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鴻柏:中國民主革命的海外先鋒

1897年與17名僑胞在馬來亞組織“救國十八友”,宣傳革命思想;擔任中國同盟會馬六甲支部領導人,不遺餘力籌款籌物、發展組織、辦報宣傳,將家產悉數捐給革命事業,對中國民主革命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為“星馬十大革命家”之一;辛亥革命成功後,在馬六甲創辦三所華校,為各階層華人能接受教育不懈奮鬥

□記者 黃寶陽 通訊員 莊志陽/文 沈墨義/供圖

人 物 名 片

沈鴻柏(1874年-1950年),祖籍福建省泉州鯉城,馬來亞德高望重的華人領袖。歷任中國國民黨駐馬六甲支部長、國民黨駐南洋英屬總支部指導員兼僑民科長,馬六甲中華商會會長,馬六甲晉江會館總理、名譽主席及監察委員會主席,馬六甲福建會館名譽主席及監察委員會主席及廣州嶺南大學、華僑學校和武漢大學、泉州培元中學、廈門廈南女校等校董事等職。

沈鸿柏:中国民主革命的海外先锋

在沈鴻柏創辦的多所學校中,他的事蹟仍激勵著後人。

沈鸿柏:中国民主革命的海外先锋

沈慕羽被譽為馬來西亞華族“精神領袖”。

沈鸿柏:中国民主革命的海外先锋

聘任沈鴻柏為福建省長公署顧問的任命狀

沈鸿柏:中国民主革命的海外先锋

沈鴻柏墓誌銘

組建反清革命團體“救國十八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在這場空前的歷史大變革中,海外華僑作出了巨大貢獻,孫中山先生曾以“華僑有功革命”“華僑乃革命之母”等高度評價海外華僑對辛亥革命的支持和幫助。泉州華僑是辛亥革命最堅定的支持者,湧現出一大批追隨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先驅人物,沈鴻柏就是其中之一。

沈鴻柏出生於鯉城區清軍驛一個書香世家,祖父瀋海籌曾受“清朝皇室誥封”,在商場亦有成就,為泉州鉅富。其父沈廷獻“性好讀書,文學很好,考得秀才”,後在廈門“設帳授徒”,深受尊敬。

沈鴻柏的兄長沈鴻恩早年移居馬來亞,“在東甲種薯設廠”。1894年,20歲的沈鴻柏南下馬來亞襄助兄長。在哥哥的碩莪園幫忙一段時間後,積累了一定經驗的沈鴻柏自立門戶。他先在柔佛州東甲墾荒千畝,種植碩莪。後來敏銳地掌握到馬六甲殖民政府有意扶植髮展橡膠產業的信息,便與其他幾位華僑聯合創設橡膠園,後又與友人成立志發成土產公司,從事土產貿易,還自創印務公司,逐步發展成馬六甲富商。

沈鴻柏少年時期,便深具國家民族思想。他移居馬來亞的那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儘管身處海外,他仍時刻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清廷腐敗,喪權辱國,令他非常痛心:“中日一役,我國臺灣澎湖群島被割,東南藩屏,一旦盡喪,君目擊痛心之。”1930年出版的關於南洋研究的重要史料宋醞璞所著《南洋英屬海峽殖民地誌略》一書中,關於“沈鴻柏”一項,有這樣的記載。

在樸素愛國思想的引領下,1897年,年僅23歲的沈鴻柏便與17名年輕的僑胞在馬來亞亞沙漢組織反清革命團體“救國十八友”。18位僑胞借柔佛屬地東甲集會,結盟為“救國十八友”,以沈鴻柏為盟主。該組織活躍在馬六甲和柔佛東甲一帶,宣傳革命思想。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國同盟會,提出推翻清朝帝制、建立共和的主張,此後幾年間,他多次赴東南亞各地向華僑宣傳和募集革命經費,在一些地方創立同盟會的支部,得到了海外華僑的積極響應,其中就包括沈鴻柏領導的“救國十八友”。他們聽說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後,深感志同道合,對此一致擁護。1905年,孫中山到訪新加坡時,該會推沈鴻柏等3人為代表前往歡迎,並共同加入中國同盟會,“救國十八友”成為南洋最早參加中國同盟會的組織之一。

