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嫡庶觀念”,是不是真的有電視劇中,那麼嚴重、露骨?

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圓臉兔

去年,一部大宋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火遍大江南北,其中大娘子兩個女兒華蘭和如蘭出嫁時候的場景,十里紅妝,令人十分羨慕;反觀林小娘所出之女墨蘭出嫁時與前兩位姑娘比起來,這可就顯得非常寒酸了。

古人的“嫡庶觀念”,是不是真的有電視劇中,那麼嚴重、露骨?

細細分析箇中原因,除了墨蘭自己作的成分,大部分原因中,這個嫡庶觀念倒是體現了個淋漓盡致。那麼,這個古代人的嫡庶觀念真的有知否這類電視劇演得那麼嚴重嗎?

刻入骨髓的嫡庶觀念

在這個古代,嫡子、嫡女與庶子、庶女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古人的嫡庶觀念遠遠比電視劇所表現出來的還要更加的根深蒂固,甚至可以說是深深地刻在骨子裡了,撥不出去的。這種觀念體現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人眼中,嫡代表的不僅僅是這個孩子為正妻所生,孩子媽是一家之主明媒正娶,八抬大轎抬進來的;除此之外,嫡還是這個孩子身份尊貴的一種象徵,直接體現在日常的吃穿用度、丫環配備上,還體現在外出所受的尊重程度上,甚至還決定了孩子日後的婚姻大事是和怎樣的人完成,最重要的就是決定孩子日後是否有繼承權。可以說古代人的一生完全繫於從哪個肚子裡出來。

古人的“嫡庶觀念”,是不是真的有電視劇中,那麼嚴重、露骨?

外出聚會的時候,年輕公子小姐們愛做那些個賞花呀、吟詩呀,還有作畫等風雅的事情。在這樣的聚會上,庶出的孩子多是不會和嫡出的公子小姐在一起的,在嫡出的公子小姐眼裡,庶子庶女是上不得檯面的,眼界小,身份低微,只配和別家的庶子庶女玩在一起。這不僅僅是在嫡出孩子眼中是這樣,在世人眼中可以說都是這樣,在皇族中體現得尤為深刻。

皇族中,皇子們選妃必須選擇世家大族的嫡女為皇子妃,甚至側妃都可能是大臣嫡女;反觀那些庶子庶女身份太低,連嫁個好人家或娶個好姑娘都不能由自己決定。就像《知否》中墨蘭婚配時盛紘說的那樣:“人家便是太太生的如蘭人家都未必瞧得上,何況是你一個妾室生的庶女。”這可真是從哪個肚子裡出來,就決定能過怎樣的一生啊!

古人的“嫡庶觀念”,是不是真的有電視劇中,那麼嚴重、露骨?

除了這些方面外,嫡庶最大、最直接的差別就在於嫡子享有家族直接繼承權,而庶子則被排除在外,哪怕你先出生,是長子,也不可能比得過正妻生的嫡子。

《呂氏春秋》中記載這個商紂王繼承大統前發生的嫡庶之爭的事情,裡面這樣說道:“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不是王后生的,哪怕你是長子,在繼承王位之上也沒什麼用處。可見古代人的嫡庶觀念簡直是深入骨髓了。

嫡庶觀念的由來

看到這裡,大家肯定很疑惑了,古人這麼嚴重的嫡庶觀念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這要從周王朝的宗法制度說起。在宗法制度中,核心關鍵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它是為了樹立繼承秩序,防止骨肉相殘的1個保護性制度,不過萬事有利有弊,也正是因為這個制度,延展出了我們前面所說的所有

嫡庶不公。

古人的“嫡庶觀念”,是不是真的有電視劇中,那麼嚴重、露骨?

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是正妻生的嫡長子擁有絕對的繼承權,而嫡長、嫡長,是要先嫡後長,發展到後來,就成了“立嫡不立長”。要是小妾搶在前頭生了長子,也沒事,就等著正妻生下嫡子,才確定繼承人。

這種觀念最開始只是皇族中比較盛行,到了後來,民間的世家大族也覺得皇族的這個做法很好,免去選繼承人的麻煩,也開始接受這個“嫡庶觀念”,自此,嫡庶觀念在人們腦中生根發芽,難以剔除。

我對嫡庶之分的看法

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得,更何況是同一個父親的兄弟姐妹,就完全沒有必要分嫡庶了吧,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除去這兄弟情分,就說皇太子需要立嫡這事兒吧,那萬一嫡子無才無德,甚至是個傻瓜呢?難道一國就交在傻子手裡嗎?

嫡子制度雖然防止了“兄弟相殘”,但是也變相的加大了一個家族、王朝消亡的幾率,幾個孩子選一個優秀和篤定上天給的一個兒子優秀,顯然前者更利於家族興旺。

因而小編認為,嫡庶之分從家族興旺的“概率”來看,是“弊大於利”,您認為吶?評論區告訴我們您的看法。(期待您關注我的公眾號“袁史”)

參考資料:嫡出和庶出的區別——嫡出和庶出的區野史說書人別

古人的嫡庶觀念真有那麼嚴重嗎——煮酒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