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告訴你德國的真實日常

德國的電影我看的不多,而其中《茜茜公主》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之後,會習慣性的瀏覽有關德國的歷史文化等文章紀錄片。也曾夢想著在柏林漫步,欣賞造型美觀,多姿多彩的建築物;在城堡中幻想新的世界;勃蘭登堡門,聖母教堂...有太多太多我想去的地方。提起德國,腦海中第一個詞語就是嚴謹,這個詞語可以說是德國人的代言詞了。這本《德國的細節》從德國的城市公共意識,“德國製造”,社會,生活細節,設計與科學等方面帶我們深入瞭解德國背後的文化情懷。就像作者所說的那樣:德國的奇妙,要麼深邃的拷問世界,要麼精細的設計世界。

一本書告訴你德國的真實日常

一、宜居的德國城市

一個國家的公民素質和公共意識是一個城市的軟實力,而這種軟實力會讓城市擁有獨特而鮮活的氣質。明斯特街頭自行車隨處可見,很多街道除了公共交通系統之外,不允許其他機動車通行。我真的超羨慕這種城市,我上班地方離我家也就半小時路程,但是每天上班真的高峰期堵死,選擇騎自行車的我,也會因為電動車橫衝直撞而不停停車躲避,到最後放棄了騎車選擇提前出門,步行上班。“自行車之城”明斯特真的很吸引我。

清澈小溪遍佈的弗萊堡,人們席地而坐嬉戲打鬧,也會直接捧水引用,城區內大大小小的花園有3800多個,可隨太陽旋轉的陽光屋,太陽能住宅樓,垃圾分類等方面真的是當之無愧的環保之城。從“橋屋”到“鳥屋”,到大隱隱於世的雷根斯堡,周邊花花草草,五彩繽紛。小河,公園,草地,童話般的房子,作為宜居城市,簡直不要太棒!

而這一切的背後,是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鼓勵環保的措施很多,在弗萊堡,自家安裝太陽能電板的,可獲得10-20年不等的3%-4%低息貸款,20年的電價優惠。酒店採用高能木屑,一年使用量也只會產生兩盆灰燼。從事環境相關工作的足足一萬多人,每年創造五億多歐元的產值。德國鳥屋的普及也不是因為他們愛養鳥。在德國人看來,鳥可捕捉害蟲,是維持自然生態的好幫手。冬天德國寒冷,鳥兒不易覓食,所以會在各家陽臺放置鳥屋,供鳥兒休息填飽肚子。德國小學生必修手工課其中一個作業就是親手做一個鳥屋。科隆為了不重蹈覆轍,出臺一系列環保政策,更早在20世紀中葉,便提出要“提倡綠色環保生活”。德國政黨綠黨,也是由環保非政府組織發展而來。

二、“無處不讀書”的德國人

除了比較主流的馬桶上,車上,沙發上,公園,海灘,陽臺,草地,街頭,隨處可見讀書的德國人。甚至是一整個家庭都在一起看書,或一人一本書,或大人為孩子讀書。

對於德國人而言,親子閱讀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有81%的家庭陪孩子閱讀。從小學開始,就會督促家長協助孩子閱讀,一年級每次十分鐘,什麼書都可以讀,累計十次,便可以在老師那裡領取獎品,提高孩子的閱讀積極性。課餘時間,也會在圖書館度過,圖書館也會舉辦各種活動,老師佈置的作業也與閱讀有關。前兩年,有關德國年輕人閱讀興趣下降的問題,引起了重視,還作了專題討論,分析現狀。而這放在我國,可能已經都習慣了吧,電子設備的普及,基本很難看見手捧書讀的人,至少我身邊是這樣。

一本書告訴你德國的真實日常

三、精緻的德國製造

德國汽車工業,冠絕全球。奔馳,寶馬,保時捷等等這幾款車,就連不怎麼懂車的我都聽說過,也能準確的說出車的標誌。保時捷至今仍是手工作坊,組裝一輛新車只要9小時,但檢測和調試需要5天,出廠則需要幾個月。除玻璃和發動機外,全部為手工組裝。也是這樣,才能維持高口碑..耳熟能詳的德國製造還包括刀具,指表,旅行箱等等。提起德國製造,就會想到物有所值。慢工出細活,德國人嚴謹的態度,持之以恆,無論大工程還是小製造,都按照流程一步步來,以工匠精神傳承技藝與發展。

一本書告訴你德國的真實日常

讀這本書之前,害怕會有些枯燥,讀完發現並不是如此。它不是旅行日記,講解旅途故事,也不是科普讀物,以專業晦澀的知識點向你普及德國文化,這本《德國的細節》就像是一個知心好友,做在你身邊,陪你一起聊聊他在德國的生活,那些不為常人所熟知的生活細節,掩藏在德國人高傲外表下的真實面貌。從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太多太多我不曾聽說的東西,他嚴謹卻不失風趣,它就彷彿一杯紅酒,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