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汝愛》:同性的一批,還可以堅持多久?

《殺死汝愛》:同性的一批,還可以堅持多久?

關於300萬暢銷書——《在路上》的前傳

鏡頭聚焦在1944年的哥倫比亞大學,在校生艾倫·金斯堡(丹尼爾·雷德克里夫飾)通過盧西安·卡爾(戴恩·德哈恩飾)結識了威廉·S·巴羅斯和傑克·凱魯亞克。

這裡,插入一句。沒錯,這裡的凱魯亞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在路上》的作者。而這本暢銷小說,自1957年問世以來,就廣受傳播,甚至在我們國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時期,藉由手抄本的方式大肆流傳,影響了相當的一批人。

《殺死汝愛》:同性的一批,還可以堅持多久?

同樣地,這本書也開啟了美國人的“垮掉的一代”稱謂。麥肯錫時代,充盈著高壓、束縛的社會,造就了一批離經叛道的年輕人,在酒精、兩性、音樂、禪宗裡尋求著終極的解脫,反撥著一切的正統世界和人間秩序。

這些景況,也就是今天所要介紹的電影《殺死汝愛》的背景資料。影片由約翰·克洛基達斯執導,丹尼爾·雷德克里夫、戴恩·德哈恩、傑克·休斯頓主演,根據真人真事改變,並已於2013年10月18日在北美上映。

如前所述的四個年輕人因志趣相投,展開“新視界”的文化運動,後又因一樁謀殺案,而分崩離析,各自散去。

我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殺死汝愛》的故事,也就不會有後來北美登頂暢銷書榜、熱度居高不下的《在路上》。

《殺死汝愛》:同性的一批,還可以堅持多久?

春光乍洩,究竟是尋求刺激,還是真愛無敵?

當下有一種說法,說大眾對於同性戀話題的討論,或者文字影視作品對於同性取向的展現,使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變成性少數群體,

青少年好像越來越多地有同性情節。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即《少年與成人的性取向對比(%)》,如下表所示:

《殺死汝愛》:同性的一批,還可以堅持多久?

從表中不難發現,青少年和成年群體中,有一定比例的同性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心理上有同性戀傾向”這一維度現實,未成年佔比高達13.6%,而在成年之後,就沒有了數據。

對於同性戀來說,需要滿足兩個層面的條件,一是渴望性高潮的生理需要,二是渴望共同生活的心理需要。

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才可以判斷是同性戀。否則,單純地追求性的滿足跟刺激,並沒有強烈的在一起生活的意願,是很難界定是同性戀的。

回看表格數據,青少年群體中,大膽追求探索,嘗試新鮮事物,是這個階段人群的特質,包括同性。但,未必是愛,或者戀。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性事上,也有著大膽而多元的嘗試,既是向青春的獻祭,也是對世界的認知。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影片,劇中人後來都沒有出櫃,反倒都在異性戀的生活裡各生歡喜。

《殺死汝愛》:同性的一批,還可以堅持多久?

成長,或許是一個親手殺死自己的過程

影片最後,講戴維描繪成同性戀糾纏者,盧西安·卡爾承認一級過失謀殺罪,他在少管所服刑18個月。

在那雙寶藍的眼睛裡,有著對於青蔥歲月、對於少年輕狂、對於前塵往事,最美的藍。看著這份藍,像是品了一口瑪格麗特,有龍舌蘭的苦澀、有檸檬的酸澀、也有粗鹽的鹹澀,聊以告慰不諳世事的年紀。

後來,他成為美國合眾國際社編輯,直到2005年去世。這一生,他有過兩次婚姻,育有三名子女。後半生,跟同性再無瓜葛,彷彿一切都隨著監獄生活而消失殆盡。

威廉·S·巴羅斯離開自己的家族,在紐約過著罪惡的生活,並將自己的日常記錄在《癮君子》和《裸體午餐》中,姑妄是對過往的一份告解。

我們非常熟悉的傑克·凱魯亞克,也選擇步入婚姻,搬去密歇根州生活,回想起往事,動筆寫下《在路上》的長途旅行,用以致青春。

《殺死汝愛》:同性的一批,還可以堅持多久?

青春,或許就是用來試錯和嚐鮮的。不然,當自己垂垂老矣之際,竟發現,往昔無甚可供談資,這一生豈不是太辜負了嗎?

但是,成長,又是一個親手殺死自己青春的過程。其中,包括,青春時候,對於同性的蠢蠢欲動的渴望,和內心焦灼不安的悸動。

或者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我們生而都是“男同”,小時候會關注同性,比較大小,模擬行為,同吃同睡等等。

慢慢長大了,在同性的世界裡漸行漸遠,去找尋自己身上丟下的肋骨,迴歸到亞當夏娃的故事裡,享受著禁果的歡樂,認為,這就是自己要的愛情。



情況說明:作者原創,已投遞公眾號(CheLeeboys),並與該公眾號作者協商,後投放於此。特附原文鏈接,以供參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