆设,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

喜悦要直率表露

如果说感谢之心是幸福的源泉,那么率直之心可以说是进步之母。

松下幸之助先生一贯强调“率直之心”非常重要。松下先生自己没有学问,所以总是用主动请教别人的方法促使自己进步。这一信念松下先生终生不渝。后来他被誉为“经营之神”,被人们神化了,但他自己依然贯彻“一辈子当学生”的信条。我认为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才是松下先生真正的伟大之处。

当然,所谓“率直之心”并不是别人要你向右转你就向右转,并不是盲目顺从,而是抱着谦虚的态度,如实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然后不惜一切努力奋斗。具备一对虚心聆听他人意见的大耳朵,具备一双真诚审视自己的大眼睛,耳聪目明,充分发挥耳朵、眼睛的作用。

那就是,不管什么小事,只要开心,只要感激,就要率直地表达出来,不绕圈子,不装深沉。

只有坚持天天反省的人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志。

托尔斯泰的感叹

释迦的故事描述了利令智昏的人类的实相。死到临头竟然沉醉于蜜汁之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我们人类无可救药的宿命。

在这里,老虎暗喻死亡和疾病;松树代表世上的地位、财产和名誉;白黑两鼠表示白昼和黑夜,也就是时间的流逝。人在不断逼近的死亡的威胁中拼命求生,而维系生机的仅是一根藤条而已。

而这根藤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磨损。我们想逃离死亡,但死神却一年一年逼近我们。然而,即使折寿,哪怕缩短生命,也要去吸食“蜜汁”——切不断那可怜、可鄙又可悲的欲望。释迦告诉我们,这就是赤裸裸的人类本性。

切断蛊惑人心的“三毒”

上述故事中的“蜂蜜”是指满足人类欲望的各种各样的快感和享乐。而等待旅人落下的“龙”,是人们心造之物,它如实影射人们丑陋的而等待旅人落下的“龙”,是人们心造之物,它如实影射人们丑陋的思想和欲望。

红龙比喻恼怒,就是“瞋”;黑龙比喻欲望,就是“贪”;蓝龙比喻忌妒、憎恨、发泄不满,就是“痴”。佛教称这“贪、瞋、痴”为“三毒”。三条恶龙就隐喻这三毒。按释迦的说法,这就是“糟蹋人生”的三大要素。

人这种动物,每天每日都要受这“三毒”的影响乃至控制。想比别人生活得更好,想早日出人头地。这一类物欲、名利欲潜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当这种“欲望”无法实现时,就转为“恼怒”:为什么自己不能如愿以偿?同时又反过来“妒忌”那些有钱有名的人——大多数人都会受上述情绪的支配和摆布。

当然,欲望和烦恼是人类生存的原动力,不可一概否定。但是它们同时又具有“剧毒”,一不小心,就会让人陷入痛苦和焦虑,甚至断送了人的一生。

细细想来,人还真是遵循因果辩证规律的动物。人生存必不可缺的动力之中,却含有陷人于不幸、甚至致人死亡的毒素。

忘我利他,把自己放在后面,先为世人为社会尽力。当这种利他心呈现时,人就不再为欲所迷。而且有了利他的想法,烦恼的三毒就开始消解,原本“纯洁的心灵”就能从庸俗的欲望中解脱出来,重新描绘美好的愿望。

拔“正剑”成功,拔“邪剑”灭亡

所谓“邪剑”是指“卑劣的愿望”,只打自我损益的小算盘,思想中充满私利私欲。这样的愿望再强烈,至多只能获得一时的成功,这种成功不可能持续。

相反,我们强烈祈求某种愿望一定要实现,并为此拼命奋斗,而这种愿望是摆脱利欲之心的高尚的理想,那么它就一定能实现,而且能够长盛不衰。

为了达成愿望,竭尽全力,绞尽脑汁,仍然无法进展,一筹莫展,山穷水尽,但就在这种时候,意想之外的灵感,想象不及的智慧,似天启般突然闪现,感觉是宇宙造物主在自己背后着力推动。

如果你想获得成功,想让成功持续,那么,你描绘的愿望,你怀抱的热情,都必须纯洁无瑕。

用清澈的心灵思考问题,依据这种思考拔出“正剑”,事业就能成功,人生就会幸福美满。

劳动的喜悦是人世最大的喜悦

关于磨炼心志、提升人格,前面我谈了若干方法。而要成就事业,要充实人生,“勤奋”必不可少。就是要拼命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通过勤奋工作,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厚重的人格。

