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說:早聽中國聖人言,人類不至於發生今日之災難

中國古代先哲唯一一位“仰望星空的”的先哲就是老子。但是我們只知道老子的偉大貢獻就是構建了宏闊的“道論”和“德論”,提出了他的宇宙觀、自然觀和社會觀、人生觀。在此前的文章裡,我們從不同方面簡要介紹了西方科學家視界裡的老子,今天,我們站在老子的角度,看看他是怎麼看待今年全球性的疫情災難的。

由於老子是站在更高維度來審視人類的,因此他會對人類的狂妄自大的最終結果作出準確的預判。日本當代自然派學者福岡正信說:如果我們早聽老子的話,也不致使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環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

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比利時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說: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

德國學者克諾斯培則強調說:解決我們時代的問題,請讀老子。

諾獎得主說:早聽中國聖人言,人類不至於發生今日之災難

老子的“道論”說了啥

“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靈魂,它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萬物的運行規律。這兩個概念是老子“道論”體系中的兩個主要方面,在學界,還有人把“道”細分為三種、四種,而香港中文大學的唐君毅教授,按照“道”在不同語境下的指向,把它分解成六種含義,分別是虛理之道,形上道體,道相之道,同德之道,修德之道及其生活之道。

我們不做學術研究,無需深化各種語境下的“道”的涵義,我們只說老子之“道”的主要方面,即自然天道觀和人道觀。

為什麼老子不跟先秦其他人一樣,直接闡述“德論”,即人道觀,卻在“德論之外”加一個“道論”?這是因為,老子要為人道觀找一個依據。我們比較一下孔子,孔子提出一整套“仁政”學說,他的依據是什麼?是古人,是文武二王,是周公,他的全部理論就是建立在“周禮”基礎之上的,所以他畢其一生都在為“克己復禮”而奔命。那麼“周禮”的依據是什麼?不知道了。

而老子建立這套“道論”就是為人道,即人類社會找到一個切實合理的遵循依據,有了道論,人類也就找到了可以遵循的法則。

諾獎得主說:早聽中國聖人言,人類不至於發生今日之災難

“道”就像我們所說的文化、制度,既有看不見的精神層面的要求,即形而上的、無形無相的內涵,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實操性的規則、規範。

唐君毅教授劃分的那六種“道”的涵義,其實不少就是“道”在內化為萬物以後的那種“德化”的道,比如同德之道、生活之道,我覺得,最終都歸之於上述兩種,即宇宙本源之道和規律之道。

因為,這就像同樣是道,一個生活之道就可以分為為人處世之道(法)、修德養性之道(術)、生活細節之道(比如茶道、酒道、醫道、武道)等等,這樣的細分法,很有意思,但分的越細,離道越遠。所以不如直接就兩種含義,一個是萬物本源之道,一個是規律性的道。

我們就上述兩種概念舉例說明。

諾獎得主說:早聽中國聖人言,人類不至於發生今日之災難

第一個:作為宇宙本源的“道”

“道”是天地本源、萬物之母,為人類社會運行規則提供依據。第25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有人建議將這一章作為《道德經》的第一章,理由是,這一章一開篇就揭示了世界的本源,這個本源先於天地萬物而存在。而且縱觀全篇,老子在這一章第一次提到這個“先天地生”的“有物”,說這個“有物”“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然後再往下接著河上公分章的傳世本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這樣才順理成章。

第25 章闡述了宇宙萬物來源於道,道先於天地而存在,是宇宙的本原,萬物之母。它空闊無邊,不依賴任何物質而單獨運行,它循環往復地運行並不斷演化出萬物來,他是天地萬物之母。

但這個宇宙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從人的感官認知方面而言,我們所能見到的只是“有”的部分,比如山川河流,花鳥魚蟲、日月星辰等等,而“有”只是“無”中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就整個宇宙而言,整個太陽系可能只是整個宇宙的一粒塵埃,地球就微乎其微了。所以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諾獎得主說:早聽中國聖人言,人類不至於發生今日之災難

在老子的“道論”裡,“無”和“有”都是指代“道”的,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與無,“同出而異名”,是“道”的不同存在方式,或者呈現形式。

道生萬物的“德化”過程,為人類尊道貴德提供依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由此可見,道生萬物的過程即萬物的“德化”過程,即道生萬物之後,並非生髮出來就萬事大吉了,而是將自己內化於萬物,畜之、形之、成之。而這個過程就是從“道”轉化為“德”的過程。

河上公說:德者,得也。道生萬物且內化於萬物,因此萬物“得道”,故云“德。”

“道”生萬物並內化於物,形成“德”,這就為“德論”做好了鋪墊。

諾獎得主說:早聽中國聖人言,人類不至於發生今日之災難

第二個,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

道生物萬物之後,並非放任不管,任其雜亂無章,而是各行其道,並共同遵循著一種“天道”,不然,這個世界就會亂作一團,這就是 “人道”要“法道自然”“清靜無為”即不能妄為的根本依據。

