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海戰北洋艦隊炮彈充足,質量夠好,能不能打贏海上戰爭?

東南西北shuo


不可能。

首先來談炮彈數量的問題。其實北洋海軍並不是所有炮彈都缺乏,只有“定遠”、“鎮遠”、“平遠”這三艘鐵甲艦的主炮炮彈比較缺乏。而其他軍艦都不缺炮彈,像電影《甲午風雲》裡“致遠”炮彈用盡的情況是藝術虛構。

電影《甲午風雲》中,致遠因為炮彈用盡,只能去撞擊日艦的情節是虛構的

北洋海軍參戰軍艦十二艘,拋開輕炮和機關炮不提,共有305毫米炮8門、260毫米炮1門、254毫米炮4門、210毫米炮12門、152毫米炮4門、150毫米炮14門、120毫米炮7門。在這46門大炮中,只有9門炮炮彈不足。

北洋海軍最多的210和150炮都不缺炮彈。一來這兩種炮彈生產難度不大,二來和炮臺的同口徑火炮炮彈是通用的,存儲量大


之所以大家對北洋海軍炮彈不足印象深刻,除了電影和電視劇的功勞外,還因為恰恰是炮彈不足的“定遠”和“鎮遠”在海戰中一直扛到最後,結果炮彈用盡。至於其他軍艦,由於戰沉和提前脫離戰場的關係,都沒有出現炮彈用盡的情況。

戰場上最後只剩下了定遠和鎮遠,與五艘日本軍艦苦戰

也就是說,即使“定遠”“鎮遠”有足夠的炮彈,戰場上也只有這兩艘軍艦而已,不可能挽回戰局。當然有充足的炮彈,特別是開花彈,對於戰局肯定是有很大幫助的,至少不會出現海戰後期被迫放慢射擊速度,以及開花彈用盡後、只能用不能爆炸的實心彈射擊的情況。

其次,炮彈質量的問題,這個問題有點無解。根據陳悅先生最新的研究表明,北洋海軍的炮彈確實有很大問題,但不是因為北洋機器局工藝不行,而是克虜伯炮彈的痼疾。

炮彈引信在當時屬於精密工藝,克虜伯鍊鋼不錯,但對引信研發不足

我們都知道,李鴻章是德國克虜伯大炮的忠實用戶,所以北洋海軍的主炮幾乎都是克虜伯炮。但是李鴻章不知道的是,克虜伯炮質量好,是因為克虜伯優秀的罐鋼冶煉技術,實際上這個靠生產火車車輪發家的工廠,有些先天不足,就是炮彈引信研發投入不足,導致穿甲彈引信始終不過關,無法引發穿甲彈。

左邊就是克虜伯穿甲彈,沒有引信,不能爆炸

於是克虜伯乾脆把所有穿甲彈不裝炸藥,只裝沙子,這樣就不需要引信了,也導致克虜伯的穿甲彈只是一個實心鐵砣,打在船殼上就是一個洞(或者兩個洞),不會炸,大大降低了穿甲彈的威力。而日本的穿甲彈是阿姆斯特朗技術,引信優良,可以確保穿甲彈進入船體後再爆炸。

日本穿甲彈(鋼鐵榴彈)有彈底引信,可以爆炸

再加上北洋海軍的開花彈裝填的是黑火藥,威力有限,爆炸後炮彈只能炸出十幾塊碎片。而日本海軍開花彈使用的下瀨烈性炸藥,威力大,還會引發大火,散發毒煙。

所以,北洋海軍的炮彈質量不行,是指不如日本炮彈,如果要提升質量,首先得把北洋海軍的主炮都換了才行。

定遠級的305主炮是短管炮,炮口初速低,炮彈威力弱

這裡再說一個鮮為人知的事情。北洋海軍口徑最大的305毫米主炮,由於是落後的短管炮,實際上性能和210毫米炮差不多,反而“平遠”的260毫米主炮,才是北洋海軍威力最大的。這倒不是德國人坑爹,而是當初設計時,中方要求四門305可以同向射擊。而受長度和特別的左右對稱炮臺限制,就只能用短管炮了。要是用長管305,怎麼可能出現一艘商船捱了4枚305還沒有大礙的尷尬呢?


