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正,遂人不斜

爺爺今年95歲,奶奶86歲,育有5個兒子,2個女兒。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很幸福的是我們家有”兩寶“

。現在爺爺沒有精力出去遛彎了,幾乎都是室內活動,看報紙、京劇是他每天的主要活動。在爺爺有生之年,作為孫女想把他及我們一家的故事寫出來送給他。

家風正,遂人不斜

太奶是一個很偉大的女人,在解放戰爭期間救過一位八路軍。”德昌堂“是太爺太奶經營的醬菜園,一天一位八路軍-“李主任”為了躲開敵人進了醬園,請求太奶掩護,在緊急關頭太奶臨危不懼,立即採取措施掩護李主任,最終成功保護李主任沒有被敵人發現。解放以後這位軍人南下杭州擔任了重要職務。李主任一直對太奶的解救之恩念念不忘。在文革期間因家裡因成份不好,他以公函和個人名義向政府交待”德昌堂“一家是好人、樂善好施,他們對革命有貢獻,應區分對待,因此在爐火純青的鬥爭中我們家沒有受到歧視和衝擊,太奶昔日掩護李主任的事蹟至今傳為佳話。

寫到這裡太佩服太奶了,作為後代應該銘記她的精神,繼續發揚她的優良美德。同時也很驕傲,是因為祖輩這樣的行善,將優良家風傳承至今。”家風正,遂人不斜“,

為我們後代做出了榜樣。下圖是太奶的事蹟2011年3月在濟陽報刊上發表。

家風正,遂人不斜

2011年濟陽報刊-憶太奶掩護革命幹部事蹟

做教師的爺爺

爺爺小時接受私塾教育,憑藉自己努力考上濟南大學,那時的年代可是連中專生都稀缺的。聽爸爸講爺爺畫畫、寫字特別好,畫的老虎很逼真。解放後到1958年間在濟陽各地教學,後來一人去了東北生活,兩年後奶奶和伯伯也隨之去了東北。直到1988年爺爺奶奶、五叔,兩個姑姑返回山東老家,其他人都留在東北生活。雖然沒有親口聽爺爺講述他的故事,現在能夠體會得到:小時候家境殷實,沒有受過苦,中年時因為政策的原因,不得不面對社會和生活帶來的壓力,還有七個孩子等著他養活。可想而知他當時的壓力應該很大。

可能因為爺爺的教育背景,他要求自己的子女也一定要上學。那時家裡貧困,溫飽都是問題,但爺爺堅持讓孩子們讀書。有的鄰居和爺爺講“老黃,還不讓你的兒子下來幹活,讀什麼書呢”,但爺爺依然堅持,把孩子都供上了高中,二伯和三伯考上大學了,但因為地主成分不能上大學。爸爸也是因為家裡貧困,高中畢業後就回家務農,但他的字寫的非常好,參加學校組織的奧數競賽都會獲獎(我的基因就沒遺傳)。因為家裡成分的原因雖然他們這一代大多是農民,在我心中他們不是普通的農民,他們的思想都很先進,在他們身上學到了如何做人,感受到了爺爺的家教有方。爺爺常講“

寧可吃虧,不能佔小便宜”......在家族裡讓我感受到了這樣的文化,做事都會為別人去想

家風正,遂人不斜

2004年&2014年 春節-七兄妹合影


1988年回到山東老家一切又是從0開始,聽奶奶說恰巧趕上分地,才能夠養家餬口。如今爺爺已經95歲高齡,回到山東老家的32年平凡的過著晚年生活,雖然自己沒有積蓄,也沒有退休金,7個兒女都很孝順。有伯伯還在東北,但他們每年都要回來照顧爺爺奶奶,照顧他們是兒女們的頭等大事。以爺爺奶奶住的舒心、開心的原則,互相謙讓。有這樣的家庭氛圍,真的很驕傲,我們就是這樣一個普通、幸福的大家庭。

家風正,遂人不斜

1995年全家福-濟陽南關


家風正,遂人不斜

2013年全家福-濟陽南關


家風正,遂人不斜

2014年全家福-濟陽南關


"交際皇后"的奶奶

奶奶和爺爺相差9歲,她可是一個不簡單的老太太。雖然不認字,但是交際能力非常強。哥哥曾說過,如果奶奶趕在現在的時代工作,決對是一個王牌銷售。無論到哪都很快能和別人快速連接,我給她起了個花名“交際皇后”。

熱心腸:

