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繹一段激情燃燒的“美國夢”

演繹一段激情燃燒的“美國夢”

“美國已不再惟一的移民者天堂,”胡潤研究所(Hurun Research Institute)最新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加拿大超過了英國,成為高淨值人群(資產淨值在600萬人民幣以上)第二嚮往的移民國家。但是,美國依然是都市新貴階層的移民首選。一方面,“美國夢”一直激勵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去美國創造價值和財富;另一方面,從教育、投資目的地、移民政策適用性、海外置業、個人所得稅最優、醫療系統有效性、護照免籤、華人適應性等多角度看,即使移民政策調整改革,美利堅依然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從實踐看,“大移民潮”使得美國崛起,使得美國充滿了自由和民主。從“五月花號”起航,到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從萊剋星頓的槍聲,到費城制憲,到三權分立,旅美華人畢藍在新著《美國的故事》中以獨特的視角講述了一段驚心動魄而又不可迴避的美國故事。

演繹一段激情燃燒的“美國夢”

簽署《五月花號公約》

1620年,漁船“五月花號(Mayflower)”在夜幕的掩映下載著102個有夢想的人悄然地駛離了倫敦港。經過65天的風暴、飢餓、疾病、絕望之後,他們在普羅溫斯頓(Provincetown)的鱈魚角(Cape Cod)上了岸。這是一個自由之地,“不必向任何人負責,也不必效忠英王”。但是,“自由”的另一面卻是“不自由”——經過討論,船上所有的41位成年男子共同簽署了一份文件,這就是著名的《五月花號公約》(THE MAYFLOWER COMPACT):“……我們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簽約,自願結為民眾政治體。為了更好地落實、維護和發展前述目標,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將不時被制定、頒佈或設置,只要其最符合、最利於殖民地的普遍福祉,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寥寥數語的草簽文件(《五月花號公約》),既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份真正的社會契約,也是將契約作為政府權力惟一合法來源的實例,被稱之為“美國的出生證明”。

《五月花號公約》奠定了“自治政府”(self-governance)的基礎,“美式”民主與法治悄悄地萌芽了。這種“自由”與“自治”相結合的社會實踐,“被寫進了美利堅和合眾國憲法,流進了美國人的血液裡”。在任何一個國家,“自由”(有權做一切無害於他人的任何事情)都沒有像美國這樣得到如此透徹的理解,也沒有像在美國這樣被賦予如此高的價值。熱愛自由是美國人性格中最重要的特點。但是,自由並不是上帝賜給美國的理所當然的禮物,也不是那位永遠以勝利者的姿態高舉著火焰的驕傲的女神。正如作者畢藍所言,“自由在新大陸步履艱難地走了四百年,不斷地變換著面孔和內容,它的每一腳印都是血淋林的。”1630年建立起來的馬薩諸塞灣殖民地讓清教徒們獲得了自由,卻讓所有的非清教徒失去了自由。天主教徒,猶太教徒,英國的新教徒,“教友會”教徒,“浸禮會”教徒,以及基督教的其他教派,都被視作異端。

演繹一段激情燃燒的“美國夢”

革命,推動著社會進步,充滿著暴力和血腥。一方面,英國政府對殖民地的長期放任政策使得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基因得以發展出“獨特性”。另一方面,以殖民地議會為代表的殖民地人民追求與英國國會同等的地位,並不想成為英國的次等公民。不自由,毋寧死。1770年的“波士頓屠殺”標誌著殖民地與英國當局之間的暴力對抗的開始——美洲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不是有裂痕那麼簡單了,英國當局的高壓政策,使得殖民地人民自覺自醒,甚至萌生了“獨立”的念頭。從1619年弗吉尼亞建立議會起,各殖民地相繼成立議會以抗衡英國王室及內閣。1773年的《茶稅法》,1774年的《強制法案》,更是從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加速了美利堅獨立的步伐。1774年9月5日,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通過了和英國斷絕一切貿易關係的決議,以及“關於殖民地權利和怨恨的宣言”——北美人把《強制法案》稱為“不可容忍法案”。

“萊剋星頓的槍聲”不僅僅有“槍聲”,還有深刻的政治內涵——是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的標誌。正如作者畢藍所言,“萊剋星頓/康柯德之戰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那槍聲至今仍迴盪在歷史的塵埃中……殖民地人民精準的情報來源、高效的預警系統和迅速的反應能力,為獨立戰爭寫下了精彩紛呈的第一章,也在大國強權面前展示了這個弱小民族的勇氣和力量。”1775年5月,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由托馬斯·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開宗明義地闡明,“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與自由的天賦權利。”1776年7月4日,美國莊嚴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而獨立。到1781年10月,經過艱苦卓越的八年抗戰,美、法聯軍攻下英軍最後的據點約克鎮,取得軍事上、政治上的決定性勝利。1783年,英國被迫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的勝利給殖民地民族解放戰爭樹立了範例。

演繹一段激情燃燒的“美國夢”

萊剋星頓的槍聲

“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正如社會主義之父列寧所言,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大陸及拉丁美洲地區的現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起了推動作用。它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近現代政治體制,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在《美國的故事》中,作者畢藍深情地回顧北美殖民地民主革命與民族獨立戰爭全過程。她認為,在美國的建國史上,《獨立宣言》、《邦聯條例》和《聯邦憲法》堪稱“偉大”:《獨立宣言》提出了“美國夢”,開始了她的獨立;《邦聯條例》確定了“美利堅”的國名,開始了她的聯合;《聯邦憲法》使“美國夢”成為現實,使有著各自憲法和政府的政治實體變成一個完整的、實實在在的民主國家,還使美國成為繼英德霸權結束之後全球惟一的超級大國。

從“五月花號公約”到“制憲會議”“三權之爭”,人們往往看到了熱鬧非凡的民主爭吵和妥協,卻忽略了毫無爭議的最本質性的東西。這些“最本質性的東西”,作者畢藍在《美國的故事》中著墨頗多。比如,在奠定美國立國之基的費城會議上,“代表們在基本的政治問題上意見幾乎是完全一致的,這種一致性具體表現為:保護自由與財產,視政府為契約;接受平衡政府的哲學,反對專橫而不受限制的政府;支持共和政體和立憲政體,贊同建立強有力的行政部門,獨立的司法機關和設立兩院制;認同國家主義,主張建立一個以個人為基礎並對個人行使權力的全國政府。”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民主”的形式在變革,民主的爭吵與妥協在進化。但是,奠定共和之國的基因非但未變,民主自由、權力制衡、保護私產、法治昌明、尊重人權等普世價值觀,反而成為全人類最樸實、最迫切的夢想。

演繹一段激情燃燒的“美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