兴趣和游玩获得的快乐,只有在充实的工作之余才能品尝。工作马马虎虎,只想在兴趣和游戏里寻觅快活,充其量只能获得一时的快感。决不会尝到从心底涌出的惊喜和快乐。

喜悦从苦劳与艰辛中渗出,工作的乐趣潜藏在超越困难的过程之中。

因此,劳动获得的喜悦是特别的喜悦,玩耍和趣味根本无法替代。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克服艰辛后,达到目标时的成就感,世上没有哪种喜悦可以类比。

认真工作带来的果实,不只是成就感和充实感,它还起到修行的作用,磨炼人格,奠定我们做人的基石。

在禅宗的寺庙里,僧侣们要煮饭,要打扫庭院,要做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杂差。这同坐禅具有同等的意义。就是说,认真投入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与通过坐禅获得精神统一,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就告诉我们,日常的劳动也是修行,只要全身心投入,也能进入开悟的境界。

所谓开悟,就是提升心性。磨炼心志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开悟。而开悟的方法,就是释迦所开示的“六波罗蜜”。

将释迦的“六波罗蜜”铭刻于心

①布施

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利他之心。先人后己,关爱别人,抱着这种意识度过人生,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持戒

这一条强调遵守戒律的重要性,作为人不可为的恶行必须戒除。

③精进

无论做什么都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就是要努力。但这种努力,必须做到“不亚于任何人”的程度。

④忍辱

不屈服于苦难,忍得住痛楚。人生本来就是波澜万丈,我们活在这世上,会遭遇各种艰难困苦,但是决不能被它们击垮,决不能逃避,硬着头皮顶住,努力做好该做的事。

⑤禅定

至少每天一次,我们要静下心来,集中精神,直视自我,将动摇之心镇定下来。

⑥智慧

实行上述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项修炼,就可以理解宇宙的“智慧”,就是达到开悟的境界。

每天的劳动磨砺心志

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好社会赋予自己的角色,或者对于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公务、家务、学习——都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

卓越的技能不必说,从工作体验中所归纳的坚定的哲学,所养成的厚重的人格,以至敏锐的洞察力等等,让我从内心深感钦佩。

努力不休,不畏艰辛,潜心钻研,坚忍不拔。在这种精进的过程中,他们达到的境界,那种人格的高度、心灵的深邃,非同凡响。我想许多人都会认同我的这种感觉。

要到达名人高手的境地,缺乏地道的精进,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从内心喜爱自己的工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全神贯注投身于工作,通过这条道路——也只有通过这条道路——我们就会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磨砺心志,提升人格,领悟人生的真谛。

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教师这个职业,超越单纯劳动的概念,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去面对和影响学生。教师是一种尊贵的职业,是所谓“圣职”。

人在工作中成长。为了提升心性、丰富心灵,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这样做,自己的人生就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第四章 以利他心度人生

托钵化缘中邂逅人心之美

“利他”之心,在佛教就是“与人为善”的慈悲心,在基督教就是爱。再说得朴实一点,就是“为世人、为社会尽力”。在人生征途中,像我这样的经营者,还包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利他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汇。

什么时候人的内心会充满深切、纯净、极致的幸福感呢?绝不是私利私欲获得满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为开花结果的时刻。

天堂地狱之分由心态决定

从受人帮助到帮助别人,立场需要 180度大转弯。

我希望他们懂得,习惯于依赖别人,只想要别人照顾的人,往往缺乏知足意识,只会发泄不满。踏上社会,要转变角色,要为周围的人服务,要为团队、为企业作贡献,为此,人生观、世界观就必须作 180度的转变。

当时我还不知道“利他”这个词,也不具备明确坚定的思想哲学,但我总是不断向年轻人强调,尽力为他人效劳这种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住在同一个世界里的人,因为有无关爱他人之心,而分出了地狱和天堂。这就是上述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常常通过这样的故事,向员工们强调“利他”的必要性。我再三再四强调,要经营好企业,我们内心一定要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美好的意识。

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

回顾历史就能明白,资本主义起源于基督教社会,特别是其中伦理严格的新教社会。初期资本主义的旗手都是虔诚的新教徒。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这些新教徒贯彻基督教的“爱周围的人”,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尊重劳动,把通过产业活动获得的利润用于社会发展。

因此,他们以任何人看来都是光明正大的方法追求利润,而且,获取利润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是贡献于社会。

