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后,人生需要做减法


三十岁后,人生需要做减法


一心网: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二十岁到三十岁是一个人人生中最“难熬”的十年。因为在这十年中,需要完成的人生重大选择众多而密集:毕业、深造、就业、恋爱、婚姻、生育……以上选择任一一项,显然都将会对一个人未来的人生轨迹形成巨大的影响,就像蝴蝶效应中那样。

那么之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言,容易造成在以上选择中做错选择的最大阻碍是什么呢?是求快和求多这两点。我们就以就业这一点来说,所谓的求快,就是许多毕业生在刚毕业找工作这个阶段,往往受限于客观的社会、家庭、经济等方向的压力,渴望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选择。但这样一来,很容易因为对自己的不了解和对目标从事行业的不了解,选择一条完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而所谓求多,则是对于初入社会,或者说刚刚获得财务自主权的年轻人,由于原本需要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责任较低,同时对各类商业营销的分辨力与抵抗力较弱,很容易被“乱花迷眼”。虽然收入相对有限,但是物欲却总是无边无际的,男生们的电子产品,女生们的服饰美妆,似乎拥有多少也总不嫌多。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由于社会快速的发展,老祖宗们常挂在嘴边的“三十而立”,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显然适用性已经不大。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许多三十岁的年轻人,甚至没办法做到财务上的完全自给自足,往往还需要从父母处获得一些帮助生活才能为继。

那么为什么“三十而立”的实现在当下越来越艰难了呢?很大原因在于,二十岁到三十岁这个年龄区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在做加法。

举个很典型的例子,刚毕业的年轻人,手上用的可能是一部价格相对实惠的千元机,因为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收入尚低,囊中羞涩。那么工作一段时间后,手机就会越换配置越高,越换价格越贵。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在花钱或还款的时候会有阶段性的悔意或者愧疚感,但是看到更新款、更具吸引力的手机时,还是忍不住想要去买。而且即使当下手头不宽裕,无法全款购买,商家也会提供各种分期方式,“诱导”你进行消费。

再比如说,我们时常说人生应该有爱好。老祖宗也告诉我们“人无癖者不可交,因其无至性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没有任何爱好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因为他没有真性情。而爱好这件事儿,绝大多数又是烧钱的。比如当下的手办、汉服、运动鞋等各个圈子,新产品每天都在层出不穷产生,想要买到满足自己的“胃口”,几乎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喜欢一件事物,所以就会不断渴望拥有更多,这就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做加法”效应。

这里关于“加法”的含义,除了字面上大家很容易理解的数量上的不断增加外,长期持续性追求“品质”上的提升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说,近些年网络上比较热门的“新中产”、“消费升级”等概念,事实上就是代指那些不断渴望在日常消费中做“加法”人群的总称。

而年轻人为什么提别容易成为“做加法”阵营中的一员呢?有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形容了人性中的这点软肋,叫做欲壑难填。意思就是说,欲望一方面是与生俱来无法消灭,另一方面是不经刻意控制更是会永远无法满足。

而对于年轻人而言,最难做到的事情,莫过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以上学期间为例,在一个班级中大家智商大致在一个水平线的前提下,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同学之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者之间的自控能力差别。课本本身多枯燥,想要发自内心喜欢上学习并不容易。但是能够做到自我克制,分清主次,以学业为重的学生,事实上就是阶段性取得了控制自己懒惰、贪玩等人性欲望战争的胜利。

在欲望这件事情上犯错误,为什么说二十多岁时相对可以宽容和理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此阶段犯错的纠错难度较低。举例来说,此阶段时物欲的对象,多数可能是价格在几百到几千块钱的商品,但由于对数量的控制不佳,最终造成劳神伤财。此时的一些错误,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改正,那么往往最多一两年时间都能补救回来,毕竟此阶段人的精气神都处于最饱满的一个时间段。

