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版“激盪四十年”——評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

題記:本文為犬子昨日讀完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所寫的書評。他用五年讀完這套書,我並不覺得長,而相反我更覺得,於年輕人而言,五年前和五年後,一定會有著不一樣的認知和感觸。


正文

疫情期間,我把《光榮與夢想》看完了。這套書是我在2015年中信出版社剛出版的時候就買了一套紙質版,沒想到五年後的今天我才在Kindle上看完。

美國版“激盪四十年”——評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

這套書是威廉·曼徹斯特於1974年完成的一部美國1932年到1972年的斷代史。首先,我必須要說,這是一部被大眾閱讀的通俗的歷史書,並不是一部嚴肅的歷史研究著作。因而這部書從出版後就有很大的爭議。比如,講到“豬灣事件”的時候,並沒有講事件前兩年,美國對古巴的全面封鎖。再比如,講到“化解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候,也並沒有提到,美國後來撤走了部署在土耳其的中程導彈。

美國版“激盪四十年”——評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

即便你可能會嫌棄它在記述歷史時缺斤短兩,但是這樣的“不夠完整”的歷史,還是有意義的,而且是很有意義的。為什麼?因為當我們去評價一部歷史書的時候,不能以全面真實作為唯一考量。想一想,我們現在所生活的時代,難道就知道完整的歷史嗎?我們知道某年之前的價格雙軌制改革嗎?知道《中國入世協定書》中國都做出了哪些承諾嗎?知道長五遙二發射失敗後,我們用了兩年的時間才成功復飛嗎?

美國版“激盪四十年”——評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

事實上,即便是對於我們正在生活於其中的,我們正在創造的歷史,我們知道的也很少。我們必須要清楚的一點,就是我們普通人所親身經歷的歷史,本身就是不完整的。有時候還會堅信某種謠言。而這部書的意義也就在於此,正是因為它的不完整,它沒有記述下絕對真實的歷史,而是記述下了真實經歷的歷史,這也叫“真實”。

它把我們帶到那個年代,彷彿我們就是生活在那時的高級知識分子。我們讀書,看報,聽廣播,聽音樂,聽演講,看電視,我們從自己的生活中,從大眾媒介中,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經歷了這樣的歷史。從這個角度來講,這部書雖然不能說是學術著作,但作為一部歷史書,它幾乎完美地完成了它的任務。它以歷任總統為線索,記述了從3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經濟、外交、文化藝術、社會思潮,為我們描繪了一副四維空間下的“清明上河圖”。

美國版“激盪四十年”——評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

讀一本歷史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我們能獲得的知識,更多的還在於我們可以從其中提出的問題。舉書中的一個例子,在50年代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的教育開始轉向我們今天所謂的"素質教育"。但是,

有趣的一點是,由於同時期大批中產階級搬到郊區,形成了一種偏向集體主義的生活,從而導致"素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更能夠融入社會,不與大夥不同,於是就有了"沉默的一代"。

所以,今天有些人說"應試教育"扼殺了個性,素質教育培養個性。但從歷史上,我們卻好像看到,個性與哪種教育好像無關,素質教育的吹拉彈唱或許令人豐富,但是"豐富"與"個性"並不是一對同義詞。那麼,教育思想的變革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

美國版“激盪四十年”——評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

當你從一本書中看到有趣問題,那麼這些問題就會吸引你繼續學習,這就是看書的意義。其實從這個角度講,這本書也做到了。正是因為全面但不完整的歷史,才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問題,教育改革,陪審團制度,國際事件,"好萊塢往事"…… 這些統統為你打開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總而言之,我想,我們不要指望著能靠120多萬字就能深刻了解一個國家40年內的方方面面,但是作為一次情景體驗,一次探險之旅,這部書配得上他的高分,甚至我認為可以更高。

另外,說一點這部書很亮眼的地方,就是平均每兩章後,作者會在該章的末尾,寫一個大約2000多字的"美國人小像"。作者的好文筆在這些"美國人小像"中展現的淋漓盡致,辭情懇切,讓人對美國名人的一生不禁感嘆或不勝唏噓。

總之,這是一部好書,五星推薦!請認準中信出版社的最新版《光榮與夢想》

美國版“激盪四十年”——評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