奶奶今年86歲,做飯,打掃衛生,騎車去給爺爺買藥,追公交車....這些都不在話下。我都很羨慕她的精神,現在感覺自己的精力都趕不上她。心疼兒女工作忙,自己經常包餃子、包子給他們送去。印象中每次包餃子都要包好多,我回家的時候幫她包,會從早晨包到中午,再一家家的給送去,自己卻吃不了幾個。

奶奶很熱心腸,包完餃子也會給樓上樓下的鄰居送去。就是這樣無私的老太太。

愛美:

奶奶也是一個特別愛美的小老太太,不管去哪裡都要精心打扮。大姑做定製服裝生意快30年了,每年進了新布料都會先給奶奶做一身,她說因為在東北的時候家裡貧困,沒錢買衣服,奶奶的一件棉襖穿了好幾年,最後棉襖的袖子都成了短袖,所以雖然給奶奶做的衣服即使穿不過來還是會給做。我也喜歡給她買衣服,她穿起來也好看,並且還會和別人講孫女給買的,洋溢著幸福,我也很欣慰。她喜歡紅色,每次選衣服都會問有沒有紅色,如果沒有就不買了。

家風正,遂人不斜

2018年爺爺生日-濟陽

堅強:

記憶裡奶奶很少生病,即使生病了不到萬不得已不和兒女說,一直說他們在外邊忙,不想耽誤他們時間。白天照顧爺爺的生活起居,有時晚上爺爺睡不著,她也是要陪著,其實她也是86歲的老人了,也到了需要照顧的年齡了。但她總是想為兒女多做些,寧可她多承受一點。

她就這樣一個愛交際、熱心腸、愛美、堅強的老太太。

家風正,遂人不斜

2018年爺爺生日-第一次拍婚紗照


陪伴的幸福

介紹了爺爺奶奶的故事,其實我很羨慕他們,到了耋耄之年還能互相陪伴、兒孫滿堂。他們愛情故事才是“堅貞不渝”。去年在爺爺生日的時候,五叔、姑姑張羅給爺爺奶奶拍婚紗照,這是爺爺奶奶的第一張婚紗照。看到他們化完妝的照片驚呆了:爺爺太有範兒了,奶奶太美了,雖然臉上有皺紋,滿頭白髮,但這是我見過最美的婚紗照

家風正,遂人不斜

2018年爺爺生日-第一次拍婚紗照

家風正,遂人不斜

2015年6月 -濟陽南關

優秀的後代

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家族傳統,我們這一代上學時成績也很優異,都是從農村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的大學,有兩個姐姐還讀了研究生,感謝哥哥姐姐為我們做了好榜樣。現在我們大多已成家,都定居在北京、濟南、杭州、南京、哈爾濱等主要城市,

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也很出色。爺爺奶奶也見證了我們的成長,逢年過節回去看他們,爺爺奶奶很高興,能回去陪陪他們也是我們的福氣,相信這也是因為有這樣良好的家風,才會有我們後代的今天


家風正,遂人不斜

2014年爺爺90歲生日


感恩有你們

我從小隨父母在東北生活,因為山東教學質量比東北好,高中的時候來濟南就讀。住在叔叔、姑姑家,雖然不在父母身邊,但他們對我比父母還要關心

兩個姑姑就是媽媽的角色,因為大姑和小姑的性格不一樣,他們在我內心的角色也不同。大姑就像慈母,關心我的生活。也許是因為內心對大姑的敬畏吧,不願意什麼都向她說,害怕讓她擔心、失望。而小姑就像朋友,有什麼心裡話會毫無顧忌地向她傾訴,她也會幫我開導。所以我很幸福,雖然媽媽不在身邊,他們對我的愛比媽媽還要多

家風正,遂人不斜

2018年 爺爺生日

除了兩個姑姑,更應該感謝的是兩個姑父,每次回去都親自掌勺做喜歡吃的菜。因為在章丘上學,距離家裡得半天的車程。大姑父騎摩托去學校給我開家長會,本來家長會是上午開,騎到學校已經下午了......小姑父也是騎摩托去學校給我改善伙食。

有一次得知爸爸在東北住院不能回去,五叔、五嬸安慰、開導我。還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真切的感覺到他們的愛,這些本是他們不用做的,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家風正,遂人不斜

2015年春節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寶寶,越來越感受家庭對我的影響。做人應該像太奶一樣善良;工作中會像爺爺說的“不要佔小便宜,要多為別人著想”;生活中會像奶奶一樣堅強,熱心腸;孝順父母方面要向伯伯,姑姑們學習。真心為有這樣的大家庭感到驕傲和自豪,會將家族的優良家風繼續發揚下去,傳承給下一代

家風正,遂人不斜

2020年元旦三亞度假

by 柿子姐 8年互聯網產品經理

| 記錄點滴生活,享受美好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