而到了三十多岁的这个时间段,物欲的对象可能大概率上变成了房产、汽车、股票、创业等成本明显较高的方向上。此时一旦失误犯错,造成的损失结果往往是二十多岁阶段的数倍、数十倍。更重要的时,三十多岁的是人体在生物学上的全面开始走下坡路的的阶段。在此阶段遭遇的重大挫折,很容易造成此后半生的一蹶不振,风险成本极高。

所以如果我们结合以上关于三十而立和三十岁犯错成本的重点,能够发现的一点是,如果想要过好从三十岁到四十岁这一人生时间段,做减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

这里所谓的做减法,首先是为自己的精神减负,伴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职位的升高,需要承担的工作责任和压力也会越来越高。而人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很容易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想要人生不断朝着正向发展,减负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操作。

工作做减法的解释方式多种多样,除了直观的在工作量上的做减法外,在工作流程与方式上的减法也非常必要。我们发现很多的公司在随着时间发展的过程中,部门越来越多,规矩越来越多,制度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就是,公司的整体效率越来越慢,应变能力越来越差,市场敏感度越来越低。这个时候,裁剪臃肿的人事同样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其次,减少一棵植物的旁枝碎叶,可以使得植物的主杆变得更加清晰挺拔。当下社会背景下,三十而立或许很难,但三十岁看清自己,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拥有过多物品或者头衔的人,每天很容易迷失在这些琐碎的事物中,造成精神力难以专注,从而一件事也无法做到精通专注。

少可以让人变得专注,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为什么人们在办公室工作时效率一般远胜过在家庭里办公呢?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家中没有办公的氛围,人没有干劲。但事实上,办公室与家庭最大差别是在于周边物品的少与多。在办公室里,你的物品除了电脑基本就只有一些办公用品;但是在家庭中,各种吃的、喝的、用的、玩的以及其他各种不为外人所知的各种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牵扯着你的注意力,分散着你的时间。所以说整洁是提升效率的不二法则这句话,很有其实用道理。

最后,是做减法可以有效帮助一个人,精神境界和人生格局的提升。多数人应该都听过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叫做“少即是多”。很多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对半是一知半解的,因为这句话有着很深的辩证思维在其中。简单而言,一方面是上文中已经提到的少可以使人变得专注,从而日益深厚;另一方面在不断减少的过程中,你能够认清自己本质本心的部分就会越来越多。

少即是多,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效果更是奇佳。举个工业设计史上最为经典的一个案例,在苹果的iPhone手机诞生之前,市面上的手机全部都是由多个按键组成的,除了必须的1~0十个数字外,往往还配有数量不一的各个功能键。而当正面只有一个按键的iphone手机横空出世时,消费者几乎瞬间就被这样一部极简设计的工业设计吸引住了。

看上去iphone手机按键由多变少,但是相比市场上的诸多功能里,iphone作为智能机其应用丰富程度却是大大增加的。恰恰是在“软件”上的足够丰富,才能保证iphone在“硬件”上的极致简约。

再比如说,我们知道很多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大艺术家,他们对于外在的着装或用具十分忽视,甚至到了完全忽略的地步。原因无他,这样可以让他们把精力全部放到他们的创造当中。在物质上的少,成就了他们在精神上的多。

再比如说,为什么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出不了远门,而有些人几乎是随时可以动身呢?原因无他,还是在于身外之物数量的多寡。一些人住在很大的房子里,但是杂物依旧多到无处堆放;另一些人的所有家当加起来,或许只有几个箱子。老祖宗所说的不以物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让物变得更少,这样才有可能做到。

当然,做减法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当你真正掌握了这种方式时,它足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你的人生与命运。做加法开始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只是一时的,稍纵即逝的,随后为了更大的快乐就必须不断翻倍的加法累计,最终自己的人生变成了复杂到完全失序的乘法。

而做减法最开始时是有些不适的,甚至痛苦的,因为这种行为与人之欲望本性相悖。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做减法带给你的快乐会是持久的,受益终生的。而人生各项内容的不断简化,就像是各类麻烦被加以除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