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期,中國企業發展的“著力點”在哪?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不少行業受到衝擊並造成損失。中國經濟規模龐大、製造業的生產能力大,通過貿易收支可對世界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疫情的爆發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各行業產生衝擊。不過,這次疫情也如同加速劑,讓很多變化加速到來了!


“後疫情”時期,中國企業發展的“著力點”在哪?


“後疫情”時期,中國企業發展的“著力點”在哪?

背後的變化邏輯


首先,商業的發展先後經歷了四個階段:


1、 快魚吃慢魚

2、 大魚吃小魚

3、 大魚變慢魚

4、 小魚吃大魚


所謂快魚吃慢魚,是指最抓住先機的人會淘汰掉慢知慢覺的人,這些人很多都擁有了自己的公司、工廠。


所謂大魚吃小魚,是指這些先行者成功後,開始壟斷掌控行業資源,讓後來滋生的小公司越來越難。


所謂大魚變慢魚,是指當這些公司走向穩固之後,船大難掉頭,創新速度越來越慢,互聯網這個工具無法真正應用。


所謂小魚吃大魚,是指當互聯網成熟之後,使那些遊離的小企業、個體能夠找到自己的精準目標,他們分頭行動,就如同螞蟻雄兵,將本該屬於大魚的市場被蠶食。


現在就是小魚吃大魚的時代!社會發展的太快了,去年還是“個體崛起”時代,今年已經是“超級個體”時代。


“後疫情”時期,中國企業發展的“著力點”在哪?


比如網紅李佳琦去年的收入,超過了中國60%的上市公司(2307家)的年淨利潤;

一個傳統企業,一年要做10億元銷售額,至少需要1000名員工;

一個互聯網企業,一年要做10億元銷售額,至少需要100名員工;

而一個超級個體,一年要做到10億元銷售額,只需要10名員工;


我們必須看清一個趨勢:


一個社會的經濟越發達,人的獨立性就越強,未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


個體崛起,將深刻改變社會的組織結構。大量個體經濟將出現,他們將成為獨立的經濟體。而未來最先進的組織,一定不是傳統“公司”的結構,而是能夠讓大量個體保持獨立又可以隨時協同。


如果說的通俗一點,未來公司的唯一出路,就是把自己打散,形散而神不散,大象無形,隨時聚合隨時解散。


今後企業所有的部門均需要能各自為戰、化整為零,要求大家既要有單兵作戰能力,又要有協同作戰能力。


“後疫情”時期,中國企業發展的“著力點”在哪?


“後疫情”時期,中國企業發展的“著力點”在哪?

年輕群體的重要性


時代在變,消費者也在變,曾經很多巨頭品牌都是因為沒有把握好消費者的變化而失去了機遇,黯然離場,這一點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分析。


56歲的高端冰激凌品牌哈根達斯,將其包裝、logo、全球店鋪全部煥新,從奢華貴婦風變為簡單清新風;


寶馬MINI在微信公眾號“黎貝卡的異想世界”進行新車首發,4分鐘賣出100輛,總價2850萬元;


日本福井市照恩寺舉辦了一場用電音誦經的超度儀式,並在彈幕網站上進行了直播;


網易新聞和餓了麼在上海開了間“喪茶”快閃店,刷爆社交網絡。

這些品牌、機構或大刀闊斧、大膽嚐鮮,或腦洞清奇,但背後的目的都是一個:吸引年輕人的關注。而“年輕人 ”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極度廣闊的詞彙,“90後”、“95後”、“千禧一代”、“Z世代”都是它的近義詞。


這是一個渾身上下被貼滿標籤的人群,同時也是一個厭惡和牴觸標籤的人群。他們充滿矛盾、不按常理出牌,常常令品牌感到困惑,想要討好卻摸不著門路。


另一方面,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數據,中國消費市場在5年內將有2.3 萬億美元的增量,而其中 65% 都將由 80 後、90 後及 00 後帶來。類似的數據都在傳遞著同一個信息:這是一個必須想盡各種辦法拉攏的人群。

我們認為,路徑依賴,是傳統企業最大的缺陷和不足。就像諾基亞的那句名言,我們什麼也沒有做錯,但是我們還是被打敗了。當然,品牌常青樹不是沒有,另類的案例,耐克,阿迪,可口可樂為什麼能夠一直長盛不衰?


仔細分析,這些常青樹品牌在經營和品牌管理上有兩點是他們的核心的操守:


第一,始終要做年輕人的生意。


第二,在品牌個性的建設和傳播上,始終抓住“年輕”的元素和基因。

筆或鋼筆


也正是因為消費群體的年輕化,互聯網的急速發展,使得短視頻行業哪怕是在疫情期間也能逆勢爆發。


5G網絡的推進勢必帶動新一輪短視頻的發展,受疫情影響,自春節開市後多支股票遭受重創,股價暴跌。而網紅經濟概念股板塊,卻在春節開市次日(2月4日)反彈衝高,在逆勢中持續上漲。


未來,小眾興趣、小眾價值觀、小眾夢想、小眾愛好都會被放大,而組織形式也會呈現新玩法。


“後疫情”時期,中國企業發展的“著力點”在哪?

保有國家責任感


稻盛和夫在最新的演講中講到,如果想要讓自己的企業發展壯大,就要為社會、自然和宇宙盡力。


“要努力地讓自己的企業發展壯大,並不是說大家要為了成為有錢人,為了出名才讓自己的企業發展壯大。


企業發展壯大,意味著有更多的員工,也就是說,僱傭、養育更多的人。僅僅這一條,就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


具備能力的人,讓自己的事業不斷髮展,招聘僱傭更多的人。僅僅從提供工作機會這一點來看,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此外,通過經營好企業,從事各種事業,由此創造利潤和稅收,這更是了不起的社會貢獻。


讓我們從事有社會意義的工作,恐怕是神靈賦予我們才能和職責的原因。


所以,不能浪費天賜的才能,而要為社會、為自然、為宇宙盡力。這才是我將企業發展壯大的目的。”


在此次疫情中,我們看到了中國企業家的責任心以及團結力,能夠在國難面前,保持最高的愛國情懷,積極獻策解憂。


“後疫情”時期,中國企業發展的“著力點”在哪?


正如馬雲創業伊始,其目光並非聚焦在

“盈利”上,而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種格局和視野,是讓他走到今天的終極秘訣。


在這個複雜和動盪的世界裡:


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長存的;


沒有一種競爭力是永恆的;


沒有一種資產是穩固的。


清晰企業定位,瞭解顧客需求,保持企業活力,緊跟國家政策,關鍵時刻不退縮,規模壯大不張揚。


必將是國之大企!

更多精彩請關注聚商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