利他拓展视野

求利之心是人开展事业和各种活动的原动力。不仅是经营企业,个人也是一样。当你独身时,会优先考虑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但一旦结婚成家,就要为夫人做事,为养育孩子负责。这时候,你个人的行为无意中就包含了利他的要素。

为公司利益的行为,虽然包含了“利他”,但如果只为公司,从社会的角度看,这就是公司层次的利己。为家庭这种个人层次的利他,如果只为自己的家庭,从别的角度来看,就反映出家庭单位的利己——因此,为了超越这种低层次的利他,必须养成在更大视野内观察事物的眼光,从更大的视角、以相对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行为。

与自己个人比,要更多地为家庭;与家庭比,要更多地为地区;与地区比,要更多地为社会,进而为国家、为世界、为地球、为宇宙作贡献,利他之心尽可能扩大,尽可能提升。

这样做,自然而然就能拓展自己的视野,就能看到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据此就能做出客观的、正确的判断,就能避免失败。

参与新事业的动机每晚自问自答

利他这一项“德行”是击破困难、召唤成功的强大原动力,在参与通信事业时,我对此有深切的体会。

反复这样的自问自答,就是说,是不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一次又一次,我不断扪心自问,借以审视自己动机的真假善恶。这样,经过整整半年,终于确信自己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我这才着手设立 DDI(即现在的 KDDI)。

为社会为世人勇于自我牺牲

DDI创业时,我反复激励员工:“为了国民,我们一定要把长途电话费降下去”、“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一定要把它变得更有意义”、“现在的机会是百年一遇,我们要心存感恩,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因此,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是要为国民做贡献,这种纯粹的志向为 DDI全体员工所共有,大家从内心渴望成功,拼命投入工作。这种精神感动了代理店和客户,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DDI创建不久,我就给了一般员工按面额认购股权的机会。因为我看到,随着 DDI不断成长发展,股票终将上市,到时就可用资本收益的方式回报员工们的努力,同时表达我对他们的感谢之意。

利润只是受委托临时保管,最终需要贡献于社会

京瓷的经营理念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经营的目的,首先是保障员工的生活和幸福。但如果仅仅是这一个目的,那么就会陷入只为自己一个企业谋利的本位主义。企业是社会公器,还必须为社会、为世人承担责任和义务。

因此,在经营理念中加进了后面一句。这一句表达了经营理念从利己扩展到了利他。

怎能忘记珍贵的美德

中国革命之父孙中山, 1924年在日本神户做过一次著名的讲演。在这次讲演中,孙中山把欧美文化与东亚文化做了比较,谈到了“王道和霸道”的话题。

用武力统治他人的文化,欧美有其源流,中国古语称之为“霸道”。与此相对,王道在东亚源远流长,王道就是以德行来引导民众。

一旦把关爱和利他之心丢光,剩下的就只有赤裸裸的利己的欲望。容忍乃至放任这种利己的欲望,结果必然招致可怕的社会混乱。

以德为本的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为什么我们会失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呢?为什么我们会遗忘关爱之心、利他之心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大人没有教育孩子。

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结果变成放任自流。只给自由,但与自由结对成双的义务,却几乎不教。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参与社会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规则,我们都严重地忽略了。

自古以来,传授这种生活指南、人生哲学,依靠的是宗教。以佛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教义,成为人们在生活中遵循的道德规范。

但是,近代的日本,随着科学文明的发达,宗教遭到打击,连如何做人的道德、伦理、哲学也逐渐为人们所淡忘。

哲学家梅原猛先生说:“道德沦丧的根源在于宗教的缺失。”我完全赞成。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社会,从战前以国家神道为核心的思想统治,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把道德和伦理排除在外。

无论何种职业,只要认真工作,全力以赴,就能磨炼心志,提升人格。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这也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别让历史重演,构筑新日本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霸道的哲学,就是把欲望当动力,依据优胜劣败的原理,让物质追求压倒一切,正是所谓“求利无道”。我们的国家也好,个人也好,至今没有从这种利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赤字不断增加,行政和财政的改革停滞不前,少子高龄化的趋势使社会的活力下降等等,各种征兆已经凸显出来。如果还是袖手不管,到下一个四十年,即 2025年前后,不仅未来的展望无从谈起,连国家本身都可能面临覆灭的危机。

从自然界学习“知足”

知足这种生存模式自然界里就有。食草动物吃某些植物,食肉动物又吃这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的粪便和尸体返归土壤,变成肥料滋养植物。从广义的角度看,貌似弱肉强食的动植物界,实际上处于协调平衡的生物链之中。

