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龐統之死是個陰謀,是劉備害死了龐統,為的是一個攻打益州的藉口,果真如此嗎?

問史君


若要問,誰是三國最厲害的謀士?估計大多數人選擇諸葛亮,小部分人選擇龐統。

之所以作此選擇,是因為三國那句炸天的廣告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可笑的是,劉備得了孔明,又得了龐統,可到了最後,龐統被亂箭射死,而劉備並沒有一統天下。看來不能光信廣告,得看療效啊!


《三國演義》中,龐統是被亂箭射死的。

龐統帶著一隊人馬,從小路而過,但見兩側山勢陡峭,叢林茂密,龐統問了一句:“此地叫什麼名字?”

軍士答:“落鳳坡!”

龐統一聽,頭皮發麻,兩腿發抖,大叫一聲:“不好,此地於我不利啊,快撤!”

話音剛落,只聽一聲炮響,飛箭如蝗蟲般飛了過來,龐統被射成了篩子,當場斃命!

按照演義,龐統是可以不死的,他替劉備死了一回,本來他騎著一匹劣馬,有一次劣馬犯了犟脾氣,把龐統生生地掀了下去,吃了個狗啃泥,這一幕恰好被劉備看到了。


劉備疼惜龐統,就把坐騎“的盧”讓給了龐統,後來,龐統騎著“的盧”經過了落鳳坡,伏兵以為騎白馬的是劉備,於是一起朝白馬亂箭,龐統被射成了刺蝟。

從這一點來說,確實是劉備害死了龐統,倘若他不把“的盧”馬讓給龐統,說不定龐統就不會死,而劉備事先知道“的盧”是個兇馬,還故意把“的盧”馬讓龐統騎,到底是何居心啊?

PS:的盧馬眼有淚槽,額邊生白點,是千里馬,也是兇馬,必妨死一人。

劉備是不是故意讓龐統騎“的盧”,替他破了這個詛咒呢?

也許是的!

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劉備佔了荊州之後,要繼續西進佔領益州,但益州是劉璋的地盤,而劉璋是正兒八經的皇室宗親,皇族的成份比劉備純度高的多。


劉備雖然內心極為渴望得到益州,而他如今的軍事實力也足以攻下益州,但明搶兄弟的地盤似乎不妥,一則擔心天下人罵他,二則與平日偽裝的仁義愛民形象不符。

劉備急於尋找一個合適的藉口,一個攻打益州不被人罵的藉口,而龐統之死恰恰是最合適不過的藉口。

劉璋殺了軍師,劉備替軍師報仇,一切合情合理!

這麼細細思量,居然有點恐極了,龐統之死,真有可能是個陰謀,一個天大的陰謀!

要知道,龐統一開始是個鬱郁不得志的小丑,長相奇醜,不受待見,到了東吳吧,東吳不待見他,只讓他幹了個小官。龐統又跳槽到了劉備這,劉備也嫌他醜,僅僅給了他一個縣令做做。


然而,突然有一天,劉備找到了龐統,拜他為軍師,龐統由七品芝麻官,一躍成了三號人物,僅次於劉備、諸葛亮,這提拔速度堪比坐飛機!

之後,龐統就被帶到了戰場,然後莫名其妙地死了,這一切是不是太過巧合了呢!

本來,劉備有了軍師諸葛亮,為何故意把諸葛亮放在荊州閒置不用,反倒帶著初來乍到、能力尚不明確的龐統呢?

這會不會是個陰謀呢?

真有這個可能!千萬不要被劉備表面所迷惑,劉備外表仁慈、內裡陰險的傢伙,他是個梟雄,是搞政治的,搞權謀的,以龐統之死,換來一個益州,太值了!


一半秋色


首先,歷史上劉備進攻雒城的時候,督戰的龐統被流失射中,傷重不治而死。

也就是說當時已經和劉璋翻臉,已經處在事實交戰狀態,不需要在找什麼藉口開戰。

既然不需要藉口,那就不需要損失一員重要謀士而故意害他。

既然沒有必要害他,那就不是陰謀。再說當時正是用人之際,害死自己將領完全是智障行為。劉備還沒有蠢到這個地步。

歪史不知道所謂的陰謀論從哪裡來的,但是無論三國志中,還是演義中,龐統之死都是一個意外。何來陰謀之說?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9074103171819279"} --}

歪史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伏龍即諸葛亮,鳳雛指龐統,這兩個人都是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有了自己的根據地荊州,後來龐統來投,再加上之前的諸葛亮,此時的劉備武有關、張、趙,文有伏龍、鳳雛,真可謂是志得意滿!


正在他們盤算如何三分天下時,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從天而降。益州之主劉璋,因為益州正逢內憂外患,所以派人來請劉備帶兵前去助戰。這個千載難逢得益州的好機會,劉備怎麼能錯過呢?於是他讓諸葛亮守荊州,自己帶上軍師龐統,點齊兵馬就出發了!

