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似真珠鱗似金,錦鯉沉浮鏡中天,窺探唐朝極具特色的鯉魚文化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是一部高度寫實的歷史劇,再現了千年前盛唐人民的生活場景,從建築造型,室內裝飾,衣裳服飾,插花藝術,面部妝容,珠寶首飾,胡人貿易,幾乎都是歷史的真實再現;從人物的配飾,工匠的刀具,花房裡的增溫系統,棺材店裡的唐三彩,以及倒出來的紅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又能體會到大唐的盛世繁榮。

眼似真珠鱗似金,錦鯉沉浮鏡中天,窺探唐朝極具特色的鯉魚文化

對於一個吃貨來說,更關注的是唐人的美食,劇照由雷佳音扮演的張小敬,從監獄出來第一件事就是去吃水盆羊肉,吃得雞頭白臉,三下五除二,哧溜,哧溜就吃完一碗,觀眾隔著屏幕都能聞到香味,劇中還出現了大量的美食,例如火晶柿子,大量的異域水果,葡萄酒,還有外來的胡人食品,胡餅,奶酪,駝蹄羹等等。

在肉類美食中,羊肉是主角,唐朝用羊肉做的菜餚很多,例如在燒尾宴(相當於滿漢全席的答謝宴)上,有通花軟牛腸(把羊脊髓和佐料灌注到牛腸中),羊皮花絲(羊肚切成細絲),紅羊枝杖(類似於烤全羊),五生盤(豬、牛、熊、鹿、羊肉製成的刺身拼盤),昇平炙(鹿舌和羊舌),錦裝鱉(羊脂烹飪甲魚),此外還有回湯武庫、渾羊歿忽、生羊膾等,現代人很少見到的美食。

眼似真珠鱗似金,錦鯉沉浮鏡中天,窺探唐朝極具特色的鯉魚文化

俗話說,在菜餚當中魚是最大的官,無魚不成席,一場大唐的舌尖盛宴怎麼能少了魚肉?那麼唐人都是如何吃魚的呢?又是如何捕魚的呢?為何崇尚鯉魚(錦鯉)呢?我們先來了解下唐代的捕魚方法。

唐朝捕魚方法

唐朝的捕魚技術在前代捕魚經驗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捕魚方法和捕魚用具都有很大的進步,主要有獵捕:就是用木叉,弓箭,茅鏢等直接在水中叉魚,當然這隻適合在潛水區域;網捕:顧名思義就是用網捕魚,當然,那時候的漁網沒有現代的先進,網捕,捕魚量大,使用範圍廣。

《漁具詩》記載“大凡結繩持網者,總謂之網罟”“ 大罟綱目繁,牽時萬鬐入,尚悔不橫流,恐他人更得”。

籠捕:就是用口小肚大,呈圓錐形的魚籠捕魚,材料多是由竹木編成的,適合在淺水區域捕魚;誘捕:利用聲音驅趕的原理,或佈置“魚陣”等引誘方法捕魚。

獸捕:利用馴化過的鸕鷀和水獺進行捕魚,當水流很急,水淺的難以下網時,常常採用這種方法。

眼似真珠鱗似金,錦鯉沉浮鏡中天,窺探唐朝極具特色的鯉魚文化

《酉陽雜俎》記載“元和末年,有百姓,養獺餘頭,捕魚為業,無網罟之勞,而獲利相若,群獺藉膝,馴若守狗。”

藥捕:利用植物分泌的毒液來毒死魚群,捕捉量很大,這種方法不可取,是竭澤而漁的一種方式,不僅汙染水體,而且容易造成毒素在魚體中殘留,引起食物中毒;

釣捕:就是釣魚,具有娛樂性的一種捕魚手段。

唐朝魚的養殖

有唐一朝,除了上述諸多的捕魚方法外,其養魚業也很發達,在唐朝以前,人工養魚的品種主要以鯉魚為主,到了唐朝品種擴展到青魚、鱅魚、草魚、鰱魚等等四大魚種。養魚的方法也有很多,魚池養魚,稻田養魚一舉兩得,還有天然河流,湖泊養魚等等。

眼似真珠鱗似金,錦鯉沉浮鏡中天,窺探唐朝極具特色的鯉魚文化

魚的食用

民以食為天,對於吃貨來說最關心的莫過於魚的食用了,隨著唐代烹飪技術和廚技發展,吃魚的方法真是種類繁多,但無外乎主要有生吃和熟制兩種,先來了解下魚的生吃:

生吃魚肉法:做鱠(做膾),直接把魚刮鱗,去刺,去內臟後,切成細絲或者薄片,就是日本料理中的生魚片,其實在唐朝吃生魚片是一種時尚;或許日本料理中的生魚片就是受唐朝影響的。

《齊民要術》“切膾人,亦不得洗手;洗手則膾腥。要待食罷,然後洗也。”