狮子饱腹以后不再捕捉猎物,这是本能,也是造物主赐予的“知足”的生存方式。正因为它们从本能上懂得知足,才能长期维持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

人类一旦觉醒,“利他”的文明之花将会盛开

老子说:“知足者富”。这就是“知足”的人生态度。还有一句格言:“当你想要的东西无法到手时,就珍惜你手中已有的东西吧”。“满足是贤者之宝”,知足带来人心的安定,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去实践。

就是说,私欲的追求要适度,满足于略感不足的状态,剩余的就与人分享。或者给予他人,满足他人。要具备这种度量和慈爱之心。有人说,这种想法过于天真,过于牵强,脱离现实。但我却相信,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救日本,往大处说,可以拯救地球。

但请不要误解,知足的生活方式,绝不是指安于现状、不作任何新的尝试、停滞不前、有气无力、暮气沉沉的那样一种生活态度。

到那时,以利他、以德为动机的新的文明或许就会诞生。就是说,构筑现代文明的动机是人的欲望——想吃得更好,想赚得更多,想过得更快乐。但到了新的时代,想让对方过得更好,想让他人更加幸福,以关怀和爱为基础的利他的文明,或许也将开花结果。

第五章 与宇宙潮流协调和谐

主宰人生的两只看不见的手

根本而言,人生由看不见的手所主宰,这无形之手有两只。一只叫命运。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带着各自固有的命运。命运的来龙去脉难以知晓,但是我们的人生却处在命运的引导或影响之中。有人对此持有异议,但我却认为,命运的存在乃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那么,我们在命运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吗?那也不然。因为还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驾驭我们的人生,它叫“因果报应法则”。

命运和因果,这两项重大的原则支配了所有人的人生。命运是经纱,因果报应法则是纬纱,两者交织而成人生之布。

在这里,关键的是因果报应的法则要强于命运的法则。主宰我们人生的这两种力量之间也存在着力学上的关系,因果的力量多少要超过命运的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们运用因果报应的法则,甚至可以扭转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

所以,想好事、做好事,就可以改变命运的走向,使命运向好的方面转变。我们人在受命运支配的同时,又可以因思善行善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懂得因果报应法则,就能改变命运

命运不是宿命,可以运用因果报应法则加以改变——这不是我随便想象的。

如果一做好事立即就有好的结果出现,人们或许很快会相信因果法则的灵验。但原因马上连着结果,今天做好事,明天就见好结果,这样的情形很难出现。

另外,因果关系很少以一目了然的形态出现,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明了,也不是 B这个结果,一定由 A这个原因决定。为什么呢?前面已经分析了,因为我们的人生是由命运和因果报应两条法则互相交织而成的。

这两者互相干涉,比如当命运非常恶劣时,做一点好事,并不会出现好的结果,因为仅有的一点善行为强势的厄运所淹没。同样,当好运非常旺盛时,稍稍做点坏事,也不会马上出现恶因招恶果的情形——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不必担心结果,因为因果必报

在两年、三年这样较短的时段内,结果往往还出不来。但是从 20年、 30年这样的长时段看,因果的吻合度非常之高。自我开始创业以来已有 40多年,这期间,我见识了各种人物的兴衰起落。从 30年、 40年这样的时段观察,几乎所有的人都得到了与他们平日的行为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结果。

原因和结果之间,简直可用等号连接,原因和结果吻合的程度之高甚至可以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短期来说或许不尽然,从长期看,善因结善果,恶因招恶果,因果报应准确无误。

宇宙的意志促进森罗万象生生不息

因果法则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符合大自然最根本的法则。从长期看,善因招来恶果,恶因导致善果,这种错乱的事情不会发生。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一切都将顺理成章,因为这就是天理,就是天意。

在宇宙间存在着某种沉静而强韧的意识、思想、爱、力、能量——肉眼虽然看不到它,但它却客观存在着。是它让物质看起来就像一个生命体,是它让万物“生机盎然”。

我为什么皈依佛门

要带着一颗比降生时稍稍善良、稍稍美丽的心灵离开人世,从生至死都要尽力去思善行善,陶冶人格,使人生终点时灵魂的品格比起点时有所提升。宇宙和自然之所以授予我们生命,就出于这一目的,如此而已。

在这个巨大的目的面前,我们个人在世时积累的财产、名誉、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事业成功,飞黄腾达,富可敌国,所有这一切,与“提升心性”相比,犹如尘埃,不足挂齿。