被譽為“星馬十大革命家”之一

1908年,同盟會馬六甲支部成立,沈鴻柏被委任為同盟會馬六甲支部領導人,正式投入推翻滿清的革命工作。他為宣傳革命、籌募經費,四處奔走呼號,堅定追隨協助孫中山完成宏願,被歷史學家譽為“星馬十大革命家”之一。

武昌起義爆發時,沈鴻柏為革命奔走呼號,多方籌款,還捐出大量家財資助革命。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沈鴻柏在馬六甲發動籌募國民捐,親任司理,先後募款10萬元,匯給祖國慰勞革命將士。

沈鴻柏一路都在堅定地追隨孫中山的革命理想。二次革命失敗後,1914年中華革命黨成立,他被任命為中華革命黨馬六甲支部部長;1919年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後,又被委任為中國國民黨駐馬六甲支部長,積極培養革命力量。

“他在國民黨的地位非常崇高……沈氏與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領袖時通信息,並得墨寶不少。由於他反袁甚烈,遭受英政府檢查,化名林海秋。革命黨要人到馬六甲,第一個便找他。閩軍領袖宋淵源,前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都曾來到馬六甲,一住就是好幾個月,沈鴻柏與他們朝夕相處,共談救國大計。此外,有許多二次革命失敗的逃亡者來到馬六甲,沈鴻柏設法安排他們住在甲板街志發成——沈鴻柏與曾國辦、邱仰峰、黃天尊、王金環等合資經營的土產公司,無異於當時革命落難人士的收容所。”多份研究馬六甲華僑史的史料,對此均有記載。沈鴻柏不僅為革命志士提供住宿和飲食,還資助旅費。

中國民主革命歷程艱辛,一波三折,沈鴻柏一腔壯志也百折不撓。1928年,他被委任為國民黨駐南洋英屬總支部指導員兼僑民科長,其間還創辦了華文報《僑民週報》,繼續為中國革命鼓與呼。同年,濟南“五三”慘案發生,他倡組籌賑會,籌款20餘萬元,賑濟被日軍殘殺的外交官眷屬和群眾。

為了革命事業,在當地富甲一方的沈鴻柏,連房子都沒買,“我們一大家子幾十個人一直租房住,我爺爺幾乎將家產悉數捐給革命事業,後來沒錢,甚至把奶奶的首飾也捐出去了。”沈鴻柏之孫沈墨義表示,為了紀念祖父,當年租住的房子,後人一直租住至今。

沈鴻柏還經常就國家政治、財務興革、抗日等方面向國民政府當局提出建議,多被採納,深得敬重。國民政府曾先後頒發20多枚勳章表彰他,他還被聘任為北伐總司令部諮議、福建省顧問、籌餉局顧問、僑務委員等職。對於這些殊榮,沈鴻柏非常淡然:“為國為人,斯天職所應爾,吾行吾心之所安耳。”他從不居功,從未向子孫們提及昔日的功績,即便近如兒女也都不清楚,“我們只能通過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資料,一點點了解我祖父的事蹟。”沈墨義說。

急公好義忠孝雙全

沈鴻柏不僅對祖國赤誠忠心,為人亦十分謙恭和藹,急公好義,他經商所得鉅額財富,除大部捐給中國革命事業,還廣泛投入教育、救災、幫助孤寡貧弱勢群體等公益慈善事業。

“沈鴻柏為革命先鋒,助孫中山成功推翻清朝,也對歷次內亂,如討袁、護法、北伐及抗日諸役,以及數次嚴重水旱災難,主持籌款接濟,以盡天責。”1970年,馬來西亞中文媒體《中國報》曾這樣報道。

沈鴻柏還在馬六甲設立中華書報社,任社長。中華閱書報社,除了購置圖書,啟迪民智外,還在社內創辦夜校,供僑胞補習,他還組織演講團,宣傳革命、愛國、教育、互親互愛等思想。當時當地社團的一些不良分子幾乎每個月都要械鬥幾起,在他的影響下,械鬥之事銷聲匿跡。