唐朝人制作生魚片時,是非常講究的,注重刀功,尤其強調切膾人手上不能沾水,否則生魚片很腥;雖然魚鱠對刀功技術要求很高,但生魚片在貴族和平民百姓中都是非常流行的美食。當然,用作生魚片的魚,根據各地區的情況而定,大多數選定鯽魚,但是在江南盛產鱸魚的地區,常常選用鱸魚做生魚片。

眼似真珠鱗似金,錦鯉沉浮鏡中天,窺探唐朝極具特色的鯉魚文化

做鮓(鹹魚),魚鮓是平民老百姓最普通的菜餚,將魚做成鹹魚片,就是為了延長食品的儲存時間,醃製發酵後的鹹魚片,味道醇厚,口味上佳,深受人們喜愛,做法很簡單,就是將魚清理乾淨後,切成薄片,加上香料、酒、鹽巴等調料醃製起來。

魚肉熟製法,魚肉熟製作法非常多,有烤魚,也叫炙;蒸魚,跟蒸包子原理一樣,將魚用調料調製好後,直接蒸熟;有做魚羹湯,也叫羹;唐人做的魚湯喜歡放蓴菜,做法簡單,味道鮮美。

《齊民要術》蓴菜魚羹 “一斗羹,一升水,多著加之,益羹;下鹽、菜、豉悉不得攪。”

這種蓴菜魚羹在唐朝非常受歡迎,很多詩句都有對魚羹味道的讚譽。除了以上吃法外,還有煮、炸、煎、烹、燒等方法。

唐朝的魚除了食用外,還有藥用和觀賞嬉戲用,有得魚藥用價值很高,《山海經》記載的異魚,可以入藥;《酉陽雜俎》記載鱔魚能治療白髮病;以現代的觀點看,顯然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但中醫原理提倡“藥膳合一”,魚在醫藥的用途上也得到了開發。

錦鯉沉浮鏡中天

唐朝國力昌盛,經濟富裕,生活水平高,唐人在閒暇之餘,也賞魚消遣,特別是在皇宮裡,觀賞魚更為普遍,唐玄宗曾在盆中養數頭魚,供人觀賞,五顏六色的鯉魚,色彩斑斕,生命力頑強,深受人們喜愛,這大概是錦鯉的來源。

眼似真珠鱗似金,錦鯉沉浮鏡中天,窺探唐朝極具特色的鯉魚文化

這不由讓人想起宋代白玉 對錦鯉的讚美詩“玉萍掩映壺中月,錦鯉浮沉鏡裡天”,錦鯉被日本奉為“國魚”,其中早在唐朝錦鯉就已經成為觀賞魚了,並且被尊為“國魚”。此外還有,《冊府元龜》記載“唐太宗於西宮,見魚躍焉!”《帝王部》“唐敬宗幸凝碧池,令兵士千餘人於池中取大魚,送入新池。”由此可知,唐朝後宮觀賞魚還是很普遍的。

但唐朝魚有一大特色,那就是鯉魚的地位崇高,禁止食用鯉魚,甚至野外誤捕的鯉魚也要立即放掉,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唐朝特殊的鯉魚文化。

唐人崇尚鯉魚,形成特殊的魚文化

唐人愛食魚,愛觀賞魚,但有一種魚是特殊的,不僅不能食用,食用是違法的,是要受到處罰的,這種魚備受唐室推崇,這種魚就是鯉魚。其實,鯉魚的地位在魚類中一直是很高的,在很早的時候,鯉魚被視為魚類之首。到了唐朝鯉魚備受皇室青睞,地位達到最高峰。

唐朝王室為了保護鯉魚,唐玄宗曾兩次下令禁止捕殺鯉魚,此外,為了避諱諧音“李”,甚至不能直呼鯉魚之名,鯉魚被唐室尊稱為“赤鯶公”,從此鯉魚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唐朝王室的聖物,為了鯉魚,唐王室甚至專門下了一個法令,那就是“禁鯉令”。

眼似真珠鱗似金,錦鯉沉浮鏡中天,窺探唐朝極具特色的鯉魚文化

唐律規定,鯉魚不能被食用,意外被捕捉必須立即放生,如有人非法買賣鯉魚的,要處以六十杖的懲罰‘當然,在唐朝中後期時,氣度雍容自信的朝廷,世風進一步開發,對百姓吃鯉魚這件事情,制行的並不那麼嚴格,沒有真正落實到位,民間食鯉魚,官府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唐朝王室之所以崇拜鯉魚,除了諧音相似外,還與道教有關,我們都知道唐室李氏含有遊牧民族血統,是鮮卑族的後裔,為了能夠更名正言順地統治中原地區,為了得到漢族門閥士族的支持,李唐王室開始與道教創始人,與自己同姓的老子李耳攀上了關係,他們尊老子為始祖。

李唐王室之所以這樣做,一是攀上門第關係,得到中原地區門閥士族和大貴族的支持,另一方面,通過神化道教,進而神化“君權神授”思想,為自己正本溯源,鞏固統治地位;同時,鯉魚身上還有許多神奇的傳說,例如“琴高騎鯉”和“子英騎鯉”得道成仙的典故,更為唐朝李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眼似真珠鱗似金,錦鯉沉浮鏡中天,窺探唐朝極具特色的鯉魚文化

