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每天倒掉10萬噸牛奶,全球食品供應鏈受到巨大沖擊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地區的農產品面臨滯銷,牛奶等多種儲存期限較短的產品只能被銷燬。限制出口和恐慌購買又進一步抬升了價格。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託雷羅在《自然》發文呼籲各國團結合作,共同應對這次危機。


美國專家:每天倒掉10萬噸牛奶,全球食品供應鏈受到巨大沖擊


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託雷羅(Máximo Torero)在《自然》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的衝擊已經威脅到了糧食安全,呼籲各國團結起來應對危機。


託雷羅寫道:“我擔心許多國家並未意識到,他們為了限制病毒傳播和緩解經濟衝擊的採取的措施必須同時保證食物的流通。沒有食物就沒有健康。我們對政策的建議很簡單,並且絕不容忍孤立主義。各國必須齊心協力,不可建立貿易牆,也不能阻止基本行業的從業人員出入邊境。”


此前在 4 月 21 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與多個合作伙伴發佈《全球糧食危機報告》(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is),指出這次疫情可能使遭受嚴重飢餓的人口數量增加近一倍

,到 2020 年底將會突破 2.5 億。


疫情衝擊食品供應鏈


託雷羅在文章裡指出,由於疫情導致食物運輸困難和餐飲業停工,許多地區的農產品出現滯銷。印度農民把草莓拿去喂牛,秘魯農民將當地特產的白可可豆倒進垃圾場。加拿大和美國的農民大量傾倒牛奶,全美國每天倒掉的牛奶估計達到 14 萬噸。並且,歐洲和美國的許多地區在收穫季節需要引進移民工人來進行收割,如今這些工人受到旅行禁令的限制而無法出行。


美國專家:每天倒掉10萬噸牛奶,全球食品供應鏈受到巨大沖擊

印度農民用草莓喂牛,疫情導致這些草莓無法運往城市銷售。圖片來源:Rajendra Jadhav/Reuters


今年的糧食產量預期其實較為樂觀。託雷羅在文中寫道,和 2007 到 2008 年嚴重乾旱引發全球糧食危機時相比,如今全球的玉米儲備已經達到當時的兩倍以上,大米和大豆儲備分別增加了約 80% 和 40%。但是,由於供應鏈斷裂和隨之而來的恐慌性購買,小麥價格和去年三月相比上漲了 8%,大米價格上漲了 25%。


一些國家已經對此作出了響應。作為小麥出口國之一的俄羅斯在四月初宣佈,將在接下來三個月限制小麥出口,以保證本地供應。當然,這些決策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石油價格的暴跌。託雷羅呼籲各國團結合作,他寫道:“我呼籲各國不要採取出口限制措施。相反,在對疫情作出響應時,它們應該同意削減關稅和其他稅務,以補償貨幣貶值引發的本地價格上漲。並且,各國應該將港口和農場的工人定義為從事基本工作人員,保護好這一群體的健康,並保障他們的出行和工作。”


2.65 億人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


4 月 21 日發佈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預測,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經濟衝擊,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2020 年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口數量將增至 2.65 億,比 2019 年的 1.35 億增加近一倍。


糧食危機問題主要受到地區衝突、氣候變化和經濟動盪的影響。目前在面臨糧食危機的 1.35 億人口中,有 7300 萬人位於非洲,佔到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另有 4300 萬分布在中東和亞洲,還有 1850 萬居住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其中,也門、剛果民主共和國、阿富汗、委內瑞拉、埃塞俄比亞、南蘇丹、敘利亞、蘇丹、尼日利亞和海地是 2019 年全球糧食危機最為嚴重的十個國家,飢餓人口總數達 8800 萬,佔到全球的 66%。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

東非地區國家今年年初遭遇了 25 年來最嚴重的蝗災,並且短期內還可能再次受災。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最新評估顯示, 3 月下旬的大範圍降雨使東非的蝗蟲數量急劇增加,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的當前形勢極為令人擔憂;這些蝗蟲將於 5 月產卵,卵會在 6 月底至 7 月孵化,而此時正值收穫季,蝗災將使地區糧食安全和民眾生計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抵禦糧食危機需要全球協作


不斷推進的全球化進程使得全球大部分地區都非常依賴於食品的進口。在 4 月 17 日發表於《自然·食品》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就提出警告:對於全球大部分地區來說,僅靠本地生產不能滿足當地對食物的需求,而 COVID-19 的大流行可能會導致全球食品供應鏈的中斷,這將對全球的食品供應帶來風險。


該研究模擬了多種農作物原產地與消費市場間的最小距離。研究結果顯示,對於溫帶穀物(小麥、大麥、黑麥)、水稻和豆類作物,全球約有 27~28% 的人口能從直徑 100 千米的範圍內獲得,熱帶穀物(小米、高粱)的比例為 22%,而玉米和木薯僅能達到 11~16%。


託雷羅指出,合作和信息共享能夠幫助各國更好地抵禦疫情的衝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 25 個國家的農業部長已經簽署協議,共同保證當地的糧食供應。聯合國糧農組織也在密切關注全球各地的疫情和糧食供應信息。他強調,為了讓糧食供應更加可持續,有兩種主要途徑:


“一種是減少食物損失。目前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價值約 4000 億美元,這足以養活 12.6 億人口……另一種途徑就是改善農戶和移民工人的處境,他們構成了農業的支柱。例如,規模較小農產品生產者需要與市場建立聯繫,以增加產量和收入,對他們來說這遠比發放補貼更有意義。”


加大對食品加工、運輸和本地市場的支持,呼籲各國保持貿易通道開放,確保關鍵食品供應鏈,這些都是《全球糧食危機報告》中列出的急需採取的行動科學技術的創新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託雷羅提到,中國正在投入無人機、無人駕駛機械和其他農業技術,以減少人際接觸;在非洲,手機的使用讓農民得以方便地獲取訂單、價格和天氣數據,轉賬交易也變得更加便捷;而秘魯通過靈活創新的監管規定,結合作物收割的季節性對勞動力進行管理,並對受到封城影響的農民提供必要的支持。


正因為病毒的蔓延不受邊境的限制,唯有全球合作才能抗擊疫情。那些為疫苗和藥物研發、衛生護理和經濟恢復系統工作的人們也要吃飯。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否則將有數百萬人各自忍受飢餓。”託雷羅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