海軍史研究會員


首先要說一下,北洋水師大部分軍艦炮彈並不缺,只有部分軍艦的炮彈數量不足

甲午戰爭時,中國參戰的主力軍艦包括北洋水師的八大遠、“超勇”、“揚威”和廣東水師的廣字三艦。這些軍艦裝備的火炮以克虜伯炮為多,包括305毫米、260毫米、210毫米、150毫米、120毫米等5種。其次則是英國的阿姆斯特朗炮,有10英寸、152毫米、120毫米3種,其中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火炮分舊式和速射兩種,使用的炮彈並不一樣。

在這些火炮中,210毫米、150毫米、120毫米這3種克虜伯炮除了北洋水師外,還大量裝備了沿海炮臺。因此在黃海海戰前,天津軍械局的庫存裡這兩種炮彈庫存較多,210毫米炮彈有609發,150毫米炮彈有24966發,120毫米炮彈有10731發,因此並不怎麼缺乏。

“超勇”的10英寸主炮

北洋水師真正缺乏的,一是“平遠”的260毫米主炮總共只有45發舊式穿甲彈,沒有榴彈;二是“超勇”、“揚威”的10英寸主炮炮彈不足;三是“定遠”和“鎮遠”的305毫米主炮榴彈數量不足,舊式穿甲彈數量到比較多。

“超勇”、“揚威”在甲午戰爭時已經老舊不堪,日本和它們同型號的“筑紫”號早已退居二線,因此炮彈數量不足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平遠”在海戰中參戰時間有限,實戰中一共就打出了10發260毫米炮彈,所以也沒遇到炮彈數量不足的窘境。

“平遠”號

實際上炮彈不足造成影響最大的是“定遠”和“鎮遠”的305毫米主炮

“定遠”和“鎮遠”的305毫米舊式穿甲彈雖然數量充足,但是舊式穿甲彈沒有引信,爆炸率低,很多幹脆還沒裝藥,等於是一發實心彈。這種舊式穿甲彈對付重裝甲的鐵甲艦還有一定用途,不過日本海軍以巡洋艦為主,裝甲並不厚。在實戰中“定遠”和“鎮遠”發射的舊式穿甲彈擊中敵艦以後往往直接穿透艦體掉在海中,對敵艦造成的損傷有限。

“定遠”所用的305毫米穿甲彈

相比之下,榴彈雖然因為引信在前,所以沒法擊穿裝甲。不過其爆炸威力還是很客觀的,如果打在沒有裝甲防護的區域並爆炸,還是可能造成比較嚴重的損傷。可以說“定遠”和“鎮遠”缺乏305毫米榴彈確實對海戰結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然而正如前面所說,榴彈沒有辦法擊穿裝甲,因此它只對無防護區域破壞較大。而無防護區域一般沒有什麼要害部位,即使中幾發炮彈可能也沒什麼影響。比如在海戰中“西京丸”曾經被兩發305毫米炮彈擊中士官室並在艦內爆炸,但是因為士官室比較空闊,所以爆炸並沒有造成什麼像樣的破壞。

從這點來說,海戰中北洋水師即使305毫米榴彈數量多一些,那麼對海戰結果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定遠”所用的305毫米榴彈

對於北洋水師來說,真正缺乏的是新式穿甲彈

早期的穿甲彈因為沒有引信,爆炸率很低,所以實戰效果並不好。到19世紀90年代左右,各國陸續開發出了裝有彈底引信的穿甲彈。這種新式穿甲彈可以擊穿裝甲,在軍艦的要害部位爆炸,因此破壞力大為增強。

在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只有日本的152毫米、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配備了新式的穿甲彈,並在海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從這點來說,北洋水師如果所有大炮都配備足夠的新式穿甲彈,那麼確實可能對海戰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不過歷史上北洋水師訂購的新式穿甲彈在戰後才到貨,因此對於北洋水師沒有什麼幫助。

而且即使海戰勝利,以清軍陸戰表現看,甲午戰爭的最終結果也難以改變。因此光指望換炮彈就改變戰爭結果不大現實。

旅順軍港內的北洋水師


不沉的經遠


按照當時的情況,中國北洋艦隊的訓練,命中率都高於日本。如果炮彈威力強,質量好,是可以打敗日本艦隊的。

但打敗是打敗,殲滅是不可能的。日本艦隊速度快,如果吃虧可以儘快撤離戰場。實際上,大東溝海戰還是日本艦隊先撤退的,北洋艦隊沒能追上。




海戰中艦隻的損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訓練有素的艦員的損失。日本用訓練不足的艦員大量和北洋水師交換傷亡,北洋水師是耗不起的。而旅順的丟失更致了北洋水師的死命。

