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鏢師——李堯臣

我是小房,本文我們一起來認識下中國最後的鏢師,29軍大刀隊刀法的創編者——李堯臣

導語:他出生在清末民初的動盪年代,為謀生計不得不離開家鄉北上。在北京漂泊了四年,走進了當時北京最有名氣的八大鏢局之一“會友鏢局”,在這裡勤學苦練,成就一身武藝。

後來鏢局解散他仍以武術為生,因為精通各項武術絕學著名的京劇武生楊小樓曾經向他請教拳法,旦角大師梅蘭芳向他請教過劍法,抗戰爆發佟麟閣將軍請他訓練士兵,還多次在擂臺上打敗日本挑戰者,他就是國術大師——李堯臣。

社會動盪為求自保,家鄉盛行習武之風

李堯臣出生在1876年河北省冀縣李家莊的一個普通人家,因為正處在清末時期,當時政治腐敗,戰亂四起,在這樣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下老百姓也沒有辦法安心的生活,為了防身和保衛家鄉,李家莊人開始盛行習武的風氣,“熬過兩燈油麼” 這是當地百姓見面最常說的一句話,其意思就是有沒有在油燈下練過功夫。

最後的鏢師——李堯臣

受家鄉風氣的影響,李堯臣從小就開始接觸武術,並學會了太祖拳,這在他們當地算是中等的武術水平了,雖然功夫練就了一身但是還是填不飽肚子,於是在光緒十六年十四歲的李堯臣告別家鄉一人來到了北京,初到北京的李堯臣在荷包行當了四年學徒,後來經過友人的介紹他帶著“太祖拳”走進了會友鏢局,也就是在這裡書寫了自己的傳奇一生。

雖然帶著功夫進鏢局但是要成為一個鏢師還是遠遠不夠的,也因為會友鏢局都是師徒關係,所以李堯臣一進鏢局就拜了宋彩臣為師,宋彩臣是宋邁倫的得意弟子,所以代代相傳的三皇炮錘拳法也就理所當然的傳到了李堯臣這裡,除了學習三皇炮錘有著武術功底的李堯臣還先後學習了六合刀,二十四式拳以及長槍等兵器拳法,這些熟悉後有相繼學了峨眉刺,雁月刺等水上功夫和飛鏢輕功等,可以說李堯臣已經了精通百家拳腳,十八般兵刃,一丈有餘的房簷一躍而上落地無聲。

最後的鏢師——李堯臣

正是因為了一身的武藝,才在日後的走鏢的時候保全自身,李堯臣曾經對自己的徒弟們回憶說:走鏢的路上如果遇到荊棘攔路,那就說明前面有了劫鏢的,這時候鏢師就要先行探路去與劫鏢的談判,雖然十里有八都會網開一面放過去,但是也不乏有些亡命之徒,所以鏢師死在走鏢的路上也不在少數。

在李堯臣和師叔焦鵬林等十一名鏢師保過的一趟鏢就曾經遇上用鐵砂槍劫鏢的,經過一番爭鬥鏢隨保住了但是師兄張華山和武憲章二人被打死了,所以鏢師是一項高危職業。

後來隨著票號的盛行和鐵路郵電事業的發展嚴重衝擊了鏢局這一行業,1921年經營了300多年的會友鏢局在由1000餘人減員到100餘人的情況下依舊堅持不下去而解散了,李堯臣在鏢局解散後以“以武會友”為目的開了一間方圓二十仗可容納一千多人的茶社,起名“武術茶社”,在這間茶社裡過上了閒雲野鶴般的日子。

特創無極刀法,為抗日做出幕後貢獻

茶社來的人三教九流都有,一些仰慕李堯臣的練家子多會借喝茶之際來和他切磋切磋,不過大都不是李堯臣的對手,在這裡李堯臣遇到了一個練棉掌的老人家,在切磋中多次敗下陣來,虛心好學的李堯臣當即邀請老人家住在他家並虛心求教,棉掌的以柔克剛和三皇炮錘剛好相融合,經過李堯臣的結合,三皇炮錘形成了剛柔並濟的風格,自己的功力也精進了不少。

最後的鏢師——李堯臣

九一八事件”發生後,二十九路軍的將士厲兵秣馬準備和日寇廝殺,其副軍長佟麟閣特意邀請李堯臣到部隊中去傳授刀法訓練士兵,來到部隊的李堯臣在根據部隊所使用的的戰刀的特點又結合了自己學過的無極子路刀法創編了新的套路“無極刀”,這套刀法實用性強,能劈能砍還能當劍刺。 掌握了這套刀法的二十九路軍將士們在喜峰口戰役中殺敵百人,追出日寇六十餘里。

最後的鏢師——李堯臣

“七七事變”以後,李堯臣隱姓埋名在北京護國寺開場收徒,並向徒弟等人經常宣揚二十九路軍的抗戰事蹟。在得知昔日好友佟麟閣戰死在盧溝橋事變中,獨身一人來到前線在槍林彈雨中搶下了佟麟閣的屍體,並隨後秘密埋葬起來。到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為了能給前線募集到經費77歲高齡的李堯臣帶領徒弟四處表演賣藝所賺的費用全部捐獻給前線。

最後的鏢師——李堯臣

李堯臣同妻子金氏

1950年到1965年全國解放初期,李堯臣親自動員女兒去新疆工作為建設新疆出力,動員兒子去到內地支援國家的建設,隨後將自己珍藏的具有文物價值的兵器,名家書畫,歷史照片等百十餘件藏品無償捐獻給國家,為國家的建設盡最後一絲微薄之力。

曾經多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賀龍將軍的邀請表演武術,並參加全國武協和北京市武協,被譽為“人民武術家”,“國術大師”

傳奇人生的逝世,一個時代的結束

1973年97歲的李堯臣在北京逝世,活了近一個世紀的李堯臣經歷了前清,民國,日偽,抗戰,新中國成立,可以說他是一個時代變遷的見證者,新中國發展的親歷者,同時也是一個曾經領軍行業的最後從業者,隨著李堯臣的逝世,同時帶走屬於了他自己的一個鏢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