起初劉備在益州,得到了劉璋的熱情接待,劉備也幫助劉璋對抗外敵。但是不久後,兩人因為手下挑撥翻了臉,於是雙方人馬打了起來,在龐統帶兵攻打雒縣時,當軍隊途經落鳳坡時遭遇埋伏,龐統被亂箭穿心而死!



到這裡有人就要說了,龐統之死其實是劉備的一個陰謀,劉備把自己防主的“的盧”馬給龐統騎,其實就是想要害死龐統,為自己攻打益州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免落人口舌!

其實這都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並不靠譜。歷史上龐統雖然是被亂箭射死的,但並不是在落鳳坡,是在龐統帶兵包圍雒縣攻城的過程中,由於自己大意而被亂箭射死的,也跟是否騎“的盧”馬無關。

《三國志·蜀書》中記載: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


而劉備當時身陷益州,正需要軍師龐統來為他出謀劃策,他怎麼會故意借敵人之手害死龐統呢?再說了劉備跟劉璋的衝突本來就已經有了,不需再犧牲龐統來挑起戰爭了!


對於龐統之死,劉備應該是非常痛心的,因為龐統一死等於自己少了個左膀右臂,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不得不讓鎮守荊州的諸葛亮來幫自己奪取益州,而他的這一舉動,也為後來關羽失荊埋下了伏筆!


唐古看今


這就太扯淡了!

龐統陣亡的時候,劉備早就和劉璋撕破臉皮,雙方大打出手都一年多了!早就是你死我活的仇敵,還要什麼藉口!

劉備為了跟劉璋翻臉,絞盡腦汁,才想出了一個連環計,找到了藉口。

劉備告訴劉璋,說曹操要攻打孫權,關羽在青泥地區與樂進對峙,情勢吃緊。他要回去增援。但是人馬和錢糧都不夠。請求劉璋送給他一萬人馬,和很多錢糧。

劉璋早就對劉備心存疑慮,當然不願意白白送給他這麼多人馬。於是統統減半,只給了劉備五千人馬。

劉備勃然大怒,趁機撕破臉皮。用計擒殺了陽平關的守將,吞併了三萬軍隊。然後大軍南下,攻打劉璋。

劉璋腸子都悔青了!只好硬著頭皮跟劉備幹。雙方大打出手。戰況慘烈。

眼看著劉備佔領了大半個益州,勝利在望。結果龐統意外陣亡。一下子打亂了劉備的計劃。

因為龐統對他太重要了。

由於諸葛亮在鎮守荊州,劉備此時身邊最重要的謀士就是龐統。龐統一死,劉備的智囊沒有了。不得不把諸葛亮從荊州緊急調到益州自己身邊,同時抽調張飛趙雲和數萬大軍緊急增援。如此一來,本來就兩面受敵的荊州更加空虛!只有關羽一個大將鎮守。也給後來荊州失敗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我們不妨假設,倘若龐統沒有意外陣亡。諸葛亮就不需要著急忙慌去益州。就可以和關羽一起鎮守荊州,那荊州必然固若金湯,萬無一失啊。


上將噯福斯


大家好,我是夜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在評論區指正。


我認為龐統之死,並不是劉備的錯,更不能說是劉備的陰謀,理由如下:

龐統的死有幾種說法,一為龐統的急功近利造成的,龐統被劉備啟用之後,受的是和諸葛亮一樣的待遇。而此時的諸葛亮已經為劉備立下了好幾樁大功,龐統士為知己者死,無功不受祿,也想立下大功以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急功近利下放下錯誤以致生死。二為的盧馬妨主,襄陽時,蔡冒想殺死劉備,當時劉備說過,的盧馬妨主,結果的盧馬救了劉備。龐統出征時,劉備將的盧馬賜給龐統使用,所以傳言龐統是被的盧馬妨死的!三為落鳳坡的地名,龐統號鳳雛,傳言也說此地落鳳,落得就是龐統這個鳳雛了。

至於劉備的陰謀一說,第一,劉備此人性情可以說是非常好的,而且深知一個好謀士對他的大業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三顧茅廬就可以說明了,所以用龐統去換一個攻打益州的藉口是很不明智的!第二,劉備沒有那份心機,即使有,也不可能去用,一個走這種心機路線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最後的成功的,這一點有很多例子,比如陳友諒!第三,假設這是劉備的陰謀,聰明如諸葛亮能看不出來?他還能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他就不怕有一天劉備也將他這麼處理了?

所以,綜上所有的原因,我認為龐統的死不可能是劉備為攻打益州找藉口而用的陰謀!