旅順是北洋水師的主要基地,是唯一有修理大型軍艦船塢的軍港。由於陸軍無能,旅順一天就丟失了,北洋水師只得逃亡威海衛。從此船隻不能得到維修,戰鬥力大減,最後全軍覆沒。

因此,即便海戰北洋水師會贏,並不代表戰爭會贏。


歷史笑春風


甲午戰敗並不是因為軍事實力不行,而是政府太腐敗軟弱。比如提到的炮彈不夠和炮彈造假等問題,這是腐敗層面的,但是軟弱層面的更為重要,因為即使黃海海戰戰敗,日本在整個中日戰局上也並沒有佔上風,反而其國內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只要清朝跟他耗著,即使個別戰役上打不贏,但整個戰局還是能贏的。只可惜清廷太早妥協了


鏡花蜉蝣


明確說打贏毫無希望,不輸這麼難看可能還有點希望。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已經很大了。日本除了沒有定遠、鎮遠這樣的鉅艦,在總噸位、平均噸位、航速、活力投送等等方面碾壓北洋水師。只不過定遠、鎮遠給日本帶來的壓力太大,日本沒有信心而已。現在把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歸結於,軍隊腐敗、開花彈不足、指揮官不懂海軍等等就是不肯承認北洋水師已經落伍的事實,總覺得輸是個意外,還是很有可能贏的。

接下來就以今天這個“有足夠的開花彈”這種情況為例,好好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先普及一下炮彈的常識,炮彈主要可以分為穿甲彈和爆破彈兩種,穿甲彈主要任務是擊穿裝甲傷害重裝甲目標,而爆破彈主要任務是通過沖擊波和彈片殺傷無裝甲防護的軟目標。近現代穿甲彈也是會爆炸的,只是裝藥量比純爆破彈要少,爆炸威力小一些。但是在甲午戰爭那個年代不存在既穿甲又爆破的炮彈,因為缺少一個關鍵技術“延遲引信”。早期各國都希望增加穿甲彈的威力,在炮彈靠後部分裝上炸藥,期望能夠在擊穿目標之後在裝甲內部爆炸,可惜沒有延遲引信,炮彈在擊中目標的瞬間就會爆炸,導致彈體破裂穿深大幅下降,結果早期的“穿甲爆破彈”穿深不如穿甲彈,威力不如爆破彈,各國在進行了一輪嘗試之後紛紛把這種炮彈當中的炸藥取出,換成沙子等配重材料當成純粹的穿甲彈使用。這也就是“北洋水師炮彈摻沙子”說法的由來。

接下來當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配足各種開花彈之後問題來了。北洋水師中實際上缺爆破彈就是定遠和鎮遠的305主炮,而這兩門主炮都是架退炮射速巨低,用305炮裝爆破彈無法擊穿日艦裝甲,不存在打進火藥庫引爆炮彈這種情況,而且射速低下不能保證足夠的火力投送都不一定能壓制住聯合艦隊那些裸奔的速射炮。而日本裝備大量的速射中等口徑火炮在爆破彈的配合下雖然不能打穿定遠、鎮遠的裝甲,卻可以對炮手等暴露在外的人員造成大量傷害,結果定遠和鎮遠沒被擊沉,卻因為炮手等傷亡戰鬥力下降嚴重。

以當時的技術而言,北洋水師的305巨炮用穿甲彈在敵人身上開洞,一方面導致進水,一方面損毀內部設備,中等口徑速射炮用爆破彈攻擊敵方戰艦炸死炸傷船員炮手降低對方的戰鬥力,這樣的戰術是沒有問題的。最後沒打贏,就是實力不如人的最好表現。


第十四使徒-ZEREL


北洋艦隊當時裝備的炮彈基本都是穿甲彈,彈頭裡都是沙子,不能爆炸,當時定遠,鎮遠,就有三枚開花彈,當寶貝一樣,別的都是不能爆炸的穿甲彈,而日本聯合艦隊的炮彈都是用的當時算是先進的(但是性能還不穩定)黃火藥,沒有所謂的穿甲彈。輸就輸在了炮彈上,再有就是北洋艦隊的炮射速太低了,比日本聯合艦隊的炮落後了二十年。當然我說的都是針對這一次海戰而言的,歷史不允許假設,在腐朽的政府,迂腐的百姓面前。一支北洋水師有救國之心,無迴天之術。即悲壯又無奈,大家不要詆譭北洋水師。因為在腐朽的清王朝面前,他已經盡力了。


