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概述:從“日心說”到“大爆炸”

天文學史上將日心說稱為“哥白尼革命”,但是哥白尼本人提出這套理論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革命”。而是要“恢復”古希臘完美天體的理念。托勒密的後繼者們,隨著觀測越來越多,計算出80多個本輪來。這種複雜性完全違背了畢達哥拉斯學習和柏拉圖主義“簡單、完美”的宇宙論。哥白尼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式來描述複雜的天體運動。

經過18年的研究,哥白尼把80多個本輪,儉省到34個,但這仍不能算是簡潔的、和諧的、完美的天體運動。還沒等哥白尼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論,便已經與世長辭了。在奧西安德教士的監督下,以一種解釋天體運動的“數學模型”出版。後來遭到教會的禁止。完善日心說理論的任務,只能由後來者繼承了。

天文學概述:從“日心說”到“大爆炸”

伽利略:地心說的否定

《天體運行論》發表之後,只被少數數學家青睞,影響力是及其有限的。伽利略聽說荷蘭人發明瞭望遠鏡,於是自己嘗試著製作,併成功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這個偉大的發現,使得伽利略對哥白尼的日心說無比信服。後來伽利略進一步觀察發現了金星跟月球一樣,也有相位變化。進一步證明了金星是圍繞太陽轉的事實。

後來的發現還有很多,比如月球上面的環形山,比如銀河實際上是由很多遙遠的恆星組成,比如太陽黑子活動。伽利略用望遠鏡觀察到的天文現象,沉重的打擊了亞里士多德那一套同心圓宇宙模型。用肉眼可見的事實,徹底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這個觀點之下的所有宇宙論。

天文學概述:從“日心說”到“大爆炸”

開普勒:日心說的完善

開普勒的第谷的助手,第谷在政府資助下進行了20多年的天文觀察,掌握了大量的精確數據,建立了一套介乎日心說和地心說之間的調和主義學說。太陽和月亮繞著地球轉,金木水火土圍繞太陽轉。只是可惜他的數學不太好,沒有辦法用詳實的軌道計算來發現這個“地靜日動”宇宙模型的缺陷。

當時發現有一個“恆星週年視差”的現象始終無法得到解釋,在重病期間第谷把這項任務交給了開普勒。開普勒深信宇宙是按幾何原理來構造的,他先採用“偏心圓-本輪”模型計算火星運行軌道,發現週年視差與觀察數據查了8分。基於對第谷的瞭解,他對第谷記錄的數據深信不疑,他繼續計算地球運動同樣有偏差。於是放棄了這兩種宇宙模型,開始採用哥白尼日心說宇宙模型來計算,有很快發現哥白尼所說的勻速運動是不存在的,天體在近日點和遠日點速度是不同的。

天文學概述:從“日心說”到“大爆炸”

經過累年的計算,開普勒提出三條關於行星運動的定律:1、行星軌道是橢圓的,太陽位於橢圓焦點。2、太陽與行星之間距離相同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3、行星公轉週期的平方與軌道半徑的平方成正比。開普勒不僅糾正了哥白尼“完美軌道”和“勻速運行”的錯誤,還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牛頓:日心說的勝利

牛頓在科學史上是可以“封神”的人物,他的貢獻實在太多,這裡我們只討論關於宇宙論的那一部分——萬有引力。日心說日趨完善後,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太陽是在宇宙中心,在我們頭頂上,而東西是往下掉?笛卡爾的漩渦理論曾風靡一時,後被可以進行數學計算的萬有引力定律所取代。

伽利略系統研究了自由落體運動、慣性、加速度等問題,既然改變一個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需要藉助外力才能實現,那麼行星為什麼不沿著軌道進行“完美勻速”運行呢?是什麼力改變了行星軌道和運行速度?為什麼地球總是繞著太陽轉,而不會直線運動到外太空去?牛頓一開始認為月球和其他行星軌道跟伽利略的拋射定律相似。

天文學概述:從“日心說”到“大爆炸”

蘋果落地的事件,給牛頓的啟發是,之所以石塊不能拋出地球的界限,很有可能跟蘋果落地受到的是同一種力。根據這種假設,利用伽利略加速度公式和開普勒第三定律,牛頓得出物體下落速度的變化速率與該物體距離地心的平方成反比。運用這個發現計算月球加速度時候,相差太多,導致牛頓大失所望把這個問題擱置了十五年。後來推測可能的地球半徑數據不準確導致的。

在微積分創立之後,地球半徑也計算得比較精確了,牛頓這次的推算很順利。用了十八個月的時間,寫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其中闡述了牛頓三大定律:1、如無外力,運動狀態保持不變。2、物體加速度和外力成正比,加速度方向和外力方向相同。3、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這第三條就是發射火箭的基本原理。牛頓定律的出現,標誌著日心說的完全勝利。直到後來的“大爆炸”理論出現。

天文學概述:從“日心說”到“大爆炸”

大爆炸理論的出現

“大爆炸”理論,經歷了三個步驟。1、哈勃,1922年發現“紅移現象”。1929年宇宙膨脹說。2、勒梅特,1932年原始原子爆炸假說。3、伽莫夫,1940年“熱大爆炸”假說,預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1964年證實。由於篇幅所限,要分開多篇來討論這個理論的形成和論證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