夜雨滿秋池


歷史上對於龐統之死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說龐統這個人過分自大、太想要出風頭、想要增加劉備對自己的信任度、想要和諸葛亮爭搶頭功,所以才不聽從諸葛亮的勸說選擇了親自帶兵上陣,再加上劉備對龐統這個軍師疼愛有加,在臨行前將龐統的雜種馬換成了自己心愛的白馬,隨後龐統帶兵進入落鳳坡,中了張任的提前設好的埋伏,讓張任誤以為他就是劉備,最終被亂箭射死。

龐統曾經想要勸說劉備攻打併且佔領西川,可是卻被劉備拒絕了,他說:“如果沒有任何緣故就攻打西川的話,這就和我的信仰仁義背道而馳了呀,所以我不能去攻打西川”。話雖如此,但是劉備心中卻不是這麼想的,他只是怕在事成之後,失去民心,所以他不肯這麼做。龐統理解劉備,於是就自下決策,說劉備即將從落鳳坡經過,並且命令手下故意將這個消息洩露出去,讓劉璋知道,劉璋自以為掌握了確切消息,便立刻命令讓張任蹲在落鳳坡守候,之後,龐統身騎白馬走向落鳳坡,張任也不知道來者是何人,於是看到白馬便下令放箭,就這樣,龐統最終被亂箭射死於落風坡。但是龐統也不是白白的前去送死,早在他行動前,他就將這一切寫了下來,讓將士在他走後交給劉備,還讓將士們到處宣揚劉璋無緣無故射殺劉備軍師,這樣劉備便可以正大光明的攻取西川,不用再擔心任何事情了。龐統真是個英雄。

所以我認為龐統的死主要是由於自己心急、想爭頭功,還有劉備的仁義導致的


玉潤萬古


以下觀點僅代表本人。

我認為龐統之死,完全只是意外。

一,按陳壽所寫《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中, 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身中飛箭而死。

二,劉備當時已經撕破臉皮攻打雒城,雒城是成都的門戶,攻破雒城的話,基本可以說,成都已經被拿下,所以,劉備完全沒有必要用龐統的死,來找理由攻打益州。

三,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做為最早跟隨劉備的關張二人來說。劉備肯定深知他們兩性格的確定。故不到萬不得已,荊州還是需要諸葛坐鎮。其次做為君主來說,最重要的是,手下不能一家獨大,如果諸葛在荊州,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穩定荊州局勢,其次,可以有效的和關羽等將領形成有效的制約。

四,如果龐統不死,而劉備全取益州的話,那麼龐統做為荊州派,在將來的朝堂之上,也可與法正為代表的益州派形成有效的制約。甚至於,可以與諸葛形成有效的平衡。

龐統之死,對於劉備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龐統絕不是劉備刻意害死的。


Liquid227


我是歷史從哪說,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想要搞清楚這是不是真的,我們需分析一下劉備和龐統都是怎樣的人,及劉備當時的處境。


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潁川司馬徽稱之為南州士之冠冕,襄陽龐德公稱之為“鳳雛”,可見龐統之才。龐統的仕途生涯是作為周瑜的功曹開始的,由於其外貌不佳及恃才自傲,在周瑜死後並未得到孫權的重用。在魯肅及諸葛亮的推薦下被劉備賞識,與諸葛亮同拜為軍事中郎將,足見劉備對龐統的器重與喜愛。

劉備,字玄德,西漢中山靖王之後。東漢末年,皇帝昏庸無道,宦官專權,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經十常侍之亂、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二袁孫曹等群雄並起,東漢王朝已岌岌可危,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於許都後,東漢王朝名存實亡。作為漢朝皇室後裔,劉備以“恢復漢室”作為自己畢生之志,破黃巾、討董卓、拒曹操,由於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處境,有領地的事那就更不敢想了。直到遇到徐庶,這種的處境才稍有改善,可是好景不長,當曹操軟禁其母親的時候,徐庶不得不離他而去,此時,劉備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樣的人,幸好徐庶臨走時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才徹底改變了劉備的處境。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定做了一個“恢復漢室”的計劃,此計劃讓劉備對”興復漢室“有了信心。先取荊州,以荊州為根據地,再奪益州,依仗益州的天險,安撫周邊的各個民族,向外與孫權結好,對內革新政治。劉備佔領荊州後,準備奪取益州,荊州剛剛入手,根基還未穩,需有人鎮守,攻取益州也需有人出謀劃策,而劉備的身邊除了諸葛亮再無第二個人能擔此重任。此時,龐統的到來,解決了劉備的難題。龐統給劉備的建議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不謀而合,且其才不在諸葛亮之下,由於諸葛亮出謀佔領荊州,自然是其鎮守,所以,龐統是攻取益州的不二人選。

依”隆中對“的計劃,將來需從荊州、益州兩處起兵。劉備憑藉早年的經驗判斷,此兩處均需有能人鎮守,諸葛亮和龐統正是合適人選,可見,龐統是幫其實現”興復漢室“不可缺少的人才,所以,劉備不可能為奪取益州而害死龐統。只可惜,龐統在率眾進攻雒縣時,不幸被流矢所擊中,卒年三十六歲。


劉備直接攻打益州的藉口是張松敗露被殺。於是與劉璋反目,攻打益州。

張松書與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松兄廣漢太守肅,懼禍逮己,白璋發其謀。於是璋收斬松,嫌隙始構矣。璋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三國志·先主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