風雲159684253


不可能。

首先來談炮彈數量的問題。其實北洋海軍並不是所有炮彈都缺乏,只有“定遠”、“鎮遠”、“平遠”這三艘鐵甲艦的主炮炮彈比較缺乏。而其他軍艦都不缺炮彈,像電影《甲午風雲》裡“致遠”炮彈用盡的情況是藝術虛構。

電影《甲午風雲》中,致遠因為炮彈用盡,只能去撞擊日艦的情節是虛構的

北洋海軍參戰軍艦十二艘,拋開輕炮和機關炮不提,共有305毫米炮8門、260毫米炮1門、254毫米炮4門、210毫米炮12門、152毫米炮4門、150毫米炮14門、120毫米炮7門。在這46門大炮中,只有9門炮炮彈不足。

北洋海軍最多的210和150炮都不缺炮彈。一來這兩種炮彈生產難度不大,二來和炮臺的同口徑火炮炮彈是通用的,存儲量大

之所以大家對北洋海軍炮彈不足印象深刻,除了電影和電視劇的功勞外,還因為恰恰是炮彈不足的“定遠”和“鎮遠”在海戰中一直扛到最後,結果炮彈用盡。至於其他軍艦,由於戰沉和提前脫離戰場的關係,都沒有出現炮彈用盡的情況。

戰場上最後只剩下了定遠和鎮遠,與五艘日本軍艦苦戰

也就是說,即使“定遠”“鎮遠”有足夠的炮彈,戰場上也只有這兩艘軍艦而已,不可能挽回戰局。當然有充足的炮彈,特別是開花彈,對於戰局肯定是有很大幫助的,至少不會出現海戰後期被迫放慢射擊速度,以及開花彈用盡後、只能用不能爆炸的實心彈射擊的情況。

其次,炮彈質量的問題,這個問題有點無解。根據陳悅先生最新的研究表明,北洋海軍的炮彈確實有很大問題,但不是因為北洋機器局工藝不行,而是克虜伯炮彈的痼疾。

炮彈引信在當時屬於精密工藝,克虜伯鍊鋼不錯,但對引信研發不足

我們都知道,李鴻章是德國克虜伯大炮的忠實用戶,所以北洋海軍的主炮幾乎都是克虜伯炮。但是李鴻章不知道的是,克虜伯炮質量好,是因為克虜伯優秀的罐鋼冶煉技術,實際上這個靠生產火車車輪發家的工廠,有些先天不足,就是炮彈引信研發投入不足,導致穿甲彈引信始終不過關,無法引發穿甲彈。

左邊就是克虜伯穿甲彈,沒有引信,不能爆炸

於是克虜伯乾脆把所有穿甲彈不裝炸藥,只裝沙子,這樣就不需要引信了,也導致克虜伯的穿甲彈只是一個實心鐵砣,打在船殼上就是一個洞(或者兩個洞),不會炸,大大降低了穿甲彈的威力。而日本的穿甲彈是阿姆斯特朗技術,引信優良,可以確保穿甲彈進入船體後再爆炸。

日本穿甲彈(鋼鐵榴彈)有彈底引信,可以爆炸

再加上北洋海軍的開花彈裝填的是黑火藥,威力有限,爆炸後炮彈只能炸出十幾塊碎片。而日本海軍開花彈使用的下瀨烈性炸藥,威力大,還會引發大火,散發毒煙。

所以,北洋海軍的炮彈質量不行,是指不如日本炮彈,如果要提升質量,首先得把北洋海軍的主炮都換了才行。

定遠級的305主炮是短管炮,炮口初速低,炮彈威力弱

這裡再說一個鮮為人知的事情。北洋海軍口徑最大的305毫米主炮,由於是落後的短管炮,實際上性能和210毫米炮差不多,反而“平遠”的260毫米主炮,才是北洋海軍威力最大的。這倒不是德國人坑爹,而是當初設計時,中方要求四門305可以同向射擊。而受長度和特別的左右對稱炮臺限制,就只能用短管炮了。要是用長管305,怎麼可能出現一艘商船捱了4枚305還沒有大礙的尷尬呢?