人死后肉体消亡,但灵魂永存不灭。我有此信仰,在我看来,现世的死亡,归根到底,无非是意味着灵魂开始新的征程。所以,对于这新的旅行应该做好周到的准备。我决定出家,就是为了再次学习人生的意义,为死亡做好准备。

不完美不要紧,贵在持续“精进”

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就是真正了不起的人往往隐于市井。我说的这种人具备美好的心灵,他们或者是街头巷尾心地善良的老妇人,或者是正在都市的一角朝着目标奋进的年轻人。

心中存在真理的“内核”

我考虑,人的心灵呈现多重结构,由多个同心圆组成。从外侧开始依次是: ①知性——后天掌握的知识、道理、逻辑。 ②感性——主宰五感及感情等精神活动的心。 ③本能——维持肉体需要的欲望等。 ④灵魂——裹在真我外层的、现世的经验与业障。 ⑤真我——位于心灵中心的内核,充满真、善、美。

然后伴随人的成长,在“本能”外侧形成了“感性”,又在“感性”外侧形成了“知性”。就是说,人在出生、成长过程中,心灵会从中央向外拓展,形成多层结构。相反,随着年龄逐渐衰老,由外向内一层层“剥落”。

比如,老年痴呆的发展,首先是知识、道理、逻辑推理等“知性”的功能开始衰退,老人变得像孩子一样感情外露。接着感情、感性逐步迟钝,本能凸显。再后来本能(生命力)也弱化,慢慢进入死亡。

这里的关键是,位于心灵中央部位的“真我”以及“灵魂”,这两者区别何在?所谓真我,瑜伽认为,正如字面之意,是形成心灵核心的“芯”,是“真的意识”。佛教称之为“智慧”。一旦到达此种开悟的境界,就能通晓贯穿于宇宙的一切真理,也可以说那是神佛思想的投影,是宇宙意志的体现。

真我就是佛性,因而它完美至极,它充满着爱、诚以及协调和谐,它兼备真、善、美。人类为什么向往并不懈地追求真、善、美呢?因为人的心灵的中央存在真我,真我具备真、善、美。正因为我们心中本来就潜藏着真我,我们才会苦苦追寻,锲而不舍。

与其追求开悟,不如运用理性和良心去磨砺心志

坐禅和瑜伽等修行,目的也是磨炼心志,就是从心的外侧向着内侧,像研磨镜片一样,一层一层磨掉位于真我外侧的障碍。

首先磨去最外层的知性到达感性,感性磨去之后到达本能,再磨掉本能……直到最后真我完全展露,这种从外向内彻底的心灵磨炼即为修行。所谓开悟,就是指磨炼心志到达真我的状态。

通过修行到达真我的话,我们就能理解一切真理,得到佛的智慧。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不再会被本能和感性所迷惑,就能够把“为世人为社会尽力”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

凡是存在都有价值

所有的人都由上苍赋予了任务,都在出演各自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同样的分量。在前文中已经阐明,万事万物,不仅是人类,包括生物,一草一木,甚至路边的石块,都有造物主赋予的作用,都是基于宇宙的意志而存在。

实际上,宇宙存在着“能量守恒定律”。构成宇宙的能量,形态可以改变,其总量却是恒定不变的。比如,把树木砍下用作柴薪燃烧,原来以树的形态存在的能量,转换成热能,变成了气体的能量,但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既然如此,即使一个小小的石块,它也是构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存在,再怎么渺小的东西,如果缺了它,宇宙就不成其为宇宙。

踏着人生的正道,走向光明的未来

所以,宇宙间森罗万象、一切事物,都是浩瀚宇宙生命的一部分,绝不是各自偶然的产物,不管哪一个个体都因宇宙需要而存在。

其中,我认为人类肩负着更大的使命。人类具备知性和理性,带着满怀爱和同情的心以及灵魂降生于地球——正因为“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上苍赋予了人类极为重大的任务。

勤奋工作,满怀感谢之心,思善行善,真挚地反省,严格地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不懈地磨炼心志、提升人格。换句话说,全力以赴去做好上述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之所在。我认为,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意义。

作为本书书名的所谓“活法”,不仅是指个人的“活法”,而且把视野扩展到企业、国家、整个人类和人类的文明。因为企业、国家、人类都不过是个人的集合体,在应该具备的、理想的“活法”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差别。

就是这样,在不同时期,我始终从正面忠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或者叫“活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