1、“道”的運行總規則是“反者道之動”。“道”是無形無相的,它在生髮萬物並內化於萬物的過程中,一定會呈現出某種特定的規律,這個規律總的原則就是“反者道之動”,即事物總是向著相反的方向運動變化,並最終返回到它的原本狀態。這個“反”字,既是“相反”,又是往返。

在“反者道之動”這個總規則下,宇宙萬物遵循著兩種基本運行規則,一個是對立轉化規則,一個是週而復始、循環往復。

2、對立轉化規則。除了道本身是“獨立不改”的存在,其餘全是兩兩對出,相反相成而存在的,比如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正因為這種相反對立關係,才有了所謂的有無、難易、長短等概念。

不僅萬物如此,即便人類的價值取向也是對等形成的,比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世上本沒有所謂的美與醜,是因為人有了分別心,才有了美醜善惡。而且這種美醜善惡、有無等等“相反相成”並且“互根互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樣才形成了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比如列寧、毛澤東等,均有這方面的論述。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沒有一種不是在對立轉化中發生發展,而且這種反覆的對立轉變永無止境。所以,看到任何事物,都不要被其表象的一面矇住雙眼,還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當一個人面對一件事物喜悅或悲哀時,一定要看到喜悅和悲哀的另一面,因為這兩者“同出而異名”,一個人之所以喜悅或悲哀,是因為他執著於事物的一面或表象。

比如儒家倡導“禮”“仁”,其實在倡導的同時,讓人麼看到了“非禮”和“不仁”的一面,這也是老子反對“禮”和“仁”的原因,所以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認為“禮”是造成天下大亂的始作俑者。

諾獎得主說:早聽中國聖人言,人類不至於發生今日之災難

3、週而復始,循環運動的規律。事物無論怎樣相反相成,最終都要返本復初,《道論》說“周行不殆”,又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周行不殆”就是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當萬物從“道”分離出來,周流不息地運動,於是離開“道”就越來越遠,但反者道之動,就像鐘擺,運行到極點,又迴歸至原點。如此一去一回,即文中所云一逝一反,就是一個“周行”。

上文中的“復”,與“周行”同意。意即天地萬物紛紛紜紜,無論各自如何地運行變化,最終都會返回到它的本根,這種本根是一種虛靜的狀態,即“道”的狀態。

“道”是法自然的,虛靜正是道的自然狀態,“道”創生萬物以後,由於萬物“大而逝,逝而遠,遠而反”,離開了“道”越來越遠,就會不合於自然,不合於自然,就會發生煩擾紛爭。因此,萬物運作到了一定的極限,必須返回到本根,持守虛靜,才會歸於自然,消除煩擾紛爭。

諾獎得主說:早聽中國聖人言,人類不至於發生今日之災難

人類也是這樣,比如嬰兒時期的無知無慾、淳樸自然,成長過程的爭強好勝,再到貪天之功的無休止紛爭,道性越來越差,於是制定各種法律法規來規範和矯正人類的行為。而這種規範和矯正,恰好給機巧鑽營著提供了施展的空間和可能,結果禮義和法規成了他們滿足慾望,實現陰謀的工具,最終導致天下大亂。因此人類需要返本歸初,持守清靜,消除紛爭,保持天下太平。

第三個,人類與宇宙萬物的關係

萬物平等。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莊子解釋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在“道”那裡,人與萬物一樣,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所有的貴賤都是以自身出發做出的價值判斷,而所有的貴賤都不是由事物本身決定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人和天地萬物都是道派生的,從永恆綿延的無限時間來看,天地和我可以看作同一時間出生的,人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一樣,壽命都是短暫的、有限的,跟無限綿延的時間相比,只是一瞬間。

道法自然。在平等的萬物之中,各自遵循著自己的規則,有條不紊地運行著:“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人與萬物關係的根本大法,因為道生天地萬物,是天地萬物之母,也是萬物宗法的對象,因此,萬物尊道而貴德。

諾獎得主說:早聽中國聖人言,人類不至於發生今日之災難

尊道貴德與背道而馳的結果

既然天地萬物平等且萬物法自然,那麼就會有兩種結果:順道而行與背道而馳。

遵道而行的結果是


昔之得一(道)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從來凡是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會清明,地得到“一”會安寧;神得到“一”會靈妙;河谷得到“一”會充盈;萬物得到“一”會生長;侯王得到“一”會天下太平。

一句話:順道而行,天安地泰,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背道而馳的結果是: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天下正,將恐蹶

——天若不能保持清明,將要崩裂;地若不能保持寧靜,將要震潰;神若不能保持靈妙,將要消失;河谷若不能充盈,將要涸竭;萬物若不能保生長,就會絕滅;侯王若不能保持清靜,天下將要顛覆。

一句話,違道而行的結果是:天塌地陷,神消谷枯,天下大亂。

如今,人心無盡,恃強凌弱,科技用於軍備,人類日益膨脹,導致環境汙染,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消失,土地荒漠化嚴重,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免疫力下降,純真泯滅,強權霸道,社會背道,人群離德,此為自取滅亡之道!

所以,日本學者福岡正信說:如果我們早聽老子的話,也不致使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環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