遊戲人超超


夠嗆,續豐島海戰後,中日正式開戰,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相遇。北洋水師此戰前承擔運兵任務,對日本海軍情況、陸戰進程兩眼一抹黑,而日海軍聯合艦隊鐵了心的想要消滅掉北洋水師。準確的說,日艦隊是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打算打個埋伏戰。日軍11:30確定發現北洋艦隊,而北洋水師過了半小時後也發現日艦。雙方軍艦互相暴露後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相遇,以至進入到大炮射程,雙方官兵都緊張得要死,伊東佑亨做法是先開飯並解除禁菸令,而丁汝昌則全體警戒大家餓著肚子為一個半小時後的激戰幹捱。在這天清晨中日雙方艦員並不是無事可幹,聯合艦隊進行了隊形訓練,北洋水師進行了陣型和炮擊訓練,算是大家都熱了身,不同的是一個補充了能量,一個只消耗。定遠艦於5800米距離打出海戰第一炮,天曉得劉步蟾那一天哪根神經不對,因為主炮射程是4000米,而吉野號則是衝到了3000米才開了日方的第一炮。隊形之爭並無意義,因為那時海戰隊形本就是各個權威都心中沒譜,只能說日本指揮官選擇了比較靈活但同樣危險的一字縱陣兩個分隊。北洋水師橫隊應敵也屬教科書般中規中矩。戰鬥第一階段雙方目的相同——逮住對手弱艦猛打!日本最精銳四艦齊攻北洋最陳舊兩艦,可憐超揚二艦半小時後一沉一創。與此同時,北洋諸艦截住扶桑、比睿、西京丸、赤城一頓狠揍,如果統一指揮,戰術得當,大東溝海戰至少能打個平手。扶桑左躥右跳脫離險境,比睿從北洋艦陣夾縫之間撿了條命,艦長歸西的赤城中五億彩票似的好運氣,一炮將來遠燃起大火,最可惜的是西京丸,這艘載著日本海軍頭號人物的假軍艦被過深的魚雷放過。日本軍艦那一天真是命大,戰機稍縱即逝,形勢越來越不利於北洋水師,經致二遠沉沒了,林鄧兩管帶是好漢,濟遠廣甲逃跑了,又是方伯謙,吳敬榮有樣學樣,可恨方伯謙大錘砸毀艦炮不算,還將已經重傷超勇撞沉,砍頭都不足以平民憤,真是感嘆現今為他喊冤的都是些什麼人啊!廣甲慌不擇路,觸礁擱淺,後被日擊沉。可見李中堂大人創建的是什麼樣的軍隊呀,能不能打不說,自己給自己造成的損失佔了40%,讓人悲催的自損原因竟是逃跑。甲午大東溝海戰大概就是這麼一個過程,可以看到,日本贏有運氣成份,但平時嚴格要求,訓練專心認真,使得他們可以把戰鬥中的戰機把握到最大,戰局不利時又能隨機應變、死中求生,再想想給老佛爺承擔運輸荔枝任務的北洋水師,不要說炮彈充足,水師上下有一點點工業文明中海軍艦隊的影子嗎?最後說一句,很多人提到所謂恐怖的下瀨火藥,即100%的苦味酸火藥——TNP,據說能燃燒鋼鐵,在甲午期間的所有海戰中均未登場。這場當時世界關注的大海戰,關係到兩國國運,影響了東亞以至整個亞洲的歷史進程。


顫動的丹田


北洋艦隊從來不缺什麼速射炮,更不缺什麼炮彈,更不可能有什麼沙子炮彈,為什麼要有人這麼說?你懂的。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在寫給上級的黃海大戰的彙報中,為什麼沒有說這些,如果是事實,這應該是丁汝昌最好的為自己戰敗而開脫的理由,但是很可惜丁軍門卻隻字沒提。。丁汝昌彙報的重點卻是膽小怕死的方伯謙!因為海戰剛開始方伯謙怕死逃命其僚艦也跟隨逃跑,還慌不擇路又撞沉了一條北洋軍艦,因此帶壞了整個北洋艦隊的陣型和士氣…使只有十一條軍艦的北洋艦隊同時失去三條軍艦的戰鬥力…………。有錯歡迎討論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不可能。從命中度航速上就能看出代差帶來的巨大劣勢。日本艦隊打贏就打,打不贏可以跑,而北洋水師缺少機動,命中度和射速過低,退守劉公島是最佳選擇,用岸炮和艦炮封鎖狹窄海面才能活得更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