1912年,他在馬六甲積極開展“除舊佈新,剷除封建陋習”宣傳活動,勸說華僑男剪髮辮,女放纏足,實行婚姻簡辦、新辦。為了團結華社、維護華人合法權益,他還發起創辦馬六甲中華總商會、馬六甲晉江會館、沈葉尤宗祠等多個華人社團。

沈鴻柏可謂忠孝兩全,他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將他們兄弟撫養長大,他銘記母親的養育之恩,侍母十分孝順,每天早晚問安,從不間斷。他常跟子孫說,“祖德身後,恩不可忘,木本水源,時存衷懷”。每年清明節,他都會邀請各位宗親,到三保山的祖墳拜祭。

去國離鄉數十載,沈鴻柏卻從未忘卻故鄉。他南下馬來亞後,曾兩度回國,第一次是1929年6月,他被推為馬六甲華僑代表,回國參加孫中山靈柩移葬南京典禮。第二次是1931年,回國參加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兩次歸國,均回到位於鯉城區清軍驛的老家,尋根謁祖。

泉州千年古剎開元寺內,也留有沈鴻柏的足跡。開元寺西塔下,有一棟叫虎豹樓的小洋樓,是泉州開元慈兒院的舊址。1926年,佛教高僧圓瑛法師為創辦泉州開元慈兒院到馬六甲募捐,沈鴻柏為籌款四處奔走動員,共募得數萬元,除部分直接充作院費外,其餘購置膠園為院產,以維持慈兒院經費。

創辦華校首推華文教育

歷經中國民主革命的沈鴻柏,深刻認識到教育對國民和民族的重要性。辛亥革命成功後,他幾乎將餘生所有時間、精力和資金,都投入華文教育。1913年至1922年的9年間,他積極發動其他華社僑領共同創辦培風學校、復辦培德女校,創辦平民學校,不遺餘力推動馬六甲華文教育的發展。

1913年,沈鴻柏與多位馬六甲僑領創辦培風學校。培風創辦之初,遇到許多困難,特別是經費籌措極為困難,常瀕臨資金枯竭的困境。當時民風未開,華僑對辦學的重要性缺乏認識,捐款不多,也沒有政府的補助及津貼,若非沈鴻柏堅持,實在很難延續。“餘憂慮看顧,惟恐其不長成,日必上下兩次蒞校視察……當其八歲至成年,除餘在病時期外,無周不一臨。不獨一面須奔走以籌維持之經費,且時與諸師作教導之切磋,以求學生成績之進步。”沈鴻柏在《培風校史》中自述。

當時學校聘請教員、籌措經費、學校雜務、行政等一切事務,全由他處理。沈鴻柏為了辦學夙夜奔走,自家的事業也棄之不顧。為解決馬六甲學生小學畢業後升學問題,培風學校還增辦中學。他為學校發展嘔心瀝血,培風學校成為馬來亞的名校。1948年,該校董事會議決,尊稱沈鴻柏為“培風之母”,贈送一面錦旗,如今該校校史室中,便懸掛著該面錦旗。

沈鴻柏認為女子教育同樣重要,1917年,他發起創辦培德女校;為了讓貧苦人家的兒童也能接受教育,1922年,他又創辦了平民學校。

父子共同投身抗戰事業

沈鴻柏哲嗣眾多,育有9男2女,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們都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及愛國情操,均積極投身於國家民族獨立、提升和維護華人權利地位、推動華文教育發展等事業中,其中,以五子沈慕周、六子沈慕羽、七子沈慕文最為活躍。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沈氏兄弟幾人同仇敵愾,在國內外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活動。沈慕文在抗戰初期即回國投入軍旅,在西南各省參加抗日;在馬來亞的沈慕周則出任抗戰籌賑會英文宣傳主任,沈慕羽擔任各社團抗敵動員總會秘書、馬六甲華僑青年戰時服務團團長等職,他們還積極籌錢助中國抗日,組織戲劇團和歌詠隊宣傳抗日活動,策劃及指揮華校師生從事救亡工作。

1942年,日軍佔領馬六甲,沈慕周、沈慕羽兄弟雙雙被日軍拘捕入獄,歷盡酷刑,沈慕周不幸慘遭殺害。沈慕羽獄中因被嚴刑拷打和瘧疾,幾次險些去世,獲釋後過著亡命天涯的生活。