在道教中,鯉魚是聖物,乘鯉得道成仙是道士的畢生追求,唐朝王室在推崇道教的同時,鯉魚的地位愈加崇高,在唐朝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力,就拿軍事信符來說,漢代能調動軍隊的是虎符,而唐朝則變成了魚符。得到成仙的典故影響之後,鯉魚更是成了道教門徒信仰的聖物,在道教中乘鯉得道飛天就是成仙的標誌,李唐王朝在推崇道教的同時,更加強了對鯉魚的保護和推崇。

《朝野僉載》記載“漢發兵用銅虎符,唐初,為銀兔符,以兔為符瑞故也,以鯉魚為符瑞,遂為銅魚符以佩之。”

由以上資料可知,漢朝發兵用虎符,唐朝初年為兔符,後來又改為魚符,並特意製成鯉魚的形狀,鯉魚由此成為權力的象徵,同時也暗示著天下即為“李家天下”。

鯉魚在民間也備受推崇

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朝王室推崇鯉魚,老百姓更是鍾愛有加,我們在唐詩中能看到很多讚美鯉魚的詩句,例如章孝標的“眼似真珠鱗似金”,方乾的“鯉魚縱是凡鱗鬣,得在膺門合作龍”,還有那著名的“得名當是鯉,無點可成龍”等等;鯉魚由於其光彩奪目的外形,端莊的體態,被視為信使、愛情、朋友、情人等象徵,常用來當饋贈禮物。

眼似真珠鱗似金,錦鯉沉浮鏡中天,窺探唐朝極具特色的鯉魚文化

老百姓之所以崇尚鯉魚,還源於鯉魚躍龍門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王朝中,龍是天子的象徵,而龍為鯉(李)化,鯉魚被認為是龍子,因此,常常用來形容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的中榜者;鯉魚寄託著老百姓望子成龍的美好願望。

《水經注》記載“鯉也,出空穴,三月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

由以上的史料可知,我國古代老百姓,對鯉魚能躍龍門,甚至化鯉為龍是深信不疑的,但必須努力去奮鬥,去拼搏,去爭取,如果躍不過龍門,那依然還是一條普通的魚,由此可知,魚躍龍門競爭力很大的,機會很小的,這與隋朝創建的科舉制度不謀而合。

科舉制度創建後,普通的老百姓要想入仕為官員,除了沙場征戰立功外,就剩下科舉考試一條途徑,但科舉考試是非常難的,三年考一回,在成千上萬的考生中,錄取率也是極低的,有句諺語說得好,“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由此可知,科舉的難度之大,但是即使這樣,考生也要拼一把,一旦成功了,命運就改變了,從此升官發財,光宗耀祖成為人上人。

眼似真珠鱗似金,錦鯉沉浮鏡中天,窺探唐朝極具特色的鯉魚文化

結尾

有唐一朝,基於對鯉魚的崇拜,鯉魚已經是魚文化的主要載體,被打上了神秘的烙印,在詩詞歌賦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對鯉魚的歌頌和描繪,不僅如此,民間關於魚的故事也很豐富,有夢幻型,鯉魚報恩型,鯉魚化仙型,這些與魚有關的飾物和傳說 ,流傳已久,已經構成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鯉魚在唐代以後,就成了吉祥物,象徵著好運和快樂,魚躍龍門更是代表著唐人不畏艱辛,最終苦盡甘來,事業有成之意,一直激勵著勞動人民,奔向美好的前程。魚文化能夠在唐朝達到巔峰,除了魚的食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外,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寓意。

“鯉魚”的“鯉”與唐朝創立者的“李”諧音,這個巧合是的鯉魚被唐室奉為神明,並且唐室還有養寵物的習慣,鯉魚極具觀賞性,在唐室的推崇下,以及民間流行的“魚躍龍門”的典故,使得鯉魚與“君權神授”思想相結合,進而融入到道教中去。

眼似真珠鱗似金,錦鯉沉浮鏡中天,窺探唐朝極具特色的鯉魚文化

此外,唐朝極為推崇道教,幾乎將其定為國教,道教的創世人老子被唐室追封為先祖,而鯉魚就是唐室和道教之間進行無縫銜接的橋樑,並且道教文化與魚還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太極圖結構就是兩條黑白魚,其相互追逐,首尾相連,完美地詮釋了道家思想。

鯉魚化龍,乘鯉成仙的故事讓道教教徒深信不疑,鯉魚成為道教徒中敬仰的聖物,而龍代表天子,龍就是皇權的象徵,鯉魚化龍與李氏成帝寓意不謀而合,所以,李唐皇室需要推崇鯉魚,而在民間,鯉魚躍龍門意味著能通過科舉制度改變自己的命運,雖然科舉制度的成功率不高,但卻是底層民眾改變自身命運的上升渠道。

參考文獻:《新唐書》、《水經注》、《舊唐書》、《齊民要術》《唐六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