抗戰勝利後,沈慕羽還積極投身為華人爭取公民權、教育權等的鬥爭中。1949年,在馬來亞華社草創時期,沈慕羽毅然加入馬華公會;1955年,他創立馬華青年團,被譽為“馬青之父”。

後人成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泰斗

抗日戰爭結束後,沈慕羽投入另一場曠日持久、沒有硝煙的“戰鬥”——為華人、華文、華教在東南亞地區的生存與發展而戰。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前副校長何啟良教授曾高度評價說:“沈慕羽在馬來西亞文化史、教育史、政治史上是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沈慕羽也因此被馬來西亞華族尊為“精神領袖”。

沈慕羽深受父親辦學精神的影響,21歲便投入教育界,92歲時才放下教鞭,在華文教育界服務長達71年。早在1940年,他便發起創辦馬六甲華校教師公會,戰後他積極復辦華校,在廢墟上覆辦了培德、平民和晨鐘等校。他曾擔任馬來西亞華校教師公會聯合會主席28年、擔任馬六甲孔教會主席34年。

在異國他鄉,華教生存異常艱難,沈慕羽為“維護華教,母語教育平等”無私付出、執著戰鬥,“就算只剩一個學生,我也要辦下去。”哪怕因此多次入獄。1971年,58歲的沈慕羽因“涉嫌於怡保華人大團結集會上發表煽動性演說”被捕入獄;1987年,因抗議政府派不諳華文的教師到華小擔任高職,被捕入獄一年多,當時他已74歲高齡。

牢獄之災未能撼動沈慕羽力爭華文教育的堅定信念,對於華教不斷受到排擠,沈慕羽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將華文也定為官方語文。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他加入馬華公會後,就極力倡導爭取華文亦為官方語文之一;1966年,因堅持爭取華文為官方語文,他遭馬華公會開除黨籍。

沈慕羽是馬來西亞著名書法家,為了教育公益事業,多次賣字籌款,先後為建設馬來西亞華文學校新紀元學院和馬六甲孔教會大廈、修葺教室購置教學用品等,變賣書法作品向社會籌款等。據不完全統計,他通過這種形式為教育公益事業籌款的數目不下300萬馬幣。

為了教育公益事業如此慷慨的他,平時生活卻十分儉樸。他節儉樸素的生活作風,在馬六甲甚至全馬華社有口皆碑。擔任教總主席28年,他都是騎著自行車上下班,直至年逾八旬,仍照常騎“鐵馬”上下班。每次他到吉隆坡開會,常搭長途巴士或搭順風車,食宿、車馬費都自掏腰包。平時哪怕捆綁東西用的小小繩頭,他都不捨得丟掉,要重複使用。他省吃儉用的積蓄,都捐獻給急需經費的團體及學校。

沈慕羽的一生,真正踐行了他“服務一生,戰鬥一世”的人生宗旨。有賴於沈慕羽和許多華教鬥士篳路藍縷奮爭不止,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得以蓬勃發展,使其成為海外華文教育最發達的國家,擁有最為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

1990年,年近八旬的沈慕羽還在《南洋商報》撰文說:“在華人的平等與語文地位爭取到之前,我將會做到最後一口氣為止!”2009年,沈慕羽留下“華教尚未平等,同道仍須努力”的遺言,走完了他波瀾壯闊、意義非凡的一生。

專家點評

■吳金鵬(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文博研究員)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沈鴻柏是其在海外最早和最堅定的追隨者之一。沈鴻柏始終堅定信念,赤膽忠心,全過程資助、支持中國民主革命事業,他先後捐出鉅額家財、主持籌款資助並積極參與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討袁的“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北伐戰爭等革命活動中,對中國民主革命貢獻至偉。

辛亥革命勝利後,沈鴻柏繼續高舉民族旗幟,在僑居國創辦華校、首推華文教育,創建華社守望相守,做公益慈善不遺餘力,是心繫民族根魂的精神財富;他言傳身教,其子為發展華文教育、提升華人地位百折不撓,成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泰斗和華族“精神領袖”,是優秀家風結出的碩果。

沈鴻柏在泉州僑領中獨樹一幟,堪稱典範,他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優秀家風彪炳史冊,在中馬兩國影響深遠,為後世所頌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